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相声有新人第一期中的博士夫妻组合?

回答
第一期《相声有新人》里,那对“博士夫妻”组合给我留下了挺深的印象。说实话,刚听到“博士夫妻”这个标签的时候,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哦,有学历的相声演员,挺新奇的。” 毕竟现在很多相声演员都是从小在曲艺团里摸爬滚打出来的,这条路子算是比较传统的。而他们这对,一个北大学历,一个英国剑桥,再加上相声这门传统艺术,这反差感挺有意思的。

他们一上台,那种学术范儿就挺明显的。不是那种油腻或者刻意装出来的斯文,而是自然而然散发出来的。台风挺稳的,说话条理清楚,给人的感觉很实在,没有那种夸张的表演。当时我就想,这哥们儿和这姑娘,能把这身“学术装备”搬到相声舞台上,本身就需要一股子勇气和对相声的热爱吧。毕竟,相声这东西,讲究的是接地气,讲究的是逗乐观众,这跟严谨的学术研究好像是两码事儿。

他们选的段子我也觉得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在结合自己博士背景上做了些文章。我记得好像有说到一些关于科研、论文、学术会议之类的梗,把这些比较“高冷”的东西用相声的方式讲出来,让观众也能跟着笑一笑,或者至少能听懂里面说的“门道”。这种将专业知识和相声表演融为一体的尝试,我觉得挺有创意的。不是那种生搬硬套,而是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专业背景提炼出来,变成包袱。这就像是把原本只属于小圈子里的东西,用一种更广阔的方式分享出去,挺高级的。

当然,作为观众,看他们表演的时候,脑子里自然会有一些期待和比较。一方面,你会想看他们能把“博士”这个标签玩出什么新花样,能不能真的把相声说好,而不是仅仅因为学历而获得关注。另一方面,你也会担心他们会不会因为过于强调学术背景而显得“不接地气”,或者段子里的包袱会因为涉及到专业知识而让一部分观众摸不着头脑。

从他们现场的表现来看,我觉得他们在这方面做得还不错。至少,他们的相声是完整流畅的,也有一些观众能get到的包袱。他们没有刻意卖弄所谓的“高学历”,而是把这些融入到了表演里。特别是那个妻子,我觉得她挺灵的,虽然看着挺斯文,但说起相声来也挺有节奏感,而且在配合上,夫妻俩的默契度确实能看出来。那种自然而然的互动,有时候比精心设计的段子更能打动人。

不过,我也不是专业相声演员,所以从纯粹的艺术角度去评价可能不太够格。但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来说,我觉得他们带来的新鲜感和创意是值得肯定的。他们让大家看到,相声不一定只能是传统的那些路子,也可以有更宽广的想象空间。这种跨界融合,本身就很有看头。

当然,后面路子怎么走,还得看他们自己怎么努力。毕竟,相声这碗饭,光有学历和创意是不够的,还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磨练。但至少在第一期,他们展现出来的潜力和对相声的热情,让我觉得他们是有希望的。至少,他们让相声舞台上多了一些不一样的颜色,也让我们这些观众多了一个可以期待的组合。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对博士夫妻组合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存在。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给传统相声带来了一些新的视角和可能性。他们的表演让我看到了“学以致用”的另一种可能,也让我觉得,只要是真的热爱,任何背景和经历都可以成为说相声的素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男博士的情商有点问题,但是探索的方向是非常有意义的。

他的相声说得不好,不是方向错了,而且个人水平不行,说好相声基本功还是重要的,要不你幽默天赋特高,口条天生特好,像吴宗宪,大张伟这种,也行。天赋一般的人,如果缺乏语言训练,那么舞台表现力就很难出得来。

反过来,相声发展到现在,你也看到了,要光靠基本功,光用老语气,光讲老段子,演员视野太窄,脱离生活,当然也不行。你就看现在说相声的这帮人,不管是相声界的,还是来参赛的,一个个老气横秋,说的都是老掉牙的东西,即便套时下新鲜事,也是那个老腔老调,抓不到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那个点儿,这也不成。有人说德云社在为中国相声界培养后备力量,有人说这几年相声慢慢火起来了,照我看,这都是假象。郭德纲一离开,德云社一下玩完。中国相声界没了郭德纲,就找不到几个真正好笑的人了。相声的没落还在继续,它迟早会在慢慢的演变中,被一种新的形式替代。比如脱口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