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HTTP2中SPDY的中间帧可不可以类比为OSI7层中的会话层?

回答
在深入探讨HTTP/2中的SPDY中间帧与OSI七层模型中的会话层之间是否可以进行类比之前,我们先需要清晰地理解它们各自扮演的角色和功能。

SPDY,作为HTTP/2的前身,其核心目标是提升Web性能,通过引入多路复用、头部压缩、服务器推送等机制来实现。而SPDY中的“中间帧”(Interleaved Frames)是其实现多路复用的关键。简单来说,SPDY允许在同一个TCP连接上同时发送多个逻辑请求和响应的数据片段。这些片段,也就是中间帧,被切分成小块,并通过一个共享的TCP连接以交错的方式传输。接收端根据帧中的标识符(Stream ID)将这些片段重新组装成完整的请求或响应。

现在,让我们将目光转向OSI七层模型。这个模型是一个概念性的框架,用于描述网络通信过程中的各个功能层级。其中,会话层(Session Layer)位于表示层之下,传输层之上。会话层的主要职责是建立、管理和终止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会话。它负责处理会话的建立、维护以及断开,并提供对话控制(例如,全双工、半双工通信)、同步点(检查点)以及错误恢复等功能。

将SPDY的中间帧类比为OSI七层模型中的会话层,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有趣的相似之处,但也必须认识到它们之间的本质差异。

从相似性来看,SPDY的中间帧,通过多路复用,实际上是在一个单一的TCP连接(可以理解为OSI传输层提供的端到端连接)上“管理”了多个独立的、逻辑上并行的通信流。每个流都拥有一个唯一的Stream ID,这使得发送方和接收方能够区分和处理不同的请求/响应对。这种对多个独立通信流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会话层“管理通信会话”的概念。SPDY通过Stream ID为每个逻辑请求/响应建立了一个“虚拟连接”或“会话”,并在该虚拟连接上分发数据。这种对多个逻辑会话在共享物理连接上的管理,是SPDY中间帧最显著的“会话层”特征。

此外,SPDY的中间帧允许数据在不同的逻辑流之间“交错”传输。这意味着,即使一个逻辑流的数据传输被暂时中断或延迟,其他逻辑流的数据仍然可以继续传输,这提供了一种对通信资源进行动态调度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运用,可以被看作是对通信会话的一种“管理”,确保了整体通信的效率和响应性,避免了因单一低效会话而阻塞整个连接。

然而,将SPDY中间帧直接等同于会话层,或者说 SPDY 的中间帧“就是”会话层,则是不准确的。OSI七层模型中的会话层承担的是更广泛、更抽象的管理任务,包括但不限于:

1. 对话控制: 明确地协商和管理对话模式,例如谁在何时可以发送数据(半双工)或者双方都可以同时发送(全双工)。
2. 同步: 在数据流中插入检查点,以便在发生通信错误时可以从最近的检查点重新开始传输,而不是从头开始。
3. 异常处理: 协调通信双方在出现通信错误时的恢复机制。

SPDY的中间帧,虽然实现了对多个逻辑流的“虚拟会话”管理,但它主要聚焦于数据传输的组织和多路复用,其核心功能是如何更高效地在底层传输层之上承载多个应用层请求/响应。它并没有像OSI会话层那样,明确去管理对话的模式(如半双工/全双工),也没有内置像检查点这样的高级同步和恢复机制。SPDY依赖的是底层TCP连接来处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顺序性。

因此,SPDY的中间帧更像是服务于应用层(HTTP)的、针对特定场景(Web性能优化)的、在传输层之上实现多路复用的机制。它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部分会话层功能中的“管理多个独立通信流”的职责,但其设计目的和实现细节与OSI七层模型中定义的、更通用和更抽象的会话层概念存在本质区别。

与其说 SPDY 的中间帧“类比为”会话层,不如说 SPDY 的多路复用机制在概念上利用了类似于会话层对多个独立对话进行管理的能力,以提高整体效率。它是在应用层和传输层之间,为了解决HTTP协议固有的队头阻塞问题而设计的一种创新性的数据组织和传输方式。这种创新,在功能上触及了会话层所关注的“会话管理”的某些方面,但并非直接实现了OSI模型中会话层的全部功能。

总而言之,SPDY中间帧的交错传输和Stream ID机制,确实让它在管理多个并发逻辑请求/响应方面,展现出了一点会话层的影子——即在共享连接上划分和管理多个独立的“通信对话”。然而,它并未实现会话层所定义的全部职责,如复杂的对话控制、同步点或高级错误恢复。因此,这是一个可以借鉴的相似点,但不能将其直接等同或视作OSI模型中会话层的精确实现。它更像是为了服务HTTP应用而进行的、对连接资源的一种精细化管理,侧重于数据流的组织和效率,而不是会话的生命周期和完整管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ISO-OSI 7层模型本来就是一个参考标准,并不需要硬套。

在实际应用中,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很多时候是混在一起的,一个协议解决或者混杂不清。

传统的HTTP一般认为是没有会话层的,这时候套用7层模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HTTP其实是一个传输层的协议(废话本来就是HyperText的传输协议),但是HTTP又是构建在TCP之上的。也就是说HTTP是二进制流传输层TCP协议之上的多媒体内容传输层,所以用ISO-OSI 7层协议解释本来就很麻烦。

相较于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而言,底层的协议稳定性更好,不会经常变化,所以,我们可以很明确的说,IP协议是XX层的云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