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媒体文章《一个 24 岁的男生,决定做结扎手术》?

回答
媒体文章《一个 24 岁的男生,决定做结扎手术》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且具有话题性的选题。它触及了生育自主权、性别观念的转变、社会对男性角色的期待以及个人生活选择的自由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看待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文章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打破性别刻板印象: 传统观念中,生育的责任和选择更多地被归咎于女性。男性主动选择结扎手术,是对这种性别刻板印象的直接挑战,凸显了男性在生育决策中的主动权和责任感。这有助于促进更平等的性别观。
推广男性避孕和生育责任: 长期以来,男性避孕方式的选择相对有限,且社会对男性在避孕中的参与度关注不够。这篇文章的出现,能够引发公众对男性避孕选项的关注,鼓励更多男性参与到避孕决策中,分担生育责任。
倡导生育自由和个人选择: 文章的核心在于一个年轻男性基于自身意愿做出的重要人生决定。这本身就体现了个人对生育的自主权,以及对未来生活规划的清晰认知。它传递了一种“我的身体我做主”的理念,适用于所有个体。
引发对生育观的讨论: 24岁对于许多人来说,正是人生事业发展、组建家庭的黄金时期。在这个年纪选择结扎,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惊讶,并引发对生育观、人生规划的深入讨论。例如,是否要孩子?何时要孩子?对人生有什么样的期待?
提升男性对自身健康的关注: 结扎手术虽然相对安全,但仍是一种医疗行为。这可能促使更多男性关注自身健康,并积极了解和参与与生殖健康相关的议题。

二、 文章可能引发的争议和讨论点:

年龄与成熟度: 24岁是否是一个足够“成熟”的年纪来做出如此长远的人生决定?一些人可能会质疑其决定的稳定性,担心他将来会后悔。这涉及到年龄与决策成熟度之间的辩证关系。
社会压力和家庭期待: 在许多文化背景下,男性被期待传宗接代、延续香火。选择结扎手术可能会面临来自家庭、社会甚至朋友的不理解和压力。文章可能会探讨主人公如何面对这些压力。
生育的可能性和后悔的可能性: 结扎手术在技术上是可以逆转的,但逆转的成功率并非百分之百,而且过程复杂且费用高昂。文章可能会讨论主人公对未来生育可能性的考量,以及对潜在“后悔”的心理准备。
手术的动机: 文章会深入探讨主人公做出这一决定的具体原因,是出于对个人事业的专注、对生活方式的追求、对环境问题的考量、对未来伴侣的负责,还是其他更深层次的心理动因?这些动机的清晰阐述将是文章的核心吸引力。
科学的普及和误解的澄清: 结扎手术(男性输精管结扎术)在很多人心中可能存在一些误解,例如是否会影响男性功能、是否是不可逆的等。文章是否会详细解释手术的原理、过程、风险和成功率,以及澄清常见的误解,将决定其科普价值。
媒体的解读和引导: 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时,其视角、用词、侧重点都会影响公众的认知。文章是纯粹客观的记录,还是带有某种价值判断或引导?是赞扬其“勇敢”、“前卫”,还是质疑其“轻率”、“叛逆”?

三、 对主人公行为的理解与支持:

自主的权利: 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是否生育,何时生育,以及如何生育。这包括选择避孕方式的权利。
负责任的态度: 如果主人公经过深思熟虑,并有明确的理由不希望生育,那么选择结扎是负责任的表现,是对自己未来生活和潜在伴侣负责。
生活方式的选择: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对于人生有更多元的规划。不生育可能是一种主动选择,以追求其他人生目标,例如事业、旅行、个人成长等。
环保和人口问题的考量: 一些人可能出于对地球资源枯竭、人口过剩等问题的担忧,选择不生育,这也是一种对社会负责任的体现。

四、 媒体文章的报道角度和深度:

一篇优秀的媒体文章,在报道《一个 24 岁的男生,决定做结扎手术》时,应该包含以下要素:

主人公的故事: 详细介绍主人公的个人背景、生活经历、思想形成过程。
动机的深度挖掘: 不仅要问“为什么”,更要深入探究“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是这个选择”。
医学科普: 详细解释男性结扎手术的原理、流程、风险、术后恢复以及可逆性等医学知识,消除读者的误解。
社会学和心理学分析: 分析这一行为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的意义,以及可能对主人公的心理产生的影响。
采访相关人士: 如果可能,可以采访主人公的家人、伴侣(如果已婚/有伴侣)、医生、生育专家、社会学家等,从多角度呈现事件。
反思与讨论空间: 文章应能引导读者进行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结论。例如,可以设置读者互动环节,或者在文章末尾抛出一些开放性问题。
客观性与人文关怀并存: 在报道过程中,既要保证事实的客观准确,也要展现对主人公个人选择的尊重和理解。

总结:

《一个 24 岁的男生,决定做结扎手术》这篇文章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它挑战了传统的性别观念,倡导了生育自主权,并可能引发关于人生规划、生育观和社会责任的广泛讨论。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它?

尊重个人选择: 首先,要尊重主人公作为个体所做的决定,不应轻易评判或道德绑架。
理性看待: 认识到这是个人在特定人生阶段基于自身考量做出的选择,而不是一种普遍性的趋势。
深入了解: 通过文章,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医学知识和社会意义,避免以偏概全。
反思自身: 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价值观,思考关于生育、人生规划、性别平等以及个人权利的议题。
促进公共讨论: 鼓励社会就这些议题进行开放、理性、包容的讨论,推动社会观念的进步。

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促使我们去审视和反思与生育、性别、个人自由相关的深层问题。它不仅仅是一个新闻事件,更是一个引发思考的社会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斗争,就是你死我活。

user avatar

与其24岁结扎不如14岁整个切了,动物实验表明阉割可以显著提高预期寿命,人类没有相关实验数据,但是研究表明皇宫里的太监比男人活的长。

切了以后长的更高,身体更健康,更不容易冲动,不秃顶,还免受性欲折磨,何乐而不为?

user avatar

这篇报道看的我非常不舒服,不舒服在于:

第一,它不是新闻,因为2月5日《南方都市报》报道过,甚至还在知乎提过一个问题

既然2月份报道过,为何6月份又拿出来炒,南方都市报报道的时候仅仅是一个猎奇的存在,结扎的正面负面都谈到了。

六月份三联再次做这个报道的时候,就很奇怪了,不生育的原因是:红黄蓝事件,婚姻关系暴力事件,原生家庭问题,一开始还不觉得,然后上了大学以后,“参加了一个大学生性教育公益项目”,于是女权主义思想萌发,然后不要孩子。

??

你今天说房价高不要孩子,我都能理解,怎么女权主义思想萌发就不要孩子了,这是什么逻辑?


第二,理由特别奇怪,不要孩子也没关系,为什么一定要用结扎这种极端的方式?说心疼女性这无可厚非,我扒拉了一下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节育的说明,世界卫生组织给了一大堆建议



也就是说,即便是不想生育,也没必要做结扎,结扎毕竟是侵略性手术。

且在没生育之前就做结扎手术,父母理所当然的有意见,已经闹到了断绝父子关系的地步。

在已知完全可以不用做结扎手术,偏要做结扎,导致家庭关系完全破裂,请问这个逻辑在哪?

源头就是大学做过女权活动。

我去……你这女权也太吓人吧。


最后一点:原文说

目前我和我女朋友在做性别平等实验。比如,家务不太会有一个性别上的分别,而是两个人都做。我做饭,她洗碗,或她做饭,我洗碗。因为我们现在一起租房,就AA制。她有时多出一点。

???

我家就是谁空谁做饭洗碗,钱混在一起用,而且也不是什么“性别平等实验”。

除此之外,我会挑战一些性别规训,比如穿裙子,化妆,留长头发,打耳环。
,穿长裙我喜欢,最早我是上大学的时候穿,我有一条黑色的半身长裙,到脚踝。

??

不是说性别平等,这怎么又穿裙子了?难道是“性别刻板印象”?这一段特别的莫名其妙,因为前面压根没说这个24岁的男性有这种奇怪的性癖好,然后做完了手术以后突然扔一个王炸出来

我看的非常莫名其妙。

再次重申,这压根不应该是一个话题,确确实实有男女都可以不结扎的选项的。

且会和父母关系搞僵,他自己的文章说的清清楚楚,都断绝父子关系了。

做的如此的决绝就是因为女权?

我现在特别怕《三联》说出这种话

“之所以这么报道,是因为想要挑战媒体报道真正重要的问题,并塑造全国辩论的话题”
user avatar

对《三联》的读者群体而言,这种政治正确的故事,是一种满足自身文化优越感的日常需要。《三联》我也是订阅的。我一个搞文化研究的人,不看《三联》,哪象话。如果哪天《三联》不出这种故事了,我也得把它掷出窗外:买你就是为了了解中产政治正确的想法,观察新的财富密码,你不说了,要你何用?

这些文章,对社会(不要光盯着网上这一亩三分地,尤其别忘了网上也是一个个信息茧房)的影响微乎其微,对政策的影响忽略不计甚至可能起反效果。

至于对这些文章的内容要不要接受,同学,脑袋是长在你的脖子上的啊喂!

等有钱有闲了,我倒不介意践行一下性别规训的那些东西,穿个长裙什么的。因为说实话,当下时髦的这些性别平权主张,都是隔靴搔痒,甚至可以说本身就只是时尚,是一种自我身份标榜,跟挎个名牌包一样,与真正的思想运动无甚关系。至于什么境外渗透,嗐,这点功夫就能把人忽悠瘸了,算不算是帮我们做品控。

离开阶级革命谈性别平等,都是自欺欺人。

user avatar

2010年游戏圈里发生了一个什么《川大紫竹铃》事件,在网友的网络要求下进行一个涉及性虐待的直播活动,当然程度极轻,然后很多人就认为这个紫竹铃被犯罪团体甚至黑社会控制了,甚至有人煞有介事的说控制她的是台湾的黑帮老大或者本地的官二代。于是就有一帮网友“热心”的跑过去想拯救无辜于水火,结果经过几天蹲点,找到了疑似女生,人家很直接的否认了自己是所谓的紫竹玲。

问题是,我看了所谓的虐待视频,那里面的女生很明显是有男朋友的,而且男朋友出镜次数也不少,明显是知情的。所以我认为,这个女生无非是有一定的暴露癖,来获得精神和肉体满足,至于网友流传的所谓被控制,属于想多了。

为什么说这个呢,因为三联说的这个事情,本质上也是一次你情我愿的性虐游戏,属于极少数人群的隐私爱好,本质上注定不会成为大众接受的对象。诱导式的女虐男直至最后变性,这样的内容在肉体小说(连色情都不是,就是吃果果的肉体描写)里一直是占有相当份额的数量(比如《女医师的麻醉针》,如果你找得到的话~),有一部分人就是通过这种性别倒错(幻想的或现实的,幻想的是女装癖,现实的么~shemale~)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那么,我们现在可以对这个事情本身下结论,无非就是一次癖好怪异的少数人群进行的现实化而已,这种事情和女权没有半点联系,因为女权追求的女性身份在社会活动中的表达,而不是以将男性异化成女性为荣。

但正因为这样,三联周刊从女权角度来描写这个事情的动机就非常值得怀疑了,最好的情况,也是三联的作者见识较少,把一次性虐游戏实践当成了女权崛起,真要这样的话,女权分子应该和三联划清界限,太丢人了!

user avatar

想起了知乎之前的一个问题。

现在看来,不止是情报工作找不到本地内奸执行了,连宣传工作上,愿意领美国狗粮的人也越来越少。

一个在国内混的正常人,写不出这么LGBT正确的文章来,不用说,美国原版公文直接上线,估计连一个字都没改。

想起了十年前一部吴宇森拍的电影《赤壁》。关于这部电影,吴宇森顶着所有人反对,硬是把主题定为了反战。

然后这部电影,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海外票房高于国内的商业电影,也不好说他到底是太失败还是太成功。


本来还以为没人看的,既然还有人看,我就跟新一波。

最近美国政治正确入侵中国互联网比较集中啊,先是海产问题,接着是约稿毒品访谈,前天还有给儿子穿裙子上学,这个结扎算最近半个月第四波了。

看来几万亿印下来,狗粮果然充足了不少。

但是老是这么无头苍蝇乱搞,是有很大副作用的,狼来了喊多了,就没人信了。

在此我打算提一个五年前的陈年老梗,讲述一下谎话说多了会有什么后果。

在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民主党的希拉里因为各种各样坑操作导致泄露了一大堆邮件,这些邮件中最大的瓜就是暴露出爱泼斯坦的萝莉岛事件。彼时右翼媒体fox天天报道希拉里玩萝莉的新闻,搞得希拉里很没有面子。

为了挽回希拉里所剩不多的名声,民主党媒体CNN准备给特朗普也来一发大的,把特朗普拉到和希拉里一样毫无节操的人渣水平,然后让希拉里用丰富的经验打败他。

于是一个在美国大名鼎鼎的“golden shower”事件,就产生了。

大体上就是造谣说特朗普寻花问柳的时候有一些特殊的性癖好,特别喜欢嘿嘿的时候看对方潮吹,而且最好尿在自己身上。

这个消息被俄国人知道之后,在特朗普去俄国公干的时候(那时候还不是总统),俄国人找来了一堆会潮吹的水娃,当着他的面聚众嘘嘘。后来更是毫无节操的让特朗普带着水娃们,在奥巴马访俄时睡过的床上尿了一整床。

知乎上还有相应的问题,虽然没啥人回答。

造完谣之后还不过瘾,还P了一堆超级没节操的图片出来骂川普。

说他喜欢尿色的液体

尿色的浴液

也是尿色的

把俄罗斯欢迎特朗普专机用的水柱也P成尿的颜色

对我尿尿。

还有更多更生猛的图片过不了审,我就不放了。总而言之,就是底线非常低的下五路谣言。

川普这么恨CNN不是没有原因的,人家是真敢放FAKE NEWS。

不过后果也是很严重的,川普的粉丝直接不看CNN了,随你怎么说,我一概回一句FAKE NEWS。

这次要不是疫情影响,川普大位就稳了,CNN天天骂川普有一毛钱的作用吗?CNN天天骂,骂的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了,仍然还有7300万人支持他。

CNN还觉得自己掌握了舆论吗?他能影响那7300万川粉一秒钟吗?

跟混娱乐圈一个门道,脑残粉完全不看黑子的新闻,黑子也一概拒绝脑残粉的消息,大家处于隔离状态。

现如今西方左媒也这个吊样,写出的文案假的不行,让国内人恶心的要死,根本起不到外宣效果,只能拿回美国搞内宣。而内宣上,有一半的美国人是从来都不看FAKE NEWS的。

不看的永远不看,喜欢的你说啥他都喜欢。这不叫宣传,这叫圈地自萌好吗。

所以外媒啊,下次看准了再出手吧,瞎出手后遗症是很大的。

user avatar

你们就记住一个铁打的规律,绝大数时候与你立场不同的人努力规劝你做某件事或者拼命的夸赞你的某个行为肯定不是发自内心的赞扬你或为你好,而是你做的这件事对他们非常的有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当敌人谴责你的时候说明你做对了,当敌人夸奖你的时候说明你做错了。选对象你能信他父母对他的评价?

比如我们出去工作,企业总是喜欢宣传让员工勤奋努力,不要计较个人得失,但是发工资的时候一毛都不会多给你。最常见的就是你的领导夸你某某好样的,你大有前途,公司离了你不行啥的,但是就是不给你升职加薪。

比如我们恋爱,网上总是喜欢宣传你做一个男人要宠着哄着姑娘,要投其所好要玩命付出。这些宣传得到了广大女性的交口称赞,她们总说看看这才是绝世好男人,男同胞们要像他们学习。但就是不会爱上你答应做你的女友。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要看别人说什么,要看他们怎么做。结扎这个事情也是同理,宣传让你结扎,夸奖你结扎,那么好的事他们怎么自己不先结扎树立榜样呢?写文章的作者怎么不在文章中贴出他绝育的证据呢?让别人做,自己却不做的人,肯定没安好心,不管他包装的多么冠冕堂皇。我还记得当年有个笑话,当铺天盖地宣传养猪好让大家都去养猪的时候,你去养鸡鸭就能富起来了,现在看来也有点道理。

这要是一个二十四岁的女生因为男朋友不想要孩子没有安全感,然后女生在男生的规劝下有了去做超过一年就会永久绝育的手术的打算,放到微博上征求意见,你们觉得大家会认为这姑娘傻还是估鼓励她去绝育呢?到时候文章怕是又变成了讨论剥夺女性生育权的风格。什么自愿结扎,一个老实人被忽悠瘸了罢了。这种极端行为不亚于不想出去工作就把腿砍了。


user avatar

这就是身份zz(从女权 lgbt 到动保 环保 再到地域矛盾),它先强化你的身份认同,在一点一点的规训你的行为甚至有时候需要你去伤害身体违法犯罪,从而达到分化群众的目的,它们会一步一步告诉你和你身份认同不同行为不同的都是异教徒,在你已经投入沉没成本的时候就只能受它控制。

身份zz的目的就是分化群众,使得群体之间互相攻击,而目前它们在很多地方已经成功了。

user avatar

境外支持的女权组织最终理想是——阉割所有中国男性,洋奴化女性,这样自然而然新一代中国人都是生物学上或者心理学上的媚洋犬。

讽刺的事实是——新一代中国年轻男性压根不打算娶这些女权女性,连碰都不想碰,但凡和我谈这个就分手不结婚,你该干嘛干嘛去,老子一个人活的潇洒。

当然最极端的就是诞生更多像我这样的“绝对理性派”中华民族主义支持者,说白了就是能保持在绝对中立客观的角度对待老外,但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却又向往汉民族一统世界,把反中反华份子从地球上完全消灭的美好愿景。

ps:我甚至认真思考过要投入多少资金在广州成立反黑人组织,以及对黑户黑人强制绝育或者阉割的可行性办法。


user avatar

如果你今天去搜三联的版本《一个24岁的男生,决定做结扎手术》(2021年6月27日),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里面做了很多的信息剪辑。因为这是一个匿名故事,所以可以随便改写。

三联这个版本里面藏了什么信息?是他女友的信息。他今年24岁,可是他的女友已经30多岁了。而且在之前的版本里面这个男生是这样的:

“她觉得现在的身体状况不适合生育,而且原生家庭的经历,会让她恐惧成为一个母亲。关于结婚和生育的问题,我们都是很放开、直接去聊的。我自己是不排斥生育的,但这是我们共同的事情。如果真的要生育的话,应该有共识才行,毕竟它是一个责任。”

你发现没有,这个男孩子在原版也就是2021年2月份的版本里,说的是“我自己是不排斥生育的”。他20多岁,认识女友前没有过性生活,他女友已经30多岁了,女孩子自己身体因为一些特殊的经历(具体是什么经历没说)怀孕困难,家庭不幸福,所以不想要孩子。

我希望你可以想一想,假如这个男生是你的儿子,他大学的时候认识了一个比他大很多,然后经历很丰富的女孩,其实应该叫女人。不想要小孩,年龄也大了,没有安全感。所以你的儿子在24岁的时候就毅然决然的去做了结扎绝育,连精子都没存。你怎么想?

人会变的。这个24岁的男孩绝育,任何一个有社会经验和常识的人都知道只是为了让她大龄且很难生育的女友安心。是一个为了感情很盲目的行为。

但是三联把他的故事做了一个很唯美的改变,删掉了他女友的背景信息,把这个故事赋予了很多所谓的“性别思考”。一下子就把整个故事“做活”了,实际上这是“造假”。

这是做新闻的手段,我个人一直也很佩服这些人。这些能力不是一般人能有的。站在我的角度,一个30多岁经历那么丰富甚至自己都已经很难怀孕的女权主义者,“改造”一个20多岁的大学生,让他自己去选择对自己非常不利的结扎手术,在我的道德观念里我不会认为这个女孩子有本事,我只认为她缺乏基本的道德观念。[1]

关于结扎的危害,建议大家看看这篇文章,不要去做后悔一辈子的事情。

参考

  1. ^sven_shi https://m.weibo.cn/status/4652810882782448
user avatar

非常支持这位大哥结扎,截一段原文:


目前我和我女朋友在做性别平等实验。比如,家务不太会有一个性别上的分别,而是两个人都做。我做饭,她洗碗,或她做饭,我洗碗。因为我们现在一起租房,就AA制。她有时多出一点。

除此之外,我会挑战一些性别规训,比如穿裙子,化妆,留长头发,打耳环。迈出去那一步是刻意的,但做了之后觉得挺好的,那就继续保持。当然,一些性别体会会更深,比如,长发虽然好看,但也麻烦,夏天热,有点难受,经常掉头发、要用很多的洗发水等等。我不知道女生是怎么忍受这些的。

不过,穿长裙我喜欢,最早我是上大学的时候穿,我有一条黑色的半身长裙,到脚踝。刚开始,同学会笑一下,但我穿起来挺好看,后面就没有什么了。现在我的很多朋友也喜欢,蓝一也支持我,她很会搭,就帮我搭衣服。


这分明是个GLBT案例。结扎之后,这位大哥和他女朋友更接近“L”了。

而“T”类型,在一部拿过大奖的电影《丹麦女孩》里出现过。



而这位结扎大哥的女朋友蓝一,也是一位女性主义画家。

总之,虽然GLBT类型不同,这位结扎大哥的事情其实很难不令人联想到《丹麦女孩》。

但三联非要从“女性在节育上的痛苦,男性节育更利男女平等”的角度来宣传这个故事,对GLBT只字不提,手法也是非常的巧妙呢。

user avatar

伪造证件,隐瞒父母,欺骗医生,绝交亲友

一个标准的女权主义者罢了

我唯一好奇的是,为什么三联生活周刊会认为这种行为是值得鼓励的呢?

通过非法伪造证件,欺骗医疗人员,隐瞒父母进行非法的毁灭生殖功能的手术,不仅突破了一切道德与良知的底线,更加触犯了法律。

在没有合法证件和直系亲属知情并同意的前提下,进行毁坏生育器官功能的手术应该属于重大医疗事故。

希望有关部门核实文章的真实性,如果不是虚构,希望可以对作者的违法行为做出惩戒,并且严查淘宝假证售卖产业链,同时追责相关医疗机构的失职行为。

就目前我国对男性结扎的制度要求而言,我认为是非常合理的。

就如同不能合法的买卖器官一样,人对自己的身体是没有绝对处置权的

尤其是对于人体器官的买卖、捐献、毁坏功能,更应该慎之又慎。

目前的严格审核制度,保护了真正的弱势群体,如果结扎手术的审核要求放松,不知道要有多少性取向正常的国男为博女神一笑选择结扎,最后抱憾终身,追悔莫及。


如果抛开法律不谈,从个人层面上,我倒是非常支持女权男都去结扎的,毕竟也算是一种人类基因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

但是在制度层面,我们应该对人体器官的处置权实行绝不放松严格审核

不达标准,绝不手术

对于非法进行器官手术的医疗单位和个人应该严查严办!

对于鼓吹非法器官功能破坏手术的媒体和个人更应该严厉打击!

user avatar

任何引导人家在无特别因素的前提(如健康出问题,医生建议等)下去伤害自己身体的主义都是斜教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作为泌尿外科大夫当然得来说两句。

纯医学上来说,输精管结扎术确实是永久性男性避孕最有效的方式(其实也是男性永久性节育唯一可广泛使用的方法,毕竟不能真把人给阉了),但这个手术之所以没有大规模推广使用却是有它的原因的——既有医学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到了21世纪20年代,从达到节育避孕目的的角度上来说,不管输精管结扎术还是输卵管结扎术都已经不是最好的选择甚至不是好的选择,这两种手术都已经在逐步走向淘汰,而不只是所谓“直男癌”的问题。

真的有后悔药吗?输精管结扎术的可逆性问题

结扎确实不是阉割,从理论上说,结扎也确实可逆,但这个“可逆”却可能与很多人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因为不是想可逆就一定可逆,也不是想什么时候可逆就什么时候可逆(这话有点拗口)。输精管结扎术有点类似于买了东西后的“无理由退款”——说是无理由退款,但现实中有时候却是有一大堆前提要求的,而且过了一定的时间可能就退不成了。

输精管结扎手术的手术过程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结扎”,实际上是结扎后切除一小段输精管使精子不能排出体外。切除的长度一般在10~15mm左右,这是因为人体是有一定的生长和愈合能力的,仅仅拿缝线打个结扎上后,有可能一段时间后线结松脱人体输精管自行再通,只有切除掉一定的长度才能保证节育的效果。

输精管结扎手术的成功率很高,术后2年内大约98%左右[1],因为没有切除精子产生及成熟的场所——睾丸及附睾——也不影响性激素及性功能相关的结构,只是物理上断绝了精子排出的通道,所以输精管结扎术理论上只要通过手术复通输精管(一般是通过显微手术的方式),恢复精子排出的通道,就能使男性重新恢复生育能力。

但上述的说法只是理论上的,实际上,输精管复通手术的成功与否是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的,例如切除的输精管长度、输精管断端的处理方法、输精管及附睾血管的受损情况等——如果切除的太长两边的输精管接不上,或者输精管的断端已经形成包块甚至无法找到,都会导致再通的失败。此外,也并不是说你把输精管接上就一定能恢复生育能力的,再通的输精管可能迂曲、可能狭窄、可能闭锁,一定年龄以后活力下降的精子可能就通不过这些弯弯绕绕的地方,导致虽然接上了输精管但一样还是不育。

从统计数据上来说,输精管结扎术的复通成功率在50% 至 70%左右,且随着输精管切除术和逆转之间的时间增加,比率下降[2]。一项大型回顾性研究发现,对于在逆转前不到3年接受输精管结扎术的男性,通畅率(射精中存在精子)> 95%,妊娠率约为 75% 。随着梗阻持续时间的增加,两种比率均呈线性下降,在输精管结扎术后 15 年接受输精管再通术的男性的通畅率为 71%,妊娠率为 30%,随着结扎年限的增加,两种比率均呈线性下降[3]

不管是30%、71%,还是75%、95%,无论哪个数字,都说明了输精管结扎术都不是一定能有“后悔药”的,而且是结扎的时间越久,吃到“后悔药”的可能性就越小。但现实中的情况则是,刚刚做完结扎手术没几年的人不太可能就光速后悔,那些后悔的人往往是过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因为婚姻状况或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想再生孩子的时候,却已经不太容易成功了

在安全性上,输精管结扎手术倒是没太大的问题,这主要得益于输精管的位置很浅,局麻下即可完成手术,安全性比起要进行腹腔镜手术的女性输卵管结扎术要高很多,但比起避孕套、口服长效避孕药、皮下埋入避孕植入物或宫内节育器植入则没有什么优势。输精管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包括血肿、感染、精子肉芽肿和输精管切除术后持续疼痛,但总体来说发病率都不高。至于一些对于输精管切除术可能会增大动脉粥样硬化、前列腺癌、睾丸癌、免疫功能障碍等风险可能性的怀疑,现在也基本上早有高质量的研究证据把它们排除掉了[4][5][6]

医患双方都不待见——为什么没人愿意做输精管结扎术

说完了输精管结扎术本身,再说说为什么大家不愿意做这个手术。说到这个问题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还是“中国人观念落后、家里有皇位“。但实际上,问题中提到的女性输卵管结扎术远远多于男性输精管结扎术的问题不只存在于中国,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如此,即使是在观念最为开放的欧美国家也是如此。在全世界范围内,输卵管结扎术的执行频率是输精管切除术的5倍,这还是并不包括中国在内的统计数据(因为我国不给数据)[7]

除了愿意做的男性少,实际进行的手术量也在不断下降。在美国,输精管结扎术的手术量曾在2007年达到过巅峰——全年约80万例,成为当年全美位列避孕套、宫内节育器和输卵管结扎术之后的第四大节育手段——但其后这个数字持续性下降,到2015年已经下降到了52万例左右,目前仍在下行的趋势中,而且是全美各个年龄段、各州的手术量都在持续下降[8]

在我国,我没有查到相关的统计数据,但直观上也能感受到手术量的下降。在2000~2010年代,北京几乎所有的三甲医院都能进行输精管结扎术,但到了现在,北京能够(或者说愿意)进行输精管结扎术的三甲医院已经只有两三家左右,且也都是聊胜于无的状态,很久才会做一台,以至于在北京地区,做这个手术的医院基本上只剩下一些民营的男科医院为主力了。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对于手术患者来说,首先是观念上的,这个无可否认,现实中的确有很多把结扎当成阉割的误解,或者认为结扎是对自己男性尊严的冒犯。但这个原因可以解释男性进行输精管结扎术的意愿不高,但无法解释过去10~20年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手术意愿为什么在逐年下降。毕竟从直觉上来说,2000年到2020年这二十年间,不管是我国还是全世界范围内,从60、70后到00、10后,性观念都是在一个不断从保守走向开放的过程,女性平权也是处在一个上行期内。如果输精管结扎术真的如有些人所言,是“最好的避孕手段”,那么进行输精管结扎术的人理应会变得更多。

所以,在我看来,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更加主要的原因——也就是在过去的20年间,有更多更新的、更好的、更安全的避孕方式的诞生——不光是诞生了更安全的新型口服避孕药、皮下避孕植入装置这样的“新玩意”,避孕套、宫内节育器(IUD)这样的“老家伙”们也随着技术和材料的进步有了不少进步。二十年前的避孕套可能就是一个厚厚的橡胶皮套,既不方便使用对性生活的影响也比较大,现在各家超薄、超超薄、超超超薄带螺纹、螺纹上又加颗粒、颗粒上还涂感觉增强剂……(不能再说了)的避孕套已经可以说是好用了很多,对性生活质量的影响也可以说是大大减少。对宫内节育器,很多人的印象可能还是自己母亲乃至祖母一辈所用的铜制或不锈钢避孕环(惰性宫内节育器),这些节育器不仅舒适性差、副作用多,避孕的成功率也不是非常高。现今医院里使用主流避孕环已经变成了各种载药IUD、记忆合金IUD等舒适性更高、取出更便利、效果更确切的新型IUD。

至于新型口服避孕药、皮下埋植避孕装置等,不仅临床效果更好(成功率一般都在95%~98%以上),而且没有明显的结构性创伤,可逆性更好(不存在输卵管结扎或输精管结扎这样可能再通失败甚至无法再通的问题)。

此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站在医院和医生的角度上,也都越来越不愿意做输精管结扎的手术了,尤其是人民群众更加青睐的三甲大医院们。输精管结扎手术作为一个简单、低难度的手术,对医生技术进步和职业发展的助益很少,同时输精管结扎手术的费用也很低,大部分不过一两千元,有些医院甚至低至数百元,对医院的营收没什么助益。更重要的是,输精管结扎本身又不是一个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手术,做手术给人带来的成就感有限,但面临的要求和纠纷却不少,现实中有不少已婚男性为了配偶来做这个手术,但父母知道了却会来医院闹事。你可能会说成年、已婚的男性难道自己不能要求做手术还得父母同意吗?法理上当然没问题,但现实中很多不理解的父母可不管这个,他们在家无法说服子女就来医院撒泼打滚大闹,认为医院断其子孙干缺德事,医院也很头疼,以至于很多医院要求已婚已育的患者才能做这个手术,或者要求手术前患者的配偶、父母都要在场签字,甚至于干脆不开展这项手术了。


因此,一项患者不待见(不可避免地存在偏见)、本身也存在一定问题(有创伤,存在手术并发症风险,远期再通率不高)、技术上有更好的替代方案(避孕套、避孕药物、新型IUD及植入装置)、医生不愿意做(职业发展有限麻烦却不少)、医院不待见(收费少、纠纷多)的节育手术,在国内国外都变得日渐式微在我看来并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

当然了,女权主义者可能会说,避孕套嫌麻烦,其他方法再好再便利再方便,也都是在女生身上做功夫,如果我就是不接受自己作为避孕措施的承担方怎么办。

答案当然是换个男人啊——那些连避孕套都不愿意戴的男人,难道就会愿意去做输精管结扎吗?

参考

  1. ^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vasectomy. Schwingl PJ, Guess HA, Fertil Steril. 2000;73(5):923.
  2. ^ What is the best pregnancy rate that may be expected from vasectomy reversal? Sharlip ID, J Urol. 1993;149(6):1469.
  3. ^ Results of 1,469 microsurgical vasectomy reversals by the Vasovasostomy Study Group. Belker AM, Thomas AJ Jr, Fuchs EF, Konnak JW, Sharlip ID, J Urol. 1991;145(3):505.
  4. ^ Atherosclerosis of cynomolgus monkeys hyper- and hyporesponsive to dietary cholesterol. Lack of effect of vasectomy. Clarkson TB, Alexander NJ, Morgan TM. Arteriosclerosis. 1988;8(5):488.
  5. ^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vasectomy and prostate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Bernal-Delgado E, Latour-Pérez J, Pradas-Arnal F, Gómez-López LI. Fertil Steril. 1998;70(2):191.
  6. ^ Risk of testicular cancer after vasectomy: cohort study of over 73,000 men. Møller H, Knudsen LB, Lynge E, BMJ. 1994;309(6950):295.
  7. ^ Complications of vasectomy. Awsare NS, Krishnan J, Boustead GB, Hanbury DC, McNicholas TA, Ann R Coll Surg Engl. 2005;87(6):406.
  8. ^ Evaluation of Vasectomy Tre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Ostrowski KA, Holt SK, Haynes B, Davies BJ, Fuchs EF, Walsh TJ. Urology. 2018;118:76. Epub 2018 Mar 22.
user avatar

这种文章够缺德的:把一个对人生不负责任的决定包装成一个男性承担起避孕责任的决定。

已经有很多答主说了:男性结扎存在很高的不可逆风险。而文章除了贩卖了一个有很大潜在人生副作用的手术的同时并没有给这种手术提出一个有效的备份方案。

我为什么说有很大潜在人生副作用呢?生孩子这个事情是非常私人的事情,确实和外人无关。但是人的思想是会变的。我认识不止一对情商智商双高(都至少985硕博)的夫妻,在他们已经完全思想成熟的年龄(25岁以后,已经参加了工作)仍然一致决定丁克,而且非常坚定(所以他们并不忌讳让朋友们知道这一点)。但是但是但是但是但是但是但是到了30多岁他们反悔了,又把娃生了。

所以没有人敢说改变主意这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是如果这是不可逆的,后悔的时候对于人生规划和自我实现的打击长期来看是非常大甚至毁灭性的。

所以做这种不可逆又有重大潜在副作用的手术时,最好准备好备份方案。

当然,有人会说将来改变主意的话可以收养一个孩子。我想说在今天的中国,一对不孕不育的夫妻要收养到一个健康的婴儿的难度和一个双非本科刷题进谷歌差不多:你看到知乎上有人能做到,但你99%做不到。具体的情况就不展开了。

当然冻精是一个选择,如果可能,最好至少在两个医院同时保存你的精子,每家都多存几管(我印象里保存费和数量无关)。但是大多数人如果有执行这个方案的行动力,可能还是觉得戴套更简单。

user avatar

联想到一个平时没什么人气的图书出版者,在拿自己的小孩穿女装公然上知乎赚流量的事,我只想说某些势力渗透的不是一般的狠。

user avatar

这篇文章非常不对劲,背后捉刀的人有没有收钱我不好说,但绝对是居心不良的。

这篇所谓的“口述”其实在今年2月就曾经以《作为一名24岁的直男,我为什么去做了绝育手术?》的名字发过一次。(原出处已经被删了,但是有备份)

作为一名24岁的直男,我为什么去做了绝育手术?-环球中文网新闻 (cbeiji.com)


我读三联这一版的时候就发现,它跟我记忆里的原版是同一个故事,但是主题思想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而且文中的那个“我”,面目也要模糊很多,不像是一个正常人。

为此,我特意回头去读了原版的文章,证实了我的这种猜测。

原版文章讲述的是“我”自觉自愿做出了“不生育”的决定,做手术的原因主要一是心疼女友,二是两人发现无套内射更爽(非常直接的理由),接着讲述了手术预约的曲折(猎奇经历的方向),再然后是长篇讲述了手术经历(更像一篇经历记录的攻略文)。

最后作者的升华部分,感叹的是父权社会也会压迫男性,男性也应该有“不生育”的自由

所以,当作者晒出这么一张图片的时候,在这篇文章的主旨下是完全不违和的!!!

因为原文的那个“我”就是想要无套做爱,又不想生育,做了这个手术他就可以追求极致的性爱。

甚至作为读者,读原版的时候你是能体会到他做完手术是真的很高兴的。


但是三联这个改过以后的版本呢?我只能说,背后的捉刀人夹入了太多的阴险的私货,使得同一个故事完全变成了另外的意思。

首先是开头部分,“我”决定不生育的一个原因是养育孩子太难了。原版有这么一段话:

我不排斥生育,也不厌恶婴孩,但考虑到生和育的责任,而我不具备承担这些责任的能力和资本,同时要面对外部环境带来的焦虑。还是不生了。

而三联版本特意删掉了这句话,削弱了“我”的自我挣扎部分。

开头部分,决定不生育的第二个点是家庭因素。

原版花了很长的篇幅讲述家庭对于“传宗接代”的期望,以及“我”对于这种期待的反抗。

而三联版本直接移花接木的改成了:

他们的相处方式其实很不好,我爸会家暴我们。……我妈妈,你可以说她是一个女强人,我们的经济支柱,但是她还是会被男权社会的关系限制。虽然她在家里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的经济来源,但是在涉及到家庭内部的重要决策时,还是我父亲做主。

三联版本把“我”决定不生育的家庭因素改成了父亲对家庭贡献很低却还家暴。

接下来就是三联记者最骚的一段操作了。

原版中间“我”是为了在两性关系承担更多责任,所以在研究了双方做绝育手术的优劣,才主动决定做男性绝育手术的。虽然听起来很奇怪,但其实“我”的逻辑和选择都是完全理性的。

但在三联版里,“我”却成了被女权给感化才决定做绝育的:

事实上,我开始有性别平等意识是在大学,当时参加学校社团的一个大学生性教育公益项目,我作为对接人,根据项目方的一些要求和指引,设计活动方案。当时参加这个活动也是无意识的,只是那个时候的我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了解。一开始,学的是很基础的,比如什么是性生理、青少年的性征和性心理问题、性安全、LGBT群体等。后来,我也开始有一些跟性别有关的疑问,比如你怎么去理解自己的性别和形象?性别到底是不是真的就只分男跟女,还有没有别的性别或形象?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也有看关于女性主义的书,看的不是很多,但是已经了解了不同的女性主义流派分别在讲什么,更关注什么。那段时间,METOO运动在国内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也直接影响到我。

这整个一大段,全都是三联给加上去的。


三联的这一版文章,问题真的很大,它把一个原版合理也可以引起共鸣的故事,强行加入了女权主义的观点,把一个离经叛道的男性自觉自我的选择,改成了被女权主义感召以后自我阉割式的献祭。

三联通过修改这篇文章,夹带如此多女权主义私货,究竟是为了什么?是谁指使的?

user avatar

莆田系医院找黄左媒体做的硬广。比都市晚报那种遮遮掩掩只敢提医院名字的软广硬多了。世界上有没有这样一个男人不重要,重点是把手术过程跟你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顺便告诉你,无套更刺激。女拳师配结扎左男,兄弟们这是花钱给国男腾地方啊!大家热烈的转发。顺利提一句。男的结扎后悔了再生好像还是比较困难。

user avatar

谁再乱说结扎可逆又不加时间的都是在忽悠人,三年后恢复的概率就很低了,五年后就基本没可能恢复生育功能。

神烦那种忽悠别人做不可后悔的事,要是结扎后三年后五年后要小孩了怎么办,到时都对精子都有抗性了还怎么怀。知乎上是有例子的,老公结扎后过了几年老婆想要孩子了就直接把他踹了,他还可怜兮兮的说自己就这样过一辈子好了。还有一个是女的要分手但又想骗男友结扎还出来征求方法。男同胞们没必要这样做结扎,不可逆的除非你当天割明天接,但这又何必呢。

遇到强烈要你结扎的,别管它!心如此恶毒,趁早骑驴找马,这种人不要也罢。

别说借别人的,本来男人就被道德限制不可以不管自己的亲生孩子,现在这都不是自己亲生的还有个毛的责任心。

千万不要傻乎乎的去承当责任

user avatar

在这狙击女权主义者害自己伴侣结扎的醒醒吧。

自己去看看原文好吗?

图一图二是结扎男生自己的口述,人家自己从小就不想要孩子。

后来机缘巧合,碰到一个也不想要孩子的女朋友,又觉得不戴套体验好,就决定去结扎了(图三)

根本不存在被女权主义女朋友忽悠去结扎这回事。两个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做出他们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而已。

反倒是你们这些反女权,为了反女权连自己同胞的意愿都不顾,强行给人家安上一个“惨”“被女权忽悠”的帽子。

巧了,我认识的人里有两对铁丁,这两对铁丁在你们眼里是不是也是被老婆忽悠瘸了才决定不要孩子?你们要是敢在他们面前这么说话,他们不打爆你的头才怪。

我看还有答案骂这篇文章和三胎政策唱反调?这就更逗了,三胎政策那个问题你们自己去看看,有谁不在那里阴阳怪气的;再去房价的问题底下看看,阴阳怪气的人更多。三胎政策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骂房价高996的时候,拿来对着它yygq一番;反女权的时候,又奉为真理神圣不可侵犯了。就这些指责文章有悖三胎政策精神的人,一个赛一个可能连正常交配的权利没有,居然好意思指责别人不跟着伟大的三胎政策走?



user avatar

美国这些对外搞意识形态渗透的工作人员,努力地向中国推销包藏祸心的劣质文化,进展缓慢,却又不得不发现这些劣质文化已经把自己的国家和同胞侵蚀得千疮百孔。许多答案说这是要在中国培养雌化的男性和女性慕洋犬。然而,这种毒恰恰就是白人中的最深。白人自己先把自己雌化了,女慕洋犬慕谁去呢?

不过也有一点要警惕,这种劣质文化影响的主要欧美发达城市的中产,美国有乡下红脖子,欧洲有东欧野蛮人,他们对这些劣质文化是油盐不进的,尽管现在受到了大城市中产的排斥,但是在未来,当城市中产用这些和其他奇奇怪怪的毒药把自己毒死之后,这些人就是白人文明重建的种子。

然而中国不同,中国讲究大一统,意识形态统一。乡村唯城市马首是瞻,并且现在中国城市化进程还在继续,如果考虑最坏的情况,中国城市中产真的中毒了,那么没有了保守的乡村作为最后的避难所和重建的种子,中国恐怕要吃苦。

我忽然有点理解温铁军教授了。

user avatar

你们难道自信永远不分手?恕我直言,这太幼稚了。文章里设定的一提一反都相当幼稚。

这种文章的最大问题不是屁股,谁都有选座位的权力,而在于脑子实在不够用。

就是那些明明脑子只够跟着大流老老实实当社会螺丝钉的货,总觉得自己很牛,走另一条道路能赢更多。

写这个文章的人根本没查过结扎和复通手术的资料。恋爱也没谈明白。

user avatar

挺好的,女拳负责消灭“女拳同情者”的基因。这一波女拳赢了,她们害了男人;国男也赢了,讓奴性基因无法遗传;无良媒体也赢了,赚了流量;这一波是三赢。

要我说,结扎远远不够,应该物理阉割。快点消灭跪女拳的楠人吧!

user avatar

各国结扎,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结扎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

有之,请自三联生活周刊始。

user avatar

目测这种行为很快会从法律上禁止。禁止绝育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媒体文章《一个 24 岁的男生,决定做结扎手术》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且具有话题性的选题。它触及了生育自主权、性别观念的转变、社会对男性角色的期待以及个人生活选择的自由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看待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文章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打破性别刻板印象: 传统观念中,生育的.............
  • 回答
    新浪体育一再“借鉴”或“挪用”自媒体文章的内容,这绝对不是个案,而是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从用户和内容创作者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其实挺让人心寒的,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核心问题:侵犯版权与不正当竞争最直接的指控就是侵犯了自媒体作者的版权。一篇自媒体文章,从选题、资料搜集、分析、撰写,到最后的.............
  • 回答
    对于《住在ICU的一周,我妈每天靠吃「伟哥」活命》这篇自媒体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解读和评价,试着剥去AI的痕迹,用更生活化的视角来聊聊。首先,这篇文章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冲击力很强,信息量很大,但可能需要我们带着一定的辨别力和同理心去阅读。标题的“爆点”与信息的准确性:文章的标题无疑是抓人眼球.............
  • 回答
    关于赵立坚的推文以及国内媒体的反应,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因为它触及了信息传播、外交策略以及国内舆论环境等多个层面。 要理解这一切,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赵立坚的推文:一次“战狼式”外交的延伸首先,我们要明确赵立坚作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他的言论代表着中国官方的立场和对外沟通的姿态.............
  • 回答
    “英媒称:如果中国克服了芯片问题,那么芯片将一文不值”——这句说法听起来颇具煽动性,也确实抓住了很多人对科技发展和地缘政治的关注点。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的“耸人听闻”,深入探讨其背后的逻辑和实际情况。首先,我们得理解“中国克服了芯片问题”是什么意思。这里的“芯片问题”并不是指中国制造的芯片.............
  • 回答
    “祖安文化,真的该管管了”——这篇媒体文章的出现,无疑触动了一个敏感且复杂的话题。要评价它,不能简单地一句“对”或“错”了事,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指向的问题,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篇媒体文章所说的“祖安文化”,到底是指什么?这里的“祖安”并非一个地理概念,而是源自网络游.............
  • 回答
    关于媒体评论文章《「做题家」们的怨气为何要往丁真身上撒?》,这一现象折射出当代社会结构、教育体系、舆论生态与个体心理之间的复杂关系。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现象背景与社会语境1. "做题家"的定义与困境 "做题家"通常指通过高强度应试教育取得高分的群体,其核心矛盾在于: .............
  • 回答
    媒体发布文章《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这是一个非常积极和具有振奋人心的主题,通常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看”好这篇文章,可以从多个维度去分析,而要感受到“中国越来越强大”,则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并与现实世界中的观察进行比对。一、 如何看待媒体发布文章《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一篇名为《我们为什么能够成.............
  • 回答
    台湾媒体发表题为《中国需要更多傅园慧,而不是九二共识、反台独》的文章,这无疑触及了当下两岸关系和中国国内舆论的一些敏感点,也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观察角度。要理解这篇文章的含义和潜在意图,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文章的核心论点和“傅园慧”的象征意义:文章将“傅园慧”作为一个符号,其核心在于她所代表.............
  • 回答
    网易上关于“塔利班挨家挨户带走12岁女孩”的自媒体文章,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且令人担忧的指控。要理性地看待这类信息,我们需要采取一种批判性思维和多方求证的态度。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分析角度和需要考虑的因素:一、 文章的来源和性质: 自媒体的特性: 自媒体平台允许任何人发布内容,这带来了信息传播的自由度,.............
  • 回答
    关于腾讯新闻和人民日报转载的自媒体文章《「妈你才70岁,去打份工吧」我们来谈谈什么才是孝》,这确实是一个能够引发广泛讨论和深思的社会现象。要全面看待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解析它所触及的核心问题、潜在的观点以及可能引发的社会反响。一、文章的核心内容与立意:这篇文章最核心的观点,很可能是挑战了传.............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有自媒体转述美国博士文章,称‘美国并没有疫情,且2020年前32周死亡率为10年来最低’”的说法,我们需要进行一个细致的分析和审视,因为这种说法在事实层面存在很大的误导性,并且可能源于对数据和语境的曲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核心概念: 疫情 (Epidemic/Pandemic).............
  • 回答
    要评价李北方公众号文章“关于谭秦东的身份,媒体为何坚持不懈地欺骗大众?”,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文章的核心观点以及它试图探讨的问题。文章的标题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批判性,直接指控媒体存在欺骗行为,并且将矛头对准了“谭秦东的身份”这一关键点。这暗示了作者认为媒体在报道谭秦东时,可能歪曲了他的真实身份、经历或者动.............
  • 回答
    老王这篇《“则西,一路走好!”那些以你的逝去绑架网民的媒体,你们的良知呢?》的文章,我觉得挺有力量的,也说出了不少人心里的想法。他写的角度很独特,没有像很多悼念文章那样一味煽情,而是直指一些媒体在处理这类事件时的一些不当之处,这一点我挺赞同的。首先,老王抓住了“绑架网民”这个点,我觉得特别到位。你看.............
  • 回答
    美媒文章《伊朗逐渐走向“新帝国”》是一个颇具争议但同时也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包括文章本身可能持有的论点、伊朗的实际情况、地缘政治背景以及不同视角下的解读。首先,我们来尝试解读美媒文章可能持有的核心论点:这类文章通常会指出,伊朗近年来在地缘政治上表现出了扩张性.............
  • 回答
    看到媒体发文《十问中国经济》,关注社会热点,这本身是媒体履行职责,引导公众讨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体现。社会经济议题错综复杂,涉及民生、就业、产业、创新等方方面面,媒体通过“十问”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梳理出当前最受关注、也最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如何看待这类发文: 积极意义: 舆论引.............
  • 回答
    “财经无忌”这篇关于小米的长文,确实在互联网上引起了不少关注,引发了大家对小米过去发展模式、当下挑战以及未来方向的诸多讨论。作为一名关注科技和财经领域的观察者,我觉得这篇分析还是相当有看点的,也确实触及了一些小米身上比较核心的问题。首先,从文章的整体基调来看,“财经无忌”并没有一股脑地捧或者贬,而是.............
  • 回答
    特朗普的这条“复出”宣言,无论是在内容、时机还是发布平台本身,都充满了“特朗普风格”,也引发了广泛的解读。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看:一、 内容:自信、神秘与挑衅并存“做好准备!你们最喜欢的总统很快会再次见到你们”——这句话看似简单直接,但拆解开来,信息量可不少: “做好准备!” (Get rea.............
  • 回答
    “环球时报”5月19日刊登了一篇关于“德媒称德国人对中国好感度上升,对美国印象大跌”的文章。这篇文章援引德国媒体的报道,旨在传递一个信息:德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正在发生积极变化,而对美国的态度则明显转差。首先,从文章传递的核心信息来看,它反映了当前国际舆论格局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长期以来,西方国家(.............
  • 回答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近日发布的一篇发文,内容直指当前电影和电视行业中存在的两个令人担忧的现象:一是部分媒体对“劣迹作者”的过度追捧,二是某些综艺节目依赖“抄袭导演”进行话题炒作。这篇文章的出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触及到了内容创作生态中一些核心的伦理和规范问题。首先,关于“媒体不该追捧劣迹作者”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