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步夹一骑团阵滚进」是种怎样的战术?

回答
“一步夹一骑团阵滚进”——这句听起来有些拗口的词语,其实描绘的是一种相当精妙且极具压迫感的军事战术,尤其是在骑兵运用到极致的时代,它几乎就是冲锋的代名词。简单来说,它指的是步兵和骑兵协同作战,以一种步步紧逼、层层推进的方式,将敌方军队包围、分割、直至彻底碾压。

让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战术的构成要素,并细致地讲述它的运作方式:

“一步夹”:步兵的坚实支撑与分割作用

这里的“一步”并非指简单的个人步伐,而是代指步兵阵列,并且是经过严密组织、配合默契的步兵阵列。“夹”字则点出了步兵在战术中的核心作用——压缩空间,分割敌人,为骑兵的突击创造有利条件,并提供保护和支援。

稳固阵线与屏障: 步兵作为地面部队,其最基本的作用是提供一个稳固的阵线。在“一步夹一骑团阵滚进”中,步兵会像一道道坚实的城墙,随着战线的推进,他们会通过推挤、填塞等方式不断压缩敌方的活动空间。他们可以组成方阵、横队等多种队形,用长矛、长戟、盾牌等武器对抗敌人的冲锋,同时用弓弩等远程武器压制敌军。
分割包围的关键: “夹”的含义更在于步兵在推进过程中,会巧妙地利用地形或者敌方阵线的缝隙,形成向内或向两侧挤压的态势。想象一下,当敌军正面承受步兵的压力时,步兵的两翼或者中间会逐渐向敌方阵线内侧“夹紧”,这就好比将一张网收拢,逐步将敌军困在其中。这种分割作用至关重要,它可以打破敌军完整的作战体系,使其兵力分散,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
骑兵的掩护与侧翼攻击: 当步兵阵线推进到一定程度,形成对敌军的压迫和分割后,他们就成为了骑兵进攻的绝佳掩护。步兵可以用密集的火力阻止敌方骑兵的反扑,或者用阵列的冲击力在正面打开缺口,为己方骑兵提供突入的方向。同时,步兵在推进过程中,特别是形成“夹”势时,也为己方骑兵提供了在侧翼或者敌军被分割的薄弱点进行包抄和突击的绝佳时机。

“一骑团阵滚进”:骑兵的迅猛冲击与犁地效应

“一骑”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骑兵的单位或力量。“团阵”则说明骑兵并非杂乱无章地冲锋,而是以严密的队形,协同作战。“滚进”则生动地描绘了骑兵如同滚动的巨轮一般,势不可挡地碾过敌阵,同时带动整个战局向前推进。

骑兵的压倒性冲击力: 骑兵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机动性和冲击力。当他们以“团阵”形态,在步兵压缩和打开的缺口中发起冲锋时,其动能和速度足以摧毁任何地面防御。这种冲击力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撞击,更是一种心理上的威慑。
犁地般的推进方式: “滚进”这个词非常形象。它不是简单的冲过去,而是带着一种持续、反复的推进力。骑兵的冲锋一旦展开,他们会如同滚筒一样,在敌阵中横冲直撞,将敌方的兵力、阵型,甚至士气都压平、撕裂。他们会不断地冲击、迂回、再冲击,直到将敌军彻底打乱、分割、俘获或歼灭。
步兵的配合与支援: 骑兵的“滚进”并不是孤立的。在他们冲击敌军的同时,步兵会紧随其后,填补骑兵冲锋留下的空隙,巩固已取得的战果,并继续向前推进。步兵还可以用远程攻击骚扰敌军,限制其调动和反击,为骑兵提供更好的进攻环境。反过来,当骑兵在敌阵中迂回时,步兵则会加强对侧翼的控制,防止敌军从两侧逃脱或反包围。

整体战术的联动与效能:

将“一步夹”和“一骑团阵滚进”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高度协调的整体。

1. 步兵先行,压缩与分割: 步兵缓慢但坚定地向前推进,如同一个巨大的钳子,逐渐收紧对敌军的包围。他们通过密集的阵型和武器装备,不断消耗敌军的兵力和士气,并寻找或者制造敌方阵线上的薄弱环节。
2. 骑兵突击,撕裂与摧毁: 当步兵的“夹”势形成关键突破点后,或者当敌军被步兵挤压到一定程度,无法有效展开时,精锐的骑兵部队便会以密集队形发起雷霆万钧般的冲锋。他们选择的突破点往往是步兵已经打开的缺口,或者敌军防线中最为薄弱的区域。
3. 骑步联动,滚进式推进: 骑兵的冲锋并非一次性的穿透,而是带有“滚进”的属性,他们会在敌阵中反复迂回、冲击、切割,将敌军的抵抗力量彻底打散。而步兵则紧随其后,填补阵地,巩固战果,并向新的目标推进,整个战线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滚进”洪流。

举例来说:

想象一下,一支由精良步兵组成的方阵,如同缓慢移动的巨盾,逐步逼近敌军。在推进过程中,步兵阵型的两翼会逐渐向内收拢,形成一个“夹”字形,将敌军挤压在中间。当敌军阵型被挤压得越来越密集,或者出现混乱时,埋伏在侧翼的骑兵部队便会如同离弦之箭,以密集的冲锋队列,直插敌军最薄弱的环节,比如那些被步兵挤压得无法移动的步兵队伍。骑兵会像滚动的绞肉机一样,在敌阵中横冲直撞,将敌军分割成更小的块状,使其彻底失去抵抗能力。步兵则会跟上骑兵的冲击,收拢被分割的敌军,将其彻底歼灭或俘虏。

这种战术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完美地结合了步兵的坚韧、持久和阵地控制能力,以及骑兵的速度、冲击力和机动性。它让敌军无论选择正面抵抗还是侧翼防御,都可能陷入步兵的分割包围和骑兵的毁灭性冲锋之中,最终被“滚进”的战局彻底吞噬。这是一种非常注重协同、配合和节奏的战术,一旦执行到位,便能产生巨大的杀伤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新

与本问题下

@顾则羽 桑的答案联动

他老的一些说法我认为比我后面的想法更有说服力一些

以下原答案

谢邀

列个目录先

1,序论

2,采用此战术的原因之一:清军武备的改变

3,采用此战术的原因之二:长毛化捻军的由来和演变

4,长毛化捻军的战略战术和战场实际战法

5,个人设想和结论

++++++++++++++++++++++++++++++++++++++++++++++++++++++++++++++++++

序论

前些年有部片叫最后的武士,里面渡边大光头等人饰演的武士们一反史实常态,个个不屑于使用火器

但是当其造反(看起来更像兵谏)后和政府军交手时

则要面对一个问题:片中只装备冷兵器的武士们,怎样才能抵消近代化全火器装备的政府军的火器优势?

片中武士一方非常鸡贼,先是冒着炮诱敌,然后引诱敌军冒进,然后切断冒进敌军和本部的联系,最后乱箭交加完后,趁机杀出,以肉搏抵消敌军火器优势,让政府军最大的火器优势无以发挥

而在这部电影的原型事件之一的西南战争发生的十几年前,一场规模浩大的内战已经接近尾声

其中的一方国破家亡,装备更是劣化到以冷兵器为主,人数也不占优势

另一方则是在列强援助/大力采办下,兵器同西方先进水平看齐,兵力也占优势,士兵素质也不差

听起来悬念不大的战斗,其中优势的一方却屡屡吃瘪,以至于优势一方的主帅被人如此抢白也只能哑口无言

中国利器无出其右的这数万清军,屡屡吃瘪,枪炮不能再施的原因竟是····

好吧不玩标题党那套了

回到问题上来,题主问的这个战术,其实就是为了让清军“枪炮不得再施”而实行的的,如

++++++++++++++++++++++++++++++++++++++++++++++++++++++++++++++++++

楼上的 @梁鸿 所述

“ 步兵能更快的达到预定阵地向清军发动攻击 ”

不过他好像认为这一时期长毛化捻军的对手是“ 王朝末代的军队 ”这种通常来说都是鰯的代名词一样的玩意,唔,如果我对这个词在此处的用法和意义理解错误的话还请指出

(顺带那位步兵拨开长矛森林的是走错片场了还是观测到的另外一个世界线里清军还在搞枪阵?)

如果没理解错的话,事实上,长毛化捻军此时的对手,可不是什么王朝末期的鰯,而长毛化捻军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尽速贴脸战术,其一是因为其对手的转型:





这一时期,淮军装备更为西洋化,湘军战斗力经过裁汰之后也没多大损失

+++++++++++++++++++++++++++++++++++++++++++++++++++++++++++++++

反倒是这时候的长毛化捻军,某种意义上才是“王朝末期”的丧家之犬:

长毛没了天京,捻军老家被屠

这里得说到为什么是“长毛化捻军”,这个时期的捻军和之前又有什么差异

这是捻的起源的几种说法



结社+乡里串联

诸君可以往两汉的某些豪门身上想,也可以往天地会身上想····

也可以往义和团受招安前时候的状态想····


咳咳

前中期双方联合作战程度有限,或是干脆听封不听调,原因大略如下所述


这一时期的捻军性质大概如此


后来长毛先扑了,长毛扑之后紧接着捻军被腾出手来的清国也按扑了,此时,捻军性质就不得不改变了



这里就说到其改变的原因之二

丧家之犬+对面洋械列装越来越多+人数劣势不说,这时候的战场形势也不允许他们再玩之前的阵地战了


(这里的新军即指长毛化捻军)

+++++++++++++++++++++++++++++++++++++++++++++++++++++++++++++++

于是相比之前的阵地战和各种以一城一地为中心的争夺战


(捻军的阵地战和圩寨战)

这一时期的长毛化捻军是这样的····





避实击虚+不多做缠斗

当然,一味靠躲和不缠斗也是不行的,那要打的时候怎么办呢?





先是带着官兵放风筝,

放累了呢就睡觉,没问题的(大雾)(划掉)

放累了呢,就该下手了,当然下手也得挑时机


趁对面没列好阵之际过去下手


概括下差不多就是这样

当然上面讲多了都是战略和战术层次上的,实际战斗起来又是如何呢?


步兵冲锋的同时马兵抄袭,实际战例如下


顺带一提的是,因为长毛化捻军极注意收集马匹,所以不少“步贼”是骑马的类龙骑兵,

所以有此一说: 近则掠马最多,即步贼亦均乘马。临阵则步贼下马,挺矛攒刺,而骑贼分剿官军之后

顺带这里得说到那个一步夹一骑,有的版本里夹字是挟字,当然意思都差不多

我军以枪炮轰击,贼马闻槌声腾扑愈猛,瞬息已逼阵,枪不得再施;又喜以一步夹一骑为团阵滚进,官军以此益畏之

个人寻思,上面贴了这么多例子,两件事起码应该是共识了

1,清军火力强过长毛化捻军无数倍

2,长毛化捻军想反制,只有尽可能快速冲上去贴脸肉搏使得清军“枪炮无法再施”以抵消清军的火力优势

+++++++++++++++++++++++++++++++++++++++++++++++++++++++++++++++

所以我个人的结论是,这个可能是马兵带步兵同骑(步兵挟着马兵,脑补下乘摩托车后座的姿势),尽速缩短距离贴脸之后扔下步兵,以达到如下效果——这部分似乎是我理解有误,参见开头 @顾则羽 桑的联动答案


本质上讲,这就是通过尽速贴脸肉搏来使远程火力优势的敌人丧失其火力优势的事

不过骑兵冲脸在洋枪刺刀的环境下未必能发挥出多大效果,所以加带步兵来配合什么的····

应评论区知友要求追加参考书目

图一出自《湘军记·平捻篇》

图二三论述淮军转变出自罗尔纲老先生的《晚清兵志·淮军志》

图四出自罗尔纲老先生的《太平天国新军的运动战》(旧名《捻军的运动战》,在《困学丛书/困学集》中有收录)

图五六七论述捻这一词的起源部分出自罗尔纲老先生的《捻军分期考》

图八一庄有捻一庄安····出自马杏逸《捻逆述略》

图九初之捻匪与长发为二····出自黄恩彤《捻匪刍议》

图十和十一图十二····XX阶段出处同为《捻军分期考》,下面李鸿章上奏长毛把捻军调教的难对付了的史料原文出自《擒歼巨酋请奖吴毓兰等片》

图十三····太平天国新军的人数比从前少得多····同出自《太平天国新军的运动战》

图十四十五捻军的阵地战史料原文图里已经给出出处了

图十六十七出处图里已经给出了

图十八十九李鸿章报告淮军情况的两张同出自《太平天国新军的运动战》

往下直到“什么叫做不意”那张,出处同上

再往下“步贼长竿”出自《曾文正公家书》卷十《致浣弟》

“捻匪长处”出自《曾文正公批牍》卷三《批老湘营刘镇松山禀报剿败巨股捻匪大获胜仗由》

往下“初三日····”出自《李文忠公奏稿》卷十一《援陕湘军获胜折》

最后一张出处同为《太平天国新军的运动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