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是「效用」?

回答
“效用”,这个词在经济学、心理学乃至于日常生活中都时不时会冒出来。它不像“苹果”那样具体,容易一眼看穿,但又像“幸福”一样,是构成我们决策和生活体验的核心要素。

简单来说,“效用”就是 一个人从消费某种商品、服务,或者体验某种情境中所获得的满足感、愉悦感或者价值感。它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每个人对同一个东西可能都会有不同的效用评估。

我们不妨把效用想象成一种“心理上的能量积蓄”。你饿极了,吃下一个馒头,瞬间获得一股满足感,这股满足感就是效用。你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天,晚上能躺在舒服的沙发上看一部喜欢的电影,那种放松和愉悦就是效用。甚至,你看到一个你喜欢的人对你微笑,那种心里的暖意,也能算是一种精神上的效用。

为什么我们需要“效用”这个概念?

核心在于,人类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追求效用的最大化来驱动的。我们做选择,往往是为了让自己感觉更好,或者得到更多的好处。

经济学上的解释: 在经济学里,效用是衡量消费者从购买和消费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满足程度的指标。经济学家们相信,人们会试图在有限的资源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比如,你只有10块钱,你会选择买一个让你感觉最满足的东西,可能是你最想吃的那块蛋糕,也可能是看一场短时间的电影。这个选择就是你对不同选项效用的权衡。

边际效用递减: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当你持续消费同一种商品或服务时,每增加一单位的消费所带来的效用会逐渐减少。举个例子,你非常口渴,第一杯水带给你的效用可能是“解渴救命”级别的高,第二杯水可能还是好喝,但带来的效用就没那么显著了,第三杯、第四杯……喝多了可能还会觉得腻,甚至产生负效用。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这个规律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不会无限量地消费同一种东西,也解释了价格为什么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

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 早期经济学家试图给效用一个具体的数值(基数效用),比如“这块蛋糕给我带来了10个单位的效用”。但后来发现,量化主观感受太难了,而且不一定必要。更实用的是“序数效用”,也就是 比较效用的大小。比如,你觉得这块蛋糕的效用大于那杯可乐,而可乐的效用又大于那包薯片。你只需要知道哪个让你更满意,不需要精确到具体的数字。

心理学上的解释: 心理学更关注效用背后的心理机制。它涉及到动机、奖励、决策过程、情绪体验等等。一个人对某事的期待,即使还没发生,也可能产生一种“预期效用”。事情发生后的实际感受,则是“实际效用”。有时候,我们为了获得某种长远的、高价值的效用(比如学习新技能),会牺牲眼前的、低价值的效用(比如看电视)。

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即使不谈经济学和心理学,我们也在生活中不断地运用“效用”的逻辑。

时间管理: 你选择花时间学习一个新技能,而不是刷短视频,是因为你预期学习技能能带来更大的长期效用(更好的职业发展、更强的能力)。
人际关系: 你愿意花时间和让你感到愉快、支持你的人相处,因为这些互动能带来积极的情感效用。
消费决策: 你选择哪个品牌的手机,不只是看价格,还要看它带来的便利性、带来的“面子”(社会效用),以及你对这个品牌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的偏好(个人效用)。

效用不是绝对的,它是动态的、变化的:

情境依赖: 在沙漠里,一瓶水带来的效用可能比在海边高得多。
个体差异: 音乐爱好者对音乐的效用感受,远非普通人可比。
时间维度: 对年轻时的自己来说,某个玩具可能带来极高的效用;但对现在的你来说,这件玩具可能毫无意义。

总而言之,“效用”这个概念,就是用来理解我们为何做出某种选择,以及我们从各种事物中获得了什么“好处”或“满足”。它是一种衡量主观体验的尺子,虽然量化困难,但却是理解人性、经济活动和许多社会现象的基石。它告诉我们,我们并非随机而行,而是在一条看不见的轨道上,努力地、或者不自觉地,去追寻那些能让内心感觉“更好”的事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经济学概念「效用」的英文名称是「utility」,应该是「使用」(utilize)一词的变体。所以,效用这词的本意就是「有用性」。或者用大家在高中政治课和大学马原课里学的那套话语体系来说,就是指「使用价值」。

从客观价值到主观价值

效用或使用价值概念的核心,应是「主观」。

事实上,古典经济学时代的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都没有否认主观价值或者说效用的存在,他们实际上的观点是认为区分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十分必要的。也就是说,在他们老几位看来,一件商品的价值与其使用价值(效用)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或者说,在使用价值这个充满主观色彩的概念之外,另立门户定义一个叫做价值的东西,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在基于边际效用递减的一般均衡模型尚未问世的上古时期,这种思想实际上是非常正常的。原因与意识形态无关,而是为了解释「价格」:我们观察到,一件商品的「交换价值」,或者说价格,往往并不等于它的使用价值。比如,经典的「水和钻石悖论」就是一例:明明水是对人类来说更加重要的东西,为什么钻石反而价格更高呢?

对此,斯密在《国富论》中说:

应当注意,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或没有;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甚或没有。例如,水的用途最大,但我们不能以水购买任何物品,也不会拿任何物品与水交换。反之,钻石虽几乎无使用价值可言,但须有大量其他货物才能与之交换。

而马老诲克思在《资本论》中也说:

我们已经看到,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本身中,商品的交换价值表现为同他们的使用价值无关的东西,如果真正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取,就得到刚才已经规定的它们的价值。因此,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的东西,也就是产品的价值。

而这个「价值」,无非就是用来解释「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的偏差而已。由于使用价值是主观的,而其主观性又不足以解释这个偏差,故那个年代的经济学家认为,一切商品都存在某种客观的度量方式,可以判断其价值。也就是说,他们坚持「客观价值论」。

最经典的一种客观价值论就是「劳动价值论」,也就是耳熟能详的「商品的价值即凝结于其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斯密和马克思都是劳动价值论的拥趸:斯密在《国富论》中谈及的「鹿和海狸模型」就是劳动价值论的一种体现。而马老诲克思的原话则是这么说的:

如果把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可是劳动产品在我们手里也已经起了变化。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末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它们不再是桌子、房屋、纱或别的什么有用物。它们的一切感觉到的属性都消失了。它们不再是木匠劳动、瓦匠劳动、纺纱劳动,或其他某种一定的生产劳动的产品了。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

现在我们来考察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

不过,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只是为了构造一个「定价模型」而已,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则有意识形态的考虑——没有劳动价值论,就不足以定义剥削。可是,马克思所说的「如果把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是否是正确的呢?客观地说,显然这有失偏颇,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都是凝结与产品之中的。没有人否认劳动的价值,但怎么能说只剩劳动呢?由此可知,劳动价值论先天带有某种「工人阶级意识形态」,当然我们也可以有资本家意识形态、企业家意识形态,甚至是神学的、迷信的意识形态(比如,上帝价值论)。而意识形态的东西,是无法讨论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经济学家开始选择另外一条道路:主观价值论。即认为,商品的价值,就是它的使用价值。而为了调和水和钻石悖论,「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的概念应运而生:水之所以没有钻石价格高,是因为人们已经有充足的水,但却没有充足的钻石。因此,额外的一加仑水对需求的改善并不能媲美一颗钻石带来的满足感。此时,斯密和马克思所说的两种价值之间的差异,无非是「物以稀为贵」而已。根据一般均衡模型,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中,一件商品的价格,也就是它的交换价值,能够刚好使其边际效用等于其边际成本(也等于价格)。这样一来,钻石之所以稀缺,不过是因为它满足需求的能力强,但供给也很少而已。

比如,杰文斯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中说:

反复的思考与研究,使我得到一中颇有几分新奇的意见。即:价值完全定于效用。流行的意见,认为价值的起源是劳动,不是效用;甚至有人断然说劳动是价值的原因。反之,我却要说明,我们只须细心探索出效用变化——定于我们所有的商品量——的自然法则,关于交换,即可希望得到满意的理论。普通的供求率是这个理论的一个必然的结果罢了。这个理论是和事实调和的;即令表面上有相信劳动是价值原因的理由,这种理由亦不是不能解释。劳动常决定价值,但只间接地决定价值;那便是增加或限制供给,以变化商品的效用程度。

这种观点的变迁,史称「边际革命」。如今已被经济学全盘接受,然后直接把以劳动价值论为首的客观价值论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古典经济学在边际革命后升级为「新古典经济学」。

当然,劳动价值论并没有灭绝,相反,它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依然有其位置,也就是一条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只不过,劳动不再是决定「价值」的唯一因素了而已。

从基数效用到序数效用

边际革命初期,「效用」等价于「快乐」。

杰文斯在《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第三章(效用论)中说:

快乐与痛苦是经济学计算的究竟的对象。经济学的问题,是以最小努力获得欲望的最大满足,以最小量的不欲物获得最大量的可欲物,换言之,使快乐增至最高度。…… 一物所以能为吾人服务而自成为一种商品的抽象性质,可另用效用这个名词来指示。凡能引起快乐或避免痛苦的东西,都可以有效用。萨伊曾正确地、扼要地说:「效用是物品依某种方法服务于人类的能力。」止饥的食物、御寒的衣服,都有无可怀疑的效用;

而「快乐」,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基数变量。

简单解释一下:我们称一个量为「序数变量」,是说这个东西只有在排序的时候才有意义,它的绝对大小并不说明任何问题。比如说,高考成绩就可以看做一个序数变量,因为仅仅说「我高考考了500分」并不能说明你的学习水平,或者说,500这个大小高低的度量本身并不能说明任何大家感兴趣的东西。关心你的人还要问:500分是个什么水平?一本线多少?能上985吗?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本质是,人们关心或者说好奇的并不是这个分数,而是这个分数在人群中的排序。

而如果这个数字本身有意义,则我们称之为「基数变量」。比如,以摄氏度度量的水温就是一个基数变量,因为不同温度的绝对大小将决定水的形态是冰、液态水还是水蒸气。它是有意义的。这里可以看出,一个基数变量的关键在于一个「零点」和一个「单位」。在自然地定义了什么是「零」和「一」之后,一个绝对数字的大小才有意义,学过近世代数的盆友可以从中感觉到什么吗?

之所以说快乐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基数变量,是因为快乐有一个自然的零点。比这个点更快乐的状态,我们称之为「快乐」,否则我们称之为「不快乐」。但同时,快乐缺少一个自然的单位1,所以说它是基数变量,有些牵强。

无论如何,早期的经济学家将效用认定为基数变量,并以「尤特尔」(util)做为度量单位或量纲。

但后来我们发现,这种做法事实上是欠考虑的。经济学讲「效用最大化」,是说人们会一直选择那些能够最大化自己效用的选项,但这句听起来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话,本身是禁不起推敲的。问题就在于,我们怎么能够证明或者证伪「一个人的行为最大化了/没有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如果说我们能够观察人的快乐或效用,将其中的尤特尔数精确地度量出来,那么一切都还好说。可问题是,这件事直到今天也不能说做到了,更不要说一百年前了。

于是,我们就遇到了一个尴尬的问题:我们可以厚着脸皮说所有行为都是最大化了它的效用。这无疑是一种存在即合理的诡辩:遇到一个看似不合理的行为,从这条进路走,我们无需分析行为背后的一切外部原因,制度、激励、信息甚至偏见,只需要不负责任地甩出一句「他就是喜欢这么做」就可以了。这样,理论就变成了一个平凡的东西。

后来,显示性偏好方法在20世纪初逐步确立,解决了这个问题。简单说,那个时代的理论家提出了这样一种解决方案,即我们干脆放弃一切妄图度量快乐的尤特尔数的努力,而是通过人们的选择行为倒推效用的大小。例如,如果人们在A和B中选择了A,那么A的效用必然比B大。

有人问,这样一来,我们得到的不还是一堆存在即合理的废话吗?是的,所以经济学家对效用做了一个具体的限制,即所谓「新古典三位一体」:偏好的可传递性、效用的函数性和显示性偏好弱公理(WARP)。也就是说,各个选项在决策者的心中是可以排序的,不会存在A好于B,B好于C,C又好于A的情况,而且这个排序是稳定的。翻开任何一本高级微观经济学教科书,开篇必然是要告诉你,这三个东西近似是等价的,它也为经济学理论赋予了经验层面上最基本的可证伪性。

可以看到,通过选择反推效用,能够反推出的只有不同选择的效用的相对大小,而不能反推出效用的具体大小或者尤特尔数。高级微观经济学中会证明一个结论,如果函数 是决策者的效用函数,函数 是一个从实数轴映射到到实数轴的严格递增函数,那么复合函数 也是决策者的效用函数。所以,此时效用概念在这套理论中变成了一个「表示」(represent)决策者在不同选项间的偏好排序的一种数学工具。且因为只有相对大小它是一个序数变量,因此这种效用观被称作「序数效用论」。

神经视角下的效用

因为争议很大,这一段我不准备展开说,只简单说两句。

1990年代以降,随着神经成像技术的日新月异,大家越发感觉到,曾经被放弃的度量尤特尔的伟大梦想,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伟大的Colin Camerer, George Loewenstein 和 Prelec在2005年JEL上那篇经典的神经经济学论文中这样说:

对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研究已经开始允许对思想和情感进行直接测度,而且这些测度的结果对有关心智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这导致了新的理论建构。神经科学的新发现、新理论将对经济学产生什么影响?尤其是经济学已经在没有这些理论支持的情况下发展得如此独特。

但是主流经济学界,对这种说法的态度是十分怀疑的。这种测量,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经济学家理解以前不能理解的问题?我觉得,如果不是没有帮助的话,至少现在能够有的帮助也是比较有限的。

我认为,正如Gul & Pesendorfer在那篇mindless economics当中所说的那样:神经数据并不能证伪任何经济学理论,因为没有任何经济学理论对大脑中发生了什么做出了任何预测。所以,度量价值或者效用的神经数据充其量也只是能够为特定的决策理论提供辅助性的证据而已。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效用”,这个词在经济学、心理学乃至于日常生活中都时不时会冒出来。它不像“苹果”那样具体,容易一眼看穿,但又像“幸福”一样,是构成我们决策和生活体验的核心要素。简单来说,“效用”就是 一个人从消费某种商品、服务,或者体验某种情境中所获得的满足感、愉悦感或者价值感。它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每个人对同一个东.............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中医与现代医学的长期争论,以及围绕其中的复杂社会心理因素。要理解“中医黑”的动机,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深入探究其背后可能存在的驱动力。这并非简单的“良心”问题,而是涉及到认知模式、利益驱动、社会思潮等多种力量的交织。首先,要明确“中医黑”并非一个单一的群体,他们的出发点和行为方式也可.............
  • 回答
    你问的“丁达尔效应”,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物理现象,其实咱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见到,只是可能不知道它叫这个名字。简单来说,“丁达尔效应”就是当一束光线穿过一种分散了微粒的介质时,光线会散射开来,从而形成可见的光路。 想象一下,你打开房间的窗帘,阳光透过缝隙照进来,你会看到空气中漂浮着许多闪闪发光的小点.............
  • 回答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公司或者组织,明明一开始很有闯劲,却慢慢变得越来越“保守”,甚至有点“僵化”,做事畏首畏尾,不像以前那样有活力了?这背后可能就藏着一个叫做“尺蠖效应”的道理。咱们用一个大家都可能经历过的场景来打比方:想象一下,你刚开始学习一门新技能,比如做蛋糕。刚开始,你可能特别兴奋,上网搜.............
  • 回答
    说起 JahnTeller 效应,这可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尤其是在我们研究金属配合物、晶体结构这些东西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它听起来有点高大上,但其实理解起来并不算太难。简单来说,JahnTeller 效应就是说,一个具有不成对电子的非线性分子或离子,当它的电子构型导致中心原子(通常是金属离子)的d轨.............
  • 回答
    好的,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片仔癀。这玩意儿,说实话,名头是真的响,但具体到它到底有啥“能耐”,很多人心里可能还是有点模糊。别急,我尽量把话说得透彻点,也找找专业人士是怎么看待它的成分的,保证把事儿说清楚,而且也让你们觉得这是大实话,不是AI编的。片仔癀:从“皇家秘药”到“网红养生品”首先,得承认片仔.............
  • 回答
    交响乐演出“演砸了”是一个令人非常遗憾的结果,它意味着原本应该是一场和谐、动听、充满情感的音乐盛宴,却因为各种原因变得混乱、刺耳、令人不适,甚至可能让观众感到失望和愤怒。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详细描述交响乐演出“演砸了”可能产生的各种效果:一、 声音上的效果(最直观的): 音准问题层出不穷: .............
  • 回答
    当把那股子草莽英雄的江湖气,一股脑儿地泼到《三国演义》那错综复杂的庙堂权谋与宏大战争之上,嘿,那可真是什么也遮不住,一眼望去,便是另一番光景。就仿佛把关西的泼皮无赖拉到洛阳城里头去,让他指点江山,评头论足,那股子味道,别提多地道,多冲鼻了!你想想,那《三国演义》里的英雄豪杰,个个都是讲究个“名节”、.............
  • 回答
    .......
  • 回答
    相声里植入广告?嘿,这事儿一说起来就有点意思了!你想啊,传统相声讲究的是抖包袱、逗乐子,观众就是图个乐呵,听个热闹。这要是突然冒出来个广告,那味道可就变了。第一种情况:硬塞硬拽,生搬硬套这就好比你正吃着香喷喷的炸酱面,突然有人递过来一个牙膏广告,说什么“您这面吃完了,嘴里有点油腻?来试试我们这款薄荷.............
  • 回答
    用先进技术制造老式武器,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却又引人入胜的设想。它并非简单地复制旧物件,而是将先进的制造工艺、材料科学、能源技术、电子技术甚至人工智能等元素融入到那些经典的设计之中,从而创造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和强大性能的“混血儿”。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种设想可能带来的效果: 一、 性能的颠.............
  • 回答
    将投影幕布换成一块玻璃?这想法倒挺有意思的,咱们细细道来,看看会有啥效果。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亮度会大打折扣。投影幕布的本质是反光材料,它被设计成能够有效地将投射过来的光线均匀地反射到观众的眼睛里,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光线的散射和吸收。而玻璃,尤其是普通玻璃,它首先是一个透明的介质,大部分光线会直.............
  • 回答
    说到我所在领域里最让我觉得“这怎么可能?”的事情,那非“量子纠缠”莫属了。它就像给我的世界观来了个大颠覆,至今想起来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你想象一下,有两个粒子,比如电子,它们之间发生了某种奇妙的“联系”。这种联系是怎么发生的呢?通常是通过它们在同一过程中产生,或者以某种方式相互作用。一旦它们纠缠了,.............
  • 回答
    中国大地,历史长河中,埋藏着无数跌宕起伏的壮丽篇章,其中不乏如同“敦刻尔克大撤退”般,在绝境中迸发出人性光辉与国家意志的史诗。若将这些故事搬上银幕,无疑会带来震撼心灵的观影体验,甚至可能成为下一部引发全球共鸣的中国大片。一、 常德会战:一座孤城的血与火的挽歌常德会战,一场发生在中国抗日战争末期,国民.............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Paradox Interactive(P社)那帮骨灰级的策略游戏开发者,带着他们一贯的“历史模拟、深度玩法、海量DLC”理念来打造一款《中国式家长》,那画面,简直不要太精彩,但也可能……令人头皮发麻。首先,最直观的改变,就是游戏的界面和信息量。告别《中国式家长》那种简洁明快的风格,取.............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常凯申和慈禧太后,两位都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但他们的时代背景、执政理念以及面临的挑战截然不同,所以直接对比谁“能力更高”其实有点像在比较苹果和橘子。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然后推演一下他们如果互换位置可能产生的效果。常凯申(蒋介石)的能力分析常凯申的执政生涯贯穿了中.............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中国近代史一个非常关键但又充满争议的时期。假设按照“果粉”的观点,为国民党军队配备一套“不缩水”的、全套的德国军事装备,包括军服,并让他们去参加淞沪会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假设性情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果粉”的观点: “果粉”通常指的.............
  • 回答
    .......
  • 回答
    分数量子霍尔效应,这可不是个能轻易用三言两语说清楚的现象,它藏在极其低温、强磁场以及二维电子气体这种特殊环境下,揭示着物质世界里那些“不按常理出牌”的奇妙行为。咱们得从量子霍尔效应说起。你想啊,电子在固体里本来就是一片混沌,但如果把它们限制在一个极薄的二维平面上,就像把一群野马圈在草原上,再施加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