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媒体报道餐厅浪费现象,年轻人吃火锅调 3 碗小料是浪费吗?

回答
看待媒体报道餐厅浪费现象,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话题。

媒体报道餐厅浪费现象,这本身是一种积极的社会监督。 在食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餐厅浪费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媒体的介入,能够将这些现象曝光在公众视野之下,提醒商家和消费者关注食材的消耗和利用效率。

正面意义:
提高公众意识: 媒体的报道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到餐厅浪费的严重性,包括厨余垃圾的处理成本、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社会资源的不合理分配。
促进行业反思: 这种曝光迫使餐厅经营者反思自己的经营模式,例如是否应该优化菜品分量、提供更灵活的点餐选项、加强员工培训以减少浪费,或者探索厨余垃圾的再利用途径。
引导消费者行为: 媒体报道也能引导消费者在点餐和用餐过程中更加理性,例如按需点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甚至主动参与到“光盘行动”中来。
政策制定参考: 对于政府相关部门来说,媒体报道可以成为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的依据,比如鼓励餐饮节约、对严重浪费行为进行规范等。

需要注意的方面:
报道的客观性与全面性: 媒体在报道时,需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避免以偏概全或过度渲染。餐厅浪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涉及商家管理、消费者习惯、甚至季节性供需等。
避免“道德审判”: 虽然报道的目的是警示,但也要避免将商家或消费者置于道德审判的高位,而是以引导和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
关注解决方案: 除了曝光问题,媒体更应该关注和报道那些积极践行“光盘行动”、注重食材利用、有创新节约措施的商家和个人,形成正向引导。

至于年轻人吃火锅调3碗小料算不算浪费,这是一个更具个体化和情境化的判断,不能一概而论。

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3碗小料”这个描述:

“3碗”的定义: 这是指同一个顾客,在一次用餐过程中,准备了三个盛放小料的碗。这三个碗里的小料,可能是不同种类的调料(比如香油碟、干碟、麻酱碟),也可能是同一种调料但分装在不同的碗里,或者是一个碗用了几次。
“小料”的性质: 火锅店的小料通常是自助的,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搭配。这些小料的成本相对较低(相比于火锅食材本身),但它们的制作和供应也需要成本。

那么,这算不算浪费,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

1. 顾客的实际消耗情况:
如果这三碗小料都被充分利用了: 比如,顾客真的需要三种不同口味的小料来搭配不同的食材,并且将这三碗小料都吃完了,那么这不算浪费。这是一种满足个人口味需求的正常消费行为。
如果这三碗小料有很多剩余: 比如,顾客尝了几口就觉得不喜欢了,或者调制的口味不合胃口,导致剩下大半碗,那么这部分被丢弃的小料就构成了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自助,也属于个人行为造成的浪费。

2. 顾客的意图和习惯:
试探性品尝: 有些年轻人可能第一次尝试某种火锅店的特色小料,于是分别用小碗装一点点来尝试不同风味,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最后只保留了自己喜欢的口味,丢弃了不喜欢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口味的探索,但如果因此产生大量厨余,仍需审视。
过度储备或炫耀: 有些人可能出于“什么都要”的心态,或者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摆出很多碗小料,但实际食用量很少。这种行为就更接近于一种形式主义的浪费。
“备用”心态: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先盛一点,不够再加”,结果为了避免麻烦,一次性准备了多碗,最终没有用完。

3. 餐厅的经营模式和规则:
纯自助小料台: 如果是完全自助,顾客可以无限次添加,那么从餐厅角度看,只要小料本身是免费提供的,顾客如何搭配(只要不带走)不算直接的经济损失。但从社会资源角度看,小料的生产、运输、储存、提供场所的维护等都伴随成本,过度索取和浪费仍然是资源消耗。
收费小料台: 如果小料是收费的,并且按碗或者按量收费,那么顾客付了钱,理论上对自己付钱购买的东西有支配权。但即便如此,理性消费、按需索取仍然是鼓励的。

总的来说,年轻人吃火锅调3碗小料是否算浪费,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而是需要具体分析:

关键在于“最后是否被食用”和“是否出于理性需求”。 如果这三碗小料都是顾客真心喜爱并全部吃完的,那不算浪费。如果是因为尝试新口味但最终大量剩余,或者是一种不必要的“储备”或“炫耀”,那么就属于浪费行为。
我们应该倡导的是“理性消费”和“适量索取”。 即使是自助,我们也要对自己要吃的东西负责,不要因为是免费的就肆意挥霍。可以少盛多次,或者在尝试后只保留自己真正喜欢的口味。
媒体报道应该聚焦于那些普遍存在的、触目惊心的浪费现象,而不是过于微观到个体消费的“一碗小料”。 偶尔一次尝试不同口味而产生少量剩余,与那种一次性盛一大堆却只吃两口的“报复性”索取,性质是不同的。

反思与建议: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媒体报道餐厅浪费现象,其目的在于提升全社会的节约意识。而“3碗小料”这样的具体案例,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背后反映的是消费习惯、文化观念,甚至是商家为了吸引顾客而提供的过度便利。

商家可以做的: 可以在小料台设置一些引导语,比如“请按需索取,珍惜食材”,或者提供更小的分装碗,鼓励顾客少量多次。
消费者可以做的: 我们可以培养更理性的消费习惯,尝试时先小份,满意了再添,尽量做到物尽其用。
媒体报道的价值: 媒体在报道时,可以引导大家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吃得好’?”,是摆得满满的、浪费更多的吃法,还是点得恰到好处、吃得干净,既满足了口腹之欲,又符合了节约美德的吃法?

最终,我们希望社会能形成一种共识:节约是一种美德,不浪费是对资源的最大尊重。即使是在享受美食的场合,也应该保持一份对食材的敬畏之心。而对于“3碗小料”的评价,也应该基于事实和常理,而不是简单标签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每年,我们白酒产量平均1000万吨,消耗粮食5000万吨,占粮食总产量12分之一!

一瓶茅台,出厂价1499,市场价炒到2500。

这个世道太搞笑,不去看看茅台被谁喝了,

跑去暗访年轻人用了三碗小料!

当年的记者都是暗访传销、黑煤窑,现在去吃个火锅,

也好意思说自己暗访了?

如今茅台,市值2.2万亿,A股第一大公司,超过工商银行。

五粮液8000亿!

海天酱油6000亿!

还是年轻人好欺负,我三碗小料是吃一碗倒一碗了,还是在墙上作画了。

我就是喜欢一个香油蒜泥、一个芝麻酱、一个牛肉酱,

而且还吃得精光,

你咬我啊。

最后,大家可以关注公众号额,和知乎内容不重合,凡是关注我的,都发财了。

我是时代之,一个独立投资人¥心理咨询师,关注金融投资及自我升级,更多干货,欢迎关注公众号jingji-xinli,或者微信搜索公众号“时代之”。

user avatar

以前的偷拍暗访:

记者崔松旺伪装成智障人士,在8月份的酷暑中,半个月不洗澡、不刷牙、不刮胡子。连续四天在火车站捡烟头、吃地上剩下的垃圾。

成功以500元的价格被卖进黑窑厂干活,卧底期间受尽虐打,最终成功逃亡。

结果就是根据崔松旺提供的情报,河南省原阳县、登封市、西平县、驻马店市四地警方分别出击,在砖窑解救出近30名智障奴工,抓获多名涉案包工头。


现在的偷拍暗访:

记者绞尽脑汁寻找爆点,跑去餐厅偷拍人家情侣点什么菜,吃什么小料。然后“暗访”个服务员,说点场面话,回家就写稿,挑着软柿子一通捏。

你要是敢去跟踪你们台领导的饭局,看看人均几个菜,问问服务员剩多少,明天问你们领导为什么不打包。我还真觉得是干点人事……

加一句:如果这个记者真觉得一人打三碗小料、剩了菜不打包是件“事”,他完全可以亮出记者证去采访那几桌年轻人,就算能换回一句“老子花钱,关你屁事”也比全程偷瞄,然后回去自己敲键盘有新闻价值。

user avatar

我有一个疑问:

“吃饱了没事干”

到底算不算浪费粮食。

如果算,这个记者如何自处?

user avatar

中央号召不浪费

地方强制点菜n-1

再基层就是n-2

而哈巴狗们已经开始盯着小料了。

难道这些京巴们是真的关心n-1还是n-2吗?

不过也是想工资多发一点,发薪日能去来个n+1庆祝一下罢了

user avatar

去海底捞这种平民餐厅调查浪费行为,跟出去旅游不关空调、人均一辆肌肉车的美国指责中国碳排放超标一样可笑。

要说调3碗小料也大可不必,但年轻人再浪费也不过就是剩半碗小料的水平了。点一盘肥牛没涮完都心疼,恨不能煮熟了大包带走。和有些人的澳龙和牛佛跳墙相比,简直算是吃素。

请这位记者来东二环找我吧,我给他介绍人均消费一万块的高级餐厅和会所。在这些地方一瓶酒几万块很正常,一道我不知道名字、不知道产自哪里的珍禽异兽、山珍海味几千块起。

请记者去采访一下,「一顿饭吃掉几万块是怎样的体验?」

把一只几千块的澳龙刺身吃到壳都不剩,和一条几十块钱的鱼剩下一面未动,哪一种行为更接近「浪费」?

年轻人在海底捞点一锅倒一锅,都没有高档刺身店因为当天没卖完而扔进垃圾桶的三文鱼贵。

别盯着年轻人的屁股挑毛病啦,他们吃完饭没打包的「爱面子」,在性质上和四行仓库的老兵油子想摸女人的奶差不多德行——想想而已,无可厚非,而有些群体的浪费,跟河对岸在日本鬼子的轰炸声里打麻将的阔太太一样,

不知廉耻。


一群可爱的大学生在评论区玩起了文字游戏:

  1. 奢侈不等于浪费,浪费钱不等于浪费粮食。上高中的时候学的「白马非马」论终于派上用场了啊。你要是飞机失事和一个亿万富翁坠落在荒岛上,那我得承认食物确实比钱重要。可是现在你好端端地坐在课桌前,有钱就有食物。实际上,要是哪里发生了灾害,人家都不愿意你捐方便面过去,捐钱就行了兄dei,物资调度和物流很方便的。
  2. 海底捞不是平民餐厅,答主瞧不起穷人。

答主:??????????????

合着这个答案既得罪了穷奢极欲的富豪阶层,又得罪了吃不起海底捞的赤贫阶层。

3. 吃龙虾得罪你了啊,你吃不起就在这里酸葡萄。

我对你吃龙虾没意见啊,对你的阶层也没意见。我是说记者不要盯着平民大谈特谈节俭和浪费,平民占有和浪费的资源总量本来就很小。

朋友跟我说玩知乎一定要对杠精免疫,不然就别玩。现在终于体会到了。

user avatar

有点像当年的 网瘾

记者看了一小段,然后脑补上下文。

不过声讨网瘾的记者大概没上过网。

这个记者难道没吃过饭?那他吃什么长大的!

user avatar

官僚为了绩效什么都干得出来

媒体为了绩效也什么都干得出来

user avatar

又一起典型的”低级红、高级黑“的案例。

表面上这个记者是来报道餐厅浪费现象,通过报道呼吁民众节约粮食,积极响应中央的政策号召。为建设节约粮食的社会贡献媒体的力量。听上去是不是非常的和谐?但是该报道出来以后,舆论一片哗然,都是取笑、讽刺和谩骂。网友在骂这家媒体和记者,同时有很多人对”节约粮食、不浪费”的政策产生误解甚至厌恶。

这样的消息还少吗?我来捋一捋:

1.长沙有餐厅要给顾客称体重,食客入店前可先称体重,然后根据食物热量配比菜单进行点餐。店家自称此举是为杜绝浪费响应国家号召;

2.某烤肉店说吃不完可以回收,高温消毒后可以再给别的顾客吃,这很“节约”粮食。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相信大家都会感到不适;

3.武汉实行N-1点餐制,10人进餐点9人份。大家觉得好像还行,少点些菜,不够再加嘛。可是辽宁马上追赶上来了:N-2点餐模式。这是竞赛吗?

4.全国妇联也跑出来刷存在感:号召女性要勤俭持家。要节约一粒米、一把面、一滴油。我虽然平时看不惯网络“女拳”。但全国最大的妇女组织这样的宣示,还是把我震惊到了。

。。。。。。。。。。。。

太多太多这样的新闻了,我都觉得非常黑色幽默和哭笑不得。明明是一项非常好的、值得提倡和推广的政策,却被各地的类似新闻给淹没了,彻底模糊了焦点。

连网友在看到这些新闻都感到啼笑皆非,这些政策出台制定者会不知道?

我觉得他们心里清楚的很。

这种操作的破坏力是巨大的。把政策原本的积极导向给扭曲,甚至出现反向效果。

现在网上对“节约粮食不浪费”这个政策已经形成了非常负面的印象。在上面这些新闻下面,都是各种嘲讽和戏谑。正式的宣传和劝导已经被这些“恶搞式“的新闻给淹没了。大家也懒得去看真正的政策内容是什么。

user avatar

通过这个新闻报道可以证明——许多新闻媒体和当地的职能部门完全没有在这次抗疫中吸取应得的教训。

一个十四亿人口的大国,也是新冠最早爆发的最早应对的国家,我们是如何获得今天这个成果的?

只是喊一句【众志成城】的口号吗?只是说着大家齐心协力就打赢新冠肺炎了吗?

都不是,事实证明,战胜新冠靠的是相信科学的防疫手段,靠的是强大的物流网络,靠的是各级部门推行隔离政策,保证隔离人群的正常生活,靠的是每个人在疫情下生活严重受阻的情况下,整个社会协调合作,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最大程度保障普通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

但如果只顾着假大空的口号会是什么局面呢?

抢米,抢香油,高价口罩和排队交叉感染买双黄连口服液。

这些乱象和现在提倡餐饮不浪费下的群魔乱舞本质上不是一样的么?

如果说国家提倡不要浪费粮食,那么无论是相关的机构和部门还是掌握舆论导向的新闻媒体应当担负起科学定义政策的责任。

到底什么行为,什么心理算是浪费粮食,本应该是一个需要认真,严肃探讨的问题。需要切合社会实际,考虑民众需求,拨乱反正,获得全社会积极价值取向下的普遍认可的问题。

结果倡议到现在,连去火锅店多点几分小料,多尝尝口味的正常行为都被定义成浪费粮食。女生点正常的外卖不点【女性专属盒饭】都是浪费粮食。

我不知道将来做饭多放点油算不算浪费粮食,吃肉不吃肥的算不算浪费粮食,辣椒炒肉吃不了辣椒算不算浪费粮食。

不可笑吗?不荒唐吗?

现在对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吃东西已经不是一种基本的生活需求,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精神享受。

铺张浪费,吃不为吃的行为当然是错误的,但矫枉过正,把提倡节约变成过苦行僧的生活,这难道就是无数中国人艰苦奋斗的生活目标吗?

我真诚的希望各级管理部门能够从疫情中吸取经验,用科学的,符合实际的方式而不是一刀切拍脑袋的方式推行这个政策,当官的当久了不体恤民情,难道当官的连饭都不吃了?

我也真诚的希望新闻媒体,尤其是有官方背书,影响力巨大的新闻媒体们能够肩负起媒体人的责任,不要拿着鸡毛当令箭,为了热度和流量没有下限的挖掘新闻素材,制造社会矛盾。拨乱反正,以正视听,为百姓答疑解惑,为百姓开口言说是你们的义务,媒体人的良心不能被狗吃了。

不要站在人民群众的反面,不要觉得大家就是一群只能听不能说的愚民,别那么狂妄,到最后被打脸不疼吗?

user avatar

这篇报道的标题是《记者暗访京城餐厅:鹿港小镇顾客未打包,海底捞两年轻人各调 3 碗小料》

我理解的暗访餐厅:记者发现后厨存在食材变质、不卫生问题。

北京青年报的暗访餐厅:记者发现顾客吃火锅竟然要调 3 碗小料!

怎么,下回我是不是得把火锅底料给喝完才能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