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有一定普遍性,而且解决办法还真得从我们家长这里入手,不仅是孩子父母,还有其他临时或长期监护人需要注意。考虑到每个孩子和家庭的独特性,本回答尽量不讲故事案例不提道理原理,而是介绍一些实操要领供参考。
1、发问之前,我们读没读过要问的那些书?
平时,如果孩子看过的书是我们买的,我们应该在第一时间读一遍,或至少在确定孩子读完之后自己开问前,仔细地读一遍;如果书是孩子自己买的或借的,我们可以征求孩子同意,认真读一遍之后再提问。这是解决孩子口头表达问题的出发点,然后才可以有下面的操作。
否则不要和孩子讨论任何一本书,不要要求孩子讲这本书,或简单评判孩子讲述的优劣,尤其不要太自信成年人对童书的理解。因为孩子已经入学,那里有无数权威解读和同龄交流,需要我们慢慢适应与调整(做功课),而不是随声附和或者随便质疑。
2、我们希望孩子讲些什么?或者我们真的会提问吗?
适合孩子阅读的图书有无数种,几乎每一个儿童启蒙主题都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图文影像场景),对孩子的吸引力和启发性差别很大,孩子从中获得的养分也各各不同,愿意或可以表达的内容亦非常丰富。
在提问孩子或让孩子讲述之前,我们自己心里要想到或问话中有所明示:是勾勒故事梗概还是厘定人物关系,是留心过程细节还是注意典型事物,是侧重外貌行为还是关注内心独白,是复述情景对话还是还是模仿特定动作,是找出故事漏洞还是发现价值规律,等等。
也就是说,我们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或是目的导向性,而不是随口一问;我们的提问是儿童阅读理解的正常环节,而不是考试测验,没有也不应该有标准答案。类似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问题,还是不要出现在家庭里面为好。
3、我们应该担心什么?
在他人眼中,孩子首先是家长的镜子。
孩子的言行首先是家庭教育的结果,而不是家庭教育(焦虑)的开端。因此,当发现孩子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我们第一个要想到的,难道不应该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好吗?比如这个题主目前的担心就很及时,但主要问题显然不是如何教育孩子,而是尽快懂得如何理解孩子,并尽快调整或是修复亲子关系。
我们其实还都应该早一点担心,孩子们很快就会发现家长的无知和颟顸,因为到了三年级以后,我们不懂而孩子懂得的东西会越来越多。而孩子们初中时代的叛逆与其说是孩子青春期冲动,不如说是两代人对横亘其间的知识鸿沟都不太适应的外部表现。而最应该首先反思和检讨的,难道不是各方面都开始停滞不前的我们吗?
4、我们可以对自己有什么期望?
我们希望孩子做到的,自己是不是应该尽量先做到?
从今天晚上孩子读的那本书开始吧,按照前面第二条提到的阅读(讲述)要领,自己先分别讲给孩子听,看看孩子的反应,听听孩子的意见,征求一下孩子的评价。孩子不满意的时候,知道如何调整自己,重新做到孩子满意。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向我们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亲子陪伴不仅是耳鬓厮磨,更需要精神层面的互动和情感方面的牵连。
5、思考只有变成行动(包括坚决不做什么)才有意义。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永远是双向才能有效的,否则只能是发号施令或消极抗拒。而亲子交流的基本要点是注意倾听、积极鼓励、真诚赞美、适当提点。
七岁的孩子已经和家长步入不同的社会环境,分别独自生活了。长幼之间应该有每天对对方生活的起码好奇,应该有机会互相讲述当天各自的经历、见闻和情绪波动。可以平铺直叙,也试着简明扼要;不妨互倒苦水,也可以分享愉快。
然后在孩子看书做作业的时候,我们最好也能干点什么有意义的事情。至少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做禁止孩子做的事情,比如看电视玩手机打麻将,或是吆五喝六放浪形骸。
我们需要认真读几本孩子正在读的书,真正能从各个角度理解书中表达的意思。比如我们可以因为年龄、经历、时代的不同,发现《小红帽的故事》也许并不仅仅是童话,大灰狼很可能是一只色狼或者小偷当然也是骗子,许多不良后果是不会有猎人出来收拾残局的,狼吞食动物的时候会先把牠咬死和嚼烂……
你确定要让孩子知道多少?你确定孩子已经知道多少?你确定孩子会不会把自己知道的事情都讲出来?而且上学的孩子们很容易发现父母所知有限。
或许我们还可以抽时间问问我们的父母,自己小时候是不是也不算太优秀(人人都有平庸的一面或者时段),二老当年是如何处理有问题的我们的。或许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家庭教育方式也会遗传,而最无辜无助的,其实总是孩子。
我们可能还需要读点儿童教育方面的经典著作甚至论文,看看能不能发现那些外国专家本国学者也有想当然的时候。然后是不是会想到,他们没见过我们的孩子,应该也不会有特别有效的办法解决我们家孩子的问题。毕竟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生存环境不同,孩子们的问题与应对办法自然有重大区别。
然后我们终究会发现,自家的孩子也只能自家操心。因为,他与众不同,我与众不同,我俩的组合,全世界唯一。道听途说看到的那些励志故事、育儿经验、教育法宝、视频教程,需要我俩一起摸索、试错和校对,而不是照搬、模仿或者信奉。
遗憾的是,摸索、试错和校对总是比照搬、模仿或者信奉麻烦。
比如学会提问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