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各自的优缺在哪?

回答
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是经济学中两种关于“价值”的根本性解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经济思想体系中扮演着核心角色。理解它们的优缺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经济活动的本质。

一、 劳动价值论 (Labor Theory of Value, LTV)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简单来说,一个东西值多少钱,取决于生产它需要多少劳动,以及这些劳动在当时社会普遍的生产效率下需要多长时间。

核心观点:

价值的来源是劳动: 只有人类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而其他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本身不创造价值,它们的作用是转移或耗费已有的价值(体现在机器、原材料中)。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不是个体生产者的劳动时间,而是当前社会平均的生产技术和劳动熟练程度下,生产某种商品所必须耗费的劳动时间。这确保了价值是由社会普遍的生产条件决定的,而非个别劳动者的效率高低。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区分: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件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才能有价值。

代表人物: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古典经济学),以及马克思(发展并完善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优点:

1. 解释了价格的深层根源: 在简单商品经济中,劳动价值论能较好地解释为什么不同商品之间存在相对稳定的交换比例。例如,生产一件衣服比生产一双鞋耗费的劳动时间长,衣服的价格通常也更高。
2. 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值是由生产和维持劳动力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即工人的工资)。然而,工人实际提供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其劳动力的价值(工资)。这部分超出部分,即“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构成了资本主义的剥削。这为理解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平等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
3. 强调了生产的重要性: 劳动价值论将价值的源泉归结于生产过程,强调了劳动在经济活动中的核心地位,促进了对生产力的关注。
4. 历史解释力(在特定阶段): 在工业革命初期,机器生产尚未高度发达,手工劳动和简单机械劳动占主导地位时,劳动价值论对解释商品交换和价格形成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5. 伦理或道德含义: 对于一些人来说,劳动价值论蕴含着“劳动者应该获得其劳动成果”的朴素的公平感和道德感。

缺点:

1. 无法解释“稀缺性”和“边际效用”: 劳动价值论难以解释为什么一些没有经过太多劳动但非常稀缺的物品(如艺术品、古董、黄金储量有限)价值会很高。它也无法解释商品的价格如何受到供需关系和边际效用(消费者对最后一单位商品的满足程度)的影响。例如,为什么饮用水在水源充足时价格低廉,但在沙漠中价格就可能极高,尽管其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未改变。
2. 难以度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复杂的现代经济中,区分和度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得极其困难。不同商品、不同行业之间的劳动性质差异巨大,劳动质量、技能、创新等因素难以量化。例如,一位顶尖程序员和一位流水线工人,他们的劳动“价值”如何比较?
3. 忽视了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 尽管劳动价值论认为资本和土地只是转移价值,但现代经济学普遍认为,资本(机器、技术、厂房)的积累和创新是提高生产效率、创造财富的关键。企业家精神、创新、管理等非劳动要素对价值的贡献不容忽视。
4. 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不清: 马克思虽然区分了价值和价格,但“价格如何从价值转化而来”(价格的形成)在马克思经济学中是一个复杂且有争议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波动主要由供求关系决定,而供求关系又与效用、稀缺性等因素紧密相关。
5. 商品化生产的局限性: 劳动价值论主要适用于商品化生产的经济体。对于非商品化的物品或服务(如家庭劳动、公益服务),其价值难以用劳动时间来衡量。
6. 主观性的忽视: 价值的最终实现依赖于消费者的接受和购买意愿,而这与消费者的偏好、效用等主观因素密切相关。劳动价值论过度强调客观的劳动投入,而忽视了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主观因素。

二、 效用价值论 (Utility Theory of Value)

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主观效用(满足程度)决定的。一件商品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能满足人的某种需求,并且消费者愿意为此支付一定的代价。

核心观点:

价值的来源是效用: 商品的价值在于其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产生效用。
主观性和边际效用: 效用是主观的,因人而异。同时,随着一个人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他从每增加一单位商品中获得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商品的价格由其边际效用决定,而不是总效用。
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价格是商品效用与稀缺性(由供给决定)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一种商品稀缺且人们对其需求很大时(边际效用高),其价格就会很高。

代表人物:

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卡尔·门格尔、里昂·瓦尔拉斯(边际效用学派,又称奥地利学派和洛桑学派)。

优点:

1. 解释了价格的形成和波动: 效用价值论能够非常有效地解释市场经济中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变动。它抓住了供求关系的核心,认为价格是商品效用(需求方)和稀缺性(供给方)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也能解释为什么一些生产成本(劳动投入)很低的东西,如果稀缺且有很高需求,价格也会很高(如钻石)。
2. 强调了消费者的重要性: 该理论将价值的最终决定权归于消费者,强调了消费者需求在经济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理解市场,生产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产品。
3. 包容性强: 效用价值论能够解释几乎所有类型的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无论其生产过程是否耗费大量劳动,也无论其是物质商品还是服务。它也包含自然资源、艺术品等非劳动密集型物品的价值解释。
4. 与微观经济学分析一致: 该理论是现代微观经济学分析消费者行为、市场均衡和价格形成的基础,具有强大的实证和分析能力。
5. 解释了贫富差距的现象: 如果一个人拥有很多商品,那么他对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就低,愿意支付的价格也低。反之,对于贫穷的人来说,即使是很小的效用,也可能因为其相对稀缺性而导致较高的价值感知。

缺点:

1. 难以度量主观效用: 效用是一种心理感受,无法像劳动时间那样进行客观的度量和比较。不同消费者对同一商品的主观效用如何精确计算和比较是一个难题。
2. 忽视了劳动在生产中的基础作用: 虽然资本和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但生产本身总是需要付出一定的劳动。效用价值论将价值的源泉完全归结于消费者的主观感受,可能忽视了劳动在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生产行为是价值产生的必要条件。
3. 可能导致“结果导向”的价值判断: 过分强调效用,可能使得价值判断仅取决于“结果”(即消费者的喜好),而忽略了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贡献、生产的艰辛以及社会生产的整体性。
4. 解释“公共物品”和“免费物品”的困难: 对于一些没有明确的生产者或不直接用于交易的物品(如空气、阳光、免费的公共服务),其价值难以用传统的效用价值论来解释。虽然可以用“稀缺性”来部分解释,但其价值的来源依然模糊。
5. 对生产成本的忽视(相对而言): 虽然价格由效用和稀缺性决定,但生产成本(劳动投入、资本投入)构成了商品供给的底线。如果商品的生产成本远高于消费者对其的效用感知,该商品最终难以在市场中存活。效用价值论在解释供给端成本的作用时相对不那么直接。
6. 潜在的“唯心主义”色彩: 有时会被批评为带有唯心主义色彩,因为价值似乎完全依赖于主观的心理感受,而忽略了物质生产的客观现实。

总结比较

| 特征/方面 | 劳动价值论 | 效用价值论 |
| : | : | : |
| 价值的来源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商品的主观效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 |
| 核心决定因素 | 客观的劳动投入 | 主观的消费者偏好和商品稀缺性 |
| 主要解释对象 | 商品交换中的相对价格稳定、资本主义剥削 | 市场经济中商品价格的形成与波动、消费者行为 |
| 优点 | 解释生产、劳动地位;揭示剥削;伦理基础 | 解释市场价格;强调消费者;包容性强;与微观经济学一致 |
| 缺点 | 无法解释稀缺性;度量困难;忽视要素贡献;价格价值转化复杂 | 难以度量主观效用;忽视劳动基础作用;对公共物品解释模糊;潜在唯心主义 |
| 适用经济形态 | 简单商品经济,解释剥削的理论工具 | 市场经济,解释价格形成和消费行为的理论工具 |
| 对成本的态度 | 成本(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 | 成本是供给的底线,不直接决定价值,由效用和稀缺性决定 |

历史演进与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学的发展并非非此即彼。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为理解生产和价值的客观基础奠定了重要基石。而边际革命以来的效用价值论则更精细地分析了市场机制下,价值如何通过供求关系最终体现在价格中。

现代经济学虽然普遍接受了效用价值论作为市场价格形成的主流解释,但并未完全否定劳动在生产中的作用。生产成本、劳动效率等因素依然是影响供给、进而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许多经济学家试图在两者之间寻找某种联系和平衡,例如,劳动投入是创造使用价值和生产成本的基础,而消费者的主观效用和稀缺性则决定了交换价值(价格)。

在理解这两种理论时,关键在于认识到它们分别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为了解释什么经济现象而提出的,以及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现代经济分析更多地依赖于以效用和稀缺性为基础的边际分析框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效用理论其实是可以兼容涵盖劳动价值论的,所以等于是凡是劳动价值论下能够证明的,效用论下多加几条假设也可以得到证明。

在效用理论中,劳动可以被解释为降低效用的一种行为,无数经济学模型中都是这样对劳动进行操作的。一个劳动者的效用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分别是收入中的一部分被劳动者拿来消费,这会给给劳动者带来正效用,而劳动则会给劳动者带来负效用。这显然不难理解,拿钱让你很爽,干活让你不爽。

我们在理性人假设上追加一些假设:

1:消费同样多的钱对每个劳动者来讲产生的正效用是一样的,且即使是在不同行业,同样长的劳动时间对于每个劳动者来讲下降的效用是一样的。

2:劳动者可以在不同行业中流动,且这种流动不会导致单位劳动时间的平均产出发生变化。

3:由于消费而产生的正效用与收入成正比,由于劳动而下降的效用与劳动时间成正比。

这几个假设下来,你会发现效用价值论会得出和劳动价值论完全一样的结论,无非是单位可能不同罢了,劳动价值论者选用劳动时间作为价值单位,效用论者可能会选用下降的效用来作为单位。

显然,新古典经济学者并不认同劳动价值论,这说明他们的效用理论一定是否定了上述假设中的某一条或者很多条,那他们究竟是否定了这些假设中的哪些呢?

对于绝大多数新古典经济学者,甚至新凯恩斯主义者来说,他们的模型只是否定了3。因为他们认为消费所产生的正效用是边际递减的,而劳动所产生的负效用则可能是边际递增的。因此,效用理论一般又被称为边际效用论。如果没有边际概念,实际上就没有废除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

诚然,他们说的是事实,因为吃下的第一个饼可能救你命,第二个饼能填饱肚子,第三个饼你可能根本吃不下。

但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相对于1和2的不切实际而言,3显然是没那么紧要的,1和2实际上假定了人的“同质性”,而3只会带来一些比较有限的数学误差,而毕竟任何一个非线性可微函数都是可以用切线来拟合的。

在劳动价值论下可以被论证的问题,在效用理论下其实都可以被论证出来,比如,剥削和阶级都其实可以定义在效用上,只不过效用理论的使用者们不愿意提这些东西而已,效用论由于效用的不可测量,也可能会导致阶级划分不那么清晰。

而在人的同质性假设下,就不可避免地忽视许多重要的问题。比如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产业升级成了只是引进资本的问题而不需要劳动者的素养为基础的活动。

在劳动价值论中,不同行业的劳动者都只是在提供“无差别的抽象劳动”,而有差别的具体劳动的一面,虽然被马克思提及,实际上则被忽视了;在效用论中,也普遍使用“典型的家庭”“代表性的工人”来构建模型,它们的本质都是人的同质性。即便有少数经济学家考虑了教育问题,也几乎是在认为,只要教育到位,一个国家里的所有劳动者都能被培训为合格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基金经理,而这与事实显然大相径庭。事实上,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里能够被培养成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数总是少数,即便教育普及得再怎么好,也不可能把一半以上的人口培训成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如果一个人口大国忽视了产业的多样化,转移制造业到外国,只留下研发行业,金融业,那么失业问题就不可避免。

劳动价值论可能比效用理论的实操性强一点,毕竟劳动时间可以观察而效用不可观察,效用论则可以修复一些劳动价值论下不可解决的问题。然而,它们的本质和四元素说阴阳五行差不多。

user avatar

对于我来说,边际效用无法解释这个世界为什么存在,但劳动价值论可以。

比方说,人类在公元十五年的时候,需要不需要一台计算机?如果需要,那为什么造不出来?如果不需要,那人类为什么发明了算术?

边际效用连供需关系原理都解释不了,不知道资产阶级哪里来的大脸称它能解释经济现象。

是物质生产构成了人类社会,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主观唯心主义构成了人类社会。

资产阶级人均自以为上帝,资产阶级说要有光,宇宙便有了光,资产阶级说没有光,宇宙就没有了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