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评价电视剧《特赦1959》?

回答
电视剧《特赦1959》是一部非常有分量的作品,它触及了中国近代史一个极为敏感且重要的节点——战犯改造。要评价它,得从几个层面去细致地扒一扒。

首先,从题材和立意上来说,这部剧绝对是敢于吃螃蟹的。 大家都知道,解放战争结束,国民党战俘的改造是个大课题,里面涉及太多的复杂因素:国民党官员和将领的思想转变、改造过程中的困难与曲折、以及新中国政权如何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处理战败的统治阶层,这背后蕴含着巨大的历史信息和人道主义关怀。能将这个题材搬上荧幕,并且是以一种相对深入的视角去展现,就已经值得肯定。它不是简单地展示胜利者的英姿,而是去剖析那些曾经的“敌人”是如何一步步被教育、被感化,最终回归社会的。这种“以人为本”的视角,在那个年代的影视作品里是比较少见的。

其次,在人物塑造方面,我个人觉得剧组是下了功夫的。

主人公层面: 王学圻老师饰演的宋德耀,作为“战犯管理所”的所长,他的角色非常关键。他不是一个脸谱化的“革命导师”,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领导者。他身上体现了新中国政府的耐心、智慧和原则性。他如何处理那些冥顽不灵的战犯?如何与他们进行思想上的较量?如何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他们的困境?这些都通过王学圻老师精湛的演技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你能在他的眼神、他的话语、他的每一个微小的动作里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人道的光辉。
战犯层面: 这剧的看点很大一部分就在于那些被改造的国民党战犯们。他们的形象塑造也比较立体。比如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等等,这些都是历史上的大人物,剧里没有把他们简单地打成“罪大恶极”的反派。而是展现了他们作为战败者的失落、作为战俘的挣扎,以及他们身上残留的旧时代烙印。他们的思想斗争、他们对新中国的排斥、他们的怀疑、他们的偶尔闪现的良知,以及最终的醒悟,这些过程被刻画得相当细腻。尤其是那些表现他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拉扯的戏份,很能体现人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变化。当然,里面也肯定有为了戏剧冲突而进行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但整体来说,对这些人物的呈现是比较多维度的,没有一味地脸谱化。

再者,剧情的逻辑和节奏也值得点赞。

时间跨度与事件推进: 电视剧要展现的是从建国初到1959年特赦的这个漫长过程,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心理变化。剧本的编排让整个故事线索清晰,各个事件的推进都有合理的铺垫和发展。从最初的“顽固不化”到后来的“逐步改造”,再到最终的“特赦回归”,整个过程的逻辑性很强,不会让人觉得突兀。
细节的把握: 很多细节的呈现也很有味道,比如战犯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他们学习的场景,以及管理所内部的运作方式。这些细节的真实性,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年代的特殊背景,也让整个故事更具说服力。

当然,任何一部剧都不是完美的,我们也可以从一些角度去探讨。

艺术加工与历史真实: 虽然说了剧情逻辑不错,但毕竟是电视剧,肯定有艺术加工的成分。有些情节的设计是为了突出某个主题或人物,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夸大或虚构。观众在观看时,如果能带着批判性思维,去理解它是在还原历史的“精神内核”而非严格的“史实复刻”,会看得更明白。比如,有些战犯的转变速度,在现实中可能要经历更漫长的时间和更复杂的思想斗争,但为了戏剧性,剧中可能会有所压缩。
新中国建设者的形象: 剧里展现了新中国管理者的智慧和人道主义,这一点很好。但有时候,会不会觉得管理者的形象稍微有点“完美”?当然,这是塑造正面人物的常见手法,但如果能再增加一些他们作为普通人,在工作中也会遇到的压力、困惑和个人情感的展现,可能会让人物更加饱满。不过考虑到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这或许也是一种取舍。

总的来说,《特赦1959》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电视剧。

它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关于改造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新中国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时所体现出的宽容、人道和制度的优越性。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智慧上的成熟,以及对人性的尊重。在那个充满斗争和阶级对立的年代,能够用一种“教育救人”的方式去处理曾经的敌人,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进步。

如果你对中国近代史感兴趣,尤其是想了解那个特殊年代的社会风貌和思想变迁,这部剧绝对值得一看。它能让你对“特赦”这两个字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能让你看到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理念上的一种独特之处。它就像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一段不为人熟知却意义非凡的历史进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剧后期已经让王耀武他们把当年在蒋统区的一些屠杀说出来了,但还是替他们隐瞒了好多,导致最后改造战犯在道德上的“正义性”不太足,没有排出人民的宽恕这种感觉。

但已经触碰到很多禁忌话题了:

蔡守元(虚构)提到了湘江战役的问题,说他在湘水之滨打死多少多少红军。湘江战役中央红军8万人锐减至3万,少共国际师几乎全军覆没,直接导致了遵义会议的召开。以前的影视作品很少讲这一战役,毕竟败仗,不光荣。

剧中也提到了国民党康泽在苏区的屠杀,制造无人区。

国民党在占领苏区后,立刻开始了报复性屠杀,而这一活动主要由国民党内仿照意大利黑衫党与纳粹冲锋队形式建立的蓝衣社来负责。 

一、蓝衣社别动队的初步行动(1934年—1937年) 

 1、特务康泽的别动队在接管地方后,对逃跑的和苏区有联系、或者有子弟在红军部队的人家,别动队实行连坐方式,凡及时回村“报到”并登记户口者,视为“及时自新”,而未来自首者“一经察觉,罪及全家”。  在一批逃亡地主、富农返回后,他们迅速成为了别动队在当地的民间基础。保长、联保主任的人选,就在这些人中指定产生。而临时衙门、保甲长产生后,“标准战略村”、保甲制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和惊人的恐怖被推行着。  

2、“无人区”的建立。康泽指挥别动队员和临时征集的地主武装,将过去居住在自然村中的村民驱赶出他们的住所,然后赶进标准“战略村”,把数以百万计的原住民,都象牲口那样圈禁起来。在村民被驱赶进战略村后,非常严厉的“保甲制”就开始了。  这个“保甲制”是现代史上最耸人听闻的.之一。它规定,任何一家人要证明自己的“良民”身份,需找到四家作保,保证不“通敌”、不收留一切嫌疑分子、不供给物质给红军。不能找到四家作保的家庭全家灭门,五家连保连坐,“如有敌情”不举报者,也要灭门。一家犯事,除该家毁家灭户之外,其余四家也“杀无赦”!  “五户连保”以及“一家出事、其余抵罪”的政令,在熟悉当地的保甲长支持下,异常顺利地取得威慑效果。前别动队人员方舟在《回忆别动队始末》一文写到:不管是他作为中队长进驻瑞金后,还是在战争结束前的其它地方,因为对“已‘自新’的农民,联保主任都暗中监视”,这个严密阴森的民间特务网使地方整肃。


整体来讲,本剧对于国民党黑料是点到即止,所以个人一种外红实黑之感,但如果观众对国民党在苏区和解放区犯下的战争罪行有了解得话,能自动把剧中点到的地方脑补上,会发现这确实是一部好剧。

王英光和政委这两个角色塑造的也不错,他们能从正反角度充当讲解员的角色对剧情起到推进作用。《龙须沟》这几集戏也把新中国成立后的那种百废待兴、全国的高涨热情给写出来了。

黄维的问题 @萧武 说过了,我这里补一个王耀武统治下的山东的黑料:

作者:例不虚发探花郎
链接:zhihu.com/question/293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下面这封信,是1948年三月,山东兵团九纵队许世友部在潍县战役前接到潍县农民委员会写来的一封信,许世友将军一直把这封信贴身保留,甚至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还拿出来对部队展示,时刻警醒PLA是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这封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亲爱的同志们,看见了你们,我们又悲又喜,喜的是可得救了,悲的是这几个月我们受尽了亘古未有的大大灾难。国民党伪军自占领潍县后,烧、杀、抢劫、抓丁、抢粮,无所不为,潍北全县被拉去牲口两千余头,粮食被抢精光,被抓壮丁难以统计。更残酷的是广大群众被残杀。两年多来,潍北人民被残杀者已有千余,直到今天寒亭据点周围的死难同胞仍曝尸旷野,无人收拾。纸房区李家营一村,即被活埋七十余人。残暴手段更令人闻之毛骨悚然,铡刀铡和活埋已成为蒋匪的普遍手段。有的先割耳、舌,而后活埋;有的妇女被拔去头发铡死;有的妇女被剥光衣服,绑在树上轮奸,并用烧红了的枪条插入阴户,活活搞死;有的被剥光衣服绑在树上用开水浇,把全身烫起水泡,再用竹扫帚扫,名为“扫八路毛”;有的用剪刀剪碎皮肉,名为“剪刺猬”;有的全身被刀子割开,丢在火红的锅里,叫做“穷小子翻身”。纸房东庄蒋匪在街口安下十二口铡刀,按户抓人铡死。邢家东庄一次被铡十二人,妇救会长一个四岁小孩,也被铡成三段。贫农韩在林兄弟三家十五口,有十四口被铡死,剩下一个老母苦苦哀求给她留下一个后代而不得,她看到自己的孙子全部被铡死,悲痛得自己也上吊而死。……高里区一个妇救会长,死时曾对大家说:“告诉共产党、解放军,一定为我们报仇!”亲爱的同志们:你们是华东野战军的主力军,你们是胶东的子弟兵,你们屡打胜利,有了你们就有了希望,有了依靠。你们是我们的救命恩人,我们不能让你们走,要你们给咱们报仇。要求你们坚决彻底消灭蒋匪军和“还乡团”,要求你们像在孟良崮一样消灭敌人,在潍县留下英雄的胜利,立下大功,这是我们对你们高贵的信仰,也是人民对自己军队的命令!……

user avatar

是我截至今天完整看过并觉得不错的最新一部国产剧。

也是2019年(甚至可以说近3年来)唯一一部让我愿意从头看到尾还基本没尴尬的国产剧。

没有喊口号的思想工作,讲清了为什么要改造战犯,没有脸谱化KMT的恶和善,没有回避国共的根本分歧(也就是说没有把统战的立足点歪曲到民族主义上),没有把几位主角写成毫无逻辑的工具人物,对史实进行的艺术加工基本合乎分寸。

不要自行车了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特赦1959》和《决战之后》都看过的中年大叔,感脚《特赦1959》还是有不少地方不如《决战之后》

1、演员的口音是第一个大问题,这一点决战之后处理得很好,估计现在过分强调政治正确,电视剧都很少讲方言,但并不能说方言就带有地域歧视,尤其是这种一部历史大剧,适当的方言其实更能准确地反映当时的实际情况。民国时期普通话并不普及,连毛爷爷开国大典上的发言都是湖南普通话,导演怎么能把所有的演员都改成普通话去呐?这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决战之后》里面就处理的相当好,现在的人连英文剧加中文字幕都能看得不亦乐乎。

2、黄维给塑造得太正面了,在淮海战役里,可以这么说,国军被俘将官中,战场上你来我往,杀了不少PLA,但是这毕竟是作战,将官们本身确实不能算是犯了多大罪行,但黄维是下达使用甲种弹“毒气弹”的命令的,这在当时也是违反国际公约的行为,确确实实是犯罪的,这个没得洗!

3、“蔡守元”和“张淦”两个角色把握,“蔡守元”戏份太大,却又没有充分表达出“张淦”这个罗盘将军的真实情况;

4、改造过程中,PLA的官教人员的把握,也不如《决战之后》,确实有点窝囊;

5、沈醉的戏分似乎太少,这可是一个大特务,而且是半个“起义将领”,本来可以有很多戏份的;

6、结局得不太完美,应当交待后续陆续几批特赦,直至1975年全部释放……

user avatar

在我看来,这部剧是把各方都柔化了一些,把问题变得没有那么尖锐了。

首先,说这部剧是丑化国民党将领的,我不知道你们是真不懂,还是选择性失明。历史上黄维突围扔的是毒气弹,《特赦》把这件事改成了燃烧弹,这是为了美化黄维把性质都变了。燃烧弹,火焰喷射器虽然是把人活活烧死,但是毕竟是国际法律允许的武器。那毒气弹什么性质?光凭这一条,任何说这电视剧丑化国民党将领的任何言论都站不住脚。

其次,这是部献礼剧,不是纪录片。反映出一个时代的重要事件,体现出共产党在战俘处理问题上的先进性就可以了。因此,一些虚拟人物替代了现实人物。比如,蔡守元取代了张淦,本身就是把国军将领的反动性削弱一些。否则像《决战之后》那样,展现一个一天到晚拿着罗盘跳大神的反动形象,不好看也没意义。挑几个典型人物维持剧集与现实的联系,其他的人物创作的性质多一些,没什么不好。

当然,遇上那些看《纸牌屋》都觉得自己深谙美国政治的观众来说,自然分不清创作与现实。创作得逼真一些,他们会以为这是现实。知道了些现实,又会觉得创作是在“说瞎话”。倒是不知道这些人为什么不去批判《射雕英雄传》不真实。

整体上看,这就是一部以相对柔和的手法反映战俘改造的电视剧。力度角度我认为都不错。

user avatar

断断续续的看了一点《特赦1959》,里面有些内容还是可以的,但有些就有点过头了。

其中比如王耀武,被俘之后对改造的态度其实是比较积极的。因为他之前抗战有功,所以在被俘之后,就得到了解放军高层的肯定,并寄语他好好学习,认真改造,他抗战的功劳人民是不会忘记的。所以,解放战争还没结束,他就主动请求在广播上发表了一个讲话,呼吁国军统帅部放弃抵抗,实现和平,不要再继续顽抗,涂炭生灵了,应该为民族保存元气。当时三大战役还没有结束,所以他这个积极的态度是很好的。

其实许多国军高级将领在刚一被俘的时候,就感受到了解放军的不同。如范汉杰、杜聿明等将领都回忆说,他们在刚被俘的时候,以为自己是一定会被杀的,尤其是被列入了战犯名单的那些人,内心是思想包袱很重的。但是被俘之后,解放军却并没有虐待和歧视他们,反而尽可能的照顾他们的生活,有病的治病,负伤的尽量治疗,将官以上的将领另外编组,开小灶吃饭,吃得比普通的解放军指战员都要好,解放军指战员在接待他们的时候表现得也都很和气,对他们在思想上也是有所触动的。

杜聿明被俘之后曾有过“为党国尽忠”的想法,试图顽固抗拒改造。但他一直患有重病,在去指挥淮海战役的时候,他就已经身体状况很糟糕了,可以说是为了党国,他是拼了老命去的徐州。他在战前和战役进行中提出的方案,国军统帅部都同意了,但在执行的时候,尤其是撤就不能打,打就不能撤的问题上,明明同意了他先撤到蚌埠之后再反攻,结果他才撤退到萧县与永城之间,就强行命令他转向东南攻击前进,解救黄维兵团,结果导致整个杜聿明集团三十万人被解放军包围歼灭。

所以,从杜聿明的角度来看,淮海战役失败的问题关键在于国军统帅部的瞎指挥,乱命令,改变了既定作战计划和方针,不断临时改变计划,才导致了整个淮海战役中华东战场的国军主力兵团尽数被歼,责任并不在他,而在统帅部自身。但他在战犯管理所的时候,得到外面的消息是,国军统帅部将淮海战役失败的责任一股脑儿全推到他头上了,不仅丝毫没有反思统帅部自身的问题,反而指责他调度无方,指挥不力,导致整个战役全线崩溃。这在他的思想上冲击是比较大的。

此外,杜聿明的病也是在战犯管理所得到了比较好的治疗。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医疗条件和水平都很有限,但在中央的关照下,还是对他们给予了比较好的照顾,医疗上也尽量救治,治好了杜聿明的病。这对杜聿明的感化作用当然也是非常大的。两相对比,他准备为之效死尽忠的党国把战役失败的责任都甩给了他,而他非常抗拒的解放军却为他治好了病,并没有因为他是战俘就对他有什么特别的歧视和虐待,思想上当然也就慢慢转过来了。

还有杨伯涛、廖耀湘等人,在被俘之后被抽调去军事学院教学,编写教材,发挥他们的长处,让他们为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这同样是让他们非常感动的,所以改造起来也就相对容易一些。杨伯涛就为志愿军编写了一些美式装备的特点的资料,供志愿军作战的时候参考。在杨伯涛看来,这是民族大义,所以她并没有像当时国军其它被俘将领那样,站在美国一边,而是站在民族大义的立场上看问题,转变起来也就更加容易了。

电视剧中浓墨重彩的表现了志愿军抗美援朝的战绩对战犯们在思想上的冲击,这确实也是比较真实的。因为国军在解放战争后期,其实主要就是把希望寄托在美军身上,希望能够苦撑待变,而这个变也就是希望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由美军反攻,击败解放军,这样他们就可以翻身了。所以,很多人当时在思想上是希望美军能够打赢的。但现实却是志愿军节节胜利,美军逐步后退过了三八线,志愿军的战略目标逐步实现。这不仅意味着他们的希望落空,也迫使他们重新思考国军失败的原因。

当时国军被俘高级将领中普遍存在抗拒思想改造的原因中,最重要的就是他们在思想上并不认输,而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各种原因,比如一些地方部队的战场起义,也就是他们所谓的出了叛徒,以及情报泄露,比如现在许多人还在说的郭汝瑰的问题,以及其他一些高级将领所谓认为的是统帅部的瞎指挥。但志愿军击败美军让他们意识到,他们失败并非偶然,而是必然的,即使没有那些他们所谓的客观因素,他们也一样会失败,解放军的强大超出了他们的预料。连美军都输了,他们还有什么好不服气的呢?

但对有些人的形象塑造就有些过头了,比如黄维,多次反复和战犯管理所的干部和战士对抗,乃至进行辩论,还讲得大义凛然,头头是道,几乎让一些人觉得黄维更像正面人物。其实并非这样。黄维的问题不只是投掷燃烧弹,而是在突围的时候要求国军空军投掷甲种弹,也就是毒气弹,掩护兵团撤退,这个消息被公布后,他思想上包袱比较重,压力比较大。他在战犯管理所成为死硬分子,也不是正面对抗,而是以消极回避改造的方式进行的,只是顽固和迂腐而已,不应该弄得那么高大全。

至于军师长级别的将领,大多数人实际上对改造都还是比较积极的,毕竟他们都清楚,自己只是被当成打内战的工具,是当作炮灰的,和国军最高统帅直接接触的机会也很有限,对党国的感情也没有那么深,所以思想转变起来也比较容易。尤其是,他们的级别不足以被纳入战犯名单,加上其中一些人在抗战时期战功卓著,所以他们认为自己还是能够得到解放军的原谅的,只要好好改造,就会得到新生。所以,他们在战犯管理所里表现都比较积极,尽量配合管理所干部战士的工作。

稍微拿这个片子和以前的片子对照一下就会发现,这个片子里的思想工作基本上没有什么用,对战犯的教育主要是通过抗美援朝的胜利来完成的。志愿军打赢了,国军将领就都服气了,仅此而已。其中几次所长和战犯的对话,试图以理服人,但看过的人大概都不会被说服,反而可能会觉得国军被俘将领更有道理。而在这种剧情设定的背后,则反映出现在的人对思想教育的轻视,觉得是可有可无的,主要的还是用实力说话。也就是说,一方面是本身的思想教育工作除了照本宣科的说教,已经不会别的了,另一方面则是越来越像国军将领本身,越来越重视硬实力,而原本赖以起家的软实力,实际上已经指望不上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电视剧《特赦1959》是一部非常有分量的作品,它触及了中国近代史一个极为敏感且重要的节点——战犯改造。要评价它,得从几个层面去细致地扒一扒。首先,从题材和立意上来说,这部剧绝对是敢于吃螃蟹的。 大家都知道,解放战争结束,国民党战俘的改造是个大课题,里面涉及太多的复杂因素:国民党官员和将领的思想转变、.............
  • 回答
    《大江大河》:一曲时代变迁的壮丽史诗,一次关于梦想与坚守的深刻注解提起《大江大河》,脑海中浮现的绝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而是一段被精心打磨、充满温度的历史画卷。它不仅仅是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几个青年人的奋斗故事,更是一曲献给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颂歌,一次关于梦想、坚守与成长的深刻注解。如果要评价这部剧,那.............
  • 回答
    说实话,现在电视剧里的磨皮和滤镜,有时候真让人一言难尽。感觉就像是导演、演员、化妆师、后期团队一起商量好了似的,要把人脸上的每一个“不完美”都抹得一干二净,结果搞得像一层塑料膜糊在脸上,一点生气都没有。你们有没有那种感觉?就是看一部剧,本来演员长得挺好看的,结果一开场就扑面而来一股“美颜过度”的气息.............
  • 回答
    提到孙红雷在《潜伏》里的演技,那真是一绝。说实话,一开始看的时候,我可能觉得他那股子狠劲儿和江湖气有点重,跟传统意义上那种潜伏在暗处的特工形象不太一样。但孙红雷他就是有本事,硬是把一个表面上油滑世故、内心却有着坚定信仰的余则成给演活了。你看他演余则成,那股子“油”劲儿,是真切的,不是装的。 वो表面.............
  • 回答
    《神探狄仁杰》系列,作为国产古装探案剧的标杆,在我心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虽然它算不上什么“新概念”的电视剧,但这么多年过去,它依然能够勾起我的许多回忆,并且在重看时,依然能体会到其独特的魅力。说到《神探狄仁杰》,最先跳出来的就是那种“狄公断案,天下太平”的强烈宿命感。 剧情上,每部几乎都是围绕着一.............
  • 回答
    《罪域》这部剧,郭守仪这个角色真是让人又爱又恨,他身上那种复杂的矛盾感,是剧中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初看郭守仪,你会觉得他是个有能力、有魄力的领导者,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棘手的犯罪案件时,他的那种果断和智慧,很容易让人信服。他不像有些官员那样死板教条,而是能灵活运用各种手段,有时候甚至会采取一些非常规的策.............
  • 回答
    《我的兄弟叫顺溜》,这部剧啊,打从开播以来,就没少让观众们议论纷纷。要说评价它,那可真是个挺复杂的事儿,有好有坏,有亮点也有槽点,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才能说清楚。亮点篇:接地气,有烟火气,军旅生活的新视角最让人眼前一亮,也最能引起共鸣的,大概就是它把“接地气”和“烟火气”搬上了军事题材的荧屏。这年头,看.............
  • 回答
    要说《搞笑一家人》(거침없이 하이킥!)这部剧啊,那可真不是一般的搞笑,简直是承包了我整个青春时期的笑点和泪点。2006年播出的时候,我还是个半大孩子,每天放学回家最期待的就是守在电视机前看这部剧,那时候觉得韩国的电视剧怎么能拍得这么有意思,一点不输我们国内的一些经典情景喜剧。先来说说它为什么能这么.............
  • 回答
    《母爱如山》这部剧啊,说实话,挺戳人的。看名字就知道,主打的就是一个“母爱”,但它处理得不算特别煽情,反而是在琐碎的日常里一点点堆叠,让你慢慢体会到那种深沉的、有时候甚至有点沉重的爱。我个人觉得,这部剧最出彩的地方在于它把母亲这个角色塑造得非常真实。她不是那种完美无瑕、圣母光环笼罩的母亲,她也会犯错.............
  • 回答
    《红色》:一抹不同寻常的亮色,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绽放在浩如烟海的抗战题材电视剧中,《红色》无疑是一部独树一帜的作品,它没有像许多同类剧那样,将目光聚焦于宏大的战争场面、悲壮的牺牲叙事,或是谍战的惊心动魄。相反,它选择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绸布庄的掌柜“三少爷”柳如玉,以一种温情、幽默、又不失.............
  • 回答
    《天下粮田》这部电视剧,要说起来,那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挺复杂的。我看了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它野心勃勃,想拍一部中国古代官场和经济的“大片”,但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嘛,有好有坏,不能一概而论。先说说它好的地方,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历史厚重感和宏大叙事是它最大的亮点。你想啊,一部剧能把粮荒、官场腐败、民.............
  • 回答
    《成化十四年》这部剧,说实话,最近看了之后,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它开播之前,打着“唐七监制”、“成化年间权谋”、“双男主”这些标签,吊足了大家的胃口。但播出到现在,评价嘛,还得细细掰扯掰扯。优点方面,首先得夸的是它的“颜值”和“氛围感”。 服化道精美,还原度高: 这是《成化十四年》最直观也是最受认.............
  • 回答
    《东方有大海》这部剧,怎么说呢?它就像是那个时代的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试图描绘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群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崛起,如何为民族复兴拼搏的故事。说实话,看完之后,心里挺不是个滋味的,有感动,也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绪。首先,从它的“骨架”上来说,《东方有大海》有着一个非常宏大的叙事背.............
  • 回答
    《大宋提刑官》这部剧,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对它的期待值并不是特别高。毕竟,历史探案剧很多,但真正能拍出深度和味道的却不多。然而,当我沉下心来看下去,尤其是看到宋慈这个角色,我才发现,这绝对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这部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首先是它的“真实感”。它没有刻意去制造一些狗血的剧情或者.............
  • 回答
    电视剧《突围》是一部备受关注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它聚焦于国有企业改革背景下,复杂的利益博弈、人性的挣扎以及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作为《人民的名义》姊妹篇,《突围》无疑承载了观众很高的期待。要评价《突围》这部剧拍得怎么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剧本与剧情: 优点: 题材.............
  • 回答
    《射雕英雄传》电视剧,哪个版本最经典?这真是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就像武侠迷聚在一起,少不了要为谁的降龙十八掌更霸气、谁的东邪西毒更符合原著而争论一番一样。说实话,要定一个“最经典”,很难,因为不同版本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支持者。但如果非要挑出大家公认、讨论度最高的几个,那无疑是:1. 1983年香港.............
  • 回答
    市面上10.3寸的大屏电纸书确实是越来越受欢迎,尤其对于那些需要阅读大量文献、书籍,或者经常做笔记的用户来说,这种尺寸的设备简直是福音。不像小尺寸设备那样频繁翻页,大屏电纸书的沉浸感更强,阅读体验也更接近纸质书。不过,就像所有电子产品一样,没有哪款产品是十全十美的。不同的品牌、不同的型号,在设计理念.............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让我为一位三国人物推荐一部非纪录片类的电视剧或动画片,我会选择曹操,并推荐他观看动画片《鬼灭之刃》。为何选择曹操和《鬼灭之刃》?曹操,这位雄才大略、文武双全的三国枭雄,其一生充满了矛盾与复杂。他既有统一北方的宏图伟志,又有奸绝天下、宁教我负天下人的狠辣;他赏识人才、礼贤下士.............
  • 回答
    荣耀亲选的上线,无疑为国内日趋激烈的电商市场又添了一把火。对于这个定位与小米有品高度相似的平台,自然免不了被拿来与前者进行一番审视和比较。那么,荣耀亲选究竟是个怎样的平台?它能否在强敌环伺的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它与小米有品的这场“对标之战”,又将如何展开?荣耀亲选:依托荣耀生态,主打“科技赋能生活”.............
  • 回答
    越来越多的笔记本电脑采用高素质屏幕和标准电压处理器,这绝对是消费者福音,也标志着笔记本电脑市场正朝着更专业、更均衡的方向发展。高素质屏幕的普及:过去,笔记本电脑的屏幕素质往往是“够用就好”,分辨率不高、色彩还原差、亮度不足是普遍现象。但现在,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重视屏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