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媒体称快手将取消社会工龄 3 年以上员工的房补,下午茶没了,早午餐不免费,互联网福利缩减会成为趋势吗?

回答
媒体报道快手将取消社会工龄 3 年以上员工的房补,下午茶消失,早午餐不再免费,这确实引发了人们对互联网行业福利缩减的担忧。从多个角度来看,互联网福利的缩减并非孤立事件,而可能成为一种趋势,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在驱动。

一、 福利缩减的背景与原因:

1. 宏观经济环境变化:
增长放缓,竞争加剧: 过去十年是互联网行业的黄金时期,企业普遍享受着高速增长的红利。然而,随着市场逐渐饱和、用户增长放缓,以及全球经济下行压力,许多互联网公司面临着增长瓶颈。在此背景下,企业需要更精打细算地进行成本控制,以维持盈利能力和股东回报。
政策监管趋严: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互联网行业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大,涉及反垄断、数据安全、平台经济等多个方面。这使得互联网公司在业务扩张和盈利模式上受到一定限制,也迫使企业更加注重合规经营,而非单纯追求规模和速度。
资本市场压力: 在经济下行和市场波动加剧的环境下,资本市场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更为关注。上市互联网公司需要向股东证明其价值,因此会采取更加务实的财务策略,削减非核心成本,包括部分员工福利。

2. 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和战略调整:
从扩张到精益化运营: 许多大型互联网公司已经度过了初创期和高速扩张期,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企业更需要关注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过去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一些公司提供了优厚的福利,如今可能认为这些福利的边际效应递减,或者需要将资源重新分配到更能驱动业务增长的领域。
成本效益考量: 像房补、免费三餐和下午茶这类福利,虽然能提升员工满意度,但成本不菲。尤其是在公司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这些福利的总开销会相当可观。当企业面临盈利压力时,这些项目就可能成为被优先考虑削减的对象。
重新定义“核心福利”: 对于企业而言,薪酬、股票期权、健康保险、带薪年假等通常被认为是“核心福利”,直接关系到员工的生存和基本保障。而一些更具“便利性”或“体验性”的福利,如免费零食、下午茶、班车等,虽然受欢迎,但在企业需要削减成本时,更容易被视为“非必需品”。快手取消房补(一项比较显著的物质福利)和减少餐饮福利,可能也反映了这种对福利层级的重新排序。

3. 人才市场的变化:
人才供需关系的变化: 过去,互联网行业人才供不应求,企业为了争夺顶尖人才,不惜提供高薪和优厚福利。但随着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增加,以及行业内卷的加剧,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虽然优秀人才依然稀缺,但整体上,企业在福利上的“溢价”空间可能有所缩小。
员工期望的调整: 当行业内多家公司开始缩减福利时,员工的期望值也会随之调整。过去,这些福利可能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但当大家都少了,员工可能更关注薪酬的整体增长空间、职业发展机会以及工作的稳定性。

二、 互联网福利缩减的可能表现形式:

直接削减或取消: 如快手报道的取消房补,减少免费餐饮。
福利标准调整: 例如,减少每月的房补额度,或者限制免费餐饮的种类和供应时间。
福利项目替代: 用更灵活但可能价值更低的福利替代原有的福利,例如将免费三餐改为餐补,但餐补金额可能不足以覆盖高昂的外部餐饮费用。
增加员工分担比例: 例如,部分培训费用或团建活动费用开始要求员工承担一部分。
强调“成长性福利”: 更多地宣传和投入与职业发展、技能培训、学习资源相关的福利,以期在降低显性成本的同时,依然体现对员工的投资和重视。

三、 对员工和行业的影响:

员工士气和忠诚度: 福利是企业文化和员工关怀的重要体现。福利的缩减可能会在短期内影响员工的士气、满意度和对公司的归属感,甚至可能导致部分员工因待遇不佳而选择离开。
人才吸引力: 如果缩减福利成为普遍现象,互联网公司在吸引新人才方面可能会面临挑战,特别是那些更看重整体福利待遇的求职者。
行业整体形象: 过去,互联网公司以“高福利、快节奏”的形象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福利缩减可能会让行业形象趋于保守,甚至引发对互联网行业“光鲜外表”的质疑。
“内卷”的另一种体现: 在成本控制的压力下,福利缩减也可以看作是另一种形式的“内卷”,即企业在利润空间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压缩人力成本来维持竞争力。

四、 未来趋势预测:

1. 分化与差异化: 并非所有互联网公司都会同步缩减福利。头部、盈利能力强的公司可能仍会保持一定的福利水平以吸引顶尖人才,而面临增长压力或转型中的公司则可能更倾向于削减成本。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企业会采取不同的策略。
2. 福利内容的重塑: 长期来看,互联网公司的福利可能会更加注重“价值型”和“个性化”。例如:
健康与心理关怀: 提供更完善的健康体检、心理咨询、健身补贴等,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
职业发展与学习: 加大对培训、进修、导师计划等方面的投入,帮助员工提升技能和职业竞争力。
灵活工作与工作生活平衡: 提供更灵活的办公地点、工作时间,以及更多与家庭相关的支持(如育儿假、家庭日活动)。
股权激励的优化: 在薪酬方面,可能会更加侧重有吸引力的长期激励,而非单纯的即时福利。
3. 回归理性与务实: 互联网行业告别野蛮生长,进入成熟期,福利也会更加趋于理性化和务实化。企业将更注重福利的投入产出比,而员工也可能更看重薪酬的整体结构、职业发展和工作稳定性。

总结来说, 快手等公司的福利缩减现象,是当前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阶段以及企业战略调整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这并非意味着互联网福利时代的终结,而更可能是一种福利内容的重塑和结构性调整。未来的互联网公司,或许会从过去偏向“便利性”和“体验性”的福利,转向更关注员工的“成长性”、“健康性”和“个性化需求”,并在成本控制与吸引人才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点。这种调整将促使整个行业更加理性地对待福利,回归到企业价值与员工价值的双赢上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卧槽···原来快手是有下午茶还有免费的早餐午餐的。这个我在日企的时候可从来都没遇到过,怪不得那么多人想去互联网大厂。我以前在广州市区的日企上班,不管是多么大手的企业,从来就不存在什么免费早餐午餐的,没有下午茶,也没有房补,只有领工资和年假10天这样,在市区,早餐一份6块钱算是便宜的,午餐基本上就是18块钱起步(2016年),但是不可能早餐和午餐只花24块钱,基本上早餐和午餐的消费是平均每天30块钱,一个月就消耗掉了600块钱,而广州市区的日企也就税后6000块钱的工资,房租水电费都干掉了2000,加上通讯费和交通费,一个月3000块钱固定开支是算比较保守的,每个月可支配的收入有个2500就不错了。


快手这一轮的福利待遇调整有点我以前工作过的合资企业工厂的感觉了,早餐和午餐是在厂里吃,同样也是要花钱的。不过,我以前在厂里吃是比在外面吃要便宜的,至少还可以省点时间不用跑外面去,或者思考自己要吃什么。


房补的话,以前我在市区的一家日企上班时也遇到过,为数不多。不过范围不一样,那一家是30岁以上的员工就没有房补,也就是说,如果你是31岁跳槽进去的,没有房补。而正好我跳槽进去的时候,就是30岁···不过后来我听前同事说那家日企已经没有这个房补了,不管你多少岁去都没有。


快手这次的福利调整,可以明显感觉到重心在转移:增加了生育礼金,一孩1000,二孩2000,三孩3000,提供带薪育儿假和延长产假,这一块是在对提高生育率进行让步,和这个同时出现的,还有给正式员工的父母提供两个免费体检的名额,以及父母陪护假,可以看出,快手的调整是让员工分出时间来给家庭。


而房补的话,就是给社会工龄3年以内的年轻人提供。快手这一次的福利调整是希望员工可以更好地平衡工作与家庭。对于非互联网行业的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既没有体验过快手这样的互联网大厂的福利待遇,也没有体验过福利调整后的,家庭向的福利。比如说父母陪护假这种的,完全就没听说过。如果父母需要陪护的话,只有两个字:事假。父母体检,自己掏钱。前东家的生育礼金是200···而且不管你生几胎,都是200。更不用说,我所在的日企圈,工资拿出来说简直像是打发叫花子的。也许这就是人的悲欢并不相通吧···

user avatar

我现在觉得这两年由互联网从业人员发起的反996运动,是互联网公司自导自演,并引导出的一场大棋。

就这几年互联网都成了存量市场,增长乏力。在维持高薪的同时还要降低劳动强度,稍微想想就不可能。

user avatar

这题我好像见过。16年17年前后,土木的设计院就已经开始用降补助这招了,后来补助降完降工资。再后来……再后来没人去了。

user avatar

疫情让互联网泡沫提前崩塌了,仅此而已。

中国互联网热潮来源于两个世界性大事件,一是东亚金融危机,二是美国IT泡沫。

spring之后造成了一系列的财政危机和债务危机,ZF投资能力严重不足,不得不持续开放外资进场。

尤其是东欧剧变之后,美国带头制裁中国,出现了一波外商撤资潮,于是更加放开脚步,拉来了亚洲四小龙的投资。但当年亚洲四小龙的工业本身就是老牌zbzy国家扔出去的低端制造业,严重依赖西方为主的国际市场。


东亚金融危机之后,突然外国人消费能力凉凉了,中国建国以来第一次出现了生产过剩。工厂生产出来海量的商品但大家都买不起,工厂要倒闭、工人又要失业、海里要倒牛奶,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在这个大危机的背景下,我们终于学罗斯福新政,启动了大基建。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都是2000年初开始的。


中国这样的国土、人口大国,只要启动基建,保证经济20年稳定增长基本不成问题。

与此同时,美国IT泡沫爆发了。美国带着自己几个小弟瞬间进入大萧条,通讯、互联网企业大量倒闭破产。

此消彼长之下,中国在21世纪初期,凭借辽阔的国土、庞大的人口、债务堆起的基建,成为了世界经济增长最稳定可靠的地方,故而吸引力大量资本投入,互联网资本迅速涌入中国。

中国已经是外商投资第一大国。

所以80、90后都有明显的感觉,90年代生活还比较艰苦,2000年后的生活才有了明显的改善。根本原因就是基建带来经济稳定增长,经济增长又带来外资涌入。

同时外资涌入带来了互联网泡沫的高速堆积,互联网也就成了这十几年增长最快,工资最高的行业。

互联网的增长来自资金、劳动力的充足,以及对线下市场的侵略。

但泡沫终究是虚的,互联网归根到底还是要以实体为根基,国内的消费能力支撑互联网大规模扩张其实并不容易。

淘宝可以淘汰实体店,但离不开工厂和消费者。互联网买菜可以不去超市,但买菜仍旧是买菜,只是中间环节不一样了。

这两年经济状况有目共睹,打工人钱包越来越瘪,消费愈加萎靡。


整体不好,互联网自然受到波及,前阵子有些互联网企业搞什么不加班、996改大小周之类的,其实本质上都是增长空间到了极限,甚至开始缩水,即便加班也只是浪费人力成本开支。

现在出现明里暗里的降薪、裁员,其实都在意料之中。以前没有支付的代价、曾经透支的债务都不会消失,该还的总是要还的。

user avatar

根据快手的财报,为了将成本327亿的商品按582亿卖出赚到238亿毛利,需要自身投入473亿经营开支,明显是亏本生意。而且就算快手能裁一半员工,节省一半经营开支的同时维持营收不变,毛利润不变,这时候才勉强盈亏平衡(473/2-238),或者快手保持现有的人员,经营支出,把企业营收翻一倍,毛利翻一倍也勉强盈亏平衡(238*2-473);很明显,在短中期之内更本不可能出现经营支出不变,营收大涨;或者经营支出大幅度削减后营收不变的现象。所以快手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会一直亏亏亏。以前用增长来掩盖企业不赚钱的问题,自欺欺人只要用户足够多更本不担心赚不到钱。结果,用户数量见顶之后,发现企业普遍还在大额亏损,陷入短中期之内根本无法扭转亏损的困局。为了降低营业成本,让企业能维持更长时间,维持到找到下一个增长曲线实现盈利,裁员,削减福利是必要手段。

user avatar

1.互联网早在18年就开始进入存量阶段,整体流量大盘增长基本停滞。那个时候腾讯还发表过一篇“互联网+下半场”的稿子,所谓产业互联网。说白了,存量市场,搞生态,搞护城河,搞垄断。

2.广告是互联网核心的变现方式(包含电商、直播),而很多顺经济周期广告受实体经济的影响比较大,逆经济周期则受政策降温影响也很大,比如k12教育等,总的来说,萧条感是非常明显的,这并非危言耸听,早在18年滞胀就非常明显了,到了21年,其实经济已经下行得比较明显了,下行压力也在加大。

3.基本的盈利增长预期影响资本市场,股价大幅度下跌,增长乏力,所谓的降本增效就不可避免要来,裁员,福利砍减等等都会到来。

资本化的降本增效并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比如前些年美团大幅度裁撤他们的铁军BD地推团队,卸磨杀驴仍会是常态。

而存量市场带来的低增长僵化,也会弱化对人才的需求(包含渠道、供应商等),这个时候,给谁做都是做,就看谁可以更卷一些。

尤其是强势平台,对平台以外的生态供应链压榨会达到极致。

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会越来越卷的现实逻辑。

user avatar

其实到了如今这个阶段,互联网行业出现任何事情我都不奇怪。

然后大概看一下具体新闻内容,倒也没有第一印象中那么“寒冬”。

说到底属于整体福利策略调整,将原本用于房补的成本转化为生育基金。

另外就是推出父母免费体检计划及父母陪护假期,可以给正式员工父母提供两个免费体检名额,增加了父母陪护假。

所以可以想见的是,如果已经成家并且打算要孩子的快手员工,应该会成为受益者。

长期而言,大多数人终究要结婚生子并且面临照顾老人压力,这都是不小的成本开支,虽然我无法左右快手管理层的想法,但至少不应该视为一种“所有人都只能用爱发电”的行为。

另外,对于工龄在3年以内的年轻人还是继续保留房补,也算是兜住了底。

当然了,具体调整效果如何,其实我们吃瓜群众说了不算,尤其我这种几乎得罪整个知乎互联网人的“外行”更是不算数。

快手在新一年的业务发展,将为我们给出明确答案。

哎……突然感慨,互联网人还在津津乐道于下午茶、房补……

我只拿到了一箱干果当过节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