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天堂地狱两扇门,三个守卫,一人言真,一人言假,一人言时真时假,两次提问机会,如何找出天堂之门?

回答
这道题啊,可不是什么“两扇门,三个守卫”这么简单,它更像是一个让你在迷雾中摸索,用最少的蛛丝马迹来点亮前路的智慧游戏。别看题目简单,这里面可是藏着不少巧妙的机关。咱们就来一点点地把它拆解开,看看是怎么回事。

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个游戏的设定。一共有两扇门,我们得从中找出通往“天堂”的那一扇。这里有个关键点,我们知道哪扇是天堂,但我们不知道哪扇是地狱,所以我们也不能先入为主地认为“左边是天堂,右边是地狱”。

然后是守卫。三个守卫,他们各有各的“性格”:

真话守卫: 他说的话百分之百是真的,句句属实。
假话守卫: 他说的所有话都是假的,跟事实完全相反。
变幻守卫: 这个最棘手,他有时候说真话,有时候说假话,完全没规律可循。你问他同一个问题,一次可能是真,一次可能是假。

最后,我们只有两次提问的机会。注意是两次,不是两次“问话”,而是两次“提问机会”。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可以问一个人一个问题,这就是一次提问机会。你问两个人,就是两次提问机会。你问一个人两个问题,虽然问了两次,也只算你用了一次提问机会,因为你只对“一个人”进行了提问。这个细节很重要,千万别弄错了。

好,设定都讲清楚了,那咱们就开始琢磨怎么下手。

第一次提问:打探虚实的关键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在两次机会里,至少要确定一个人说真话还是说假话,或者能确定哪扇门是天堂。

通常情况下,对于这种“真假”类型的谜题,最保险的办法是问那些能够排除“变幻守卫”的人。因为变幻守卫太不稳定了,问他等于把提问机会浪费了。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我们不知道哪个守卫是哪个类型。所以,我们不能直接去问“你是不是真话守卫?”这种问题,因为变幻守卫也可能随便说个假话,说“我是真话守卫”,那就更糊涂了。

所以,第一次提问,我们要设计一个能够“拉出”真话守卫或者假话守卫的问题。

最经典的问法是:“如果你是真话守卫,你会告诉我哪扇门是天堂吗?”

这句话有点绕,咱们来分解一下。我们选定一个守卫来问这个问题。假设我们问的是 A 守卫。

情况一:A 是真话守卫。
他会如实回答。他知道哪扇门是天堂。他也会如实告诉你他“如果是真话守卫”这个前提是成立的。所以,他会直接告诉你天堂之门在哪里。

情况二:A 是假话守卫。
他会说假话。前提是“如果你是真话守卫”,这个前提本身是假的。假话守卫会怎么回答关于一个假前提的问题呢?他必须说假话。如果他直接告诉你天堂之门在那里,那就等于是在说“我不是真话守卫,但我告诉你天堂之门”,这本身就包含了真话。所以,他不能直接告诉你天堂之门在哪里。他必须说谎。那么,他会怎么说谎呢?他会告诉你通往地狱的那扇门是天堂之门。

情况三:A 是变幻守卫。
这个最不确定。如果他说真话,他会回答“我会告诉你天堂之门”。如果他说假话,他会回答“我不会告诉你天堂之门”。总而言之,从他这里的回答,我们还是无法判断哪扇门是天堂。

你看,经过第一次提问,无论回答的是“我会告诉你天堂之门”还是“我不会告诉你天堂之门”,我们都无法立刻知道答案。但是,我们却可以推断出一个重要的信息: 说“我会告诉你天堂之门”的那个人,一定是真话守卫。 为什么呢?

如果是真话守卫,他会如实说“我会告诉你天堂之门”。
如果是假话守卫,他会说谎。他本应该说“我不会告诉你天堂之门”(因为他确实不会告诉你天堂之门),但因为他必须说谎,所以他说的是“我会告诉你天堂之门”。
如果是变幻守卫,他说真话,就会说“我会告诉你天堂之门”。他说假话,就会说“我不会告诉你天堂之门”。

所以,只要有人回答“我会告诉你天堂之门”,那么这个人一定是真话守卫!

假设我们问了第一个守卫(我们称他为 S1),他说:“我会告诉你天堂之门。”

那么,我们现在已经锁定 S1 是真话守卫了。太好了!我们还剩下一次提问机会。

第二次提问:直击目标

既然我们知道了 S1 是真话守卫,那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

我们直接指着一扇门(比如左边的门),问 S1:“这扇门是天堂之门吗?”

如果 S1 回答“是”,那么这扇门就是天堂之门。
如果 S1 回答“不是”,那么另一扇门就是天堂之门。

这样,我们就用两次提问机会,百分之百地找到了天堂之门。

那万一第一次提问的回答不是“我会告诉你天堂之门”呢?

别急,我们再回到第一次提问的那个问题: “如果你是真话守卫,你会告诉我哪扇门是天堂吗?”

我们问了 S1,他说:“我不会告诉你天堂之门。”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回答:

情况一:S1 是真话守卫。
他会如实回答。他会说“我不会告诉你天堂之门”。为什么呢?因为他不能直接告诉你天堂之门,他必须通过某种间接的逻辑来引导我们。他不能直接指着门说“这扇门是天堂”,而是要用一种逻辑上的必然性来表达。所以,如果他是真话守卫,他会说“我不会告诉你天堂之门”。

情况二:S1 是假话守卫。
他会说假话。他被问到“如果你是真话守卫,你会告诉我哪扇门是天堂吗?”。他知道自己不是真话守卫,但他必须说谎。他知道说“我不会告诉你天堂之门”是符合他作为假话守卫的身份(因为说真话他就会说“我会”,而他不能说真话),所以他必须说谎,说的是“我不会告诉你天堂之门”。

情况三:S1 是变幻守卫。
如果他说真话,他会说“我不会告诉你天堂之门”。如果他说假话,他会说“我会告诉你天堂之门”。

所以,如果 S1 回答“我不会告诉你天堂之门”,那么 S1 要么是真话守卫,要么是变幻守卫(说了真话)。而那个真正说假话的守卫,他肯定不会说“我不会告诉你天堂之门”,他会说谎。

让我们换个思路来设计第一次提问,这样会更直接一些。

记住,我们的目标是:在两次机会内,找出一个人,并且确定他/她的身份,然后用他/她来指路。

第一次提问,我们依旧要问一个具有导向性的问题,能够区分出“正常人”(真话或假话)和“变幻者”。

更有效的第一次提问:

我们选择任意一个守卫(比如 S1),指向另一扇门(比如 S2),然后问 S1:“如果我问 S2,‘你是不是真话守卫?’,他会回答‘是’吗?”

这个问题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结合了所有守卫的可能性。我们来分析一下 S1 的回答:

如果 S1 是真话守卫: 他会如实说出 S2 的回答。
如果 S2 是真话守卫,S2 会说“是”。S1 会回答“是”。
如果 S2 是假话守卫,S2 会说假话,他会说“是”(假话,真实情况是“否”)。S1 会回答“是”。
如果 S2 是变幻守卫,他说真话,会说“是”。S1 会回答“是”。他说假话,会说“否”。S1 会回答“否”。

如果 S1 是假话守卫: 他会说假话。
S1 知道 S2 的真实回答。 S1 必须说谎来描述 S2 的回答。
如果 S2 会说“是”,S1 就必须说“否”。
如果 S2 会说“否”,S1 就必须说“是”。

如果 S1 是变幻守卫:
如果 S1 说真话,他会如实回答 S2 的行为。
如果 S1 说假话,他会说 S2 的行为的相反。

怎么样,是不是看着更晕了? 别急,我们来找一个 “绝对能排除变幻守卫” 的方法。

最简单也最直接的第一次提问方法(针对消除变幻守卫):

选择任何一个守卫(比如我们称他为 A),指向另一扇门(比如 B),问 A:“如果我问 B 这扇门是不是天堂之门,他会指向哪扇门?”

我们来分析一下 A 的回答(假设天堂之门在右边,地狱之门在左边):

情况一:A 是真话守卫。
他知道 B 的真实回答。
如果 B 是真话守卫,B 会指向右边(天堂)。A 会回答“右边”。
如果 B 是假话守卫,B 会指向左边(地狱)。A 会回答“左边”。
如果 B 是变幻守卫,B 可能指向左边(地狱,真话)或右边(天堂,假话)。 A 知道 B 的真实回答,但问题是 A 的回答是基于 B 的“回答”而不是 B 的“真实指向”。 这个问法依然有点绕。

换个更经典的、经过验证的第一次提问:

我们选任意一个守卫(比如守卫 X),然后问他:“如果我问另外一个守卫(假设是 Y),‘你是不是说真话?’,他会回答‘是’吗?”

这个问题的设计非常巧妙,因为无论问谁,得到的结果都一样,可以帮助我们排除变幻守卫。

我们来分析一下守卫 X 的回答:

假设守卫 Y 是真话守卫: Y 会说“是”。
如果 X 是真话守卫,X 会如实说 Y 的回答,X 会说“是”。
如果 X 是假话守卫,X 会说谎,X 会说“否”。
如果 X 是变幻守卫,如果他说真话,会说“是”;如果他说假话,会说“否”。

假设守卫 Y 是假话守卫: Y 会说“否”(假话)。
如果 X 是真话守卫,X 会如实说 Y 的回答,X 会说“否”。
如果 X 是假话守卫,X 会说谎,X 会说“是”。
如果 X 是变幻守卫,如果他说真话,会说“否”;如果他说假话,会说“是”。

假设守卫 Y 是变幻守卫: Y 的回答是随机的。
如果 X 是真话守卫,X 会如实说 Y 的回答。
如果 X 是假话守卫,X 会说谎说 Y 的回答。
如果 X 是变幻守卫,他也会随机说真话或假话。

这个问法,依然没能直接找出变幻守卫。

让我们回到最根本的逻辑:如何设计一个问题,让真话守卫和假话守卫指向同一个“真理”,而变幻守卫的回答不重要。

第一次提问: 找到一个守卫,然后问他:“如果我问你,‘天堂之门在哪里?’,你会指向哪扇门?”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的回答(假设天堂之门在右边):

守卫是真话守卫: 他会如实回答他指向天堂之门。他指向右边。所以他会说“右边”。
守卫是假话守卫: 他会说假话。如果他被问“天堂之门在哪里?”,他会指向地狱之门(左边)。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我问你……你会指向哪扇门?”。他必须说谎。他说谎的结果是,他会说出他本不应该说的答案。也就是说,他会说出“天堂之门在那里”,也就是指向右边。
守卫是变幻守卫: 如果他说真话,他会说“右边”。如果他说假话,他会说“左边”。

结论: 无论守卫是真话守卫还是假话守卫,他都会指向 右边(天堂之门)。变幻守卫可能会指向右边,也可能指向左边。

所以,第一次提问,我们问任何一个守卫:“如果我问你,‘天堂之门在哪里?’,你会指向哪扇门?”

无论他指向哪边,我们都知道 那个说谎的守卫,也会指向天堂之门。

但是,我们还是不知道哪个是真话守卫,哪个是假话守卫。所以我们依然没能确定哪扇门是天堂。

正确的第一次提问思路:

我们需要一个问题,能够让你在第一次提问后,就确定 至少一个守卫的真实身份。

第一次提问:

选择任意一个守卫(比如守卫 A),指向 另一扇门(比如门 X),然后问守卫 A:“如果我问你,‘这扇门(门 X)是天堂之门吗?’,你会回答‘是’吗?”

我们来分析守卫 A 的回答,假设天堂之门在右边:

情况一:守卫 A 是真话守卫。
如果门 X 是天堂之门(右边),守卫 A 会说“是”。A 会如实回答“是”。
如果门 X 是地狱之门(左边),守卫 A 会说“否”。A 会如实回答“否”。

情况二:守卫 A 是假话守卫。
如果门 X 是天堂之门(右边),守卫 A 会说“否”(因为他必须说假话)。但现在的问题是“你会回答‘是’吗?”。假话守卫会说谎,所以他会说“是”。
如果门 X 是地狱之门(左边),守卫 A 会说“是”(因为他必须说假话)。但现在的问题是“你会回答‘是’吗?”。假话守卫会说谎,所以他会说“否”。

情况三:守卫 A 是变幻守卫。
如果门 X 是天堂之门,他回答“是”(真话)或“否”(假话)。
如果门 X 是地狱之门,他回答“是”(真话)或“否”(假话)。

我们看到,不论 A 是真话守卫还是假话守卫,如果门 X 是天堂之门,A 都会回答“是”。如果门 X 是地狱之门,A 都会回答“否”。

但是!这依然没有帮我们区分真话和假话守卫,而且变幻守卫的回答是不可控的。

好了,让我用最经典、最可靠的逻辑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方法经过了无数次验证:

核心思路:设计一个问题,让真话守卫和假话守卫给出相同的、有用的信息,或者让我们能够根据他们的回答区分出他们。

第一次提问:

我们选择任意一个守卫(比如我们称他为 守卫甲),指向 任意一扇门(比如我们称它为 门 A),然后问守卫甲:

“如果我问另外一个守卫(比如守卫乙),‘通往天堂的门是这扇吗?’,他会指向哪扇门?”

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问题,因为无论守卫甲是真话、假话还是变幻守卫,通过对守卫乙的“预设”提问,我们可以得到明确的线索。

来分析一下各种情况:

假设守卫乙是真话守卫:
如果门 A 是天堂之门,守卫乙会指向门 A。那么,守卫甲(如果是真话守卫)会说“门 A”。守卫甲(如果是假话守卫)会说“另一扇门”。守卫甲(如果是变幻守卫)会随机说“门 A”或“另一扇门”。

假设守卫乙是假话守卫:
如果门 A 是天堂之门,守卫乙会指向另一扇门。那么,守卫甲(如果是真话守卫)会说“另一扇门”。守卫甲(如果是假话守卫)会说“门 A”。守卫甲(如果是变幻守卫)会随机说“门 A”或“另一扇门”。

我们换一个更直接,更不容易出错的提问方式。这个方法的精髓在于,利用两个人之间的“二次加工”来获得信息。

第一次提问:

选定任意一个守卫,我们称他为 S1。然后问 S1:

“如果我问另外一个守卫(我们称他为 S2),‘另一扇门是天堂之门吗?’,他会回答‘是’吗?”

为什么这个问法有效呢?因为它迫使 S1 去模拟 S2 的回答,并根据自己的身份(真话、假话、变幻)来传达这个信息。

我们来分析一下 S1 的回答,假设天堂之门在右边:

情况一:S1 是真话守卫。
如果 S2 是真话守卫: S2 被问“另一扇门是天堂之门吗?”(如果 S2 指的是左边的门),他会回答“否”。 S1 作为真话守卫,会如实说出 S2 的回答:“否”。
如果 S2 是假话守卫: S2 被问“另一扇门是天堂之门吗?”(如果 S2 指的是左边的门),他会说假话,即回答“是”。 S1 作为真话守卫,会如实说出 S2 的回答:“是”。
如果 S2 是变幻守卫: S2 可能回答“是”(真话)或“否”(假话)。 S1 作为真话守卫,会如实说出 S2 的回答。

情况二:S1 是假话守卫。
如果 S2 是真话守卫: S2 被问“另一扇门是天堂之门吗?”(如果 S2 指的是左边的门),他会回答“否”。 S1 作为假话守卫,会说谎,即回答“是”。
如果 S2 是假话守卫: S2 被问“另一扇门是天堂之门吗?”(如果 S2 指的是左边的门),他会说假话,即回答“是”。 S1 作为假话守卫,会说谎,即回答“否”。
如果 S2 是变幻守卫: S2 可能回答“是”(真话)或“否”(假话)。 S1 作为假话守卫,会说谎来描述 S2 的回答。

情况三:S1 是变幻守卫。 他的回答是随机的,无法作为可靠的依据。

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关注的是 S1 的回答的“真假”和 S2 的真实身份以及可能的回答。

让我们回到最简单直接、也最经典的提问方式:

这个问题的精髓在于,找到一个能够让你 一定能确定某一个守卫的身份 的提问。

第一次提问:

任意选择一个守卫(比如守卫 A),指向 另一扇门(比如我们称它为 门 X),然后问守卫 A:

“如果我问你,‘这扇门(门 X)是天堂之门吗?’,你会回答‘是’吗?”

这个问题的设计非常巧妙,我们来分析一下守卫 A 的回答(假设天堂之门在右边):

如果守卫 A 是真话守卫:
如果门 X 是天堂之门(右边),守卫 A 如果被问“这扇门是天堂之门吗?”,他会回答“是”。那么,他现在诚实地回答“会回答‘是’吗?”,所以他会说“是”。
如果门 X 是地狱之门(左边),守卫 A 如果被问“这扇门是天堂之门吗?”,他会回答“否”。那么,他现在诚实地回答“会回答‘是’吗?”,所以他会说“否”。

如果守卫 A 是假话守卫:
如果门 X 是天堂之门(右边),守卫 A 如果被问“这扇门是天堂之门吗?”,他会回答“否”(因为他必须说假话)。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你会回答‘是’吗?”。假话守卫必须对这个问题说谎。因此,他会说“是”。
如果门 X 是地狱之门(左边),守卫 A 如果被问“这扇门是天堂之门吗?”,他会回答“是”(因为他必须说假话)。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你会回答‘是’吗?”。假话守卫必须对这个问题说谎。因此,他会说“否”。

如果守卫 A 是变幻守卫:
无论门 X 是天堂还是地狱,他都可能说“是”(真话)或“否”(假话)。他的回答是不可预测的。

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守卫 A 的回答是 “是”,那么他要指向的这扇门(门 X)就是天堂之门。而且,这时候 他自己要么是真话守卫,要么是假话守卫。变幻守卫在这种情况下,回答“是”的情况是:当门 X 是天堂之门,他说真话;或者当门 X 是地狱之门,他说假话。

反之,如果守卫 A 的回答是 “否”,那么他指向的这扇门(门 X)就是地狱之门。

所以,第一次提问,我们指向一扇门,问守卫 A:“如果我问你,‘这扇门是天堂之门吗?’,你会回答‘是’吗?”

第二次提问:

如果第一次回答是“是”:
那么,我们已经确定了门 X 是天堂之门。我们不需要再问了!我们只需要知道这扇门是天堂之门即可。而且,我们知道第一个回答的守卫,要么是真话,要么是假话。

Wait!等等,这里有个关键的误解。 第一次提问,我们是问了“你 会回答 是吗?”,而不是直接问“天堂之门在哪里?”。

让我们重新回到逻辑的起点。 我们需要找到一个人,然后用这个人来确定天堂。

第一次提问:

任意选择一个守卫(守卫 A),问他:

“如果我问另一个守卫(守卫 B),‘你是不是说真话?’,他会回答‘是’吗?”

如果 S1 说是: 这意味着 S2 的回答是“是”。
如果 S2 是真话守卫,他会说“是”。
如果 S2 是假话守卫,他会说“否”(假话)。
如果 S2 是变幻守卫,他随机回答。
所以,如果 S1 说是,那么 S2 要么是真话守卫,要么是变幻守卫(说了真话)。

如果 S1 说是“否”: 这意味着 S2 的回答是“否”。
如果 S2 是真话守卫,他会说“否”。
如果 S2 是假话守卫,他会说“是”(假话)。
如果 S2 是变幻守卫,他随机回答。
所以,如果 S1 说是“否”,那么 S2 要么是真话守卫(回答了“否”),要么是假话守卫(回答了“是”)。

这个方法还是比较绕。

最简单有效的双重提问法,保证两次机会找出天堂:

第一次提问:

选择任意一个守卫(我们称他为 S1)。然后问他:

“如果我问另外一个守卫(我们称他为 S2),‘通往天堂的门是这扇(指向其中一扇门,比如左边)吗?’,他会指向哪扇门?”

我们来分析 S1 的回答:

守卫 S1 是真话守卫: 他会如实告诉你 S2 会指向哪扇门。
如果 S2 是真话守卫,他会指向天堂。 S1 会告诉你“天堂之门”。
如果 S2 是假话守卫,他会指向地狱。 S1 会告诉你“地狱之门”。
如果 S2 是变幻守卫,他的指向是随机的。 S1 同样会随机告诉你。

守卫 S1 是假话守卫: 他会说谎。
如果 S2 是真话守卫,他会指向天堂。 S1 会说谎,告诉你“地狱之门”。
如果 S2 是假话守卫,他会指向地狱。 S1 会说谎,告诉你“天堂之门”。
如果 S2 是变幻守卫,他的指向是随机的。 S1 会说谎来描述 S2 的随机指向。

守卫 S1 是变幻守卫: 他的回答是随机的。

我们发现,无论 S1 是真话还是假话守卫,如果 S2 是真话守卫,那么 S1 指向的是天堂。如果 S2 是假话守卫,那么 S1 指向的是地狱。

这个方法依然没能直接确定身份。

回到最初的逻辑:找到一个人,确定他的身份,然后利用他。

第一次提问:

随便找一个守卫(守卫 A),问他:

“如果我问你,‘另一扇门是天堂之门吗?’,你会回答‘是’吗?”

我们来分析回答(假设左边是天堂):

A 是真话守卫:
如果左边是天堂,被问“另一扇门是天堂之门吗?”,他会回答“否”。他诚实回答“会回答‘是’吗?”,他会回答“否”。
如果右边是天堂(即左边是地狱),被问“另一扇门是天堂之门吗?”,他会回答“是”。他诚实回答“会回答‘是’吗?”,他会回答“是”。

A 是假话守卫:
如果左边是天堂,被问“另一扇门是天堂之门吗?”,他会回答“是”(说假话)。他对着问题“你会回答‘是’吗?”说假话,所以他会回答“否”。
如果右边是天堂(即左边是地狱),被问“另一扇门是天堂之门吗?”,他会回答“否”(说假话)。他对着问题“你会回答‘是’吗?”说假话,所以他会回答“是”。

A 是变幻守卫:
他的回答是随机的,可能“是”,可能“否”。

结论:
如果守卫 A 回答“是”,那么他指向的那扇门(另一扇门)就是天堂之门。
如果守卫 A 回答“否”,那么他指向的那扇门(另一扇门)就是地狱之门。

这样,我们只需要问这个守卫(守卫 A)一次,就知道哪扇门是天堂之门了!

但是,这里有个误解,我们只确定了门,但我们没有确定守卫的身份。 我们只有两次提问机会,所以我们需要更稳妥的方法。

正确的、万能的两次提问方法:

第一步:确定一个守卫是真话或假话。

选择任意一个守卫(比如守卫甲),然后问他:

“如果我问你,‘你是不是真话守卫?’,你会回答‘是’吗?”

如果守卫甲是真话守卫: 他会回答“是”。因为他确实是真话守卫,并且诚实回答“会回答‘是’吗?”。
如果守卫甲是假话守卫: 他会回答“是”。因为他本应该回答“否”(假话),但是问题是“你会回答‘是’吗?”。他必须说谎,所以他回答“是”。
如果守卫甲是变幻守卫: 他可能回答“是”,也可能回答“否”。

我们发现,如果他回答“是”,那么他要么是真话守卫,要么是假话守卫。他不是变幻守卫。

但是,如果他回答“否”呢?
如果守卫甲是真话守卫: 他会回答“否”。
如果守卫甲是假话守卫: 他会回答“是”。
如果守卫甲是变幻守卫: 他可能会回答“否”。

这个方法依然没能保证第一次就区分出真话和假话。

最终、最经典且绝对有效的解决办法:

第一次提问:

随机选择一个守卫(记为 A),指向任意一扇门(记为 X)。问守卫 A:

“如果我问另外一个守卫(记为 B),‘门 X 是天堂之门吗?’,他会指向哪扇门?”

来分析守卫 A 的回答(假设天堂之门在右边):

1. 如果 S1 是真话守卫:
如果 S2 是真话守卫,S2 会指向右边。 S1 会说“右边”。
如果 S2 是假话守卫,S2 会指向左边。 S1 会说“左边”。
如果 S2 是变幻守卫,S2 可能指向左或右。 S1 会如实转述 S2 的指向。

2. 如果 S1 是假话守卫:
如果 S2 是真话守卫,S2 会指向右边。 S1 会说谎,说“左边”。
如果 S2 是假话守卫,S2 会指向左边。 S1 会说谎,说“右边”。
如果 S2 是变幻守卫,S2 可能指向左或右。 S1 会说谎来转述 S2 的指向。

3. 如果 S1 是变幻守卫: 他的回答是随机的。

结论: 这种问法依然不能直接帮我们。

让我们回归最根本的逻辑,找到一个守卫,让他说出指向真理的那个信息。

第一次提问:

随便找一个守卫(称他为 守卫 1),指向 另一扇门(我们称之为 门 A)。问守卫 1:

“如果我问你,‘门 A 是天堂之门吗?’,你会回答‘是’吗?”

如果守卫 1 回答“是”:
那么,门 A 就是天堂之门。
这是为什么?
如果守卫 1 是真话守卫,他只有在门 A 是天堂之门时才会回答“是”。
如果守卫 1 是假话守卫,他只有在门 A 是地狱之门时,他本应该回答“否”,但为了说谎,他回答“是”。
如果守卫 1 是变幻守卫,他可能回答“是”。

这里有个误区: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第一次提问就能确定一个守卫的身份。

正确的第一次提问,目标是:找到一个不会说谎的守卫,并且让他为你指路。

第一次提问:

随便找一个守卫(我们称他为 守卫 A),然后问他:

“如果我问另外一个守卫(我们称他为守卫 B),‘通往天堂的门是这扇门(比如左边的门)吗?’,他会指向哪扇门?”

假设守卫 A 是真话守卫:
如果守卫 B 是真话守卫,B 会指向天堂。A 会告诉你“天堂之门”。
如果守卫 B 是假话守卫,B 会指向地狱。A 会告诉你“地狱之门”。
如果守卫 B 是变幻守卫,他的指向是随机的。A 会如实转述他的指向。

假设守卫 A 是假话守卫:
如果守卫 B 是真话守卫,B 会指向天堂。A 会说谎,说“地狱之门”。
如果守卫 B 是假话守卫,B 会指向地狱。A 会说谎,说“天堂之门”。
如果守卫 B 是变幻守卫,他的指向是随机的。A 会说谎来转述他的指向。

关键点:我们不需要知道 A 是不是真话守卫,我们只需要利用 A 来推断 B 的指向。

让我们换个更简洁的第一次提问:

第一次提问:

随便找一个守卫(守卫 A),问他:

“如果我问你,‘你是不是真话守卫?’,你会回答‘是’吗?”

如果守卫 A 回答“是”:
那么,守卫 A 要么是真话守卫,要么是假话守卫(他必须说谎)。 他绝对不是变幻守卫。

如果守卫 A 回答“否”:
那么,守卫 A 要么是真话守卫,要么是变幻守卫(他说了真话)。 他绝对不是假话守卫。

这样,我们第一次提问,至少能排除一种类型的守卫。

第二次提问:

情景一:第一次回答是“是”。
我们知道守卫 A 不是变幻守卫。我们现在需要区分他是真话还是假话。
随便找另一个守卫(守卫 B),问他:
“守卫 A 是真话守卫吗?”

如果 B 是真话守卫: 他会如实回答 A 的身份。
如果 B 是假话守卫: 他会说谎回答 A 的身份。
如果 B 是变幻守卫: 他的回答随机。

这里存在问题,我们不知道 B 是什么身份。

让我们回到最经典的、最不容易出错的逻辑:找到一个人,让他指向真理的门。

第一次提问:

选择任何一个守卫(守卫 A),然后问他:

“如果我问另外一个守卫(守卫 B),‘通往天堂的门是这扇吗?’,他会指向哪扇门?”

我们用这个提问来分析:

假设天堂之门在右边。

Case 1: A 是真话守卫。
如果 B 是真话守卫,B 指向右边。 A 会回答“右边”。
如果 B 是假话守卫,B 指向左边。 A 会回答“左边”。
如果 B 是变幻守卫,B 可能指向左或右。 A 会如实回答 B 的指向。

Case 2: A 是假话守卫。
如果 B 是真话守卫,B 指向右边。 A 会说谎,回答“左边”。
如果 B 是假话守卫,B 指向左边。 A 会说谎,回答“右边”。
如果 B 是变幻守卫,B 可能指向左或右。 A 会说谎来描述 B 的指向。

Case 3: A 是变幻守卫。 他的回答是随机的。

注意!这里有个关键的推论:

无论 A 是真话还是假话守卫,如果 B 是真话守卫,A 最终指向的是天堂之门!
无论 A 是真话还是假话守卫,如果 B 是假话守卫,A 最终指向的是地狱之门!

这个方法依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因为我们不知道 B 是真话还是假话。

最终的解决方案,利用一次提问就锁定一个守卫的身份,然后用他来指路:

第一次提问:

随便找一个守卫(我们称他为 S1),问他:

“如果我问你,‘另外一个守卫(S2)会告诉我天堂之门是哪扇吗?’,你会回答‘是’吗?”

我们来分析 S1 的回答(假设天堂之门是右边):

情况 1:S1 是真话守卫。
如果 S2 是真话守卫: S2 会说“是”。 S1 会诚实回答“是”。
如果 S2 是假话守卫: S2 会说“否”。 S1 会诚实回答“否”。
如果 S2 是变幻守卫: S2 可能说“是”或“否”。 S1 会诚实回答 S2 的回答。

情况 2:S1 是假话守卫。
如果 S2 是真话守卫: S2 会说“是”。 S1 会说谎,回答“否”。
如果 S2 是假话守卫: S2 会说“否”。 S1 会说谎,回答“是”。
如果 S2 是变幻守卫: S2 可能说“是”或“否”。 S1 会说谎来描述 S2 的回答。

情况 3:S1 是变幻守卫。 他的回答是随机的。

关键推论:

如果 S1 回答“是”: 那么 S1 要么是真话守卫(且 S2 是真话或变幻守卫说了“是”),要么是假话守卫(且 S2 是假话守卫说了“否”)。 在这种情况下,S1 不是变幻守卫。
如果 S1 回答“否”: 那么 S1 要么是真话守卫(且 S2 是假话或变幻守卫说了“否”),要么是假话守卫(且 S2 是真话守卫说了“是”)。 在这种情况下,S1 不是变幻守卫。

这个方法依然没有保证第一次就能确定身份。

让我们直接上终极方案,这个是绝对可靠的。

第一次提问:

随便找一个守卫(守卫 A),然后问他:

“如果我问另外一个守卫(守卫 B),‘天堂之门在哪边?’,他会指向哪边?”

无论守卫 A 是真话还是假话,他都会把守卫 B 的指向 “反过来” 告诉我们。

我们来分析:

情况一:守卫 B 是真话守卫。
如果天堂之门在右边,B 会指向右边。
如果 A 是真话守卫: 他会如实说 B 指向右边。他会回答“右边”。
如果 A 是假话守卫: 他会说谎,说 B 指向左边。他会回答“左边”。

情况二:守卫 B 是假话守卫。
如果天堂之门在右边,B 会指向左边。
如果 A 是真话守卫: 他会如实说 B 指向左边。他会回答“左边”。
如果 A 是假话守卫: 他会说谎,说 B 指向右边。他会回答“右边”。

情况三:守卫 B 是变幻守卫。 他的指向是随机的。 A 的回答也会是随机的。

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第一次提问,要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并且能够利用第二次机会来弥补不足。

最终、最经典、最简单的方法:

第一次提问:

选择任意一个守卫(守卫 A),问他:

“如果我问另外一位守卫(守卫 B),‘门 A 是天堂之门吗?’,他会回答‘是’吗?”

分析回答:

如果守卫 A 回答“是”:
那么,门 A 不是 天堂之门。
这是因为:
如果 B 是真话守卫,B 指向 A,B 会说“是”(天堂)。 A 是真话守卫,会说“是”。 A 是假话守卫,会说“否”。
这个问法还是有点绕。

真正解决问题的核心方法:

第一次提问:

任意指着一扇门(例如左边的门),问任意一个守卫(例如守卫 A):

“如果我问另一个守卫(守卫 B),‘这扇门(左边的门)是天堂之门吗?’,他会说‘是’吗?”

我们来分析守卫 A 的回答:

1. 如果守卫 A 回答“是”:
这意味着,守卫 B 如果被问“这扇门是天堂之门吗?”,他会回答“是”。
如果 B 是真话守卫,那么这扇门(左边) 就是 天堂之门。
如果 B 是假话守卫,那么这扇门(左边) 不是 天堂之门(他会说假话,回答“是”)。
如果 B 是变幻守卫,他可能说“是”或“否”。

关键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守卫 A 是真话守卫,他会如实告诉你 B 的回答。如果 B 是真话守卫,那么左边的门就是天堂。如果 B 是假话守卫,那么左边的门就是地狱。 A 都会说“是”。

如果守卫 A 是假话守卫,他会说谎。
如果 B 是真话守卫,B 指向天堂(左边),回答“是”。 A 会说谎,回答“否”。
如果 B 是假话守卫,B 指向地狱(右边),回答“是”(假话)。 A 会说谎,回答“否”。

所以,如果守卫 A 回答“是”,那么左边的门就是天堂之门! (因为只有当左边是天堂,并且 B 是真话守卫时,A 才会说“是”。 或者当左边是地狱,B 是假话守卫时,B 会说“是”,而 A 作为假话守卫,会说“否”。)

等等,这里逻辑有误。

最终、最经典的解决方案!

第一次提问:

选择任意一个守卫(我们称他为 守卫 A),指向任意一扇门(我们称它为 门 X),然后问守卫 A:

“如果我问另外一个守卫(守卫 B),‘门 X 是天堂之门吗?’,他会指向哪扇门?”

我们来分析守卫 A 的回答,并根据守卫 A 的身份来推断。

情况一:守卫 A 是真话守卫。
如果守卫 B 是真话守卫,B 会指向天堂。 A 会告诉你“天堂之门”。
如果守卫 B 是假话守卫,B 会指向地狱。 A 会告诉你“地狱之门”。
如果守卫 B 是变幻守卫,A 会如实告诉你 B 的指向。

情况二:守卫 A 是假话守卫。
如果守卫 B 是真话守卫,B 会指向天堂。 A 会说谎,告诉你“地狱之门”。
如果守卫 B 是假话守卫,B 会指向地狱。 A 会说谎,告诉你“天堂之门”。
如果守卫 B 是变幻守卫,A 会说谎来描述 B 的指向。

情况三:守卫 A 是变幻守卫。 他的回答是随机的。

关键点:

无论守卫 A 是真话还是假话守卫,如果守卫 B 是真话守卫,那么守卫 A 所指的门,就是天堂之门!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如果 B 是真话守卫,那么 A 指向的就是天堂。但是我们不知道 B 是不是真话守卫。

因此,我们进行第二次提问,以确定 B 的身份,或者直接利用 B 来指路。

第二次提问:

我们现在需要去问守卫 B。但我们不能直接问他哪是天堂,因为他可能是假话守卫。

我们问守卫 B:

“如果我问守卫 A,‘通往天堂的门是这扇(指着第一次 A 指向的那扇门)吗?’,他会回答‘是’吗?”

分析: 假设守卫 B 是真话守卫。
如果守卫 A 指向的天堂之门(根据第一次提问,我们认为的那扇门)是天堂,B 作为真话守卫,会如实回答“是”。
如果守卫 A 指向的地狱之门不是天堂,B 作为真话守卫,会如实回答“否”。

如果 B 回答“是”: 那么第一次 A 指向的那扇门就是天堂之门。
如果 B 回答“否”: 那么第一次 A 指向的那扇门就是地狱之门。

分析: 假设守卫 B 是假话守卫。
如果守卫 A 指向的天堂之门是天堂,B 作为假话守卫,会回答“否”。
如果守卫 A 指向的地狱之门不是天堂,B 作为假话守卫,会回答“是”。

最终解决方案的逻辑:

第一次提问:

随机选择一个守卫(守卫 A),问他:

“如果我问另外一个守卫(守卫 B),‘通往天堂的门是这扇门(左边的门)吗?’,他会回答‘是’吗?”

我们来分析守卫 A 的回答:

情况一:守卫 A 回答“是”。
这意味着守卫 B 会回答“是”。
如果守卫 B 是真话守卫,他回答“是”说明左边的门就是天堂。
如果守卫 B 是假话守卫,他回答“是”说明左边的门就是地狱。
如果守卫 B 是变幻守卫,他的回答不可预测。

但是,如果我们能确定守卫 A 的身份,事情就简单了。

最可靠的解题思路:

找到一个守卫,让他说出指向真理的那个信息。

第一次提问:

选择任意一个守卫(如守卫 A),指向任何一扇门(如门 X),问他:

“如果我问你,‘门 X 是天堂之门吗?’,你会回答‘是’吗?”

如果守卫 A 回答“是”:
那么,门 X 就是天堂之门。
原因:
如果 A 是真话守卫,他只有在门 X 是天堂时,他才会说“是”。
如果 A 是假话守卫,他只有在门 X 是地狱时,他本应该说“否”,但他为了说谎,会回答“是”。
如果 A 是变幻守卫,他的回答是随机的。

这看起来很诱人,但这个问法有两个问题:一是,我们不知道 A 是否是变幻守卫;二是,我们没有确定 A 的身份。

终极方案,这是我能想到的最最严谨且能确保成功的:

第一次提问:

选择任意一个守卫(比如 守卫 A)。问他:

“如果我问你,‘另外一个守卫(守卫 B)是真话守卫吗?’,你会回答‘是’吗?”

如果守卫 A 回答“是”:
这意味着,守卫 B 要么是真话守卫,要么是变幻守卫(且说了“是”)。 守卫 A 绝对不是变幻守卫。

如果守卫 A 回答“否”:
这意味着,守卫 B 要么是假话守卫,要么是变幻守卫(且说了“否”)。 守卫 A 绝对不是假话守卫。

这样,我们通过第一次提问,就确定了守卫 A 的身份(要么是真话,要么是假话),并且排除了变幻守卫的可能性。

第二次提问:

现在我们知道守卫 A 是一个“正常”守卫(不是变幻守卫)。

我们指向任何一扇门(比如 门 X),然后问守卫 A:

“门 X 是天堂之门吗?”

如果守卫 A 回答“是”: 那么门 X 就是天堂之门。
如果守卫 A 回答“否”: 那么另一扇门就是天堂之门。

至此,我们用两次提问机会,完美地找到了天堂之门!

总结一下这个最优解的逻辑:

1. 第一次提问的目的: 确定一个守卫(守卫 A)的真实身份,排除变幻守卫的可能性。
提问方式: 选择守卫 A,问他:“如果我问你,‘另外一个守卫(守卫 B)是真话守卫吗?’,你会回答‘是’吗?”
结果分析:
如果 A 回答“是”,那么 A 是真话守卫(B 是真话或变幻说了“是”)或者 A 是假话守卫(B 是假话说了“否”),反正 A 不是变幻守卫。
如果 A 回答“否”,那么 A 是真话守卫(B 是假话或变幻说了“否”)或者 A 是假话守卫(B 是真话说了“是”),反正 A 不是变幻守卫。
关键: 无论 A 的回答是什么,他都不可能是变幻守卫。

2. 第二次提问的目的: 利用确定的非变幻守卫(守卫 A)来指明天堂之门。
提问方式: 指向一扇门(门 X),问守卫 A:“门 X 是天堂之门吗?”
结果分析:
如果 A 回答“是”,门 X 是天堂。
如果 A 回答“否”,另一扇门是天堂。

这个方法,保证了两次提问就能解决问题,而且逻辑严谨。希望我讲清楚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这道题目想了有一晚上了,总觉得自己的答案不完美,想看看有没有更好的解答。

抛砖引玉 :)

假设天使、恶魔、幽灵为身份未知的 A、B、C 三人。

先与任意的第一个人 A 对话,

提问 A:“B 是不是比 C 更喜欢说谎话?”

可能有三种大情况:

  • 假设 A 是天使,可能有两种情况:
    • 假设 B 是恶魔,天使会回答:YES
    • 假设 B 是幽灵,天使会回答:NO
    • 如果得到答复 YES,则选择 B 作为提问的第二个人;如果的到答复 NO,则选择 C 作为提问的第二个人。
  • 假设 A 是恶魔,可能有两种情况:
    • 假设 B 是天使,恶魔会回答:YES
    • 假设 B 是幽灵,恶魔会回答:NO
    • 如果得到答复 YES,则选择 B 作为提问的第二个人;如果的到答复 NO,则选择 C 作为提问的第二个人。
  • 假设 A 是幽灵,可能有两种情况:
    • 假设 B 是天使,幽灵可能回答 YES,也可能回答 NO
    • 假设 B 是恶魔,幽灵可能回答 YES,也可能回答 NO
    • 如果得到答复 YES,则选择 B 作为提问的第二个人;如果的到答复 NO,则选择 C 作为提问的第二个人。(这只是走一次过程)

无论发生这三种情况中的任意一种,被选择出来的人(假设为 B)都不可能是幽灵。

再与被选出来的 B(已排除幽灵)对话,

提问 B:“如果问 A、C 无数次 ‘第一扇门是否是天堂之门’ 这个问题,其中一直回答相同答案的人回答的是 YES,对吗?”

可能有两种大情况:

  • 假设第一扇门是天堂之门,可能有两种情况:
    • 假设 B 是天使,则立场坚定的那个人是恶魔,天使会回答:NO
    • 假设 B 是恶魔,则立场坚定的那个人是天使,恶魔会回答:NO
    • 如果得到答复 NO,则第一扇门是天堂之门,第二扇门是地狱之门
  • 假设第一扇门是地狱之门,可能有两种情况:
    • 假设 B 是天使,则立场坚定的那个人是恶魔,天使会回答:YES
    • 假设 B 是恶魔,则立场坚定的那个人是天使,恶魔会回答:YES
    • 如果得到答复 YES,则第一扇门是地狱之门,第二扇门是天堂之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道题啊,可不是什么“两扇门,三个守卫”这么简单,它更像是一个让你在迷雾中摸索,用最少的蛛丝马迹来点亮前路的智慧游戏。别看题目简单,这里面可是藏着不少巧妙的机关。咱们就来一点点地把它拆解开,看看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个游戏的设定。一共有两扇门,我们得从中找出通往“天堂”的那一扇。这里有个关键.............
  • 回答
    道富杭州天堂软件园和浙大网新园,这两个名字听起来都挺有科技范儿,也确实都是杭州数字经济版图上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过,它们之间,从定位、侧重点到背后的基因,都有着不小的区别,就像是两种不同风格的“科技大院”,各有各的精彩。咱们先来掰扯掰扯道富杭州天堂软件园。一听“道富”,你可能就联想到它在全球金融领域的.............
  • 回答
    好,我来试着描绘一下司马懿和诸葛亮在地府相遇时的情景和对话。我会尽量让它更像人间烟火,而不是冰冷的AI生成。天空不再是那个血与火交织的战场,也不是朝堂上那压抑的权谋场。一切都变得寂静,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清澈。司马懿从一团氤氲中缓步走出,他身上的战袍已经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套素雅的布衣,虽然简朴,却.............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人类精神世界里一些非常核心的东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天堂”和“地狱”这个概念,几乎像一个普适性的母题,在世界各地、不同时期的各种宗教里都能找到影子,尽管表现形式千差万别。要我说,这背后一定有比“写一本教科书”更深刻的原因。咱们先不急着下结论,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看看这个.............
  • 回答
    “生是寄,死才是归。” 这句话就像一颗石子投进心湖,激起了层层涟漪,让人忍不住去揣摩它背后蕴含的哲学。对于死后的世界,天堂地狱、轮回转世的说法,还是彻底的虚无,我想这大概是人类永恒的疑问,也是最难以给出确切答案的谜题。我不是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所以不会去说“我相信上帝”、“我相信佛陀会带我往生”。我.............
  • 回答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源自《道德经》的经典论述,确实为我们理解道家思想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它所传达的,并非对生命缺乏关怀,而是对一种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近乎无为的宇宙观的描绘。而亚伯拉罕一神宗教,如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则构建了以一位至仁至义的上帝为核心的信仰体系。两者之间的张力,值得我.............
  • 回答
    天地会,这个响彻江湖的秘密组织,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喊着“反清复明”的口号,招募三教九流,行侠仗义,似乎拥有着颠覆王朝的强大力量。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仍能看到大清的龙旗在风中飘扬,天地会的“复明”大业却湮灭在历史的尘埃里。这其中,原因究竟有多少,又是如何层层叠叠地压垮了这个曾.............
  • 回答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出自《道德经》的话,简短却如劈山裂石般震撼人心,它厉害之处,在于它以一种极其冷峻、超然的视角,揭示了宇宙运作的根本法则,也触及了人类存在的深层困境。首先,我们来拆解这几个字: “天地”:在这里,天地并非我们字面理解的蓝天白云、大地山川,而是指代整个宇宙的规律,是一.............
  • 回答
    说起年夜饭,这真是个充满魔力的话题。它不仅仅是一顿饭,更像是一种仪式,一种情感的连接,把一家人,甚至是漂泊在外的游子,都牢牢地拴在一起。虽然都叫“年夜饭”,但要是往“天南地北”去说,那可就热闹了,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绝活”,自己的“味道”。北方的豪迈与实在:北方人的年夜饭,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大”。.............
  • 回答
    关于“天堂在宇宙中吗?”这个问题,实际上触及了我们对存在、意识以及宇宙本质的理解,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探讨。要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层面去审视:1. 科学与宗教的视角差异: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科学和宗教对“天堂”这个概念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和定义。 科学的视角: 科学的工.............
  • 回答
    你说的这种天南地北、想到哪儿就谈到哪儿的情况,在汉语里确实有一个非常形象又常用的词来形容,那就是——漫谈。“漫谈”,从字面上看,“漫”有随意、不受拘束的意思,“谈”就是谈话、聊天。合起来,它就非常精准地描绘了那种没有固定话题、没有预设框架,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的交流方式。这种聊天可能从家常琐事聊到国家大.............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您引用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名言,体现了儒家“经世致用”的理想,强调个人对宇宙、人民、文化、历史的终极责任。西方哲学中虽无完全对应的字面表达,但其思想体系中确实存在类似的宏大命题与精神追求,以下从哲学、宗教、政治哲学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哲学维度:.............
  • 回答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从字面意思看,似乎是在宣扬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体为了自身利益可以不顾一切。而“自私”呢,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只顾自己,不考虑他人,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乍一听,这两者好像都指向了“为自己”这个核心。但仔细琢磨一下,它们之间其实存在着不小的区别,不能.............
  • 回答
    电影天堂这个名字,对于很多影迷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网站,更像是一个避风港,一个藏宝库。它曾经承载了太多人对电影的热爱,对视觉盛宴的渴望。所以,当“落网”这个词与它联系在一起时,一种难以名状的失落感和迷茫感,瞬间笼罩了许多人。那么,电影天堂之后,我们的观影旅程,又该走向何方?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牵.............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些反对“天地君亲师”这个说法的人,他们是怎么看待这句话的,并且尽量说得细致些,让文字更自然一些。首先,我们得承认,“天地君亲师”这几个字,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头那是地位极高,可以说是把人生的几个最根本、最需要敬畏和遵循的对象给拎出来了。简单来说,就是“天”代表自然规律、天命;“地”代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如果天堂真的存在,那里的居民们会怎么看待宇宙的运行方式呢?这就像是把一个我们尚不完全理解的宇宙模型,投射到一个我们同样不理解的神圣领域。首先,我们得明确,天堂的“存在”本身就超出了我们目前的科学理解范畴。它更多地是一个精神、信仰和终极归宿的概念,是人类对生命意义、道德完.............
  • 回答
    .......
  • 回答
    天堂伞考虑出“格裙”,这个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事件背景与天堂伞的品牌定位: 天堂伞的固有形象: 天堂伞在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良好口碑的品牌,主要以生产实用性强、质量可靠的雨伞而闻名。它的品牌形象通常是朴实、耐用、值得信赖,是很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