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快 3 岁宝宝特别恐惧马桶,一点都不想碰,该怎么引导?

回答
宝宝快三岁了,对马桶却像见了洪水猛兽一样,一碰都不想碰,这让很多新手爸妈都头疼。别担心,这其实是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阶段。别想着“速战速决”,这事儿得耐心,还得玩点小花样。

首先,咱们得明白孩子为什么怕马桶。

陌生感和未知感: 马桶对小宝宝来说,是个又大又奇怪的“黑洞”,声音也响(冲水的时候),还有可能溅水。这些都会让他们感到不安。
失控感: 坐上去,他们觉得自己好像要掉进去了,这种失控的感觉是很可怕的。
过去的负面经历: 哪怕是一次不愉快的如厕经历,比如滑倒、被强迫、或者被批评,都会在他们心里留下阴影。
身体的不适: 有些孩子可能觉得马桶座圈太凉、太硬,或者坐姿不舒服。
模仿和听来的: 看到动画片里或者听到别的小朋友说马桶很可怕,也会影响到他们。

好了,既然知道原因,咱们就得对症下药,一步一步来。

第一阶段:熟悉马桶,建立好感

这一阶段,别想着让孩子坐上去,就只是让他“看见”和“接触”马桶。

1. 把马桶变成“好玩的东西”:
玩偶的“家”: 找几个宝宝喜欢的玩偶、毛绒玩具,让它们轮流“上马桶”。可以说:“看,小熊要去上厕所了,马桶是它的秘密基地!”
“送礼物”: 宝宝可以用小纸片、小积木、甚至小零食(当然,不能真的扔进去啦,是假装)“送给”马桶。
“音乐会”: 拿个小喇叭或者用嘴巴模仿冲水的声音,宝宝可能会觉得很有趣。冲水前可以跟他说:“听,马桶要唱歌了!”
“洗澡”: 如果宝宝不怕水,可以让他用小玩具在马桶边玩水,但要确保是安全干净的状态,并且在你的严密看护下。

2. 允许好奇,但不强迫:
宝宝如果只是看,或者摸摸看,这是好事。别催他,更别拉他坐。
当宝宝对马桶表现出一点点好奇时,要及时鼓励:“宝宝好棒,敢靠近马桶!”

3. 让马桶“安静”:
在宝宝不使用的时候,把马桶盖盖上。有时候,打开的马桶盖也会让孩子感到害怕。

第二阶段:试着“接触”和“坐”

宝宝对马桶不再那么抗拒了,可以开始尝试一些更进一步的步骤。

1. 使用脚凳和儿童坐便器:
脚凳: 让他可以自己踩着脚凳,够到马桶。这种“自己动手”的感觉会给孩子很多信心。
儿童坐便器/马桶圈: 这种小巧的坐便器,更能让孩子找到安全感,不会觉得马桶太大太冰冷。选一个颜色鲜艳、宝宝喜欢的款式,或者让他一起挑选。

2. “假装”坐一坐:
让宝宝穿着衣服,只是坐在马桶圈上,玩一会积木,或者看绘本。目标只是让他习惯坐在上面,不是真的要排泄。
“宝宝,我们今天只跟马桶做朋友,不要求它帮忙哦。”

3. 模仿和榜样:
爸爸妈妈或者其他家人可以当着宝宝的面,自然地使用马桶。一边用一边可以说:“嗯,马桶是个好东西,能帮我把脏东西带走。”
如果家里有其他比他小的、已经会使用马桶的宝宝,那效果会更好。

4. 绘本故事和动画片:
市面上有很多关于如厕训练的绘本,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引导孩子。比如,让小兔子、小熊教会宝宝上厕所。
找一些关于如厕训练的动画片,让宝宝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第三阶段:引导如厕,循序渐进

当宝宝已经习惯了马桶,并且不那么排斥时,可以开始尝试真正的如厕。

1. 抓住“信号”:
宝宝开始频繁地去角落、蹲下、或者表现出想排泄的迹象时,赶紧带他去马桶。
“宝宝是不是想上厕所了?我们去马桶试试看。”

2. 温和鼓励,不强迫:
如果宝宝在马桶上坐了很久,但没排泄,别生气,别批评。
“宝宝今天很棒,已经在马桶上坐了,下次我们再试试。” 轻轻地给他一个拥抱。
如果宝宝在地上尿了,也别大惊小怪,平静地处理,然后告诉他:“下次想尿尿的时候,要去马桶哦。”

3. 奖励和表扬:
当宝宝成功在马桶上排泄一次,一定要给予极大的肯定和表扬。
“哇!宝宝太厉害了!在马桶里尿尿了!” 可以是口头表扬、拥抱、击掌,或者一个小贴纸、一个他喜欢的小玩具。
但是,奖励不宜过度,以免孩子变得为了奖励而排泄。

4. 冲水和洗手:
让宝宝亲手按下冲水按钮(如果是按钮式的)。冲水的声音和水流的动作,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个小小的“惊喜”。
洗手这个环节很重要,让宝宝知道如厕后的清洁步骤。

一些重要的“禁忌”和“提醒”:

耐心是王道: 每个孩子的发育节奏不同,有些孩子可能几个月才能掌握,有些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别拿自家孩子和别人家的比。
绝对不打骂: 责骂和惩罚只会让孩子更恐惧、更抗拒,形成恶性循环。
不要拿如厕“威胁”: 比如“再不乖就不给你买玩具了”之类的话,会让孩子对如厕产生负面联想。
观察宝宝的“排泄信号”: 即使宝宝不说,但他们身体会发出一些信号,比如憋尿、频繁进出房间、坐在角落等。
排除生理性原因: 如果孩子一直非常抗拒,并且有排便困难等问题,可以咨询医生,排除便秘等生理性原因。
让过程“轻松愉快”: 想象一下,如果吃饭、穿衣服都要费九牛二虎之力,那该多累。如厕也一样,尽量让它成为一个自然、愉快的体验。
湿了就换,别总提: 孩子在学习阶段,难免有“意外”。湿了就默默给换上,别反复提起,以免孩子感到羞耻。
信任孩子: 相信你的宝宝是聪明的,他终将学会这一技能,只是需要时间和你的支持。

最后,想跟你说,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亲子互动的过程。 享受这个过程,和宝宝一起探索,用爱和耐心,他一定会慢慢接受并爱上这个“新朋友”——马桶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害怕的是孩子不会上马桶吗?

你害怕的是幼儿园老师“令人耐人寻味的表情”吧?

user avatar

对不起题主,我下面说话会有点儿直,来自一个同有敏感谨慎型孩子妈妈的建议。

现在重点要解开的,不是孩子的心结,而是你自己的心结。

2岁多开始引导如厕,是挺常见的,孩子抗拒或者不接受,反反复复也是挺常见的。第一次孩子表示害怕和抗拒,依然抱着她坐上面(应该是面对面抱着吧),已经很强行了。

第二次直接不让孩子穿拉拉裤,让孩子尿裤子拉裤子是什么操作???从孩子出生开始,我们难道不都是经常看着尿不湿,及时更换,怕孩子会不舒服吗?

没有孩子会享受大小便到裤子里。重点完全不是事后“心平气和”帮孩子换,而是事前就决定用让孩子大小便到裤子里“自作自受”,来通过“不愉快的后果”来惩罚孩子的行为,并希望孩子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但刚2岁的孩子,她处理不了这些复杂的逻辑啊,如果她能处理,一开始就会去马桶了。在之前对马桶的恐惧中,又迎来了妈妈不让穿拉拉裤,又迎来了连续6天都要大小便在裤子里,然后第7天被狠狠批评。

我觉得那个时候,孩子就已经处在对上马桶这件事相当的恐惧中了,应该及时暂停并修复关系了。

但没有,还在继续。后面还有对孩子“冷战”。

“冷战”对于成年人来说,都不是一种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何况孩子。

孩子无法处理“冷战”背后目的的逻辑,只会在妈妈的不稳定情感行为中更加恐慌——对一个孩子来说,尤其是对一个高需求孩子来说,被妈妈推开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低幼的孩子,对安全感的需求是很高的,天生敏感谨慎的孩子,对安全感的需求高上加高。本来就很恐惧的事物,在生活中每天存在,经常被强化——

被要求没事儿去试试坐马桶,经常被谈心,每天妈妈抱着马桶和自己跳舞……看到这里,其实连我都有点儿害怕了。

当然,妈妈的本心,可能是觉得,孩子应该开始自主如厕,为以后上幼儿园做好铺垫。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从问题描述的文字,感到溢出了太多的“控制”——如果孩子的行为,心理,情绪反应,不在自己期待的范围内,妈妈就会非常焦虑。

从问题的描述中,也感到溢出了一些“投射”——“幼儿园老师一听这孩子不会用马桶,就表现出令人耐人寻味的表情”。

也许老师的确因为得知孩子不会用马桶,觉得会增加挑战,没控制好自己的表情。但是这表情后的“寻味”,有多少是来自老师,有多少是来自妈妈自己的焦虑的内心呢?

我真心觉得,常规的那套“动画、玩具、游戏”如厕训练中常出现的,讲故事、玩游戏或者买更多各种不同类型的马桶等等,完全不适用现在的情况。

那些是帮助孩子了解,接触,吸引兴趣的。但现在的情况,明显孩子对马桶和被过度要求自主如厕这件事,以及妈妈在其中的情感与互动行为,有太多的恐惧和心理压力,甚至有都点儿应激的感觉。

继续在如厕这件事上死磕,一定是适得其反的。

甚至我觉得,删了自己的提问,不要看太多网上的内容。不然,各种更多的信息,方法,不管是仔细想过这件事情的,还是用一堆如厕训练的方法和商品套的,会给现在妈妈的心情带来更多压力。

也许试试淡化“训练”,屏蔽下那些“黄金期”“相关课程”之类的火上加油,抛开“必须学会自己上厕所”这件事,给自己和孩子一段愈合的时间,会更好一些。

现在是11月,看样子孩子还没上幼儿园,就算刚满3岁上幼儿园,距离3岁还有8个月。也就是现在才2岁4个月。结合下问题描述中的时间线,2岁2个月第1次训练,3周后第2次训练,3个月后第3次训练(最近一次)。好像也差不多2岁4-5个月的样子。

她还不是“快3岁的宝宝”,她是个“不到2岁半的宝宝”,不要急。

接着穿一阵子拉拉裤,能怎样?如果孩子就是现在还不可以,要等等,为什么不能等?是什么声音,谁的声音,让自己在上厕所这件事上与孩子互相伤害,身心俱疲?

如果不能承受这种声音,那在接下来的路上,还有很多的“她应该”“她必须”“她为什么不”,会带来比学上厕所这件事更痛苦的经历。

所以,我的看法是,按暂停键,不要去引导。过一段时间再重启。

的确没有什么实质性帮助,如果有用的话,分享一个“同样天生敏感谨慎,没把握事情就不愿意轻易尝试”小哥哥的故事——他刚满3岁入园,现在刚刚4岁多:

也是2岁左右,在没买马桶前,先简单评估了下:

  • 纸尿裤可以保持干爽2个小时左右,有时候午睡后也是干的。
  • 对大便到纸尿裤中后表示不舒服。
  • 能独立坐一会儿,动作自如。
  • 上厕所前有明显的表情姿势,有时还可以说要尿尿或拉臭臭。

刚开始的时候,也买了个马桶垫圈放在大马桶上。第一次上去时,也是很害怕。

我们全家都觉得很正常——他平时上稍微高一点点的地方都很紧张,上下楼梯永远紧紧抓住大人,连小孩很爱走的花坛沿也从来不独立走。

问他是不是太高了害怕,他点头。于是一起讨论要不要给他个小马桶,并一起去买了个儿童马桶。

没有大张旗鼓“如厕训练”,有的时候坐坐,有的时候不坐,有的时候便便成功,有的时候不成功。除了买的绘本中正好有一本上厕所,别的也没有特意引入。

睡觉如果不穿拉拉裤总是尿裤子,就穿上。过阵子发现尿得少了,就脱下。也记不清具体什么时候基本可以自主如厕,印象里好像突然就OK了,自己上厕所非常好,无论是提前说和自己脱-上-穿。

但你以为,现在自己拼了老命终于实现上幼儿园前可以自己上厕所,后面就一定一帆风顺?

例如我家这个高敏感的小朋友,在上幼儿园的头2个月,都基本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尿湿裤子也不告诉老师,直到2个半月后才第一次主动在幼儿园上厕所。

期间也和老师一起做了很多配合和努力,这是另外一个故事。

后来,就很好了呀,适应了环境,很喜欢幼儿园。后来,又有阵子不喜欢幼儿园。现在,又喜欢幼儿园……

你看,上厕所这件事也好,其它的事儿也好,反反复复太正常。上厕所这件事翻篇了,孩子成长的下一页依旧会有新的挑战需要共同书写。

亲子关系是一种关系,它应该是能让双方都变得更好,更和谐的。虽然这种变好的过程,可能是“曲折往复”的,但绝不应该是如此细枝末节上也紧绷,压力的。

以上。希望妈妈放轻松,在按下如厕的暂停键后,试试调整和低幼孩子的交流和相处的方式,也回看下自己的成长历程,家庭生活现状,从自己的心结开始解。

@知乎亲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