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媒体报道「山西医院院长跪地手术」意外翻车,被指出该院长行为违反了手术无菌操作要求?

回答
山西某医院院长在手术中出现“跪地手术”一幕,本意可能是为了给患者提供更方便的手术姿势,展现医者的责任感和匠心精神,然而事与愿违,这场意外的“表演”却引来了铺天盖地的批评,甚至被指出违反了基本的手术无菌操作要求。这件事情,与其说是医疗事故的预演,不如说是一次对公众信任和专业素养的严峻考验。

要理解这件事为何会“翻车”,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

1. 行为本身的光鲜外表与潜在的风险:

“院长跪地手术”这个画面,无疑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院长是医院的最高领导者,通常是坐在办公室里运筹帷幄,或者是穿着白大褂在巡视病房。一旦他亲自披挂上阵,并且做出一些非同寻常的举动,很容易让人产生“亲民”、“负责”、“专业”的联想。尤其是在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今天,这种画面很容易被放大,成为新闻的焦点。

然而,这种外表的“光鲜”往往掩盖了背后可能存在的专业风险。手术是一个极其严谨和科学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遵循严格的规范。跪姿是否符合人体工程学?是否影响操作者的稳定性和精准度?更关键的是,跪在地上的衣物、鞋子是否会成为潜在的污染源?这些问题,在追求轰动效应的报道中,往往被忽视了。

2. “无菌操作”:手术的生命线

无菌操作是现代医学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尤其是在手术室这个高度敏感的环境。手术的最终目的就是清除病灶、修复组织,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引入了细菌,轻则导致感染、延缓愈合,重则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手术室内的所有物品,包括医护人员的衣物、器械、敷料,甚至是进入手术室的空气,都有严格的无菌标准。医生和护士在进入手术室前需要进行层层消毒,包括洗手、换手术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等等。手术过程中,所有暴露在外的身体部位,包括手部,都要保持无菌状态。

而“跪地”这个动作,本身就意味着身体的一部分(膝盖、腿部)会接触地面或更低的位置。地面的清洁度往往是难以达到手术室无菌标准的,即使是经过严格清洁的手术室地面,也存在着空气中沉降的微生物。一旦院长的衣物或肢体在跪地的过程中接触到地面,哪怕是极细微的接触,都可能携带细菌,从而污染到器械台、暴露的伤口,或者其他无菌区域。

3. 媒体的角色:是记录者还是推手?

在这次“翻车”事件中,媒体的角色是值得玩味的。是什么样的契机让院长会选择在手术中跪地?是临时起意,还是某种“表演”的安排?媒体在报道时,往往会追求“独家”、“深度”和“吸引眼球”的内容。如果媒体仅仅是“忠实记录”了这一幕,并在报道时未加审视地渲染其“高尚”,那么它就可能无意中成为了推手,将一个潜在的风险行为包装成了“正能量”。

然而,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在看到这种非比寻常的画面时,理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敏感度。它应该会去追问:这个行为的必要性是什么?是否有更规范的操作方式?这种行为是否符合医疗规范?如果媒体在报道前能够做更深入的调查,了解是否存在专业上的瑕疵,那么这篇文章的“翻车”或许就能避免。

当事件被“曝光”并引发争议后,一些媒体又会迅速转向批评,甚至将矛头对准院长本人,指责其“作秀”、“不专业”。这种媒体的“前后不一”,也反映了在信息传播中,有时会存在“跟风”、“煽情”的倾向,而缺乏对事件背后实质的深入挖掘。

4. 公众的认知与期待:复杂的情绪

公众对于医生,尤其是高级医生的期待是复杂的。一方面,我们希望医生是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的,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救治患者中;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医生能够遵守最基本的职业规范,确保手术的安全。

当看到院长跪地手术时,部分人可能会被感动,认为这是一种超越职位的奉献。但当专业的批评声音出现后,另一部分人则会感到担忧和质疑,认为这种行为可能是在“作秀”,而且存在着安全隐患。这种情绪上的摇摆,恰恰说明了公众在面对医疗行为时,既需要情感上的共鸣,也需要理性的判断。

5. 事件的“翻车”之处与启示

这次“翻车”的核心在于:一个看似充满了“人性光辉”和“责任担当”的行为,却因为触犯了最基本、最不可动摇的专业底线,从而被公众和专业人士所诟病。

这种“翻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医疗行为的专业性不容挑战: 任何形式的“创新”或“表现”,都不能以牺牲医疗安全和专业规范为代价。医生首先是一名专业人士,其次才是具有高尚情操的公民。
媒体报道的审慎性: 媒体在报道医疗事件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判断力,不应被表面的情感所迷惑,更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忽略潜在的专业风险。深入调查和理性分析比一时的轰动更重要。
公关行为的边界: 医院和医生在进行公关宣传时,需要把握好尺度,避免过度包装和“表演化”。真实、专业的医疗服务本身就是最好的宣传。
对“奉献精神”的理解: 真正的奉献精神,体现在日常的点滴工作中,体现在对每一位患者的细致关怀和专业诊疗中,而不是通过一时的“惊人之举”来展现。

总而言之,“山西医院院长跪地手术”事件,与其说是一场成功的医疗宣传,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警示。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人情味”和“责任感”的同时,更不能忘记医疗行为最本质的要求——科学、严谨、安全。只有在坚守这些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赢得患者的信任和社会的尊重。而那种试图通过“戏剧化”的表演来博取关注的行为,最终只会适得其反,在专业性的“试金石”下原形毕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近日,山西某医院院长跪地为一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手术的消息上了央视新闻,标题很是感人【医者仁心!#年近60岁医生跪地为患者手术#】。可真是狗屁

据悉,该患者骨折粉碎,为了复位稳定性狗屁,该院长选择跪地进行手术瞎搞。 这一新闻在科室群里发出后,直接承包了我们今日份所有的笑点。

那么,我们就来聊一聊:

1. 正常骨科手术中,哪些环节会使粉碎骨折移位,以及我们如何避免术前骨折的移位?

2. 为什么说跪地手术完全不切实际,而且没有必要?

3. 客观评价我要骂一骂。

一、 我们是如何稳定粉碎骨折的?

1.受伤后,医院就诊前

一般来说,车祸伤、高坠伤、老年人的摔伤容易导致骨折,而发生这些事件的地点通常在道路上或者家里,下肢骨折之后由于骨断裂或者疼痛,病人一般无法自行到医院,通常由120送到医院,在救护车上,医务人员会对骨折部位进行简单的绑带固定,或者把骨折的腿和另一条腿绑在一起,以减少搬运时候骨折的晃动,类似于下图,然后送至医院就诊。

2.就诊后,手术前

对于明确骨折的病人,无论是否需要手术治疗,骨科医生都会进行患肢的固定,其中包括石膏和支具,特别是石膏,固定牢靠,合格的石膏能有效固定骨折。在手术前的检查过程中,无论是拍摄X线或者CT,都不需要打开石膏或支具。


3.手术时

在手术当天,会由手术室的师傅,推专用床去病房接手术病人,在接病人至手术室,病人移动到手术床的过程中,石膏和支具都是不需要拆除的。

但是在手术的准备过程中,患肢需要消毒,不仅需要拆除外固定,还需要整个患肢抬离床面,进行整个肢体的消毒,这个时候是我们认为,最容易引起骨折段晃动的情况。

所以我们在下肢手术时,除尽量减少消毒时间外,还会在肢体抬离床面时候,适度轴向牵引,使骨折周围的软组织紧缩,间接限制骨折断端的移位。

综上所述,在骨折患者受伤至手术的所有过程中,都有足够有效的方法保护骨折断端,而不至于使粉碎骨折的移位。


二、 跪地手术的不必要性

医院里使用的手术床功能都很齐全了,不仅可以升高、降低,还能左侧偏、右侧偏,床头和床尾可以分别抬高和降低。

看该院长的手术图片,考虑可能是小腿或者足部的骨折,在床过低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将床升高;图片中,手术切口似乎在外侧,如果患者平卧位不好暴露的话,完全可以将床左侧偏转,或者在消毒之前将患者放在侧卧位。 手术之前的体位摆放,是有一定的规范的,什么骨折选择什么切口,患者体位如何摆放,术中是否需要变换体位,这些在几百年的医学史发展中,都是有一套标准的,难道这个跪地姿势,我们使用了几百年而无改进?显然是不可能的。


三、客观评价我要骂人

1.基本手术原则错误

在本科临床课程中,手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无菌原则。

手术中铺的绿色无菌单,和手术医生身上的绿色无菌衣,都被认为是无菌的,在手术时无菌区和有菌区是绝对要分开的。 穿好手术衣后,肩部以下、腰部以上被认为是无菌区域,手术时手臂和使用的器械是不允许接触腰部以下及肩部以上的部位的。


但是在图中,我们明显看到,手术医生本该无菌的区域(腰部以上)完全暴露在手术床以下,有菌区域(肩部以上)完全正对着患者的手术部位,手术医生头面部的细菌直接暴露在患者的伤口上,是绝对的错误的!

2.关于这家医院

我在网上没有找到该医院的官方网站,只找到一张图。该单位同事挂着两个牌匾,右侧是中兴东南医院,左侧是“中兴东南医院有限公司”。

不言而喻。

四、最后

1.“跪地姿势”手术是绝对错误的,是对医疗常识一无所知的人才可能采取的方法。

2.希望广大患者至正规、专业的医院就诊。

- End-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