问题

拜登的3万亿美元经济复苏计划会导致全世界通货膨胀吗?为什么?

回答
拜登政府提出的3万亿美元经济复苏计划,其规模之大,无疑在全球经济领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其中一个最受关注的焦点就是它是否会引发全球性的通货膨胀。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计划的构成,分析其内在机制,并结合当前全球经济的宏观环境来审视。

首先,让我们看看这个3万亿美元的计划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它并非单一的支出项目,而是涵盖了多个相互关联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气候变化应对、社会保障以及旨在提高美国竞争力的产业投资等方面。例如,计划中可能包括了对道路、桥梁、电网、宽带网络的大规模升级改造,对清洁能源产业的大笔投资,以及对医疗保健、儿童保育等社会福利的扩展。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项规模庞大的国内经济刺激计划会引起对全球通胀的担忧呢?

核心原因在于经济学中一个基本的原理:当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或购买力相对于可供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增加过快时,就容易出现通货膨胀。

具体到拜登的经济复苏计划,其引发通胀的潜在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总需求增加与供给瓶颈的矛盾: 这个计划旨在通过政府支出和投资,刺激美国国内的经济活动,提高就业率,增加家庭收入,从而提振消费和投资。当美国国内的总需求大幅上升时,如果生产和供应的能力无法迅速跟上,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尤其是在当前全球供应链依然面临挑战的背景下,许多原材料、零部件和制成品的供应都可能出现紧张。美国国内需求增加,对这些商品的进口需求也会相应上升,这会推高全球范围内的商品价格。

2. 财政赤字扩张与货币宽松的协同效应: 要实现3万亿美元的经济复苏,很可能意味着政府需要大幅增加财政支出,这必然会导致财政赤字的扩大。为了弥补赤字,政府可能需要发行更多的国债。同时,美联储为了支持经济复苏,可能会继续维持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例如低利率和资产购买计划。当财政扩张与货币宽松并行时,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总量和购买力会进一步增加。这种“双轮驱动”的刺激效应,如果没有相应的生产能力增长来消化,就更容易传导为通胀压力。

3. 对大宗商品和原材料的需求激增: 计划中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能源投资,将直接带动对钢铁、水泥、铜、稀土等大宗商品和原材料的需求。当一个经济体量如此庞大的国家同时加大对这些基础性物资的采购力度时,全球范围内这些商品的价格很可能出现显著上涨。这不仅仅是美国国内的问题,而是会直接影响到全球的生产成本和价格水平。例如,如果全球铜价因为美国的大规模投资而飙升,那么所有依赖铜作为生产要素的国家,其产品成本都会上升,进而可能引发更广泛的通胀。

4. 美元的国际地位与资本流动的影响: 美元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和交易货币,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动对全球金融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果美国经济因为巨额财政刺激而出现过热,并伴随通胀,市场可能会预期美联储为了控制通胀而收紧货币政策,例如加息。这可能导致全球资本回流美国,吸引外国投资,但同时也会给其他国家带来货币贬值和资本外逃的压力,可能加剧这些国家的通胀风险。反之,如果美国大规模的财政支出成功拉动了经济增长,也可能刺激全球经济的复苏,从而增加对全球商品的需求,这也会对全球通胀产生影响。

5. 预期管理与心理因素: 通货膨胀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人们预期的影响。如果市场参与者,包括企业和消费者,普遍预期通胀将会上升,那么企业可能会提前推高产品价格,而消费者则可能因为担心未来价格上涨而提前消费。这种“自我实现的预言”会进一步加剧通胀的压力。一个如此庞大的刺激计划,本身就足以引发市场对未来通胀的关注和讨论,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预期。

然而,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断言它必然会导致全球通胀,因为其中也存在一些缓和的因素:

经济的闲置产能: 如果美国经济在计划实施之初存在显著的闲置劳动力和生产能力,那么适度的需求刺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这些沉睡的资源,而不会立即引发严重的通胀。
计划的实施速度和结构: 计划的规模虽然庞大,但其资金的注入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并非一夜之间全部到位。此外,计划的具体投向,例如是侧重于增加生产能力(如升级基础设施,可能长期提高效率)还是纯粹的消费性支出,也会影响其通胀效应。
全球经济的复苏状况: 如果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也在同步复苏,那么全球总需求的增加可能与供应能力的提升同步,从而分散通胀压力。
美联储的政策应对: 美联储作为中央银行,拥有调控货币政策的工具。如果通胀压力显现,美联储可能会通过加息或缩减资产购买等方式来应对,从而抑制通胀。

总结来说,拜登的3万亿美元经济复苏计划,因为其巨大的规模、对总需求的刺激作用、可能带来的财政赤字扩张以及对大宗商品需求的拉动,确实增加了全球通胀的风险。它通过增加全球对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可能与现有的供应链限制相互作用,推高价格。同时,美元的国际地位意味着美国国内政策的变动会辐射到全球。但最终是否会引发显著的全球通胀,还需要观察计划的具体实施情况、全球经济的整体复苏态势、以及各国央行的政策应对等多种复杂因素。这是一个需要持续密切关注的宏观经济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一个吃方便面的,哪有资格对国际形势指手画脚……

user avatar

我发现通胀是一个很多人都不懂,但是很多人又都很愿意聊,且认为自己很懂的话题,最起码在知乎是这样。

每次CPI数据出来之后,如果是正的,一片骂声,财富又被掠夺了,人民生活艰苦。如果是负的,也是一片骂声,通缩了通缩了,经济要崩溃了,老百姓没法过好日子了。

我希望大家理性一点,客观的看待问题。

通货膨胀在学术上的定义,是长期的,大幅度的,全面的商品价格上涨。背后对应的原因是货币的超发。所以,19年以来持续的CPI上行,我们不能认为是物价不健康的信号,因为这背后主要是猪肉价格上行的影响,而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在同期还是下行的。

假如只看到CPI上涨,一度冲到6%,如果简单看这个指标的话,那这就是严重的经济过热,这是大幅超过中央3%的常规正常底线的,所以按这个推论,央行应该加息。

但是实际的经济情况明显不是这样的,18年19年以来,在去杠杆和稳杠杆的背景下,经济持续下行,核心CPI的走势才是正确的反映了实际的经济情况。

而央行也是根据实际的经济情况,采取逐步宽松的政策来拉动经济。

以上讲了那么多看似不相关的,其实是在向大家讲一个很简单的道理,通胀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

回到题主的问题,3万亿经济复苏计划会不会导致全世界通胀?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通胀,但是基本上是温和的通胀,那种大家想象种的一放水就严重通胀,根本就是扯淡。

影响通胀的因素有非常多,基础货币发行量是一个影响因素,很多时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在20世纪的时候。

但是除了基础货币的发行量,还有很多因素,比如,货币乘数、全球化、老龄化等等。

我们都知道费雪公式 MV = PT,M是流通中的货币,V是流通速度,P可以理解为物件,T是商品交易数量。

目前美国已经进入到债务货币化的阶段,财政想要多少钱,美联储可以直接印,然后能过买国债的方式输送给财政,基本已经达到MP3(Monetary Policy 3)的程度了。

但是我们要清楚,上述费雪公式中的M,是流通中的货币量,美国去年是印了很多钱,但是实际流通中的货币又有多少?

且不说很多直接发给居民,居民直接拿钱去买股票,没有流入到实体经济,当然你也可以把股价的上涨认为是广义通胀,这没有问题,但是股价上涨好像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事啊。

单说美国去年财政部淤积的基础货币,就有1.2万亿,现在还没有花出去。

所以,单单就印钱这一个影响因素,想要传到到物价上,历程都非常曲折,中间的变量都非常多,何况还有全球化、老龄化、全球供给和需求等等影响因素(剩下的因素我就不多聊了,这要是展开说可打不住了,码字码的手疼)。

最后我就简单中美两国的通胀预期。

中国的通胀大概率二季度见顶,这个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PPI高点可能会达到5%左右,但是全年应该还是会低于3%,CPI会更低。

美国的通胀,我研究的不多,不过美债十年期的收益率的高点在2%左右应该是市场的一致预期,这个数据代表了名义利率,而美债实际收益率后期应该也会转正,两者之差代表通胀预期,也就是说通胀预期应该在2%左右。

美联储的锚有两个,一个是就业,一个是通胀,之前美联储再通胀目标的表述上有所改变,认为长期平均达到2%是可以接受的,这一表述实际上是放松了对通胀的限制,即短期高于2%可以,只要长期平均在2%以下即可。

所以,我认为美国的通胀高点可能会突破2%,但是上限也绝对不会超2%太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