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媒体点名批评小米 120W 无线快充,是否该限制无线充电?

回答
媒体点名批评小米120W无线快充,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能引发不少思考。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到底是个啥情况,以及无线充电这事儿,到底该不该设个槛。

为什么媒体要点名批评小米?

首先得明白,媒体批评不是空穴来风。通常是有几个层面的考量:

安全性担忧: 当一个技术,尤其是涉及高功率传输的,出现在消费级产品上,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安全。120W的无线充电,这功率可不是开玩笑的。无线充电本身就涉及电磁场,虽然目前主流技术都号称符合安全标准,但一旦功率上去,安全边界在哪里?会不会因为发热、电磁辐射等问题,对用户健康或设备本身造成长远影响?媒体作为公众信息的一个窗口,有责任将这些潜在风险提出来,让大家有所警惕。
技术发展过快与标准化缺失: 智能手机行业的发展速度是出了名的快,厂商们总在竞赛。快充技术尤其如此,从几十瓦到上百瓦,迭代速度惊人。但这种“军备竞赛”式的快速发展,往往会伴随着标准的滞后。不同的厂商可能使用不同的技术方案,即使都是无线充电,兼容性、安全性标准也可能千差万别。当小米这种“第一个吃螃蟹”的厂商将功率拉到如此之高时,自然会引发行业对现有标准的审视,以及对未来标准化进程的担忧。大家会想:这会不会是把“老旧”的标准推向极限?
消费者认知与误导: 媒体也担心消费者被“快”字冲昏头脑。很多消费者看到“120W无线充电”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太牛了!”,但未必会深入思考它背后的原理、潜在成本(比如发热、耗电)以及是否真的有必要。媒体的批评,一定程度上也是在提醒消费者保持理性,不要盲目追求极致参数。
行业规则与竞争: 有时候媒体的批评也会带有一些行业观察的角度。比如,是不是有厂商为了追求极致性能而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因素?这种极端的参数是否会给其他厂商带来不公平的竞争压力?(当然,这一点可能不是最主要的,但也不能完全排除。)

小米120W无线快充的具体问题可能在哪里?

虽然具体技术细节需要深入了解,但可以推测媒体关注的点可能集中在:

高发热问题: 大功率传输必然伴随着能量损耗,大部分会转化为热量。无线充电过程中,手机本身、充电板都会发热。120W的功率,在无线传输过程中如何有效散热?会不会长期使用导致电池老化加速?甚至对手机内部其他精密元器件造成影响?
能效比问题: 相比有线充电,无线充电本身就有能量损耗。如此高的功率下,这个损耗是否会变得更加显著?一台设备在充电的同时,可能也在消耗更多的电能,这对于强调节能环保的当下来说,是否是一种反向操作?
安全性评估: 即便小米声称符合相关安全标准,但面对前所未有的高功率,媒体可能会要求更严格的第三方安全评估,或者对现有标准的充分性提出质疑。比如,对电磁辐射的长期影响,以及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表现。
充电距离与对齐精度: 功率越高,通常对充电板与手机的对齐要求也越高,稍有偏差就可能影响充电效率甚至中断。虽然技术进步在解决这个问题,但高功率下的容错率是否足够高?

我们是否该限制无线充电?

这个问题就更宏观了,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看:

为什么不应该盲目限制:

技术进步的驱动力: 限制技术发展,尤其是消费者乐见的技术进步,往往不是一个好主意。无线充电作为一种便利性的提升,其核心驱动力就是为了摆脱线缆的束缚,提供更便捷的充电体验。高功率充电正是这种便捷性的进一步延伸。如果一味限制,可能会扼杀创新。
消费者有选择权: 用户购买带有高功率无线充电的手机,是基于自身的需求和对产品特点的认可。只要产品本身符合合法的安全标准,且厂商对潜在风险有充分的说明,消费者就有权选择是否使用。强制限制反而剥夺了用户的选择权。
市场竞争与多元化: 不同的厂商有不同的技术路线和市场定位。有的追求极致快充,有的可能更侧重充电效率和发热控制。这种多元化才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如果一味统一标准并加以限制,可能会导致市场同质化。

为什么需要审慎管理和规范:

保障用户安全是底线: 这是最核心的原则。任何技术,无论多么炫酷,都不能以牺牲用户的安全为代价。这意味着需要有严格的行业标准和第三方认证体系来保障无线充电的安全性,包括发热控制、电磁兼容性、材料安全等。
推动行业标准化: 对于像小米这样率先突破高功率的厂商,应该鼓励他们推动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完善,而不是让他们在“真空”里摸索。行业标准的建立能够为所有厂商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也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可信赖的参考。
信息透明与消费者教育: 厂商应该清晰地告知消费者关于高功率无线充电的实际效果,例如可能带来的发热情况、对电池寿命的潜在影响、以及充电效率等。媒体的监督和科普也是消费者教育的重要一环。让消费者在了解充分信息后做出选择。
关注长期影响: 对于新技术,尤其是涉及高功率和电磁场的,除了眼前的安全性,还应该关注其长期使用的潜在影响,比如对设备寿命、对环境的影响等。这需要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的持续研究和评估。
适度的监管而非扼杀: 这里的“限制”更倾向于“规范”和“管理”,而不是“禁止”。这意味着需要一个动态的评估过程,根据技术发展和安全研究的结果,适时更新和完善行业标准,对不符合标准的产品进行约束。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媒体点名批评小米120W无线快充,更多的是一种警示和推动行业进步的呼吁,而不是要彻底否定这项技术。这反映了公众和媒体对新兴高功率技术的审慎态度,以及对安全、标准和消费者权益的关注。

至于是否应该限制无线充电?我认为不应该一概而论地限制,但绝对需要加强规范和管理。

鼓励创新,但不允许“野蛮生长”。 厂商可以大胆探索新技术,但必须在保证安全和符合基本规范的前提下进行。
行业标准要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 行业协会和相关部门需要积极推动无线充电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更新,尤其是在高功率领域。
信息透明是关键。 厂商需要诚实告知产品性能和潜在风险,媒体则扮演好监督和信息传播的角色。
消费者是最终的决策者,但需要基于充分的信息。

总而言之,小米120W无线快充的出现,就像是给行业打了一针“兴奋剂”,也暴露了一些潜在的“副作用”。媒体的批评是一个健康的反馈机制,能够促使整个行业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安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我们期待的是一个既能享受科技便利,又能保障用户权益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贴上两篇新闻的截图。(链接在问题描述里)




2022年1月1日,不能超过50W。

现在是2021年6月14日,正好是201天以后,所以也就是只能点名了。

看其他回答,有人在讨论“移动和便携式无线充电设备”是说的是充电器还是充电宝,这个非专业认识,就得蹲一波了。


限制在50W的话。

苹果就不用说了,他离50W还挺远。

三星在国内已经沦为other了,按理说没必要讨论,但三星还是有点分量的,去看了下,S21标注的是25W,好像还是有线的。

华为mate40Pro,正好50W。

OPPOvivo看了下,好几款旗舰好像都不支持无线充电,这两家的技能树都点的有线充电。

我在写回答时,以为是苹果在弯道超车国内厂商,然后挨家搜了下数据,然后觉得华为也参与了,我是真没想到OPPOvivo的无线充电也不在范围内,这也太明显的针对小米了。

小米这无线充电的科技树是白玩了。供应链的公司要傻眼了要完蛋了。

user avatar

原回答做了修改。说几点,为了防止被海军淹了。只能改了部分语句,求生欲人人都有。你要是说我硬黑华为,好的,以你为准,还有,我收了小米好多钱,给了我几百万呢。我这样说各位海军开心了吗



要是没看过微博的。建议先去看一下比较好,别上来就硬吹。这件事之前也有掀起一点小风波,不少人担心后续小米的无线充电还能不能发,后来技术规范一直没有通过,小米顺利发布67w无线快充。事情大概经过就是这样。

而后,小米发布120w无线充电视频,然后就被人民网点名批评。

人民网作为有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不知道为什么会不加思索的写出这么没有技术含量的文章。整篇微博讲了几点内容。1.功率过高的无线充电会有安全隐患。2.过高的无线充电技术不符合技术规范。

先说第一点,如果高功率无线充电技术会有安全隐患,那么建议所有手机跟苹果看齐,全部用10w快充。无线有线都一样。够安全了吧。大家都别发展充电技术了。还用什么40w,建议标准再降低一点。为了全民安全,全部用10w吧。绝对安全。没有任何隐患。

更有意思的是,高功率无线充电技术会影响飞机上的无线通讯。如果你的本意是认为地上的无线充电会影响你飞机上的无线通讯,那你真的赢了,我无话可说,如果你的本意认为在飞机上无线充电会影响飞机的无线通讯,你别让旅客带上飞机就行了,很难吗?如果你认为我说的不对,那么,我也请你,人民网摆出科学依据令我们信服。

科技的进步应该是在限制中发展。而不是限制发展。既然你觉着不安全。不是应该推出的是安全准则吗。限制发展以后无线充电全部一个功率,请问怎么发展。非要等到别人家打到自己家门口了,然后再说,我要发展了??历史的教训还不够吗。

顺便我想问一下人民网,你是如何得知全程50w无线充电没有安全隐患呢,你又是如何得知120w无线充电一定存在安全隐患的呢。

第二点。技术规范,意见征集稿。技术规范,是对标准化的对象提出技术要求,也就是用于规定标准化对象的能力。当这些技术规范在法律上被确认后,就成了技术法规。意见征集搞是指法律,规章制度,或其他文件在提交正式审议批准或决定面向公众或特定部门,群体,人员征求修改意见的文件版本。注意几点,技术规范没有法律效益,但是技术规范在法律上确认后,成为技术法规后,就具有法律效益。意见征集搞一般不会面向群众或用户寻求意见。问题就在于,当前这个技术规范仍处在意见征集阶段,人民网就跳出来说小米违规,啥意思?

我不知道现在的人是怎么了,华为发布鸿蒙系统,全网沸腾,各大权威媒体纷纷点赞。小米发布全新充电技术,却被人民网点名批评。作为新闻媒体,你们的社评,真的做到一视同仁了吗??更何况你们是权威媒体。我也不说什么人民网代表什么了,你们真的够权威吗

user avatar

如果没有这篇新闻,相信大部分人还不知道有这个政策吧。

然后看了下政策还是个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一般指法律、规章制度或其他文件在提交正式审议批准或决定前向社会公众或特定部门、群体、人员征求修改意见的文件版本。

接着看下这份文件的第十三条以及第十四条内容:

自2022年1月1日起,生产、进口在国内销售、使用的无线充电设备按照本规定执行。

而现在还是2021年6月14日,所以这个政策也并还没有真正的落实下来。

同时,小米这项技术还没有商用,还只是处于实验室阶段。而且,在报告中还没有规定不准研究这类技术。

所以,拿着未来的规则,批评现在,说你做错了,不应该宣传,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


最后,这项120W无线快充技术如果无法在国内商用,那么遵守法规就好了。

user avatar

对比了下评论区,有人说提小米就黑华为,却没想到过去的几年里是谁一直拉低了中国的智能机价钱,让中国人有更多的人买的起智能机,那我这个超纲的答案就来说说它们说的黑

1.nfc

小米有:垃圾,没球用

华为有:技术引领,再创新高

小米的nfc可以克隆部分加密卡后:垃圾,破解信息,安全不行

华为有了以后:牛逼,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2.红外

小米有:谁家还能没有遥控器?差你这点功能?

华为有:物有所值,生活便利许多

3.解bl

小米给解:安全不行,手机都能随便刷改过的ui或者其他家

华为不给:安全可靠

4.系统(前几天看的关于鸿蒙的一个挺搞笑的回复)

小米:国外系统,垃圾,干嘛不得靠着人家美国?编写ui居然不用汉字?

鸿蒙:牛逼,英语属于拉丁文,是商人穿到拉丁美洲的,严格意义上还是属于汉字

5.题目中的充电

小米20w:不安全,那么高有什么用?

华为20w:闪充!快!

小米33w:没用,能充电不就行了吗?费这么多事就是为了挣钱

华为40w(峰值):牛逼,你看看,不愧是华为,40w的充电速度,吊打小米这种垃圾

小米50w:还得掏钱买?

华为40w峰值被曝光:保护电池,看看华为为了我们的安全做了多少牺牲

小米无线充:学苹果,狗腿子

华为无线充:牛逼,研发出了无线充电,引领潮流

小米和其他家出了120w:没用,反正你充电也要时间

华为没有:刚研发的东西安全不可靠,还是华为为用户考虑

6.主板颜色(之前网传蓝绿色是中下流的板子)

小米蓝色:垃圾,看看人家苹果的都是黑的,黑色的质量好

华为绿色:主板颜色和质量有关联吗?你看看你们米粉天天喷主板颜色有意义吗?

小米换黑色:绿色的主板才是质量最好的好吧,天天跟着苹果后面学有意义吗?

7.typec接口

乐视用:迟早倒闭

小米用:跟风舔狗

华为用:华为接口

8.屏幕刘海

小米有:就是在学习苹果

华为有:提高屏占比,减少边框,值

9.全面屏

小米有:摄像头放哪?

10.挖孔屏

小米先有:有全面屏还搞这个,就是不舍得钱买全面屏,方便赚更多

华为后有:技术巅峰,迟早被小米学



建议海军以后喷小米别找这么多借口,小米这个牌子挂出来就是错,行吧?

反正我不买华为,华为是好,顶配的跟任何的入门机比起来都好,真想杠为什么不去杠一下同价位的?

以前小米拉低了智能机的平均价,现在涨起来了,所以现在有了爱酷和真我来制衡小米的价格,真我和爱酷的好依旧没被海军看到,或者他们可能看到了,却依旧选择喷小米

user avatar

现在你该相信这些文是可以靠钱买的了吧

user avatar

这充电器在国内能不能卖,工信部说了算.在国外能不能卖,商务部说了算.

拿个甚至还没通过的征求意见稿,就在那虚空输出,是嫌这几年制造的笑点不够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