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996其实效率更低,创造的价值更少。为什么国内很多老板和领导更喜欢员工加班呢?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职场人的心声。说实话,996模式下效率更低、价值创造更少,这个论断是有一定道理的,甚至在很多研究和讨论中都有印证。但为什么在国内很多老板和领导那里,加班反而成了“常态”,甚至是他们乐于见到的一种景象呢?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咱们得承认,“加班”这个行为本身,在很多管理者眼中,是一种最直观、最容易衡量的“付出”。

“看得见”的努力,容易获得肯定: 在一个时间驱动的考核体系里,员工坐在座位上的时间越长,付出的“工时”就越多。对于那些不太擅长或者没有条件去精细化管理、去衡量员工实际产出和效率的领导来说,员工准时下班,或者说工作日就完成了该做的事,反而会让他们产生一种“不够努力”的错觉。反过来,如果员工加班,即使最终产出没有成正比的增长,但“这个人在努力,他是在为公司奉献”这种印象就很容易建立起来。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甚至有点“懒惰”的管理方式——不思考如何提升效率,只看谁在“耗着”。

应对不确定性和项目压力: 很多时候,加班并不是因为工作量实在太大,而是因为项目规划不足、需求频繁变动、沟通效率低下,或者出现了预料之外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领导为了弥补这些失误,或者为了赶上一个模糊的截止日期,就会倾向于让员工用延长工作时间的方式来“填坑”。这就像一个蹩脚的建筑师,设计出不合理的图纸,然后让工人用更长的工期、更多的材料去勉强完成,而不是花时间去优化设计本身。

一种“企业文化”的形成: 很多时候,加班并非源于个人意愿,而是成为一种被默许甚至鼓励的“潜规则”。如果公司里大家都加班,不加班的人反而可能显得格格不入,甚至被认为是“不够积极”、“没有责任心”。在这种氛围下,很多员工为了不被边缘化,为了融入团队,即使手头的工作已经完成,也会选择“象征性地”加班一会儿,或者做一些不那么核心、不那么重要的工作来“装样子”。领导看到这种集体性的“加班行为”,自然会觉得“大家都在努力”,也就强化了加班的合理性。

其次,我们也要看到,一些老板和领导之所以喜欢员工加班,可能也有他们自身的“考量”,虽然这些考量未必站在员工角度。

对成本的“错觉”和对人才的“粗暴使用”: 很多时候,人力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很大。在一些行业和公司里,尤其是那些盈利能力强但技术壁垒不高的领域,老板可能会觉得,与其花钱招聘更多的人来分担工作,不如让现有员工“多干点活”。他们可能没有认真计算过延长工时带来的边际效益递减,也没有考虑过过度疲劳对员工创造力、健康以及长期留存率的影响。这是一种将人力简单视为“资源”而非“伙伴”的思路,是一种对人才的粗暴使用和低估。

掌控感和“我说了算”的心理: 对于一些管理者来说,员工完全按照朝九晚五的点准时下班,甚至能在工作时间内高效完成所有任务,可能反而会让他们感到一种失控。当员工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工作,甚至有自己的节奏和时间规划时,领导的“存在感”和“权威感”可能会被削弱。相反,当员工因为加班而显得疲惫、需要不断地调整状态,甚至主动向领导寻求支持时,领导的掌控感反而会更强,更能体现出“我在这里调度资源”、“我在这里拍板定夺”的角色。

对“竞争”的误解: 在某些高度竞争的行业,老板可能会认为,只有通过比竞争对手更疯狂的投入(包括时间),才能赢得市场。他们将加班视为一种“战略性竞争优势”,认为对手也在加班,所以我也必须加班,这样才能不落后。然而,他们可能忽略了创新的重要性、效率的提升以及员工的长期福祉,而只是简单地将“投入时间”等同于“投入战斗力”。

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 很多公司对员工的评价仍然是基于“在岗时间”或“完成任务数量”,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贡献”或“为公司带来的实际价值”。当绩效考核不精细、不科学时,加班就成了一个容易被量化和考核的指标,尽管它可能与实际价值创造脱钩。领导也因此更容易依赖这种“看得见的”投入来评价员工。

那么,为什么说996效率更低、价值更少呢?这也不是空穴依赖。

边际效益递减: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长时间工作后,效率会明显下降。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大脑会疲劳,注意力会分散,犯错的概率也会增加。加班的后半程,很多时候是在“耗时间”,而非真正“创造价值”。可能一个高效的工作小时就能完成的事情,因为疲劳,需要花费两个小时,甚至更多。

扼杀创造力和创新: 创造力往往来自于充沛的精力、轻松的心情和跳出常规思考的空间。当员工长期处于高压、疲惫的状态下,大脑会进入一种“生存模式”,更倾向于执行已有的指令,而非进行探索和创新。许多伟大的想法和突破,往往是在工作之余,在放松的状态下产生的。过度加班直接剥夺了员工产生这些“额外价值”的时间和精力。

身心健康损耗: 长期的996模式是对员工身心健康的严重透视。疲劳、睡眠不足、缺乏运动、社交缺失,这些都会导致各种健康问题,包括亚健康、慢性病,甚至更严重的疾病。一个长期被消耗、身心俱疲的员工,不仅工作效率低下,其长期的“人才价值”也会大幅缩水。而且,公司也需要承担由此带来的医疗成本和人员流失成本。

人才流失和恶性循环: 这种模式很难留住真正优秀、有才华且注重生活品质的人才。他们会选择更有吸引力、更尊重员工的公司。而留下来的人,往往是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或者被这种“牺牲精神”所绑架。这会让公司的整体人才质量下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低质量的人才需要更多的“时间投入”来弥补能力的不足,而这种“时间投入”又导致了更低的人才吸引力。

总而言之,很多老板和领导偏爱员工加班,是源于一种比较简单粗暴的管理思维,是基于“看得见”的付出而非“看不见”的价值创造,是出于对成本的短期考量、对掌控感的追求,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对竞争的误读。而这种模式,长期来看,无疑是在透支员工的未来,也在损害公司的长远发展潜力。这需要管理者在管理理念、评估体系和企业文化上进行深刻的变革,才能真正实现效率和价值的双提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基建效率啥时候低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职场人的心声。说实话,996模式下效率更低、价值创造更少,这个论断是有一定道理的,甚至在很多研究和讨论中都有印证。但为什么在国内很多老板和领导那里,加班反而成了“常态”,甚至是他们乐于见到的一种景象呢?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
  • 回答
    关于“小米员工称雷军开创了996工作制,后被其他公司效仿”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和分析,以形成一个更全面和客观的看法。这涉及到对历史事实的考证、对“996”概念的理解、对小米企业文化以及雷军个人角色的认知,以及对这种现象背后更深层社会经济因素的探讨。一、 历史事实的考证与“996”概念的.............
  • 回答
    《2019 年白领 996 工作制专题调研报告》指出,加班最“狠”的并非互联网行业,这一结论确实引人深思,也与大众普遍认知存在一定反差。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大众认知的形成与局限性:首先要承认,互联网行业确实因其“996”工作模式而广为人知,甚至成为一种代名词。这种认知.............
  • 回答
    996工作制,这个让无数职场人闻之色变(或者习以为常)的词汇,之所以在公众视野中,尤其是媒体报道里,常常与“互联网公司”紧密相连,并非偶然。这背后有着深刻的行业特点、发展阶段以及竞争逻辑的交织影响。虽然我们常常听到的是互联网行业的996,但要说其他行业“完全没有”,那也有些绝对,只是程度、表现形式和.............
  • 回答
    关于马云公开称996为“福报”的现象,这背后确实牵扯到许多复杂的因素,绝非简单的“明知故犯”可以概括。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切入,理解当时的企业文化、社会环境以及马云本人的价值观和他的商业帝国对社会的影响力。一、 时代背景与企业文化:野蛮生长与“奋斗者”精神首先,我们必须回到996工作.............
  • 回答
    马云在2019年4月14日发布的题为“那点儿小快乐”的长文中,再次谈及了996工作制,并提出其核心在于“热爱和奋斗”。要理解马云的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马云的论述核心:马云在这篇文章中,并没有完全否定996的加班性质,而是试图将其内涵进行“正名”和“升华”。他强调: “.............
  • 回答
    996 工作制,这个在中国互联网和科技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最终走向以及收场方式,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问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其可能的结局,并尝试进行详细的推演。首先,理解996的本质和驱动力至关重要: 高强度竞争驱动: 中国互联网和科技行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且.............
  • 回答
    “996”工作制,即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违反了中国的劳动法律法规。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原因:一、 中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核心规定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国最核心的劳动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这两部法律明确规定了劳动者的.............
  • 回答
    “996工作制”,即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这是一种在中国科技行业盛行的工作模式。它之所以被提倡和接受,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尽管它在法律和个人健康层面存在明显的问题。为什么“996”会被提倡和接受?我们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1. 经济发展和竞争压力下的“效率至.............
  • 回答
    996 工作制,即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在中国科技行业尤其普遍。对于它是否利大于弊,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996 工作制可能带来的“利”(从企业和部分个人角度看):1. 企业利润和效率提升(短期): 快速迭代和项目推进: 在竞争激烈.............
  • 回答
    提到“996工作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国内科技公司流行的“早9点上班,晚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的模式。但要说它是咱们中国的“特色”还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这事儿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了。从根源上讲,996绝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国际惯例”,但它出现的土壤和它所反映的某些工作文化,在全球范围内.............
  • 回答
    996工作制最先被广泛宣传和引入的语境与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密切相关,虽然很难 pinpoint “第一个”明确宣传的公司,但 阿里巴巴 在早期对996工作制的普及和推行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其创始人 马云 的言论和公司的文化中。要详细说明,我们需要追溯到以下几个方面:1. 996工作制的起.............
  • 回答
    关于“996”是否属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什么是“996”?首先,明确“996”的含义:即工作时间从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这是一种非传统的、强度极大的工作模式。为什么说.............
  • 回答
    996,这个由“9点上班、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组成的词汇,在近几年来在中国社会掀起了巨大的争议。提起它,很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疲惫不堪的面孔、无尽的加班、以及被工作吞噬的生活。那么,996真的就那么一无是处吗?或者说,它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复杂性?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把它掰开了揉碎了来看,.............
  • 回答
    996 的未来,是走向合理化还是被禁止,这个问题就像一把双刃剑,牵扯着现实的严峻与理想的呼唤,它的走向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满着博弈与演变。首先,我们得承认,合理化这条路,在现实中确实有着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推动。你想想看,支撑 996 的逻辑是什么?在很多创业公司或者新兴行业,尤其是那些需要快速迭代.............
  • 回答
    “996”的本质,说白了,是一种在特定经济发展阶段下,企业为了追求极致的效率和利润,而对员工劳动时间进行的一种极端压缩和透支。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加班现象,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经济逻辑、社会心理和文化因素。从经济学角度看,996是“人力资本”的粗放式使用和“时间红利”的榨取。 效率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
  • 回答
    996(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对于建筑施工行业而言,可以说是极其不现实,并且存在巨大的隐患。虽然一些特定时期、特定项目为了赶工期可能会出现类似的超长工作时间,但从行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员工的健康安全以及法律法规层面来看,996并非一个可行的模式。我们来仔细剖析一下原因:1. 身体.............
  • 回答
    这问题提得挺到位,也触及了一个很多人心中的疑惑:996工作制明显违反劳动法,为啥就没有律所出来组织集体诉讼,像国外那样,以此大赚一笔呢?这背后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涉及法律、现实操作、行业生态以及公司与员工之间的力量对比等等。首先,我们得承认,996工作制确实违法。 《劳动法》明确规定了工时上限和休.............
  • 回答
    996,一个在当代中国职场中出现频率极高,同时又常常伴随着争议和讨论的词汇。它并不是一个凭空产生的概念,而是源于一种特定的工作模式,一种大家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和一种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简单来说,996 指的是一种工作时间安排: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并且一周工作6天。 听起来是不是很直观?但它.............
  • 回答
    996工作制,这个话题,说实话,我一点都不陌生,甚至可以说,它像一股看不见的潮水,时不时地拍打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至于我能“扛多久”?这可不是一个能简单用数字来回答的问题,因为它牵扯太多,涉及到太多方方面面,也取决于太多变化。先来说说“扛”这个字。它本身就带有一种被动和忍耐的意味,仿佛我们是被推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