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汽车制造商不把行车记录仪整合在汽车上?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一直在被大家讨论。按理说,行车记录仪这么实用的东西,为什么汽车制造商不直接把它集成到新车里呢?感觉像是少了一个非常自然且重要的配置。

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个事儿:

1. 成本和利润:

单车成本的增加: 汽车制造本身就是一个高成本的行业。每一项配置的增加,都会直接推高单车制造成本。行车记录仪虽然现在价格亲民,但如果算上硬件(摄像头、芯片、存储)、安装、集成到车辆电子系统、甚至预留电源线等等,会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利润空间: 汽车制造商追求的是利润。他们会权衡新增配置带来的成本增加和潜在的市场吸引力。如果一项配置不能带来显著的销量增长或品牌溢价,他们可能就会犹豫。行车记录仪虽然是“锦上添花”,但它还达不到像安全气囊、ABS那样“必须”的程度。
市场细分和差异化: 不同的消费者对记录仪的需求不一样。有些人追求高清、带GPS、停车监控等功能,有些人可能只想要最基础的记录。如果制造商统一集成,可能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性化需求,反而会增加成本。而外置的记录仪,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预算和需求自由选择品牌和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市场的细分需求。

2. 技术集成和标准化难题:

复杂的电子系统集成: 现代汽车都是高度集成的电子产品,拥有庞大而复杂的电子控制单元(ECU)和通信网络(如CAN总线)。将行车记录仪无缝集成进去,需要与车辆的电源管理、车辆状态信息(如车速、熄火状态)、甚至导航系统等进行深度联动。这其中的技术难度和开发成本是巨大的。
兼容性和更新: 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很快,行车记录仪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如果车辆出厂就集成了某个品牌的记录仪,那么当几年后市场上有性能更好的产品出现时,原车的集成记录仪就可能显得落伍。而外置记录仪用户可以轻松更换。
设计和美观: 汽车制造商在设计车辆内饰时,会非常注重整体的美观和协调性。在哪个位置安装摄像头,如何走线,如何固定,才能既不影响视线,又不会破坏内饰的整体风格,这都需要精心的设计。不同车型、不同配置的内饰风格差异很大,统一的集成方案可能难以普适。

3. 市场策略和消费者选择:

“选装件”的可能性: 理论上,制造商可以把行车记录仪作为一个选装配置。但就像前面提到的,集成到车辆系统里再作为选装,其成本和复杂性可能高于市场上的独立产品。而且,一旦成为选装,它的定价策略也会受到很多限制,未必比外置的更有优势。
第三方市场的活跃: 令人欣慰的是,第三方行车记录仪市场非常活跃。这给了消费者极大的自由选择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预算、品牌偏好、功能需求来挑选。从这个角度看,制造商不直接集成,反而给了消费者更多的自主权。
法规和责任: 某些地区可能对行车记录仪的安装和使用有规定,集成到车内可能会涉及更多的法规和标准问题,增加了制造商的责任风险。

4. 创新和市场驱动:

外部市场的快速迭代: 就像智能手机一样,行车记录仪的技术和功能发展非常快。如果汽车制造商自己去研发和集成,很可能无法跟上外部市场的快速迭代速度,而且成本也难以控制。
第三方厂商的专业性: 很多专注于行车记录仪的品牌,在技术、设计、用户体验上做得非常专业,他们能够抓住市场需求,快速推出创新的产品。

总而言之, 汽车制造商不普遍集成行车记录仪,更多的是出于成本、技术集成难度、市场细分和消费者选择自由度的综合考量。虽然集成方案听起来很方便,但现实中的挑战和权衡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目前这种“外部化”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也形成了一个健康的第三方市场,让消费者可以更灵活地满足自己的需求。

当然,我们也看到一些高端车型或品牌,已经开始将行车记录仪作为出厂配置或选装配置集成进去了,这或许也是未来的一种趋势。但要实现大规模的普遍集成,还需要克服不少障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是2021年,之前很少有车前装行车记录仪,因为太贵了。 不要提话语权的问题,商人都是向钱看的。

一套车规级的摄像头+处理器+显示屏+存储芯片,价格是消费级的10倍有余。关于成本, @汽车攻城狮 同学已经解释的比较到位。​主机厂工程师苦哈哈的开发了这么一套行车记录仪,成本就几千块钱,再稍微加点钱,到了车上这么一个配置加了2000块钱,消费者会买单吗?我干嘛不200块钱自己买一个,功能还多,屏幕还大。如果你告诉他消费级产品稳定性不好,高温低温都不能保证正常工作。绝对会被消费者在心里默默骂一句:SB。老子又不去黑河,又不去海南暴晒,干嘛要车规级的东西,又贵又难看。耐久性不好?坏了我直接换一个新的呗,反正就200块钱。

所以,在之前,前装行车记录仪是没有市场的,也没法跟后装市场的产品比性价比。

但在2021的年的今天,情况变得不同了。整车各种ADAS智驾摄像头,各种环视360摄像头,各种娱乐主机大屏。硬件都已经配齐了,增加行车记录仪的功能根本就不需要再增加硬件成本了。直接在软件上做个迭代,行车记录仪的功能就出来了。所以现在智能网联做的稍微好点的车都已经前装了行车记录仪。

在2022年,新的GB15084就正式要给电子后视镜,也可以叫做流媒体后视镜,一个名分了。符合法规要求了。所以,之前各种前装的流媒体内后视镜做法规认可也不需要打擦边球了。

但在此之前,如果车辆配置上没有行车记录仪,后装的话可以考虑流媒体形式的行车记录仪。现在市场上很多的行车记录仪是前后双摄形式,还有一部分在取代了内后视镜,做成流媒体内后视镜的形式。在行车记录仪屏幕开启的时候就是电子流媒体内后视镜,在行车记录仪屏幕关闭的时候就是物理内后视镜。

当前售后市场的流媒体内后视镜形式的行车记录仪,在夜视效果上有一定的作用,但跟法规要求前装的零件还有很大的差距。新的GB15084规定了可以安装电子后视镜代替普通的物理后视镜,其中就包括内后视镜。但对电子后视镜的功能安全,防闪烁,夜视,HDR等都提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售后安装的流媒体内后视镜这些GB要求就不要强求了,市面上也不会有这种产品。

收集了两款流媒体后视镜,分别是相对高端和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可以提供基本的夜视,LED防闪烁和画面稳定性,可供参考。

推荐一:海康威视N6Pro。海康作为安防行业的龙头,在车载摄像头前装和后装领域都很大的市场占有率。很多ADAS摄像头,环视摄像头都来自这家公司。N6PRO这款产品可提供2K画质,105°广角,10寸LCD屏,F1.6光圈增强夜视功能。

推荐二:盯盯拍E5。E5可以提供12寸屏,1080P画质。

附上双11专属红包:


我是 @唐岛弯 ,汽车安全工程师,带你从主机厂的角度看汽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一直在被大家讨论。按理说,行车记录仪这么实用的东西,为什么汽车制造商不直接把它集成到新车里呢?感觉像是少了一个非常自然且重要的配置。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个事儿:1. 成本和利润: 单车成本的增加: 汽车制造本身就是一个高成本的行业。每一项配置的增加,都会直接推.............
  • 回答
    咱们聊聊这汽车为啥不给发动机配个“制氧机”,感觉挺有道理的,对吧?毕竟,发动机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靠燃料燃烧做功,而燃烧这事儿,没氧气那可就办不成了。氧气越足,燃烧越充分,理论上发动机效率就越高,动力也越好,甚至排放也能跟着优化。听起来是个好主意,那为啥现在市面上跑的绝大多数车,都没有这么个“自带制.............
  • 回答
    这倒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可能都没仔细想过。汽车引擎盖,咱们俗称“机盖”,为什么大部分车还是手动拉开,少数高端车才带电动?这背后其实不是什么“技术制约”或者“思维受限”那么简单,而是多方面因素权衡的结果,其中成本、实用性和安全是关键。技术上完全可行,但性价比是老大先说技术。电动开启和关闭引擎盖.............
  • 回答
    铁路列车作为一种承载大量旅客和货物的庞大交通工具,其制动系统承载着至关重要的安全职责。相比于汽车和飞机普遍采用的电控液压制动,铁路列车为何更倾向于使用气压制动,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技术、历史和安全考量。历史的沉淀与技术的演进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追溯到铁路制动的早期发展。早在蒸汽机车时代,气压制动就.............
  • 回答
    汽车的车身覆盖件,尤其是像前翼子板、发动机盖这些主要负责美观和防护,但并不直接承受主要载荷的部分,确实存在一个有趣的权衡问题:为什么不像我们期望的那样,一味地追求最轻的材料呢?这背后涉及到的考量,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是一个技术、经济和社会多方面因素交织的决策过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所谓“非受力.............
  • 回答
    汽车制造,说它是一个国家制造业实力的“晴雨表”,绝对不是夸大其词。为什么这么说?这背后牵扯到太多复杂的学问和深厚的产业基础,就像一块巨大的拼图,汽车产业就是那块最核心、最显眼、也最能体现整体精湛工艺的板块。咱们一点点地掰开了说。首先,汽车制造的“全家桶”属性。一辆车,看着光鲜亮丽,但里面包含了多少技.............
  • 回答
    汽车制造之所以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绝非偶然,而是其在技术、经济、社会以及创新方面所展现出的极致高度和深远影响的综合体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层层剥开它复杂的面纱,深入探究其内在的逻辑和价值。1. 技术集大成者,驱动前沿革新汽车,作为一个高度复杂的工业产品,它本身就是无数尖端技术的融合体.............
  • 回答
    要说本田敢造飞机,这背后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源于他们深植骨髓里的“挑战者精神”和多年来积累的强大技术功底。不像很多从汽车转行造飞机的厂商,本田的“造飞机”更像是顺理成章,甚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首先,咱们得聊聊本田这个品牌本身。它不是一家只满足于造东西的厂商,而是从创始人本田宗一郎那一代起,就带着一股.............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美国阿波罗登月漫游车(Lunar Roving Vehicle, LRV)的制造成本高达 3800 万美元,尽管它看起来只是一辆电池驱动的汽车。这笔巨额费用并非仅仅是为了制造一辆“汽车”,而是为了克服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极致严苛的太空环境中安全、高效地运行,并完成科学探测.............
  • 回答
    .......
  • 回答
    意大利疫情爆发时,全球目光都聚焦在欧洲,而意大利作为最早遭受重创的国家之一,其严峻的形势让很多人揪心。在这种背景下,像兰博基尼这样响亮的名字,却选择将生产线转向手工制作口罩,而且日产量仅有1000只,这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会这样做?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而不是简单地认为这.............
  • 回答
    光,我们每天都沐浴其中的能量,它以电磁波的形式穿越虚空,传递着温度与光明。那么,这看似虚无缥缈的光,能否转化为我们熟悉的机械运动?又能否成为驱动汽车前进的动力源呢?答案是肯定的,光是可以转化为机械能的。我们不妨从最基础的原理说起。光的本质是一种能量,而能量最基本的一个特征就是其守恒性——它不会凭空产.............
  • 回答
    汽车工业对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其重要性体现在经济、社会、技术、就业、国际竞争力和国家战略等多个层面。以下将对这些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经济层面:1. GDP的主要贡献者: 直接产值: 汽车制造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从原材料采购、零部件生产、整车组装到最终销售,每一个环节都产生巨大的经.............
  • 回答
    你观察得很仔细!汽车引擎盖上那两条从A柱向大灯或中网延伸出的线,可不是随便画上去的装饰。它们背后其实融合了美学设计和实际功能考量。咱们好好聊聊这个话题。首先,它们主要承担的是“视觉引导”的作用。 聚焦与引导视线: 想象一下你站在车前,这两条线就像两条无形的“导线”,自然而然地将你的目光从引擎盖上.............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可能没细想过。你说的没错,咱们平时开的家用汽车方向盘需要转好几圈才能完成一个转向,而F1赛车则只需要稍微动一下就好。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很关键的设计和技术差异,咱们一样一样来聊聊。首先得说,这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转向比(Steering Ratio) 的不同。什么是转向比.............
  • 回答
    “快撞车就自动刹车”这个想法,听起来确实很诱人,像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能瞬间避免无数悲剧。但要真把这玩意儿装到每一辆车上,让它成为标配,那里的学问可就大了去了,而且,现实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咱们得搞明白,“快撞车”这个概念怎么定义?这玩意儿太抽象了。是什么速度?什么角度?撞上的是什么.............
  • 回答
    关于铝合金在汽车工业普及程度不如预期的原因,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涉及技术、成本、生产以及行业惯性等多个层面。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铝质车身就是轻便、环保、未来趋势,但实际应用中却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首先,成本是绕不开的坎。 原材料成本高: 相较于钢材,铝的提炼成本就更高。铝土矿需要经过复杂的化学处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确实点出了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疑问。咱们现代汽车里,油门和刹车虽然都由电脑控制,但为什么不把它们一股脑儿搬到方向盘上,就像飞机或者一些赛车那样呢?明明看起来操作更集中,似乎更“酷”,也更方便。其实这里面的道道儿可不少,技术可行是一方面,但涉及到安全、驾驶习惯、成本以及很多隐.............
  • 回答
    汽车开空调(A/C)并不会直接增加动力,这一点非常重要。事实上,真相恰恰相反:开启空调会消耗发动机的动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动力下降。你可能听到有人说“开A/C感觉车更有劲了”或者“开A/C加速更顺畅了”,这很可能是一些错觉或者由其他因素造成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误解,以及空.............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汽车行业一个核心的模式问题。你问“为什么汽车不能出一个标配加选配的模式”,其实,我想你真正想表达的是:为什么我们买车的时候,看到的标配和选配组合,好像总是没有完全符合我们心中那套“理想的”标配+选配逻辑?这就对了!其实,汽车行业早就在玩“标配加选配”的游戏了,而且玩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