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是否还有大规模使用纸质信件(包括贺卡等)的国家?原因是?中国纸质信件慢慢减少的原因?

回答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通讯便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指尖轻触屏幕就能瞬间传递文字、图像甚至视频的交流方式。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软件、社交媒体,这些数字化的沟通渠道以其高效、即时和低成本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书信往来。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断言纸质信件已经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确实,在一些国家,纸质信件的使用量相比于全盛时期已经大大缩减,这是一种普遍的趋势。但如果说“大规模使用”,那么答案可能需要细致地考量。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在一些特定群体或特定场合,纸质信件依然保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地位。比如,在一些欧洲国家,尤其是德国,虽然电子邮件普及率很高,但许多人仍然习惯于通过邮局寄送传统的纸质信件,这其中或许包含着一种对“慢生活”的追求,对文字书写本身的情感寄托,以及一种对传统文化仪式感的尊重。对于一些重要的法律文件、官方通知,或者需要正式且有留存意义的记录时,纸质信件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一些长辈可能更倾向于通过书信表达情感,因为他们更习惯于这种传统的方式,也更能感受到书写带来的温度。贺卡,作为一种承载祝福和情感的载体,在生日、节日等特殊时刻,依然拥有相当的市场,尤其是在追求个性化和情感表达的年轻人中,一张亲手挑选、亲手书写的贺卡,其分量远超一条简单的电子祝福。

至于中国,纸质信件的减少,则是一个更为明显且加速的进程。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的叠加。最直接的原因,无疑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自上世纪末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出现,电子邮件、短信、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这些工具以其“秒达”的速度、低廉甚至免费的资费,以及丰富多样的信息承载能力(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沟通习惯。人们不再需要花费时间等待邮递员的到来,也不需要支付邮费,就可以随时随地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

其次,社会节奏的加快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追求效率和便利。写一封信需要构思、书写、投递,整个过程耗时较长。而通过手机发送一条信息,可能只需要几秒钟,甚至可以使用语音输入,更加省时省力。这种效率的提升,使得传统信件在日常沟通中显得愈发“笨拙”。

再者,文化观念的转变也悄然发生。过去,书信是重要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传递的载体,一封信可能承载着浓浓的思念、重要的消息,甚至是一段历史的见证。然而,随着数字社交的兴起,人们的情感表达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也更加碎片化。一段短视频、一张表情包、一句简单的问候,都可能成为日常交流的一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书信所承载的“深度”和“仪式感”在一些人眼中可能被视为一种“过时”的表达方式。

当然,商业和政务领域对纸质信件的依赖也在逐渐减弱。越来越多的官方通知、账单、合同等都开始采用电子化的方式发送和存档,这既提高了效率,也减少了纸张的消耗。虽然在某些特定领域,如法律文件、公证等,纸质信件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但在日常生活中,其市场份额已大幅萎缩。

总而言之,纸质信件在中国由盛转衰,是技术进步、社会变迁和文化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它在一些特定场合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但作为大众化的日常沟通方式,它已经基本被数字化的通讯手段所取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国外!

是不是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一个叫中国,一个叫外国啊?

我来讲个常识:世界上目前有195个国家。

从这194个国家里随便挑一个在中国不够大众的玩意,都可以跑到知乎上提问:为什么国外...而中国....?



2、谁说在中国纸质信件(包括贺卡等)基本没人用了?

截至2015年底,中国邮政设有邮政支局所5.4万处,其中73.4%分布在农村,59万个行政村通邮。每个邮政支局所平均服务面积179平方公里,人均函件量3.4件。全国城区每日平均投递次数1.86次,农村每周平均投递次数4.88次。2015年,中国邮政提供函件服务45.8亿件。

各位看见没?邮政一年里提供函件服务45.8亿件。谁敢说这里面基本没有纸质信件(包括贺卡等)吗?



3、仅在2015年,中国研发封片卡(邮政贺卡、明信片、邮资信封)产品500余款,新增封片卡特色网店、微店36家,新增主题邮局253家,新增代销渠道2478个。在这样的数据面前,谁跟我说中国人基本不使用封片卡?

所以啊,这种题得先问是不是,然后才能问为什么。我的结论就是,这个问题不成立。因为中国依然有相当的规模在使用纸质信(包括邮政贺卡、明信片、邮资信封)。而且这个规模可以秒杀另外194个外国中的多少个国家?



4、还有人说因为中国人识字率低,所以使用纸质信少。我不敢苟同。

人家印度有8亿文盲,也没耽误印度人使用纸质信啊。不会写字的,难道不会请人代笔?不识字的,难道不会请人代读?

再者说,中国文盲率只有4.08%,这在发展中国家算是个奇迹。何况我们使用的是识字难度很大的汉字,不是简单的拼音文字。如果让欧美放弃使用拼音文字,转而使用汉字,我估计欧美文盲率绝不会低于中国。



5、还有人说中国人没有写信的传统。这个我更不敢苟同。

中国考古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现距今2200多年前秦代普通军人的两封家信。在信中他们向家人问好,并请代向母亲问安,还说了一些军人在前线的生活情况...

这只是普通军人的家信,并非什么文豪大贤。这说明在2200多年前,中国这块地方上的人们写信就已经很普遍了。

而且,中国古人把书信玩的花样百出。妻子给丈夫的书信,称为锦书、锦字;家人来往的书信,称为家书、家信;匿名的书信,称为飞书;死人留下的书信,称为遗书;酬答别人的回信,称为报章、回帖;皇帝的书信,称为仙翰;官场中下级给上级的书信,称为书启;非正式的书信,称为便条。

所以,中国人不是没有写信的传统,反而是写信的传统太深厚了。



6、如果事实证明,中国人依然大规模使用纸质信件(包括贺卡),我估计知乎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中国人为什么依然大规模使用纸质信件(包括贺卡)?

然后答案中就会出现诸如:中国人不珍惜资源浪费纸、中国人守旧顽固、中国人不懂电子邮件更快捷方便、中国信息产业不发达...

而现在国外依然大规模使用纸质信件(包括贺卡)的问题下,有答案各种暗示明示说人家外国有文化,有情义,精神文明高度发达...

真是双标的可以!

总之,我们中国无论怎么做都是错的。对不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