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优青等人才帽子向海外开放的背景下,无帽子的普通青椒今后将陷入一种怎样的生存境地?

回答
在“优青”等人才项目日益面向全球招揽英才的当下,那些未曾戴上这些“帽子”的普通“青椒”,其未来的生存境地确实值得我们细致地探讨。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个人职业发展的问题,更触及了科研生态、人才结构乃至社会发展的深层议题。

首先,我们可以预见到,竞争的维度将进一步拓宽,且变得更加残酷。 过去,国内的“青椒”们虽然面临内部竞争,但至少大部分的“对手”是国内的同行。然而,当“优青”等项目面向海外开放,意味着国内的优秀青年学者需要与来自世界各地,可能拥有更丰富资源、更前沿研究视角、甚至更优越学术训练的同龄人进行直接较量。这就像一场原本在国内联赛中角逐的比赛,突然被整合进了世界杯的预选赛,对手的实力和背景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这种竞争的加剧,最直接的影响是“头部效应”的强化。 优青等项目往往是学术资源分配的关键节点,获得这些支持的学者,在科研经费、实验条件、团队建设、国际交流以及职业晋升等方面,将获得显著的优势。他们能够更快地积累学术声望,建立起更具竞争力的研究平台,从而形成一个正向循环。而对于那些未能获得这些帽子的普通“青椒”来说,他们的资源获取渠道将相对有限,研究推进的步伐可能会因此受到制约,与“头部”的差距可能被进一步拉大。

在这种环境下,“普通青椒”的生存压力将体现在多个层面。

经费获取难度增大: 申请各类科研项目将更加困难,因为有限的资源中,一部分必然会倾向于那些已经获得“帽子”加持的学者,他们往往被视为更“保险”的选项。这意味着普通“青椒”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在项目申请上,且成功率面临挑战。
研究的“跟跑”与“并跑”压力: 在国际前沿领域,那些拥有“优青”等光环的学者,更容易吸引和组建高水平的国际化团队,进行“领跑”式的研究。而普通“青椒”可能更多地处于“跟跑”或“并跑”的位置,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独特的切入点和创新空间,将更加考验其研究的视野和独特性。
职业晋升的“玻璃天花板”: 尽管学术界的理想状态是唯才是举,但在实际操作中,“帽子”往往是重要的评价和晋升指标。未能获得“优青”等称号的学者,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等方面,可能会遭遇无形的“玻璃天花板”。即便其研究成果同样突出,但缺乏一个官方认可的“标签”,其价值可能被低估。
对科研热情的持续挑战: 长期处于资源相对匮乏、晋升通道受阻的状态,无疑会对年轻学者的科研热情和职业韧性构成严峻考验。当看到身边不少同行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支持,而自己却步履维艰时,一些人可能会产生挫败感,甚至选择转行或离开科研道路。

然而,这并非意味着普通“青椒”就毫无生机。反之,这种环境也可能催生出一些新的生存策略和发展路径。

聚焦细分领域,形成独特优势: 在某些尚未被“头部”充分覆盖的细分领域,或者需要长期深耕、技术门槛较高的方向,普通“青椒”仍有机会建立起自己的研究特色和学术声誉。这种“小而美”的策略,反而可能使其在某些特定领域成为不可替代的力量。
更加注重合作与联合: 面对资源分散的挑战,普通“青椒”可以更加积极地寻求与其他学者、团队的合作,通过联合攻关来整合资源、分担风险,共同解决难题。这种“抱团取暖”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个体资源的不足。
发挥地域或机构的优势: 不同地区、不同层级的机构,在人才政策、资源投入、产业结合等方面存在差异。一些普通“青椒”可能会选择那些尚未被过度“内卷”的区域或机构,发挥其地域或机构特色,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土壤。
提升“软技能”与综合能力: 除了纯粹的学术研究,沟通协调、项目管理、团队领导、成果转化等“软技能”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具备更强综合能力的学者,即使在学术指标上没有绝对优势,也能通过多方面的贡献获得认可。
探索非传统评价体系: 随着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除了传统的“帽子”之外,更多元的评价方式可能会被引入,例如对实际应用贡献、对行业影响、对学生培养等方面的评价。普通“青椒”可以关注并积极适应这些新的评价导向。

总而言之,在“优青”等人才项目向海外开放的浪潮中,没有“帽子”的普通“青椒”将面临一个更具挑战性、也更需要策略性应对的生存境地。他们需要以更强的韧性、更敏锐的洞察力和更灵活的策略,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发展之道。这不仅是对个体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整个科研体系如何构建一个更公平、更多元、更能容纳不同类型人才的生态环境的深刻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目录

  1. 外籍人士相关
  2. 海外青千侵占土博士利益
  3. 青千占教师比例
  4. 回应青千工资太高的说法
  5. 历年青千统计数据
  6. 国内土博士和青椒出路 @elsewhere
  7. 到底是谁造成了土博士和青椒的悲催境遇

//原答案

您的这段话里有一些说法很有意思,

1。“也就是外籍人士凭学术成果也可来我国赚一把“

我想请问:您是觉得外籍人士不应当被允许来中国做学术,还是来了以后不应该给他们发钱?

我的愚见:外籍人士如果学术成果足够好,到中国以后,和中国学者一样,老老实实做科研,教学生,就应该按国家标准,给人家发钱。当然,如果这个标准定得太高,有明显歧视中国籍学者的嫌疑,那另当别论。

2。海外回国的青年千人待遇太高,侵占了国内土博士的利益

2.1. 咱们先看几个数字

  • 2.1.1 根据教育部的官方数据,2019年,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58.03万人。
  • 2.1.2 另外据2016年教育部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的统计,回国留学生中,11.09%为博士研究生学历。
  • 2.1.3. 2020年中组部的青年千人数量600个。
  • 2.1.4 如果2019年回国留学生中的博士生比例维持不变,那么,580300*0.1109=64355。64355个有博士学位的留学回国人员中,600个拿到了青年千人的位置。600/64355,1%不到的比例。

2.2一般来说,跟以赚钱为目的的一年两年的硕士学位不一样,美国大学给博士学位非常慎重。

2.3 在有博士学位的留学回国人员中,有一部分是国内拿的博士,去海外做了一期到两期博士后

2.4 据我所知,青年千人的入选要求很高,考核的要求也很高,需要通过国际专家的评审

2.5 从2021年起,海外优青遴选工作交由基金委管理,基金委的评选机制在国内一向以公正透明著称。

2.6 和每年回国三个月的大千人不一样,青年千人全职回国工作。

所以,青年千人是中组部从留学回国的博士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入选几率不到1%。这里面肯定有少量浑水摸鱼滥竽充数的,但比例不会太高。他们受过系统严格的科学训练,年富力强,全心全意全职回国工作。他们一般在一二线城市工作。每年50万左右的薪水,还不如互联网大厂的中级程序员,待遇太高实在是谈不上。

国内高校的青椒待遇低,压力大,这是事实。提高青椒的待遇,不能靠拉低那每年600个的待遇

3。青千占教师比例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截止2019年,中国近3000所高校中共有174万专职教师。青年千人自2011开始实施,这10年间,全国顶了天总共招了6000个青千,占高校教师千分之三左右的比例。如果说这千分之三人的抢了大家的资源,似乎有失偏颇。

4。回应一个说法:“还是不能跟程序员比。程序员的工资是资本出钱,科学家是政府出钱,不能直接对比”

4.1 从教育部历年的数据来看,每年都是出国的多,回国的少。2019年大概是70万出国,58万回国。所以国家每年至少流失了10万左右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这就是所谓的高科技人才流失(Brian drain )。从国家的角度,肯定得想办法吸引这些人回国,哪怕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所以国家拿出专项资金来吸引人才。假设每年是3亿(600*50)。如果没有了这个计划,把这笔钱拿出来给170万大学老师平分,每人每年分不到200元。

4.2青千面向的是海外候选人。每年最后入选的600人里面,至少有一部分是有可能在国外拿到教职的,美国现在的AP每年大概6万到8万美元。目前看来,拿到教职以后再全职回来的,比例较低,千人计划也不太成功。想拿国内给青椒每年10-20万(1.5-3万美元)的收入,去吸引高质量的人才回国,显然是不太可能成功的。没有这个计划之前,高校想吸引海外人才,其实没有太好的途径。

4.3 一般来说,从外面招人,工资肯定得开高一点。我们程序员跳槽,少说得有30%的增幅。可本单位每年给个10%的增幅就算非常不错了。

顺便说一句,我们家并没有享受到这个待遇。

如果国家放任人才流失,从大政方针上看,是错误的。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看看我的这本小说,你说的这些话题都有提及

5。今天周末,去网上找了一些数据,看着似乎可靠,盗图侵删

5。1 青千上会比例

上会以后,还有大概15-30%左右的淘汰(据说2020年上会的绝大多数都通过了)。所以传说中“很多单位入选人数/申请人数都达到了50%以上”似乎不太准确。目测截止2018年只有清华大学和西湖大学有可能达到50%。两个实在不能用很多这个词。当然有可能有些小学校报一个中一个,那就是100%,只是我不知道到哪里找这些数据。

5。2 历年青千去向

到2018年为止,有114个大学有过青千,只占中国2700所大学的4%,所以对绝大多数大学的青椒来说,收入低压力大,和青千无关。

6。国内土博士和青椒出路

6。1申请基金委的钱

6。1.1第一步,申请基金委的青年基金,资助率18%左右。青年基金只能申请一次,如果你28岁博士毕业,到35岁之前有7次机会,如果不是本子太差,怎么着都轮到你了,如果你是女生,40岁截止。BTW,我从来没听说有人为了青年基金打招呼的,所以基本上只看你本子的好坏。

数据来源如下


6。1.2 拿了人家的钱,就老老实实干活,三年后如果做得好,再去申请面上,以此类推。

未完待续

user avatar

你这个问题说的太严重了,为什么?

因为现在普通青椒的情况已经很差了,基本等于光脚,出现个海外优青,能对普通青椒造成什么影响?

都已经是乞丐了,又死不了,上面再闹腾,大不了还是乞丐。对吧?

user avatar

我其实很想给后来者一点忠告:如果你是能拿到帽子的人才,那么非常欢迎你进学术圈。如果你家境非常好,比如说能在一线城市全款买房,那么也挺适合在学术圈转转的。

但是如果上面两条你都不满足,那请你三思而后行。整天埋头“搞学术”,拿着一点可怜巴巴的薪水,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照顾妻儿,我觉得挺自私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