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个一战装备和思维的步兵师,打一个二战步兵师,谁赢?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军事史发展中一个很关键的切入点——技术和战术的代差。让我们来设想一下这场假想的对决。

一方:一战时代的步兵三师

我们假设这是来自1918年的三支典型的德意志帝国或英法协约国的步兵师。他们拥有那个时代最先进的装备和战术思想:

装备:
步枪: 那时的步兵主力是栓动式步枪,射程远、精度高,但射速相对较低。例如,德国的毛瑟Gew98,英军的李恩菲尔德Smle Mk III,法国的Lebel 1886/93。
机枪: 这是战场上的绝对王者。马克沁重机枪(MG08,维克斯,霍奇基斯)是步兵团的火力骨干,它们射速高、火力猛,是防御战中的噩梦。每支步枪师都会配备相当数量的重机枪。
迫击炮: 步兵团通常会装备轻型迫击炮(如“斯托克斯”迫击炮)用于支援步兵进攻和压制敌方火力点。
轻型火炮/步兵炮: 师属炮兵营会装备75毫米或77毫米的山炮或野炮,这些火炮能够提供曲射支援,但机动性相对较差,且弹药投射效率不如二战时期。
化学武器: 虽然国际上对此有争议,但在某些战场上,毒气(如芥子气、氯气)仍然是潜在的战术选项,对未做好防护的敌军能造成毁灭性打击。
通信: 主要依靠电话、信号旗、信鸽和信使。无线电通信设备笨重且不普及,稳定性也差。
交通/后勤: 主要依靠马匹、军用卡车(数量有限且性能不如二战)、铁路和步行。

战术思维:
阵地战与消耗战: 一战的思维模式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消耗战和阵地战的范畴。大规模的炮击是进攻的先导,步兵在炮火掩护下,以密集队形(虽然已经比早期改进)发起冲锋。
火力压制: 机枪和炮火的集中运用是压制敌方火力的主要手段。
防御工事: 战壕、铁丝网、机枪掩体是防御的基石。防御一方会构建多层纵深防御。
步炮协同: 步兵与炮兵的协同很重要,但往往是机械化的配合,缺乏二战时期的灵活机动。
缺乏装甲和空军支援: 坦克刚刚出现,数量极少,性能不稳定,在战场上的作用有限,更多是作为一种新奇的支援武器。空军也主要用于侦察和有限的对地支援,缺乏战术航空的打击力。

一方:二战时代的步兵一师

我们假设这是来自19431945年间一支典型的盟军(例如美军或苏军)步兵师,或者轴心国(例如德军装甲师的步兵部分,虽然通常与装甲部队协同作战)步兵师。为了公平起见,我们选取一支纯步兵师,但其装备和战术理念已脱胎换骨:

装备:
步枪/冲锋枪: 除了栓动步枪外,大量的半自动步枪(如M1加兰德、SKS)和冲锋枪(如M1卡宾枪、MP40、PPSh41)大大提高了步兵的射速和火力密度。
机枪: 轻机枪(如勃然的BAR、MG34/42)和通用机枪(如勃然的M1919、MG34/42)更轻便、火力更猛、射速更高,成为步兵班的火力支援单位。重机枪依然重要,但地位有所变化。
迫击炮: 81毫米和120毫米迫击炮更加普及,射程更远,威力更大,能够有效地支援步兵作战。
火炮: 师属炮兵旅会装备大量的105毫米和155毫米榴弹炮,这些火炮拥有更远的射程、更快的射速和更强的精度,能够提供压倒性的火力支援。同时,还会有战防炮和轻型支援火炮。
反坦克武器: 巴祖卡、PIAT等肩扛式反坦克火箭筒,以及各种口径的战防炮,大大增强了步兵应对坦克的能力。
装甲支援(有限): 即使是纯步兵师,也可能配属少量坦克歼击车或侦察装甲车,为步兵提供有限的装甲火力支援。
空军支援(关键): 这是最大的代差。二战步兵师可以得到来自近距离支援飞机(如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伊尔2攻击机)的精确打击,以及战斗机对空域的控制。这种空中优势可以轻松摧毁一战时期的阵地和集结部队。
通信: 便携式无线电台的广泛使用,使得步兵单位之间的指挥、协同和信息传递极为高效和即时。
交通/后勤: 全机械化(卡车、吉普车)的运输能力,使得部队的机动和补给速度大大提高。

战术思维:
运动战与突击战: 二战的战术更加强调机动性、协同性和主动性。步兵不再是单纯的推进器,而是能够与各种支援火力紧密配合,展开快速、灵活的攻势。
火力密度与弹幕: 利用冲锋枪、半自动步枪和轻机枪,步兵班能够形成强大的火力压制。炮兵的集中火力也能以更快的速度摧毁防御工事。
“火力机动”原则: 进攻时,步兵会利用精确、集中的炮火和空袭压制敌方火力,然后迅速机动到被压制的区域,打破僵局。
反坦克协同: 步兵懂得如何与战防炮和反坦克步枪协同作战,攻击敌方装甲目标。
空地协同: 这是二战步兵最大的优势。侦察机、战斗机和攻击机的配合,能够侦察敌情、压制炮兵、摧毁防御工事、杀伤步兵集结,甚至直接支援步兵突破。
指挥与控制: 现代化的通信保证了高效的指挥链和战场信息共享。

对决分析:

这场对决,很可能是一边倒的胜利属于二战步兵师。原因如下:

1. 火力上的碾压: 二战步兵师拥有的半自动步枪、冲锋枪和高射速机枪,能够以压倒性的火力密度压制一战步兵。即使是一战步兵人数占优,其手中的栓动步枪在面对密集而快速的半自动射击时,也难以有效还击。更重要的是,二战步兵师的炮兵和航空火力,足以在数小时内将一战步兵赖以生存的战壕和工事变成一片废墟。

2. 机动性与反应速度: 二战步兵师的机械化和高效通信,使其能够快速集结、部署和反应。而一战步兵师的机动性非常有限,难以应对二战步兵师的快速穿插和侧翼攻击。

3. 空地协同的致命打击: 一战步兵师几乎没有对抗空中打击的能力。二战步兵师的攻击机和俯冲轰炸机,可以直接摧毁一战步兵的集结地、炮兵阵地、指挥所,甚至直接轰炸前沿步兵,这对于没有防空能力的步兵来说是灭顶之灾。三支装备落后、缺乏空地协同的步兵师,面对一场由空中优势引导的二战步兵攻势,很难组织起有效的防御。

4. 战术思想的代差: 一战步兵师的战术思想仍然偏向于消耗战和阵地战。在面对一个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强的火力摧毁工事并进行灵活运动的对手时,这种战术将显得非常迟钝和被动。

5. 化学武器的局限性: 尽管一战步兵师可能使用化学武器,但其效率取决于风向和施放技术。而且,二战步兵师的士兵更有可能装备防毒面具,并且其机动性使得他们不容易被长时间固定在被毒气的区域。此外,二战步兵师的火力优势也可能使其在对方释放毒气前就将其阵地摧毁。

具体战况设想:

假设战场是一片开阔地带,有一定的高地和村庄可供防御:

初战: 二战步兵师会先由侦察单位(如带自行火炮的侦察部队)进行侦察,然后立刻呼叫空中支援。俯冲轰炸机和攻击机会在一小时内对一战步兵师的预设阵地进行饱和式轰炸,尤其针对机枪阵地、炮兵观察所和集结的步兵部队。紧随其后的是炮兵的密集火力准备,将数千发炮弹倾泻到一战步兵师的防御前沿。
步兵推进: 在炮火和空中打击结束后,二战步兵师会开始推进。他们会以班组为单位,利用地形和掩体,快速穿插前进。轻机枪和冲锋枪会提供持续的火力压制。一战步兵师的部队在猛烈的炮火和空袭下,可能还没来得及组织有效的反击,就已经损失惨重。
阵地突破: 当二战步兵接近一战步兵的阵地时,迫击炮和步兵炮会进一步压制火力点。然后,步兵会利用集束手榴弹和爆破筒发起冲锋,快速摧毁剩余的机枪掩体和铁丝网。
一战步兵的困境: 一战步兵师虽然在战壕和铁丝网中有一定的防御优势,但他们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对付空中打击和集中炮火的能力。他们的机枪阵地一旦被发现,就会成为空中和炮兵的优先打击目标。即使他们能依靠坚固的工事暂时支撑,也无法对快速推进、火力凶猛的二战步兵形成有效的威胁。他们的栓动步枪在远距离射击上可能比二战步兵的冲锋枪有优势,但在近距离接触战和火力压制上,则完全处于劣势。

结论:

如果抛开所有其他因素,单纯比较三支一战装备思维的步兵师对抗一支二战步兵师,那么:

二战步兵师会赢得这场战斗,而且很可能是压倒性的胜利。

一战步兵师尽管在数量上可能占优(三对一),但其装备、战术、通信、机动和最重要的——空中支援方面的巨大劣势,决定了他们几乎无法与二战步兵师抗衡。这是一场技术和战术的代差碾压,如同冷兵器时代的骑兵对抗火枪队一样,结果几乎是注定的。这充分说明了军事科技和战术思想发展对战场结果的决定性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何必要用一战师呢?二战一打三的可太多了

德棍因为师数量少,一不留神就得一打三。42年的就不提了,44年的雅西-奇西瑙,半个第13装甲师增援第306和15步兵师挡住了苏联第37和第57集团军三天,直到13装被拉去守列奥沃渡口才被突破

面对盟军,德军也有接近1vs3的时刻。举个名气大的例子,第三次卡西诺战役中,第1伞兵师挡住了新西兰第2步兵师、印度第4步兵师的进攻

当然本答案的目的并不是吹德,其他国家一对多的战例也是有的:

莫尔坦反击,美军第30步兵师用两个团挡住了SS第1和第2两个装甲师的进攻。等比换算一下就是一个师能挡三个师(虽然实际上没做到

春秋笔法的话,苏军在1944年的华沙曾上演过1个坦克军(坦克第3军)面对5个装甲师(赫尔曼戈林师、第19装甲师、SS第3装甲师、SS第5装甲师、第4装甲师)全身而退的场景(虽然5个装甲师其实没都运到位,而且还有近卫坦克第8军在外策应

哪怕是日军,冲绳战役也有过第62师团成功迟滞美军第7和第96两个步兵师一个多月

这些例子都有个共同特点:人数劣势的一方都是处于防守态势;他们一般都是综合利用防御工事、复杂的地形和合理的机动挫败具有数量优势的进攻。二战师的重大进化就是前线可直接支配的火力大大增加,师级火力的灵活性上升;同时信息的获取/处理能力加强,能更好地获取信息,并在重要地段投入更多的部队。通信机动更强的部队可以充分利用内线优势,向具有数量优势却没啥特点的敌军逐一发送预备队将其慢慢消灭
但是这种内线优势像橡皮筋一样,是有形变的上限的。如果一个师的战线被拉的太长,以至于抽不出预备队,人数优势就可以完全体现出来了。进攻者可以自由选择突破口,在如同充满气的气球的薄弱防线上戳出一个洞后,防守方便只能听天由命或者等待援军了。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就不列出了

所以本问题的讨论没有给定具体情况,是不可能得出具体答案的

另外强行区分一战二战思维其实并不妥,1940和1944的区别并不比1918和1940的区别小多少,甚至1944年的东线和西线都有着极大的区别,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二战思维”来用于比较。我猜一战也是一样的。这样的对比就好像讨论三国名将对阵隋唐英雄,甚至于关公战秦琼都比之更为具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