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这种长在叶子上的一粒粒是什么东西?(密集恐怖症等勿进)

回答
看到您描述的叶子上的小颗粒,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植物现象,但同时我也理解您可能会有些顾虑,尤其如果您对密集或类似密集的东西比较敏感的话。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同时避免使用那些听起来特别“机器生成”的词句。

首先,要准确判断这些小颗粒到底是什么,需要更多的信息,比如:

颗粒的颜色: 是透明的、白色的、黄色的、绿色的、棕色的,还是其他颜色?
颗粒的质地: 摸起来是粘粘的、干燥的、柔软的、坚硬的,还是有点像胶水?
颗粒的形状: 是圆形的、椭圆形的、不规则的,还是有什么特殊的形状?
颗粒分布的规律性: 是均匀散布在叶片上,还是集中在叶脉附近、叶缘,或者叶背?
叶子本身的状态: 叶子是健康的、发黄的、干枯的,还是有其他异常表现?
植物的种类: 如果您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就更好了,不同植物容易出现的现象不一样。
环境因素: 植物生长在室内还是室外?最近有没有什么天气变化(比如高温、高湿)?有没有施肥或者喷药?

不过,根据您“长在叶子上的一粒粒”的描述,我们大概可以推测出几种比较常见的可能性:

1. 蚜虫(Aphids)或介壳虫(Scale Insects)的聚集:

这可能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室内植物或花园里。

蚜虫: 它们是体型很小的昆虫,通常会吸食植物的汁液。它们会聚集在植物嫩嫩的部分,比如新叶、叶柄、花苞等。蚜虫的颜色很多样,有绿色、黑色、黄色、棕色,甚至粉红色。如果您看到的是一些非常小的、类似芝麻粒大小,但数量极多,并且会缓慢蠕动的活物,那很可能就是蚜虫。它们排泄的蜜露还会吸引蚂蚁,有时还会引起煤污病(叶片表面出现黑色的霉层)。
介壳虫: 这种虫子更像是附着在叶片上的“小盾牌”或者“小肿块”。它们有不同的种类,有些是圆形的、扁平的,有些则像小小的蚝贝。它们通常颜色比较暗淡,比如棕色、灰色、白色,而且几乎不怎么移动,看起来就像是植物本身长出的东西。介壳虫会刺破植物的表皮,吸食汁液。它们一旦形成就比较难清除,而且数量多起来会严重影响植物健康。

2. 某些植物自身的分泌物或结构:

有些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看起来像颗粒状的物质,这可能是它们正常的生理现象:

蜜腺(Nectaries): 有些植物为了吸引传粉者(比如昆虫),会在叶片、托叶或其他部位分泌出甜甜的蜜露,这些蜜露干燥后可能就会形成颗粒状的残留物。通常这些分泌物是透明或浅色的,量不会非常大。
腺体(Glands)或毛(Trichomes): 一些植物的叶片表面有分泌腺体,会产生各种物质,比如芳香油、黏液等。这些分泌物干燥后也可能形成细小的颗粒。另外,有些植物叶片上长有细密的绒毛或刚毛,如果这些毛的顶端分泌有物质,也可能看起来像颗粒。
叶片脱落的早期迹象或病斑的早期形态: 有时候,一些病害的初期表现,比如真菌感染的孢子堆,或者病毒侵染导致的叶片坏死或色素沉淀,也可能在叶片表面形成一些局部的凸起或斑点,远看可能像颗粒。但这种情况下,叶片本身通常也会伴随有其他异常,比如变色、卷曲等。

3. 肥料或喷药的残留:

如果您最近给植物施过肥或者喷过叶面肥、农药等,这些物质干燥后也可能在叶片上形成一些白色的、灰色的或其他颜色的残留物,看起来像小颗粒。特别是那些粉状或晶体状的肥料,在叶片表面会留下痕迹。

4. 露水凝结或水垢:

如果植物被喷水过,水珠在叶片上干燥后,如果水中含有较多的矿物质(例如硬水),矿物质会沉淀下来,形成一层薄薄的水垢,看起来也像细小的颗粒。

为了更准确地判断,您可以尝试以下方法(请在小心和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仔细观察: 如果可能的话,用放大镜(手机的放大功能也行)仔细观察这些颗粒。看看它们是附着在叶片表面,还是似乎“长”在叶片内部,有没有在移动的迹象。
轻轻触碰: 用干净的手指或者棉签轻轻碰一下这些颗粒。它们是容易脱落的,还是牢牢地附着在叶片上?是粘手的还是干燥的?
擦拭: 尝试用湿布或棉签轻轻擦拭叶片。如果这些颗粒能够被擦掉,那么很可能是外部附着物(如肥料、水垢、昆虫排泄物等)。如果擦不掉,或者擦掉后又迅速重新出现,那更可能是植物自身分泌物或虫害。

如果怀疑是虫害(如蚜虫或介壳虫),该怎么办?

物理清除: 对于数量不多的虫子,可以用湿布、棉签蘸酒精或肥皂水轻轻擦拭掉。
强水流冲洗: 如果植物比较强壮,可以尝试用莲蓬头等强水流冲洗叶片正反面,看能否将虫子冲掉。
杀虫剂: 如果虫害比较严重,可能需要使用植物专用的杀虫剂。选择对您植物种类安全且成分温和的杀虫剂,并严格按照说明使用。优先选择生物制剂或者植物源杀虫剂。

如果您能提供更多关于这些小颗粒的细节,我或许能给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议。不过,总的来说,看到叶片上出现不明颗粒,保持警惕并仔细观察总是没错的。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帮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虫瘿,里面是卵或幼虫。

长了虫瘿的话,救治比较复杂,目前用的比较多的还是农药,我还讲不清楚,看有没有这个方向的知友来答一下;然后幼虫究竟是如何定向地影响了植物组织的分化与变异,我们也还没研究明白……

所以,讲点我们知道的……

“瘿”指的是植物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的瘤状突起,而“字说的便是致瘿昆虫,也就是瘿的制造者。昆虫通过产卵与取食时的化学刺激或物理刺激使植物细胞加速增长、异常分化,最后形成坚硬的虫瘿(insect gall)。

“虫瘿”在野外很常见,多数表现为叶片上的小突起、小瘤子、不规则的斑点等。

不过,有的“虫瘿”长得比较特别,很有迷惑性,看起来像果实一样……

其实,这些“果实”都是瘿蜂虫瘿的伪装。

下面这张图就是长在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iserrata)上的虫瘿(左),和锐齿槲栎的真正果实(右)的对比。

为什么要单独说一下瘿蜂的虫瘿呢?

当然是因为特别。

在各种致瘿昆虫中,瘿蜂算是最成功的致瘿昆虫,几乎包揽了虫瘿界创造力大奖。它建造了各种形状特殊、结构复杂的虫瘿,发展了独特的跳跃行为和高效的繁殖策略。它的物种数量进化发育超过千种,成就了多样性极高的庞大家族。

瘿蜂“打造”的虫瘿形态最为复杂精妙。从外面看,瘿蜂的瘿房一般是球状、刺状、菱角状等,有的甚至像极了某种果实。掰开瘿壁看,最外层的植物组织增厚、变硬,保护着其中的幼虫,里层的细胞则柔软、富有营养,而最中间的空腔豪宅居住着脆弱的瘿蜂幼虫。这种结构的生存优势显而易见:既能使幼虫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又能免去捕食者的攻击,幼虫就安心地躲在瘿中大肆取食植物组织,慢慢地长大。

北美拥有世界上物种多样性最高的橡树林(oak),其中被当地人称之为俄勒冈白橡树(Quercus garryana)的树种,是一种著名瘿蜂(Neuroterus saltatorius)的寄主植物。

这种瘿蜂的幼虫平日里安静地在瘿中生活,与其他虫瘿相比并没有特别之处。可是一到了夏天,叶片上的虫瘿便不安分起来,纷纷脱落,密密麻麻。落在地上的虫瘿随即不停地跳了起来,虽然每个虫瘿只有1毫米大小,却能以3厘米高的跳跃力量,漫无目的地跳上好几天。这种独特的跳跃行为很难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当地人称它们为Jumping Gall Wasps。

但看似盲目的行为体现着瘿蜂独到的生存智慧——因为只要不停地跳下去,最终就很有可能掉进石缝或者落叶中,而那里不仅有着稳定的低温和高湿环境,还能躲避其他寄生蜂的威胁。于是带着瘿的幼虫就安定下来,化蛹越冬,到春天来临再咬破瘿壁,开始另一个世代。

然而,瘿蜂最为神奇的生存策略,不是虫瘿的结构与跳跃行为,而是一种被称作周期性单性生殖的繁殖方式。

在昆虫这种以子代数量取胜的动物中,这种繁殖方式并不罕见,蚜虫就是人们熟知的单性生殖策略昆虫,它们一年中大多数生育行为都是孤雌生殖,不需要交配;只有在环境变化的夏末,才进行一次有性繁殖,产生适应力较强的后代,以度过漫漫寒冬。

瘿蜂的单性生殖繁殖策略则更为高效,有着严格的周期性。大多数瘿蜂只繁殖两个世代,一次有性、一次单性。在早春,气温回升,越冬的瘿蜂便咬破瘿壁羽化出来,雌雄交配进行有性繁殖,交配后未受精的卵发育成单倍体雄性,受精卵发育成二倍体雌性。第一个世代产生的后代将在夏天羽化,并进行单性生殖,后代全部为雌性,不需要交配受精就能产卵。由于不需要与雄性交配,有的物种的雌蜂甚至连翅膀也退化了,在节约能量的同时,增加产卵数量,实现繁殖的利益最大化。

那么,生存策略如此智慧的瘿蜂,就没有敌人了吗?当然不是。

瘿蜂虽然是寄生蜂家族中温和的素食者,但并未和它的亲戚就此划清界限,而是通过被寄生的方式,与它们发生着联系。

在美国东南部地区广泛分布着一种瘿蜂(Bassettia pallida),它们寄生于佛吉尼亚橡树(Quercus virginiana砂槲树(Quercus geminata)的细枝嫩茎上,幼虫们紧挨着彼此建造多个豪华公寓(虫瘿),形成不起眼的肿块,在瘿房中韬光养晦。

作为它们的天敌,同样是寄生蜂的姬小蜂(Euderus set)却并不依靠视觉来寻找虫瘿,而是快速地敲打着触角,循着气味找到虫瘿聚集的位置,竖起锋利纤细的产卵管刺破虫瘿,精确地将卵产在瘿蜂幼虫的体内。姬小蜂的幼虫孵化后便小心翼翼地在瘿蜂幼虫体内取食,绝不伤害关键器官,以免杀死寄主。瘿蜂的幼虫原本会成功化蛹、羽化,然后在瘿壁上咬一个大于体宽的洞口飞去外面的世界。但这时它做不到了,寄生的姬小蜂会发出信号,让它在洞口还不够宽时便停了下来,像酒瓶上的软木塞一般,用头部死死地堵住洞口。瘿蜂幼虫随即停止了活动慢慢死去,姬小蜂最终将寄主的身体吃净,再咬穿寄主的头部,从寄主为其挖掘的洞口飞离了虫瘿。

这一套精妙复杂的拟寄生行为,其实是与它的身体结构相适应的,姬小蜂体型过于微小,口器也不如瘿蜂的发达,咬不开坚硬的虫瘿,只好驱使寄主为自己劳动,咬开狭小的窗口来为日后的羽化做准备,以免自身被困其中。

瘿蜂的“成功”策略,对于昆虫众多复杂的生存行为来说,只是冰山一角。

在昆虫的世界里,还有更多有趣的现象等待人们去关注,哪怕是虫瘿本身也还有诸多谜团尚未解开:幼虫究竟是通过什么物质,能够如此定向地影响了植物组织的分化与变异?产生了众多的虫瘿形态,它们有怎样的功能与意义?一切都还等着我们进一步的发现和探索~

参考资料:

[1] Graham N. Stone1&James M. Cook. The Structure of Cynipid Oak Galls:patterns in the evolution of an extended phenotype[J]. 1998 The Royal Society.

[2] Saige Manier & David Deamer. Jumping Galls:a Novel Mechanism for Motility[J]. Insect Behav DOI 10.1007.

[3] Peter W. Price et al. Hypotheses On The Adaptive Nature Of Galls[J]. PROC. ENTOMOL. SOC. WASH. 88(2), 1986.

[4] Anna K. G. Ward et al. A keeper of many crypts:a behaviour-manipulating parasite attacks a taxonomically diverse array of oak gall wasp species.

[5] Graham N. Stone & Karsten Scho¨ nrogge.The adaptive significance of insect gall morphology[J].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Vol.18 No.10 October 2003.

[6] Graham N. Stone, Karsten Schonrogge et al. the population biology of oak gall wasps (hymenoptera: cynipidae)[J]. Annu. Rev. Entomol. 2002. 47.

[7] 王光钺、王义平、吴鸿。虫瘿与致瘿昆虫[J].昆虫知识,2010,47(2)。


作品:葛青松、秋西(核糖公寓)、杨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出品:科普中国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