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媒体称「996 是互联网行业用工史上的一段弯路」,如何理解这句话?互联网公司应该如何改变用工思路?

回答
媒体称「996 是互联网行业用工史上的一段弯路」,这句话饱含了对过去一段时间互联网行业普遍存在的过度加班现象的深刻反思和批判。要理解这句话,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

一、 如何理解「996 是互联网行业用工史上的一段弯路」?

这句话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违背了基本劳动法和人性化原则:
法律层面: 中国的《劳动法》规定了标准工时制(每日工作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不超过44小时),并有严格的加班上限和加班费规定。996(早9点上班,晚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明显突破了法律的界限,是一种变相的超长时间劳动。
人性化层面: 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剥夺了员工的休息、社交、家庭生活以及自我发展的时间,严重损害了员工的身心健康,违背了人作为个体应有的基本尊严和需求。
短期效益掩盖了长期隐患:
表面上的高产出: 在早期,尤其是在快速发展和竞争激烈的行业环境下,通过延长工作时间,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看到项目推进加速、产品上线更快的效果。这似乎是一种“高效”的模式。
掩盖了效率和模式的问题: 然而,这种“效率”往往是牺牲员工的精力和健康换来的,并没有真正解决业务流程中的低效环节,也没有促使企业优化管理和技术投入。它更像是一种“人力密集”而非“技术或管理密集”的增长模式。
隐藏的风险: 长期996模式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包括:
员工倦怠与离职率飙升: 长期高压工作导致员工身心俱疲,幸福感降低,从而引发大规模的倦怠,最终导致人才流失,企业不得不投入更多成本进行招聘和培训,形成恶性循环。
创新能力和工作质量下降: 疲惫的员工难以保持高度的创造性和专注度,工作质量和创新能力必然受到影响。长时间的机械重复劳动扼杀了灵感和主动性。
企业文化毒化: 996模式往往伴随着一种“奋斗者”的文化导向,将加班视为“奉献”和“忠诚”的表现,批评加班则被视为“不够努力”。这种文化会压抑员工的个性和合理诉求,导致企业内部沟通不畅,士气低落。
法律合规风险: 996模式本身就存在巨大的法律风险,一旦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审查或员工集体维权,企业将面临巨额罚款、停业整顿等处罚。
是一种“模式的懒惰”: 媒体之所以称其为“弯路”,是因为它反映了部分互联网公司在追求增长和效率时,选择了一种看似便捷但实则有害的路径。与其去深挖如何通过技术、管理、流程优化来提升效率,不如简单粗暴地压榨员工的时间。这是一种“模式的懒惰”,而非真正的战略眼光。
与行业可持续发展相悖: 互联网行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新、人才和技术。一种以牺牲人才福祉为代价的增长模式,注定是不可持续的。当行业成熟,竞争加剧,人才成本上升时,这种模式的弊端会更加明显。

总而言之, “996是互联网行业用工史上的一段弯路”这句话,是对过去那种不顾员工健康和合法权益,过度追求短期增长而采取的粗放式用工模式的否定。它强调了这种模式的短期性、不可持续性,以及对员工和企业自身造成的长远伤害。

二、 互联网公司应该如何改变用工思路?

要从“弯路”中走出来,互联网公司需要进行一场深刻的用工理念和实践的转型。这涉及多个方面:

1. 回归合法合规,尊重劳动法:
严格执行工时制度: 确保员工工作时间符合法律规定,杜绝变相的强制加班。建立科学的排班和项目管理制度,合理分配工作量。
足额支付加班费: 如果确实需要加班,必须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加班工资,并且要严格控制加班的必要性和总时长。
加强劳动关系管理: 建立健全劳动合同管理、社保缴纳、职业健康等制度,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2. 以人为本,关注员工福祉:
关注员工身心健康: 提供健康体检、心理咨询、运动设施等福利,鼓励员工劳逸结合。建立支持员工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文化。
提供发展机会: 关注员工的职业成长,提供培训、学习、晋升机会,让员工感受到在公司有发展前景,而不仅仅是时间的投入者。
建立人性化的管理文化: 营造开放、尊重、支持的沟通氛围,鼓励员工表达意见和建议,建立反馈机制,让员工感受到被重视。

3. 提升效率,优化管理和技术投入:
精细化项目管理: 采用敏捷开发、Scrum等方法,提高项目执行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返工和时间浪费。
技术赋能: 投资自动化工具、AI辅助开发等技术,提升生产力,减少重复性劳动,让员工专注于更具创造性的工作。
流程优化: 审视并优化内部工作流程,减少层层审批、低效会议等环节,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数据驱动的决策: 基于数据分析来评估工作效率和资源配置,而不是依赖主观的“加班时长”来衡量贡献。

4.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
结果导向而非过程导向: 评估员工的贡献时,应更关注工作成果和价值创造,而非简单地以工时长短来评判。
多元化激励: 除了薪酬,还可以通过股权激励、期权、年终奖、晋升机会、培训机会、表彰等多种方式来激励员工。
鼓励协作而非“个人英雄主义”: 建立团队协作的激励机制,避免过度强调个人的牺牲和奉献。

5. 培育健康的组织文化:
倡导工作与生活平衡: 公司高层应以身作则,树立健康的工作观,引导员工认识到休息和放松的重要性。
鼓励创新和试错: 创造一个允许员工犯错并从中学习的环境,而非将压力完全转嫁给员工。
透明沟通: 公司战略、目标和面临的挑战应向员工透明化,让他们理解工作的意义和方向,而非被动执行任务。

6. 拥抱灵活性和多元化的工作模式:
弹性工作制: 在保证工作效率和结果的前提下,允许员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自己的工作时间或地点。
混合办公模式: 结合远程办公和办公室办公,为员工提供更大的自主性。

总而言之, 互联网公司要改变用工思路,就是要从过去那种“人海战术”、“时间堆砌”的粗放模式,转向一种以 合法合规为底线,以人为本为核心,以效率优化为驱动,以价值创造为导向 的精细化、可持续的用工模式。这不仅是对员工负责,也是企业自身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这需要企业高层的决心、管理层的转变,以及整个组织文化的重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总之一切过错都可以归咎为不痛不痒的“走了一段弯路”,就算是揭过去了,再提就是没眼力见了。只是弯路走得太多,就不怕选错了哪个岔路口走成了错路吗?

user avatar

996的凶狠不在于累,而在于对人类的绝对零件化,跟死亡流水线是一个级别的,也可以说是35下班焦虑的元凶之一。

说句实话,996累么,那肯定累。但是你要说真的累,高薪加996到也没那么不堪,很多人也说了,人家还有887,7105呢。

但最大的问题是,为什么是996?如果真的要压榨工时,996员工吃两顿饭,867不好么,几乎一样的工作时间,但是员工就吃一顿饭,整体有效工作时间其实还更多了,甚至还不用给女员工补什么深夜车费,早8通勤也不至于说做不到吧。而且加班更方便了,6点下班你不加班还是人?

所以996为什么是996,其实仔细思考一下,你会发现其中的不合理,996占据的其实是1—5的69pm和周六一天,那么这些时间一般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答案是—————交际!

没错,这段时间就是用来交际的,吃喝饭局,串门拜访,每天的6pm—9pm的这段时间和周六就是用来干这个的。

你很难在周日开的出口去打搅别人的生活,特别在你还是个年轻人,没啥本钱的时候。周日和九点以后都是陪家人的时候,人家根本不会接受你的拜访。

996的狠毒就在于,他用着看似可以接受的工作强度,吸纳外地人进入工作,但是却几乎封锁了从业者结交人脉的可能性,导致996人唯一提升自己的能力就是熬夜学习。

可是人不会永远都是年轻人,年轻靠能力,中年靠人脉。打工人能够摆脱打工魂的机会基本都在交际而不在纯粹的能力里,因为人类的智慧是有极限的,就算你专业技术200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是160分的已经足够处理99%的事了,人家人熟门清照样应聘你聘不上的职位,你那200分只能和独孤九剑似的埋在坟里。

更何况,几个人能到技术独霸天下的级别,普通人能么?能做到还给人打工?

现在看到996的歹毒了吗,不同于715的单纯压榨,压榨的你随时提桶跑路,996是温水煮青蛙,先把外地人弄来,然后越煮你越离不开这一家企业,因为你年纪越来越大却认识的人很少,煮到最后35岁水开了,你头发也掉光了,你也没有机会再去认识别人了,你就变成了真的废弃零件。

传说以前的老师傅,教徒弟喜欢收外省人,然后留一手,一直熬到徒弟三十岁再让他出师,再看看这个996,是不是莫名相似。

这和流水线完全一样,是透支后半辈子的活计。

所以996为什么是弯路呢|・ω・`)

user avatar

如果说当年百度在国内干掉谷歌,支付宝在国内干掉PayPal,你还可以从政治的角度去说道说道,那么,

新浪网易搜狐在国内干掉雅虎,

腾讯qq、微信在国内干掉微软的msn,

阿里巴巴淘宝在国内干掉易贝易趣,

京东在国内干掉亚马逊,

滴滴在国内干掉Uber,

……

完全是正面的,硬过硬的干掉,

凭的是什么?是更高的智商?是更先进的技术?还是更强的创新?



三大要点:

1、更接地气、更本土化;

2、更狼性、更hungry、更“不择手段”;

3、更多的资本投入。



直接对应的结果:

1、产品和服务更好用,典型例子就是习惯了京东页面的,可以去看看亚马逊的商城页面。

2、员工996,快速试错,快速迭代,快速增长,快速成长。

3、足够多的钱可以烧,可以补贴用户,可以打广告做市场,可以给程序员开高工资。



员工996是里面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没有996,怎么快速试错和快速迭代?怎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怎么把国外国内的竞品干掉?

没有竞争优势,没有快速成长,没有业绩增长,资本凭什么砸钱给你?没有资本持续不断天量资金的砸钱,程序员的高工资哪里来的?那么高估值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哪里来的?

没有资本砸钱,早年间不赚钱的互联网公司从哪里融资?靠银行贷款吗?谁贷给你?

没有员工996,没有资本的持续砸钱,中国互联网产业根本发展不到今天的地位。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赌对公司的资本赚了大钱,赌对公司的员工赚了很多钱,

但是,现在回过头去说996用工是弯路,

那简直搞笑,无异于端着碗筷骂娘。



记住,你可以说长期996,边际收益会逐步降低,

你可以说现在阶段继续广泛996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发展局面,

你可以说现在继续广泛996对全社会弊大于利,

这都没问题。



但是,你现在回过头去说当年996是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段弯路,

那就是无视事物发展的原本、根由,

根本不是科学、客观的态度。

按照这种逻辑,那剪刀差也是弯路?黑猫白猫也是弯路?没有过去哪有现在?


user avatar

行业出现996是表面问题。

行业广泛违反劳动法而没事才是根本问题。

不解决根本问题(强化工会,提供劳动法维权代理,对传递维权员工信息的情况进行重罚等降低员工维权成本),那表面问题只会再来。

user avatar

是莫比乌斯环的那种弯路吗?

user avatar

如果给人磕头,一次1万,你怎么选?

答案往往都是,我能磕到他破产。

当面对巨大利益刺激时,人是可以没有理智的,可以放弃一切所谓法律保护,而不断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实现利益最大化的。

互联网行业的加班文化兴起,就是一种现实版的“磕头给钱”。

我之前在其他题目中说过,国内互联网企业的崛起,实际上扮演着一种外来(主要是美国的)资本跟中国庞大人口之间“中介”作用。

资本流向互联网行业,通过人口红利获得翻倍收益,进而有更多资本被吸引,源源不断涌入行业。

这就造成了互联网行业工资明显超过中国大多数行业,而互联网企业只要能够快速扩张,就可以为资本带来更多收益,从而企业本身得到更大的估值,员工可以赚到更多钱。

在这种情况下,加班对互联网员工而言完全属于一种自愿行为,只要肯加班,年终奖金甚至期权就能扫空所有的不满。

如何看待腾讯在 18 年周司庆,每人发 300 股股票的做法?

2021 年腾讯奖励部分员工 100 股,企业这类奖励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有多大?

知乎上关于企业给员工大撒币的题目,下面永远是感恩戴德。

这可比磕头舒服多了。

类似情况早在互联网时代到来前,也曾经发生在国内很多制造业。

厂哥厂妹都是加班狂,不让加班宁可辞职,因为加班可以拿到更多的钱,那会儿甚至能进厂几年上海广州买房。

真的。

甚至对于很多美国互联网企业来说,也曾经在泡沫时期过着跟国内没啥区别的007生活。

我之前看了本书叫《混乱的猴子》,作者在硅谷创业,还被facebook挖走,这一经历被他用辛辣的语言进行过吐槽,例如说facebook为了一个新项目,可以直接把所有人关在公司不准走,每周只能星期天下午给员工1小时和家人团聚(还得家人过来)的时间,然后就是干活。

但员工们却斗志昂扬,按作者的话来说就是:现在努努力,17年后女儿上哈佛的学费就有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一句话:对于热钱大量涌入的风口行业而言,“加班文化”实质上是一种企业与员工互惠共赢的结果

但也因此当这个行业风口期过去,即互联网的用户增量见顶之后,“互惠共赢”的局面会被打破。

这时候,加班就变成了痛苦,因为无法从中获得更多的变现。

996ICU概念为啥没在增量时期,而是2019年这种泡沫碎了、进入存量时期的阶段出现?

答案一目了然。

因为赚不到前些年那么多(其实目前也不算少)的钱,因此员工们开始想起了劳动法。

因为惯性保持的加班时长,跟手里面实际上要做的少量工作不成比例,所以开始摸鱼。

互联网,顺理成章上班摸鱼占据网络话语权,嗓门比天大,就好像互联网员工从头到尾都是受害者一样。

就好像他们当中某些人,之前没有发出过财富自由的声音。

“996”模式从互联网公司不成文的潜规则变为明文的企业制度后,还呈现出从互联网行业向传统行业扩散的态势。

因为摸鱼时间长,占据互联网舆论资源多,久而久之就连这种官方媒体,都产生了一种“加班文化是互联网行业独创”的错觉。

当然咯,现在加班已经没意义,于是舆论又开始想起劳动法,企业也开始“仁慈”地恢复双休日。

就好像过去只是“走了一段弯路”似的。

user avatar

别说现在互联网自己了

互联网这行本身就大部构建在其他行业996的成果上

最简单就是包邮区三个字

就三五年前知乎还经常有热帖自嘲不在包邮区

现在还谁用这三个字?…嗯,有的,xj一些地方…

你写代码的,收的工资,其中是不是有一份包邮红利?

这都是提桶跑们的血汗啊…

当然,这个角度看过去,ulmq那个,真就是被提桶跑们害死的

你们要是不搬砖,不实现包邮,就不会有多多,她就不用去为多多守边疆了…天妒红颜

user avatar

我昨天就看到了这个新闻,原文章发表在光明日报上,后被人民网所转载。

这说明了一件事情,996,这个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下的副产物或者说推动了高速发展的事物已经被定了调。

我们需要正视被高速发展所掩盖的问题了——这不只是互联网的问题。

在疫情期间,火神山雷神山的迅速建造彰显了中国速度,震惊了国外人民也提升了国内人民的自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为国内基建的速度而骄傲。

但是,中国基建速度的背后,是土木行业在观念中成为深坑的代价。

土木行业在年轻人心中成为了什么?

提桶跑路,半夜打灰,工地苦熬,灰头土脸。仿佛看不到丁点希望。

而近年来996反对声浪最大的互联网呢,则在一系列猝死事件中,和智慧创新密集型产业脱钩,被归入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甚至和icu挂了钩,成为了一种高危行业。

反996的声浪一波盖过一波。而能在社会范围内掀起声势的声音,背后都是压抑许久集中爆发的矛盾。

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低迷和中国发展需要进行的转型成为了矛盾爆发的社会背景。

在新闻原文中,有这么一句话:

人是发展的目的,而非手段。

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人作为牺牲的,而人的牺牲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人力资源、劳动力、人口红利这些词汇的流行,正是为发展而忽视人本身的一种表现。

在我国官方的话语体系中,弯路是什么?

——在探索中碰壁,失败。

失败在了哪里?

人口增长出现问题,社会意识中矛盾激化,经济转型阻碍重重。

这些是普通人都能体会到的现实。


走了弯路并不可怕,甚至在如今,因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因为疫情和其他种种原因而接近尾声,下一步目标是趋于稳定发展,也给“拨乱反正”提供了时机。

今年的一系列举措能明显感受到我们这个国家正在经历的改变,但希望能不止囿于互联网,过分吞吃人口红利的行业很多,而吃过头了人口红利,就是在吃未来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潜力。

user avatar

光明日报有点猛啊,这走了一些弯路的提法,那是有特殊历史背景的,那可不是一般人一般媒体就能拿到想用就用的。

这时候说出来,是帮这段明显违背了劳动法的时期来盖棺定论啊。

一方面说,这是互联网企业扩张式发展的产物,一方面说,现在已经开始进行反思和调整。

然后上升到国外「先进」经验和人文维度,再次强调,「跑偏了要纠偏、跑远了要勒马」。

仿佛这就是不小心偏航了,调整一下由回到主路上了,道路是曲折的,偏航是不可抗逆的,心依然是阳光的,罚酒三杯以后继续上路。

用这说法,互联网企业有错但是无责,是探索时期的马前卒,摸着石头过河的时候最多算摸错了。

好,其实我觉互联网企业自身内部,有人难受,也有人期待着高强度工作带来的较高收入,这样才能买学区房、还房贷、立足大城市。

但是就像光明日报提到的,这互联网行业起到的是溢出效果,无数没有互联网行业高薪的企业,在领头羊的作用下,都开始试探人类工作劳动强度的底线。

一曲肝肠断,天下谁人不违法。

一句996,活生生把咱们打回了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年代,管理思想史倒退110年。

可惜就是因为违法的多了,所以不追究了;可惜就是以发展为旗号了,所以过关了;可惜就是因为现在进行修正了,所以变成弯路了。

哎……既然提到了 泰勒制,又提到了西方「先进」经验,那应该知道泰勒制带来的是美国柯立志繁荣,一个劲追求生产力提高最后带来的是经济结构不协调,说白了就是大企业和资本力量通过压榨无大规模强化,原本从事事业的企业通过泰勒制捞到金以后开始玩儿金融,并且导致投机成风,最后就是大萧条时代。

这事儿眼熟不?

好在现在在人口压力下知道纠正了,这已经距离可持续发展的提出过去了26年。

一些弯路,这定论下了以后,就看对之前的违法行为会不会有惩罚了。

有惩罚,算是把警钟真的敲响了。

没惩罚,下次披着「高速发展」的外衣再来的时候,路径依赖就会再次重现。

人是发展的目的,而非手段,这话我觉得是全篇最漂亮的一句话,一些弯路的提法,之前那些过劳死的、过劳伤的人,他们不知道觉得自己是不是目的。

「互联网企业提供了一个发展中的教训」,这教训,来的深切,但是又轻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