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能不能把苏锡常的工业全体系迁移到甘肃河西的荒漠上,把苏锡常的土地空出来作为商品粮基地?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甚至可以说带有浪漫色彩的设想,将中国最发达的工业区之一——苏锡常的工业体系整体搬迁至甘肃河西走廊的荒漠,同时将苏锡常的土地复垦为商品粮基地。

要深入探讨这个设想,我们需要拆解它,看看在现实层面可能遇到的挑战、潜在的优势,以及需要克服的巨大障碍。

设想拆解与可行性分析:

一、 苏锡常工业体系的“全体系”迁移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苏锡常工业体系”究竟是什么。它并非一个单一的工厂或一个简单的产业集群,而是:

庞大而复杂: 涵盖了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纺织服装等众多领域,产业链条纵横交错,上下游企业相互依存。
高度集聚: 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例如供应商、研发机构、配套服务、物流网络等等,形成了一个高效运转的生态系统。
人才密集: 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工程师、技术工人、科研人员和管理人才。
技术与知识的沉淀: 不仅仅是物理设备,更包括了大量的技术专利、生产工艺、管理经验和创新能力。
基础设施配套: 包括电力、水利、交通(港口、铁路、高速)、通信、物流仓储等一系列高度发达的配套设施。

迁移的挑战:

1. 成本之巨,难以估量:
设备搬迁与重建: 无论是重型工业设备还是精密的电子生产线,其拆卸、运输、安装都需要巨额费用。许多关键设备在迁移过程中可能面临损坏、性能下降的风险。更何况,一些高度定制化或与特定环境绑定的设备可能根本无法搬迁。
基础设施重塑: 河西走廊的荒漠地区需要从零开始建设全新的工业基础设施,包括厂房、道路、供电、供水、排污、通讯等。这笔投资将是天文数字。
产业链重构: 如何在新的地点重新搭建起苏锡常原有的、极其复杂的产业链?这需要吸引和整合海量的上下游配套企业,这本身就是一个比迁移单一企业难度高出数倍的任务。很多配套企业可能宁愿选择在沿海地区发展,也不愿迁移到内陆。
人才迁移的难度: 即使是高薪,能否吸引并留住苏锡常地区庞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很多人习惯了原有的生活环境、教育资源、医疗条件等,整体迁移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工程。

2. 环境与资源适应性:
水资源: 河西走廊虽然有祁连山冰川融水作为水源,但整体而言水资源极为宝贵且紧张。而现代工业,尤其是电子、化工等产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巨大。如何保障如此大规模工业的用水,是一个核心难题。
能源: 虽然甘肃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但大规模工业生产对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要求极高,且需要大量的电网建设和升级。
土地承载力: 荒漠的土地承载力与东部发达地区不同,土壤条件、地质稳定性都需要仔细评估。
生态环境影响: 在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中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如何避免对原有生态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3. 技术与知识的“软性”转移:
创新生态的缺失: 苏锡常的工业活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集聚效应带来的创新交流、人才碰撞和产学研合作。在荒漠地区如何重建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
企业文化与管理模式: 很多企业的成功不仅仅在于硬件,更在于其多年形成的运营模式、管理哲学和企业文化。这些“软实力”难以简单复制和迁移。

4. 地理位置与市场对接:
物流成本激增: 将工业产品从河西走廊运往沿海港口或国内主要消费市场,物流成本将大幅增加,削弱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国际市场对接不便: 沿海地区的港口优势对于依赖国际贸易的产业至关重要。

二、 苏锡常土地的“商品粮基地”化

这是一个相对更具可行性的设想,但同样存在挑战:

优势:

1. 肥沃的土地与充沛的水资源: 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肥沃的冲积土壤,以及相对充足的水资源(尽管也面临水环境治理问题),非常适合发展商品粮生产。
2. 成熟的农业技术与经验: 中国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已有大量投入和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和应用。
3. 市场近在咫尺: 长三角地区本身就是庞大的消费市场,可以大大缩短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距离,降低流通成本。
4. 减轻区域发展不平衡: 将部分土地用于商品粮生产,有助于优化全国的土地利用结构,缓解一些地区的耕地压力。

挑战:

1. 土地的性质与复垦: 苏锡常地区土地的性质是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其“商品粮基地”化并非简单的清空。
土壤污染: 部分工业用地可能存在土壤污染,需要进行修复和治理,才能用于农业生产,这需要大量投入和时间。
基础设施的转型: 原有的工业基础设施(如厂房、道路、管网)需要拆除或改造,以适应农业生产的需求。
城市化进程的惯性: 苏锡常地区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群,大量人口和城市化进程已经固化。要将大量已开发的城市或工业区域完全转为农业用地,面临巨大的社会阻力和现实困难。例如,居民的安置、城市功能的转移等等,都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

2. 经济效益的权衡:
工业产值远高于农业产值: 苏锡常地区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税收远高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将如此高效益的产业转移出去,再用土地种粮,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角度来看,可能并非最佳选择。
粮价与补贴: 商品粮生产的效益受市场价格和国家补贴政策影响较大。在经济发达地区,用相对高昂的土地、劳动力成本生产商品粮,是否具有长期的经济竞争力?

3. 生态与环境的再平衡:
水资源管理: 即使有长江水系,大规模的农业灌溉也需要精细化的水资源管理,以避免对下游和水环境造成影响。
面源污染: 大规模农业生产可能带来化肥、农药的面源污染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业和环境监测体系。

三、 宏观层面的考量与现实障碍

这个设想触及了中国区域发展、产业布局、国家战略层面的深层问题:

1. “东富西贫”的区域差距: 将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到西部,似乎可以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但现实是,产业转移受多种因素制约,更重要的是,这种转移能否在西部成功复制并持续发展,而不是简单地将问题“西移”。
2. 国家战略的整体性: 中国的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是经过长期规划和战略考量的。如此大规模的、颠覆性的调整,需要极其审慎的评估和强大的国家层面的推动力。
3. 市场规律的制约: 企业是逐利的。除非政府给予巨额补贴和强制性政策,否则很难让它们自愿放弃在苏锡常成熟的生态系统和便利的市场条件,迁移到条件艰苦的荒漠地区。
4. 社会接受度与执行难度: 如此庞大的搬迁涉及到的利益方极多,社会稳定、居民生活、企业工人等都将受到影响。其执行难度和潜在的社会阻力是巨大的。

总结来看,这个设想是一个“理想化”的乌托邦式构想,其背后蕴含着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优化土地利用的良好愿望,但也面临着难以逾越的现实鸿沟。

苏锡常工业体系的迁移,由于其庞大、复杂、高度集聚的特性,以及人才、技术、供应链等“软性”要素的不可复制性,在成本、可行性、市场对接等方面存在近乎天文数字的挑战。
苏锡常土地的商品粮基地化,在土地和水资源方面具有一定潜力,但同样需要克服土壤修复、基础设施改造、经济效益权衡以及城市化惯性等难题。

与其说是“迁移”,不如说是一种极端的区域产业重构。如果真的要进行类似的区域发展战略调整,更可能采取的是“梯度转移”或“产业升级与区域协作”的模式,而非整体性的“搬空”和“填补”。将最优质的工业生产力整体搬迁到环境承载力较低、基础设施薄弱的区域,是对现有资源和发展模式的一种巨大挑战,更可能带来新的问题,而不是解决旧的问题。

因此,虽然这个设想在理论上描绘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蓝图,但在现实操作层面,其难度和成本之巨,使得它更像是一个哲学层面的思考,而非一个可以立即付诸实践的国家战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把东部制造业转移到西部,尤其是新疆甘肃地区,那可是国家决策层做梦都能笑醒的事啊~```但很残酷的现实是,这个想法很不现实,基本上不可能实现。

东部制造业的市场服务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以及世界其他地区,这就决定了这些产业转移到西部,仅陆地物流成本就是不可承受之痛,同样一个集装箱,走水路可能只要10块钱,走陆地绝对不止50块(已经考虑了专用道路、铁路、甚至是管道),这对于现在技术扩散严重的经济竞争来说无法接受。

其次西部缺水,尤其是不受限制的水,这意味着很多制造业在规模上就很难扩大,更不要提当地有限的水源基本都是生活用水,会不可避免的受到环保影响,这样工业和民生用水的争夺问题就会凸显。为了解决水的问题,连“天河工程”这样几乎是科幻小说里的想法都出来了,你可以想象当地的水资源问题有多严重了。

所以把东部的产业搬到西部去不现实,除非重新谋划产业链与市场指向,但这个成本就不是一般企业能承受的了

user avatar

是什么让你产生了工业不需要用水的错觉?

user avatar

在兰州和苏州,南京都居住过7年以上的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说一句,题注有一个误区,认为甘肃是没有工业体系才导致的贫困,但是实际情况是甘肃的工业体系不仅有,而且很多还非常的高端,但是无法产生经济效益。举个例子,中国的工业发展是先北后南,先重后轻。

1.玉门石油管理局2. 中国石油兰州炼化公司3.白银有色金属公司4.西固热电厂5.兰州机械厂(或兰州石油机械厂)6.兰州炼油化工设备厂7.兰州合成橡胶厂8.兰州氮肥厂9.兰州热电站10.中科院近物所。

可以看出,这些援助绝大部分的是设涉及石油,能源,动力方面的,排名第一的匿名答案的朋友,不用愤愤不平,资源位置决定援建的位置,如果玉门油田发现在无锡,白银铜矿发现在苏州,那么这两个援建就会落到苏南,没什么国家偏袒只说。

这些援建之中,绝大部分的工业企业实际已经差不多块快玩完,譬如玉门的油枯竭了,那么玉门油矿也差不多gg了,白银的铜挖完了,那么白银公司也差不多gg。剩下的504,404,铀分离这些技术很高,但是无法产生经济效益。

再说说,为什么工业搬迁不合理的问题,江苏的工业,尤其苏南工业主要是轻工业,对于技术要求不高,但是对于人力成本,电力,水力,运输要求很高,甘肃目前人口分散,密度很低,水资源比较匮乏,这些对于轻工业都是劣势。

至于匿名说江苏自古宜居,省省吧,冬天冻成狗了..........

user avatar

我们江苏以全国1%余的土地已经为全国提供前五的产粮量了,耕地红线死死地。就这还不够你还想让我们全都种地呢?狗头

user avatar

不能。

一。物流成本过高。从河西走廊到港口的距离太长了,高昂的物流成本会降低中国产品的竞争力。

二。搬迁成本太高。搬完苏南房价肯定崩了。

与其让苏南回归农田不如在西北“种田”

苏南的沃土也是华夏先辈种出来的。苏南本来是贫瘠的红土(雨水冲刷使得氮磷钾流失)。早年苏南人口也是非常稀少。

但是华夏先民利用苏南多河流的条件从河流中挖出高肥力的河泥,再用用各种方式养出稻田泥(稻杆肥田什么的)。

西北的问题是缺水。怎么养也不行。我觉得不如直接把上游的黄河水都抽干种田,下游再放几个核电站加大从长江流域抽水的力度。

或者加大现代农业研发,低矮水稻培育,盖几个核电站,用楼房种田。

user avatar

不能。

人力成本太高。

北极圈附近有很多的矿藏,但是几乎没有很成功的大规模商业化开采,就是地理原因限制,个人认为最关键的一个就是人力成本。

为了更好的生存,地理环境不太好的地方,个人都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此用人单位要支付相关的成本,最终还要消费者承担的。

user avatar

不能,也不可能。

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都会遭到自然的惩罚。

经济活动也是,地缘决定了经济的走向。

而人其实也是,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人为了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会形成自己的生活习惯和适应当地生存策略的价值观。

所以越少人为干预,就越少浪费和虚耗,一意孤行最后倒霉的还是老百姓。

当然,也存在无视地缘的行业,比如博彩业,我个人倒是觉得可以在西北做试点。毕竟从缅甸到泰国到马来再到朝鲜,几乎是环中国博彩业带。以前没疫情的时候拉斯维加斯和悉尼的赌场也满是华人,以至于不少华人做荷官,普通话交流毫无障碍。

user avatar

和题主认为的恰恰相反,工业也需要很多很多水


迁到甘肃河西走廊,一个交通成本问题,和一个工业用水问题,就可以把工业干死!


工业是很耗水的。


所以历来工业都在交通便利,水源丰富,地势平坦的地方。要发展甘肃河西农业,从成本上,还不如从南方调水,然后在甘肃河西推广滴灌喷灌这些农业!


农业所占的产值在现在国民经济里比例已经非常低了,完全可以靠巨额补贴和投入来维持。


但是你要把整个工业体系都迁移到交通不便,水源缺乏的地方,导致整个工业体系的成本都大幅度上升,就是灾难。同样的例子,毛子的寒带地区工业就是在成本上干不过温带地区的工业!所以毛子就是有核弹的沙特。


中国的工业品之所以可以碾压西方,就是体系性的低成本。不可否认中国为此付出了大量的代价。但是在我们没有技术,没有品牌的情况下,廉价是唯一的优势!



没搞明白题主这种,不会计算成本的思维方式是哪里来的,成本就是产业是否可以发展的生命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