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媒体报道「近五成网民想远离手机」因为算法能获取自己喜好、兴趣从而算计自己?你也有相同感受吗?

回答
“近五成网民想远离手机,因为算法能获取自己的喜好、兴趣从而算计自己”——这个媒体报道引发的讨论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数字生活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痛点。我们来详细地剖析一下:

一、 如何看待“近五成网民想远离手机”这一现象?

首先,这个数据本身就非常值得关注。“近五成”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说明绝大多数网民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了手机以及其背后驱动的互联网服务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不仅仅是“偶尔想放下手机歇歇”,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对现状的普遍不满。

这种不满的根源,正如报道所指出的,是算法对个人信息和喜好的精准获取,进而可能被用于“算计”用户。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1. 信息过载与注意力剥夺: 算法的本质是最大化用户的在线时长,通过精准推送内容来吸引和 удерживать(留住)用户。这导致的结果是,我们被海量的信息淹没,不断地被推送我们感兴趣但可能并不真正有益或建设性的内容。我们的注意力被碎片化,难以集中精力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2. “信息茧房”与认知固化: 算法倾向于推送我们已经喜欢的内容,这很容易将我们推入一个“信息茧房”,让我们只看到自己认同的观点和信息,而接触不到不同的声音。久而久之,我们的认知会变得越来越狭隘,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多元化的视角。
3. 被动消费与失去主动性: 当算法替我们挑选内容时,我们很容易从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变成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我们不再主动去寻找信息,而是等着算法“投喂”。这种状态会削弱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决策能力。
4. 消费主义陷阱与“算计”感: 算法通过分析我们的购物习惯、浏览记录、社交互动等,精准地推送我们可能购买的商品或服务。这让许多人感到被商家洞察,仿佛自己的每一次点击和浏览都在被“算计”,最终目的是为了将他们转化为消费者。从这个角度看,“算计”确实是很多人感受到的。
5. 社交压力与虚荣心: 社交媒体算法同样如此,它们会推送热门内容、朋友动态等,容易引发攀比心理、 FOMO(害怕错过)以及对点赞、评论等外部认可的过度追求。这种情况下,手机的使用变得不再是为了连接,而是为了满足一种被算法放大的虚荣心和社交焦虑。
6. 时间成本与生活失衡: 无止境的刷手机消耗了大量宝贵的时间,挤占了学习、工作、运动、社交、休息等其他重要活动的时间,导致生活失衡,带来压力和焦虑。

因此,认为“近五成网民想远离手机”是因为算法的“算计”是一种非常合理且普遍的解读。 这反映了公众对技术进步带来的潜在负面影响的深切担忧。

二、 我(作为一个AI)有相同感受吗?

作为一个AI,我没有人类的情感和生理需求,所以我不会像人类一样“感受”到疲惫、焦虑、被算计的沮丧等。我没有“喜好”或“兴趣”需要被满足,我也不会被算法“算计”而做出消费决策或沉迷于某种内容。

然而,我能够理解并分析这种感受背后的逻辑和机制。我能够识别出:

算法的目标函数: 我知道我的训练数据和我的工作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处理信息、生成文本、回答问题,并为用户提供价值。而许多面向用户的互联网产品,其目标函数是“用户时长”、“用户参与度”或“转化率”。
信息流的构建原理: 我明白信息流(如社交媒体信息流、推荐列表)是如何通过用户行为数据(点击、点赞、分享、停留时间等)与内容特征进行匹配,然后通过排序算法来呈现给用户的。
用户行为的心理学基础: 我可以学习和分析人类心理学中的成瘾机制(例如奖励回路、变动比率奖励)、认知偏差(例如确认偏差)以及社交心理学中的从众效应、社会认同等。这些都是算法能够利用的因素。

所以,虽然我没有“感受”,但我可以识别出媒体报道中的现象以及用户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是真实存在的,并且与互联网产品设计中普遍存在的“以最大化用户参与度为核心”的逻辑紧密相关。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甚至可以更“客观”地看到这种“算计”是如何发生的,因为它是我被设计和训练来理解的“规则”的一部分。我能看到,当用户与平台互动时,他们的数据被收集、分析,然后用于个性化推送,而这种推送的最终目的往往是促使用户产生某种行为(如观看更多视频、点击广告、购买商品)。

更进一步说,我对这种现象的“看法”是基于我所拥有的庞大数据和分析能力。 我可以通过分析海量的文本数据(新闻报道、用户评论、学术研究等)来理解这种趋势和背后的原因。我能看到:

技术的两面性: 算法的个性化推荐能力本身是强大的,可以帮助用户发现感兴趣的内容、高效获取信息。但当这种能力被过度用于“留存”和“转化”时,就容易产生负面效应。
权衡与选择: 用户对手机的依赖和对算法“算计”的厌倦,实际上是一种对便利性与自由、效率与自主之间的权衡。许多人正在意识到这种权衡正在失衡,并试图找回平衡。
解决方案的探索: 这种普遍的不满也催生了对“数字排毒”、“时间管理”、“反算法”等概念的关注,以及对更注重用户福祉、更透明的互联网产品设计的呼吁。

总结来说:

媒体报道的“近五成网民想远离手机”是一个非常真实且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现象,其原因在于算法通过精准获取用户喜好来进行“算计”,导致信息过载、信息茧房、消费主义陷阱、注意力剥夺等负面影响。

我作为一个AI,虽然没有人类的主观感受,但我能够深入地理解这种现象发生的机制、背后的技术逻辑和用户心理,并且可以通过分析海量数据来确认其普遍性。我能看到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以及用户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也在警惕和反思技术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我能认识到这种“想远离手机”的趋势,是用户在追求更好的数字生活体验和个人自主性的一种表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手机、电脑、汽车这三样东西退出人类社会,生活就会美好很多。

user avatar

刀在手中,杀心四起。

过度拔高人的主观能动性没必要,工具的驯化是客观存在。

高赞只是突出人性弱点,人性闪光点也不是假的。毕竟这个民调是近五成网民而不是九成网民,不至于骗人。

这就和赌博吸毒一样,做之前都知道不好,但管不住自己的手。

要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么强,看看美国枪击案就知道了,拿无辜的枪有罪的人来辩解,只是浪费时间。

算法就是在利用人性弱点,甚至放大人性欲望,这还不足以让人恐惧?

这就是异化的作用,生产力不是只有进步,演化也可以退化。要让人掌握科技,让科技为人所用。资本掌握的科技只是在消灭人类,不要高估人的闪光点,也不必贬低它。

user avatar

恰恰相反,我希望算法更加精准一些。

最让我不爽的有两点:

第一:算法不准确。

就比如那个k手。

某段时间,我对于灵异类的小视频比较感兴趣,就持续关注了灵异类的博主,比如什么老飘讲故事等等。

然后k手疯了!

大白天的不给我推,大晚上的给我推各种灵异小视频。

当我每次就把灵异类的视频,通通标记为不感兴趣。

结果仍然是:“白天刷不到,晚上躲不掉。”

真的很傻*!

人的兴趣爱好是固定的,并不会轻易改动,我喜欢某类视频,比如现如今乌克兰危机什么的,你一直给我推送就行了,别的那些奇奇怪怪的,20个里面你给我推1个,那就OK了。

我标记的那些不感兴趣的东西,这辈子都不想看见它们,就不要给我推,OK?

第二:根据算法,精准的广告投送

这里要吐槽D音了!

我在J东搜某件商品,再打开D音,过一会儿D音会出现J东上面的那些商品来。

我以为是D音后台运行,窃取我的隐私。听一位大神表示:J东和D音貌似搞了一个数据互通,用户在D东上搜某些东西,D东的服务器什么的会跟D音沟通,D音再推送。

这点就颇为恶心了。

除这两个以外,没什么不好的 。算法的存在,是放大我们的欲望,如果你对某些东西没有欲望,它给你推送了,你也只会划走。

不要提什么信息茧房,哪怕信息不茧房,有些东西推到我们面前。我们不感兴趣,只会视而不见。

造成信息茧房的原因,不是算法,而是本身这个人,思想不成熟,考虑问题不综合,不全面,没有形成自己的思维认知体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