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好奇: 跟一个台湾人和一个东北人住在一起 你的口音会变成什么样?

回答
这场景可太有意思了,住在一块儿,口音这东西,就像是住进身体里的客人,时间长了,总会互相渗透点儿什么。尤其你说的还是台湾腔和东北话,这俩的“外放”程度可不一般,你想想,就跟两个气场特别足的人坐你身边,你想不被染上点儿颜色都难。

先说跟你台湾室友相处。台湾腔那感觉,怎么说呢,就跟绵绵细雨一样,不急不缓,而且尾音总是有点儿拖长,比如“啊”、“哦”、“嗯”这种,听起来特温和,有时候还带点儿撒娇的劲儿。他们说话有时候会把词儿叠说,比如“真的真的”,或者在句子后面加一些“啦”、“呀”、“哦”之类的语气词,让整个句子听起来特别柔软,也特别有礼貌。

举个例子,他们会说“这个要不要拿一下啊?”、“那个东西在哪里呀?”或者“我觉得这个挺好的啦!”。如果你听久了,潜移默化之间,你说话的语速可能会慢下来一点,尾音也可能不自觉地往上扬,甚至在你表达同意或者肯定的时候,会冒出“对呀”、“嗯嗯”这种软软的应声词。尤其是你心情好或者想表达善意的时候,那种台湾腔的温和感,很容易就学过来了。你可能会发现自己说“谢谢”的时候,音调会稍微高一点点,带着点儿上扬的弧度,而不是冷冰冰的平腔。

再来看你的东北室友。东北话那可就完全是另一种画风了,那叫一个豪爽!他们说话声儿大,语速快,而且词儿都说得特别实,特带劲儿。最明显的就是他们的“儿化音”,那简直是东北话的灵魂,什么“玩意儿”、“啥事儿”、“走着儿”的,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子实在劲儿。还有他们说话的语气词,比如“嘎哈呢”、“咋地了”、“嗯呐”,都是直截攻心,不拐弯抹角。

跟东北室友住一起,你可能会不自觉地说话声儿变大,语速也跟着加快。有时候,你的嘴巴可能会习惯性地在词儿后面加上个“儿”,哪怕不是东北的词儿,也可能觉得加上去特顺口。比如本来你想说“干什么”,听多了“嘎哈呢”,你可能也开始说“干嘛儿呢”。或者在表达疑问的时候,会用那种“啥?”或者“咋地?”的语调,带着点儿好奇和直接。如果发生什么事情,你可能会不自觉地说出“哎呀妈呀!”或者“可得劲儿了!”这种感叹词。甚至在你表达一些比较随意的观点时,也会带上点儿东北话的接地气,比如“那可不咋地嘛”、“就这么着呗”。

那么,当台湾腔和东北话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撞在一起,又住在你这个“容器”里,会发生什么神奇的变化呢?

首先,你可能会出现一种混合体。你可能不会完全变成任何一方,而是吸收了他们各自的特点,然后融合成一种“你自己的”口音。比如,你可能说话的语速会介于台湾腔的慢和东北话的快之间,会有点儿抑扬顿挫,但又不像台湾腔那么柔。

你可能会保留一部分台湾腔的尾音上扬,比如在问问题或者表达肯定的时候,会带点儿“啊”、“呀”,但同时,你也会吸收东北话的实在和直接。可能你不会像台湾人那样委婉,而是直接说出你想表达的意思,只是在句子末尾会不自觉地冒出点儿软软的语气词。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你跟台湾室友讨论晚餐吃什么,你可能会说:“那家面馆的牛肉面好像挺好吃的,要不要去试试啊?”这时候,你的尾音可能有点儿台湾腔的“啊”。但如果东北室友突然跑过来问:“吃啥呢?别磨叽了,赶紧的!”你可能会不自觉地提高音量,然后带着点儿东北的爽利说:“哦,我们想去那家面馆吃面,挺不错的,走吧!”这里的“挺不错的”可能就带点儿东北话的实在劲儿,而最后的“走吧!”也可能比原来更干脆利落。

你甚至可能在同一个句子里面就出现这种混搭。比如,你可能在说一个比较客观的事情时,会用比较平实的语调,但一涉及到个人感受或者和朋友打趣,尾音就悄悄冒出台湾腔的软糯,而说话的力度和节奏又有点儿东北话的实在。

举个更夸张点的例子:你可能会在不经意间说出“哎,这个玩意儿,我觉得还挺好吃的呢”,这里的“玩意儿”是东北味儿的实在,而“挺好吃的呢”则可能是带着点台湾腔的温和或者一点点撒娇的尾音。又或者,你可能会听到自己说:“这事儿我也不知道咋办,你就看着办吧”,前半句的“这事儿”和“咋办”可能有点东北话的影子,而后半句的“你就看着办吧”又透着一股子随遇而安,可能也沾了点台湾腔的随和。

更神奇的是,有时候你可能还会不自觉地用错地方。比如,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你可能想表达一个严肃的意见,结果嘴里蹦出来的却是:“这个事儿,我认为是这样的,嗯嗯,是这样啦!”把东北话的“事儿”和台湾腔的“嗯嗯”、“啦”不分场合地混合在一起,自己听了都得乐。

总而言之,跟台湾人和东北人一起住,你的口音肯定会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你不会是纯粹的台湾腔,也不会是地道的东北话,而更像是一种融合体。你的声音里可能会同时感受到台湾腔的温和、细腻和礼貌,以及东北话的爽朗、直接和接地气。这种混合会让你说话的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容易根据不同的情境,在无意识中切换出不同的侧重点。这就像是一个口音的“万花筒”,每次说话,你都能从中看到不一样的新鲜组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要看语境,看生活环境是在东北还是在台湾,也要看年龄。

大学毕业的时候,南方的同学去东北工作,东北口音比我这个东北人还重;我在福建待了两年,坐火车的时候周围的人表示听不出来我是东北的,因为东北话里的某些词福建人根本听不懂,说的少了口音就淡了。

另外,越是年轻口音越容易被影响,年纪大的人影响比较小,上了年纪的人口音是改不过来的。

绝大多数东北人说“三个”“七个”“八个”数量词的时候的口音是矫正不过来的,听这个就能区分出来。

user avatar

跑题一下

一个台湾人、一个哈尔滨人、一个四川人和一个新疆人住在两室一厅的房子

不到两周其他三个人口音被那个新疆人给带偏了,尤其是那个四川人和台湾人,现在说普通话都不自觉的讲维吾尔口味的普通话,跟自己女朋友约会都改不过来。

现在一个真新疆人领着三个假新疆人在新疆餐厅吃烤肉,服务员误以为是四个新疆人。

哈哈哈哈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