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年级小孩喜欢看书,但问他讲什么总说不知道怎么办?

回答
这情况可太常见了!我家那小子也是,捧着书跟宝贝似的,翻来覆去地看,但你要是问他“讲了什么呀?”,他要么眨巴着大眼睛说“不知道”,要么就含糊不清地说“就是那个……”,搞得你也不知道他到底看懂了没。

别急,这其实不是什么大问题,更不代表孩子不喜欢书,恰恰相反,这说明他对书本本身更有兴趣,或者说,他对“被问”这件事,暂时还没准备好。咱们一步步来,想想怎么帮他打开话匣子。

第一步:理解孩子的“不知道”

首先,别把“不知道”太当回事。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阅读更多的是一种体验,是图像、是故事的节奏,甚至是书本拿在手里的感觉。他们可能还没形成“总结”和“复述”的能力,或者说,他们认为“不知道”比胡乱说一通更保险。

他们的认知水平: 一年级孩子的大脑还在飞速发展,抽象思维和逻辑组织能力都在起步阶段。他们可能记住了故事的某个片段、某个画面,但要把它们串起来,用语言表达出来,对他们来说是个挑战。
他们对“讲”的理解: 有时候,孩子觉得“讲”就是要把整本书复述一遍,这太难了!他们可能不知道你希望听到的是什么,是主要人物?是发生了什么事?是他们自己的感受?
他们的情绪: 万一前面几次被问得有点“卡壳”,孩子可能会有点害怕或者抵触,下次就不敢说了。

第二步:营造一个轻松的“说书”环境

咱们得让孩子觉得,“说”这件事是好玩的,是安全的回应,而不是考试。

别上来就“提问”: 看到孩子在看书,别一下子扑上去问“讲了什么”。可以先靠近他,和他一起翻翻书,指着里面的图画说:“哇,这只小兔子好可爱呀!你看它在吃什么?” 或者“这个房子看起来好奇怪哦,像不像个蘑菇?” 引起他对书本内容的兴趣,让他觉得你也在和他一起“玩”这本书。
“我先说,你再说”: 你可以先看一两页,然后放下书,用你自己的话,简单地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比如:“我刚才看到,小熊要去森林里找蜂蜜,好像有点害怕呢,你看到了吗?” 然后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点头,你可以继续:“那你猜猜,他最后找到蜂蜜了吗?” 这样,他就有了模仿的对象和引导。
从小处着手,关注细节: 不要问“整本书讲了什么”,而是聚焦到书里的某个画面、某个角色、某个情节。比如:“你最喜欢书里的哪个小动物?为什么呀?” 或者“你看,这个小女孩为什么看起来有点不开心?” 这种具体的问题,更容易得到具体的回答。
鼓励“你认为”: 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客观事实。比如:“你觉得小老鼠为什么要偷奶酪?” 或者“你觉得这个故事的结局会怎么样?” 这种“脑洞大开”的问题,更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表达欲。
允许“用手指”: 如果孩子一时说不出来,但可以用手指着书里的画面,那就接受!“哦,你是指这个地方呀,这里发生了什么事呢?” 让他用肢体语言辅助表达,也是一种进步。

第三步:给孩子提供“说书”的工具和方法

咱们可以教孩子一些简单的方法,让他更容易开口。

“故事接龙”: 你可以看一页,然后让孩子接着看下一页,然后你提问:“这个地方发生了什么?” 或者“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这样,他只需要关注他看的那一页或那一小段,压力会小很多。
“角色扮演”: 孩子特别喜欢模仿。你可以在他看完书后,问他:“你愿意当里面的小熊吗?我来当老鹰,你和我聊聊你今天遇到的事情好不好?” 让他“扮演”书中的角色,用角色的口吻去“说”,会让他更放松。
“画出来”: 有些孩子可能更擅长用画画来表达。你可以鼓励他:“看完书,你最喜欢哪个画面?画下来给我看看好不好?画完我们再聊聊你画的是什么。” 画完之后,你可以指着他的画问:“你画的是小兔子,它在做什么呀?” 这样,他又有了可以“讲”的内容。
“编个新结局”: 有时候,一本故事讲完了,你可以说:“这个故事讲完了,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写这个故事的结尾呢?它会有一个不一样的结局吗?” 鼓励他发挥想象力,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

第四步:家长以身作则,展示“分享”的乐趣

孩子是在模仿中学习的。

多和孩子分享你看到的: 即使不是书,你们一起看电视、一起出门,都可以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你觉得这个电视节目怎么样?有什么让你觉得好笑的?”
和家人一起“讲故事”: 晚饭时,或者睡前,你可以和家人一起玩“说故事”的游戏。轮流说一句话,或者轮流说一个角色的遭遇。让孩子看到“分享”是一件自然而然、充满乐趣的事情。
耐心,耐心,再耐心: 这是最重要的。不要因为孩子一两次说不好就放弃,更不要表现出失望。每一次鼓励,每一次积极的回应,都是在为他建立自信。

举个具体例子:

孩子看了一本关于小动物的绘本。

1. 你先不问: 看到他翻到某一页,指着上面的小狐狸说:“哇,这只小狐狸看起来好像有点孤单呢。”
2. 抛出引导性问题(而非封闭性问题): “你觉得它为什么会在这里呢?它是在找什么吗?”(开放性问题,给孩子想象空间)
3. 如果孩子还是“不知道”: 你可以继续:“嗯……你看,它旁边地上好像有什么东西,你指给我看看?” 引导他观察画面。
4. 如果孩子用手指了: “哦,你是指这个小洞对不对?你觉得小狐狸会钻进去吗?里面会是什么呀?”
5. 如果孩子依然沉默: 你可以自己猜:“我觉得小狐狸可能是要找它的妈妈呢,或者它在找一个温暖的家。” 然后看向孩子,如果他点了头,那说明你猜对了!
6. 适时鼓励: “嗯,你今天看的这本书真有趣,下次我们再一起来看,好不好?”

记住,我们的目标不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故事复述机”,而是让他享受阅读的乐趣,并且愿意和我们分享他的阅读世界。当他感觉到“说”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并且能得到你的理解和鼓励时,那个“不知道”就会慢慢变成了“你知道,而且我想告诉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有一定普遍性,而且解决办法还真得从我们家长这里入手,不仅是孩子父母,还有其他临时或长期监护人需要注意。考虑到每个孩子和家庭的独特性,本回答尽量不讲故事案例不提道理原理,而是介绍一些实操要领供参考。

1、发问之前,我们读没读过要问的那些书?

平时,如果孩子看过的书是我们买的,我们应该在第一时间读一遍,或至少在确定孩子读完之后自己开问前,仔细地读一遍;如果书是孩子自己买的或借的,我们可以征求孩子同意,认真读一遍之后再提问。这是解决孩子口头表达问题的出发点,然后才可以有下面的操作。

否则不要和孩子讨论任何一本书,不要要求孩子讲这本书,或简单评判孩子讲述的优劣,尤其不要太自信成年人对童书的理解。因为孩子已经入学,那里有无数权威解读和同龄交流,需要我们慢慢适应与调整(做功课),而不是随声附和或者随便质疑。


2、我们希望孩子讲些什么?或者我们真的会提问吗?

适合孩子阅读的图书有无数种,几乎每一个儿童启蒙主题都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图文影像场景),对孩子的吸引力和启发性差别很大,孩子从中获得的养分也各各不同,愿意或可以表达的内容亦非常丰富。

在提问孩子或让孩子讲述之前,我们自己心里要想到或问话中有所明示:是勾勒故事梗概还是厘定人物关系,是留心过程细节还是注意典型事物,是侧重外貌行为还是关注内心独白,是复述情景对话还是还是模仿特定动作,是找出故事漏洞还是发现价值规律,等等。

也就是说,我们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或是目的导向性,而不是随口一问;我们的提问是儿童阅读理解的正常环节,而不是考试测验,没有也不应该有标准答案。类似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问题,还是不要出现在家庭里面为好。


3、我们应该担心什么?

在他人眼中,孩子首先是家长的镜子。

孩子的言行首先是家庭教育的结果,而不是家庭教育(焦虑)的开端。因此,当发现孩子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我们第一个要想到的,难道不应该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好吗?比如这个题主目前的担心就很及时,但主要问题显然不是如何教育孩子,而是尽快懂得如何理解孩子,并尽快调整或是修复亲子关系。

我们其实还都应该早一点担心,孩子们很快就会发现家长的无知和颟顸,因为到了三年级以后,我们不懂而孩子懂得的东西会越来越多。而孩子们初中时代的叛逆与其说是孩子青春期冲动,不如说是两代人对横亘其间的知识鸿沟都不太适应的外部表现。而最应该首先反思和检讨的,难道不是各方面都开始停滞不前的我们吗?


4、我们可以对自己有什么期望?

我们希望孩子做到的,自己是不是应该尽量先做到?

从今天晚上孩子读的那本书开始吧,按照前面第二条提到的阅读(讲述)要领,自己先分别讲给孩子听,看看孩子的反应,听听孩子的意见,征求一下孩子的评价。孩子不满意的时候,知道如何调整自己,重新做到孩子满意。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向我们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亲子陪伴不仅是耳鬓厮磨,更需要精神层面的互动和情感方面的牵连。


5、思考只有变成行动(包括坚决不做什么)才有意义。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永远是双向才能有效的,否则只能是发号施令或消极抗拒。而亲子交流的基本要点是注意倾听、积极鼓励、真诚赞美、适当提点。

七岁的孩子已经和家长步入不同的社会环境,分别独自生活了。长幼之间应该有每天对对方生活的起码好奇,应该有机会互相讲述当天各自的经历、见闻和情绪波动。可以平铺直叙,也试着简明扼要;不妨互倒苦水,也可以分享愉快。

然后在孩子看书做作业的时候,我们最好也能干点什么有意义的事情。至少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做禁止孩子做的事情,比如看电视玩手机打麻将,或是吆五喝六放浪形骸。

我们需要认真读几本孩子正在读的书,真正能从各个角度理解书中表达的意思。比如我们可以因为年龄、经历、时代的不同,发现《小红帽的故事》也许并不仅仅是童话,大灰狼很可能是一只色狼或者小偷当然也是骗子,许多不良后果是不会有猎人出来收拾残局的,狼吞食动物的时候会先把牠咬死和嚼烂……

你确定要让孩子知道多少?你确定孩子已经知道多少?你确定孩子会不会把自己知道的事情都讲出来?而且上学的孩子们很容易发现父母所知有限。

或许我们还可以抽时间问问我们的父母,自己小时候是不是也不算太优秀(人人都有平庸的一面或者时段),二老当年是如何处理有问题的我们的。或许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家庭教育方式也会遗传,而最无辜无助的,其实总是孩子

我们可能还需要读点儿童教育方面的经典著作甚至论文,看看能不能发现那些外国专家本国学者也有想当然的时候。然后是不是会想到,他们没见过我们的孩子,应该也不会有特别有效的办法解决我们家孩子的问题。毕竟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生存环境不同,孩子们的问题与应对办法自然有重大区别。

然后我们终究会发现,自家的孩子也只能自家操心。因为,他与众不同,我与众不同,我俩的组合,全世界唯一。道听途说看到的那些励志故事、育儿经验、教育法宝、视频教程,需要我俩一起摸索、试错和校对,而不是照搬、模仿或者信奉。

遗憾的是,摸索、试错和校对总是比照搬、模仿或者信奉麻烦。

比如学会提问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