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拜登最近又提出一个3万亿,这上台没多久,4.9万亿的计划就整出来了,美国现在是不是印钞上瘾,欲罢不能?

回答
近来,拜登政府提出的最新一项经济刺激计划,规模高达3万亿美元,这无疑再次引发了公众对于美国财政状况和货币政策的广泛关注。毕竟,算上此前已经推出的4.9万亿美元援助计划,短短时间内,拜登政府已经勾勒出了一个惊人的财政蓝图。美国究竟是印钞上瘾,还是这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考量?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仔细梳理一下。

巨额开支的背景与逻辑:为什么如此“大手大脚”?

首先,理解这份计划的背景至关重要。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印钞上瘾”。事实上,当前美国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这些挑战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大规模财政支出提供了“正当性”。

疫情的深远影响: 新冠疫情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供应链中断、消费需求萎缩、失业率飙升,这些都是疫情带来的直接后果。为了缓解这些负面影响,政府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旨在为受困的企业和个人提供支持,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并为疫情后的复苏打下基础。无论是给家庭发放纾困金,还是为企业提供贷款和补贴,这些措施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长期结构性问题: 除了疫情带来的短期冲击,美国经济也存在一些长期结构性问题,例如基础设施老化、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以及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等。拜登政府提出的新计划,很大程度上是瞄准了这些领域。例如,巨额的基建投资旨在提升美国在全球的竞争力,创造就业机会,并解决长期存在的交通、能源等方面的瓶颈。对绿色能源和清洁技术的投资,则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并抓住未来经济增长的机遇。
政治考量与社会承诺: 政治上,拜登政府承诺要“重建美好未来”(Build Back Better),并解决社会不公问题。大规模的支出计划也是兑现这些竞选承诺的重要方式,以争取选民支持,巩固执政基础。

“印钞”的背后:政府如何为这些支出买单?

当提到“印钞”,我们往往会联想到中央银行直接印刷纸币。然而,在现代经济中,政府支出的资金来源更为复杂,也更具争议性。

国债发行: 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发行国债。政府通过向国内外投资者(包括个人、机构、外国政府等)出售国债来筹集资金。当政府支出超过税收收入时,就会产生财政赤字,需要通过发行新债来弥补。美国国债因其流动性和安全性,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追捧,这使得美国能够相对容易地进行大规模融资。
税收增长(预期): 理论上,如果经济增长强劲,企业盈利增加,个人收入提高,税收收入也会随之增长,从而可以抵消一部分政府支出。然而,在经济下行或面临挑战时,税收增长往往不足以覆盖巨额支出。
央行购买国债(量化宽松):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中央银行(如美联储)可能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买国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并压低长期利率。这种操作有时会被俗称为“印钞”,但其背后有着复杂的传导机制,目的也并非简单地“印钱”。例如,在疫情初期,美联储就采取了大规模的资产购买计划,以稳定金融市场。

“印钞上瘾”的忧虑:潜在的风险与挑战

尽管有上述的逻辑和资金来源,但如此巨额的财政支出,尤其是对“印钞”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伴随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风险:

通货膨胀的压力: 当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而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又无法同步跟上时,就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如果刺激计划的规模过大,未能有效地刺激生产和供给,或者过于集中在消费领域,可能会加剧通胀的风险。当前,美国正面临着较高的通胀水平,这使得人们对新的刺激计划更加警惕。
政府债务的持续攀升: 不断膨胀的财政赤字和不断增长的国债总额,会给未来的财政带来沉重负担。高额的债务意味着政府需要将更多的税收收入用于偿还利息,从而挤占其他重要的公共服务支出。同时,过高的债务水平也可能影响国家的财政信誉,增加未来的融资成本。
资源错配与效率低下: 大规模的政府投资,如果缺乏审慎的规划和有效的监管,可能导致资源错配和效率低下。某些项目可能因为政治考量而非经济效益而被选中,或者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浪费和腐败。
“债务陷阱”的担忧: 长期依赖赤字财政和国债融资,可能让美国经济陷入一种“债务陷阱”,即越来越难以摆脱对借贷的依赖。

如何看待拜登的“3万亿”计划?

理解拜登政府的最新3万亿美元计划,需要将其置于更大的经济背景和政策目标下。这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印钞”,而是政府试图通过大规模财政投入,应对疫情遗留问题、解决结构性挑战、并推动经济转型的一系列举措。

目标与愿景: 这个计划的核心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投资基础设施、应对气候变化、并增强美国的全球竞争力。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愿景,旨在为美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潜在的“副作用”: 然而,正如任何大规模的经济干预一样,它也伴随着潜在的风险和挑战,特别是通货膨胀和债务累积。这些风险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计划的执行细节、经济的实际反应以及未来货币政策的配合。
平衡的艺术: 政府需要在刺激经济增长与控制通胀、以及在兑现承诺与维持财政可持续性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这考验着政策制定者的智慧和执行能力。

总而言之,美国政府推出如此规模的财政计划,确实会引发人们对“印钞”和债务的担忧。但这背后有着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原因。美国是否“印钞上瘾,欲罢不能”,目前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关键在于观察这些计划能否有效地转化为经济增长和社会福祉,以及政府能否有效控制潜在的负面影响,确保财政的可持续性。这是一场需要持续观察和深入分析的复杂博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还有两个筹码:

1)美元依旧是全球通用货币,也就是可以继续从发展中经济体采购大量的廉价商品,发展经济体中商品供应大头是我们,客观来讲,也很难短期内建立内循环消耗掉几十年坚持的出口导向所生产的商品,注意我国的工业产值早就超过其他经济体,内需不足,不出口换美元内部要出现产能过剩,对经济增长冲击更大,现实中能观察到居民投资消费习惯,要么在凑房子首付,要么在还房贷,要么即使有钱也不消费还想再投资几套房子,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经济体,工业产能消耗不掉,必然依赖全球需求,而全球贸易结算更多的依赖美元,不得不承担美元印钞的成本转移。

2)相比于日本,美国的政府部门负债仍有较大的上涨潜力,所谓的印钞总的有人负债才能印出来,谁来借呢?当然是政府部门主导了,常用的手段就是财政赤字货币化,左手印钱买右手的国债,货币供应量增加钱就印出来了,政府拿到了刺激经济的资金,唯一改变的就是政府部门的负债率,不仅财政赤字货币化会增加政府的可用资金,购买商品流入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也会有一部分回流购买其国债,缓解了政府主导刺激经济的筹资问题,只要国家信用不爆掉,这个游戏还能玩很长时间。

但美国未来也会面临很大的外部变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内循环的建立将极大的增加国内的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当你把钱投资的时候会在未来获得收益,但当你把钱交出去的时候,生活品质就提高了,这不是消费主义,是当你有能力的时候不是只想着投资房子,而是拿出来一部分来消费来改善家庭的生活品质,一个人的支出是另外一个人的收入,你消费的同时意味着另外一个人拥有了消费能力,同时假设他也不投资房地产而是消费掉,将带动更多的就业和收入,同时保障消费者的各项权利,严厉打击诈骗和其他金融掠夺,削减利益集团在各个环节的盘剥,让居民消费出去的钱,更多的比例以收入的形式返还回来,才能建立真正良性循环,如果解决不了利益集团盘剥,一圈下来更多的是居民负债率的提升。我国居民的劳动时间高于西方发达经济体,而消费、生活质量和福利却还大的差距,生产的越多,越勤劳意味着可以消耗的商品越多,依赖国际需求,尤其是发达经济体的需求,将必然面临其他经济体的成本转移。

所以能看到的政策调控趋势是,降低资金流向房地产进而降低货币在金融体系内空转,负债投资,让后来者负更多的债接盘,加速贫富分化,想消费的没有钱,有钱的只想继续玩资金流转赚钱,那么消费很难起来,客观事实是近十几年居民消费占比不增反降,钱流不进实体中内需很难长期建立。阻止钱进入房地产投资只是第一步,未来预期将会有更多利好实体和消费的政策推出,目测会出清一大批既得利益集团,我们内部消化能力的强弱将会对欧美等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自己消耗的多,产能出清对外依赖程度下降,欧美印钞拿不到我们廉价工业产能的补贴,我们也不需要为了保值而去购买其国债支持其政府刺激经济体,那么结果就是欧美更多的印钞副作用由其内部承担而非转移出去。

2)人民币国际化,中伊战略合作备受关注,其中一个重要的点就是伊朗愿意身先士卒的放弃美元结算,而更多的采取人民币结算,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即使作为敌对阵营,大家都还是要用美元结算,现在有人真的敢干,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重要的试验田。我们GDP超越美国只剩下时间问题了,甚至连美国自己都不否认,他们能做的是打各种影响我们发展速度的牌,比如炮制台、港、疆等诸多问题,延缓这个进程,我们肯定会提前布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短期内几乎很难对美元霸权发起冲击,但长期来看综合国力正在迅速拉近,能给货币背书的信用越来越强大,或许未来能给其他经济体提供一个除了美元以外的其他信用背书选择,货币最重要的是信用,一旦这个基础被挑战,美元现在印的钞、欠下的债,总有一天是要还的。

最后,对于美国来说,未来外部冲击是其印钞的重要挑战,对于我们来说,内部的资源再分配、消费循环的建立则是印钞的主要的挑战,毕竟靠房地产不可能给人民币赋予强大的国际信用,最终还是要用生产的可贸易商品和军事实力来背书。

user avatar

这学期去听一个讲国际贸易的课,就讲说一般情况下,自由流通的货币在国际市场上交易、外汇储备等的占比等于国家经济体量的占比。欧盟经济15%,货币也占15%;日本经济5%,货币也差不多。英国、瑞士什么的也差不多。

但人民币因为有外汇管制等,目前其实是美元在占着人民币的份额。美元在国际市场上不仅代表美国还代表中国。

这种奇怪的情况下,拥有货币份额的一方可以有一个无视自己的经济情况,直接开闸放水的option。因为他发钱的代价是所有被他代表的经济体一起承担的,他发钱相当于他直接从他的货币代表的经济体拿钱。如果被他代表的经济体小,他不稀罕这点额外收益的钱,还是要维持自己的货币政策。如果被他代表的经济体规模不小了,那他最优做法就是无脑发钱收割。反正买单的很大一部分是那个被他代表的经济体,何乐而不为呢?

user avatar

首先,拜登的计划是2万亿而不是3万亿。

其次,这个2万亿是8年投放的,每年也就2500亿,这钱没多大用。

第三,这2万亿是加税来的,并非是靠发行美债来的,所以并不是印钱。

user avatar

1、放水的本来目的和理想状态,一是解决已有的经济循环中的不良债务问题,二是推动新一轮经济循环。

比如,甲乙丙丁四个人,各代表四个行业。甲(房东)欠了乙(烧烤店老板)1千块饭钱,乙欠了丙(服装店老板)1千块买衣服钱,丙欠了丁(游戏厅老板)1千块打游戏钱,而丁欠了甲1千块房租钱。

有一天,甲那里来了位贵人(央行)留下了1千块(放水),甲还了乙,乙还了丙,丙还了丁,丁还了甲。于是,甲乙丙丁原有的不良债务全部解决,这时,甲还有1千块,继续消费,就这样,新一轮良性消费循环开启。

这里贵人(央行)只花了1千块,不但解决了4千块的总债务问题,还带来了每轮消费循环4千块的GDP。

然而,现实不是理想状态,现实中会发生下述情况。

2、凡是发生资金更多流向股市和房市,基本不会引起社会上的消费品通胀,反而会通缩。

比如,不管后面的两组乙丙丁是干嘛的,甲A(基金经理)或甲B(炒房客),在贵人留下了1千块之后,转手又投资了股票和房产,继续欠着各自的乙的钱,然后仍旧保持着原有的乙欠丙,丙欠丁,丁欠甲。

结果,原有的坏账继续存在,除了甲增加了1千块账面资产,经济一切照旧停滞。

甚至在现实中,由于贵人(央行)的留撒钱(放水),甲把股市或房市炒作起来,乙丙丁还参与炒作,最终股房崩盘,不但贵人留下的1千块消失了,甲乙丙丁各自的负债还增加了,同时甲乙丙丁的消费也收紧了,乙丙丁这些提供消费品的人,只能以越来越贱的价格出售自己的产品。


以上只是简单举例,方便理解,现实要复杂的多,但现实就是这么一个基本道理。

现实中的美国央行,也就是那个贵人,发现放水的钱,要么去了股市,要么去了房市,就是死活解决不了债务问题,带不动实体经济新一轮循环。以前放水带不动,靠美元体系收割世界来化解各项问题(比如,中国提供了越来越便宜的消费品,从而化解了美国中下阶层收紧的消费支出。美国享受了多年中国提供的解决美国社会矛盾的强力辅助,而川普实质上终结了中国给予美国这一实质性辅助),现在收割困难,就开启了死循环模式。

user avatar

刚写完通胀问题,随便找了一个相关的问题回答一下,算是我个人的输出。

市场各式各样的分析师一直在担忧通胀问题,唯一不担忧的是美联储和IMF。

到底是分析师是对的,还是美联储和IMF是对的?

我之前说过有可能美联储和IMF是对的,原因也是在于此。

几万亿砸下来,很多人担忧通胀,我觉得关键是这几万亿能不能进入流通领域,这是至关重要的。

这其实也是一个试验,其实大家也清楚,前几年日本不停堆债务来搞宽松,结局嘛……反正安倍经济学就这样了。也就是说从货币的角度来说,不管用。

既然货币不管用,那么从财政的角度管用不管用?我就是要推一波财政,把钱硬给花下去,成不成?

因为这本身是违背美国一贯主张的小政府原则的。

小政府小政府,政府本身不干涉市场,市场运行,政府花钱效率太低,容易产生各式各样的债务,这是传统的理论。

从民主党的实践来看,很显然,有重拾大政府的样子,你们不花钱是吧?

成,政府代替你们花钱,政府来修建这个那个。

说起来讽刺,搞这一套的过去一直是中国在搞,我们是隔三差五的都听到美国的经济学家在对我们嚷嚷:这个不符合市场,那个不符合市场。反正管它符合不符合市场,做了就做了。

民主党某方面似乎在向我们靠拢,也不说什么市场不市场了,照着来呗,中国花钱,咱也花钱,咱不但要花钱,咱还要花的比中国多,你4万亿人民币是吧?

那我整4万亿美元。

注意,这花钱可与当年罗斯福不一样,罗斯福当年以工代赈,那是因为遭遇到极为严重的危机,就现在的美国来看,到不了罗斯福那个地步。

至于美国抄了一遍,管用不管用,坦率说,不知道。

因为中美两国差异很大。

如果这玩意真管用,指不定欧盟日本也会抄了去。

user avatar

谢邀!

这个没办法,一个社会发展久了,承平已久,肯定导致两件事,第一个就是干啥玩意都贵,贵得离谱,明朝末年一个关宁锦防线,据说每年要500万两白银往里面填,只是维护费,反观关外的八旗子弟,10万军队,没听说多少饷银,打得明军只能龟缩在几个据点里死守;第二件事就是资源兼并极其严重,无论哪一个王朝,还是帝国,到了最后,财富必然是流到少数人手里,唐,宋,元,明这些朝代如此,美利坚也不例外,财富到了少数人手里之后,流不出来,而政府开支却越来越大,你不印钱还咋整呢?另外,迄今为止,未有不亡之帝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