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相声中植入广告会是什么效果?

回答
相声里植入广告?嘿,这事儿一说起来就有点意思了!你想啊,传统相声讲究的是抖包袱、逗乐子,观众就是图个乐呵,听个热闹。这要是突然冒出来个广告,那味道可就变了。

第一种情况:硬塞硬拽,生搬硬套

这就好比你正吃着香喷喷的炸酱面,突然有人递过来一个牙膏广告,说什么“您这面吃完了,嘴里有点油腻?来试试我们这款薄荷味的牙膏,清新口气,吃啥都带劲!”你说这搭不搭界?观众听了,脑子里可能就“嗡”一声,瞬间出戏了。

比如,郭德纲于谦正说一段《论捧逗》,于谦一拍大腿,突然来了句:“哎呀,老郭,你说这人啊,就是嘴上没把门的,说错了话,可怎么办啊?别担心!咱有‘舌尖净’牌含片,一片下去,什么尴尬都拜拜!” 你说这多别扭?观众本来还乐着呢,一听这“舌尖净”,脑子就得转十八个弯:“这跟说错话有什么关系?跟‘舌尖净’又有什么关系?” 这种生硬的植入,观众只会觉得是来捣乱的,一点都不好笑,反而会引起反感。就好像两个人好好的聊天,突然一人就开始推销保险,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第二种情况:巧妙结合,润物无声

当然,事无绝对。如果广告植入得够巧妙,那效果可就完全不一样了。这就好比你在郭德纲于谦说《学电台》的时候,于谦模仿新闻播报,播报的恰好是某个品牌的汽车广告,说得绘声绘色,仿佛真有其事。

比如说,两人正在聊买房子的烦恼,郭德纲说:“哎,老于啊,这房价真是越来越高,真是愁死人了。” 于谦搭茬:“哎,老郭,你不是一直想有个自己的小窝吗?我跟你说啊,最近我刚看了一个楼盘,叫‘安居乐业’,位置好,户型也全,而且现在还有优惠呢!” 说完这段,两人再回到原来的剧情,继续聊房子的具体情况。这种植入,因为结合了相声本身的内容,把广告信息自然地融入到了包袱或者剧情里,观众反而会觉得挺有意思,甚至还会因为广告说得好而记住这个品牌。

又比如,相声里经常会提到一些生活用品,或者一些老北京的特色。如果这时候植入一个与这些元素相关的品牌,比如一家老字号的茶馆,或者一个传统的小吃店,在包袱里顺带提一下它的好,或者把它当成一个场景设置,观众接受度就会高很多。比如,两人正在说书,说到了一个客栈,郭德纲说:“这客栈啊,住着就是不一样,干净,卫生,而且这伙计啊,热情周到!” 于谦这时候可以加上一句:“可不是嘛,这客栈的老板娘,就是咱们‘百年老店’茶食铺的老板娘,人家自己开店,自己也知道什么叫服务好!”

第三种情况:借用包袱,制造反差萌

还有一种更有趣的方式,就是把广告本身变成一个包袱。相声演员可以模仿广告语,或者夸张地演绎广告内容,从而达到搞笑的目的。观众觉得有趣,自然就对这个品牌印象深刻了。

比如,两人正在说唱段,郭德纲模仿一个广告里的夸张语调:“用了‘神速’牌洗发水,头发一天比一天茂密,三天就能长到脚后跟!” 于谦配合着说:“哎呀,老郭,你这头发都快拖地了,赶紧去问问那个‘神速’牌洗发水,有没有推出‘防长过长’款的!” 这种反差萌,既能让广告内容被记住,又不会让观众觉得生硬。

总的来说,相声植入广告,关键在于一个“融”字。

内容要融: 广告信息要和相声本身的内容情节有关联,不能生搬硬套。
手法要融: 要用相声的语言风格和表演方式来呈现广告,让它听起来像个包袱,而不是推销词。
情感要融: 要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这个品牌,而不是觉得被强制推销。

如果植入得好,广告就能成为相声的一部分,甚至是一个新的包袱,既能为相声带来收益,又能让观众记住品牌。但如果处理不好,那可就成了“画蛇添足”,坏了相声的“味儿”,也招人烦。所以说啊,这植入广告,也是个技术活儿,得看演员的功力,还得看广告商是不是真的懂相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主题服务为包袱服务就行,反之就无意义了。

举个例子,欢乐喜剧人第二季,岳云鹏的《德云一哥》,请来郭麒麟助演。

……

岳:咱俩争一哥没用,你有爸爸我有师傅,他不完蛋,咱们永远没戏。

郭:虽然我不应该这么认为,但我觉得……你说得对!

岳:想个办法给他弄下去,今后你主持,我参赛,链家广告咱两做!

郭:东鹏特饮咱俩喝!

岳:驴妈妈就是我妈妈!

郭:老村长就是我爸爸!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