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996工作制违法,为什么没有律所靠集体诉讼某公司996工作制赚钱?

回答
这问题提得挺到位,也触及了一个很多人心中的疑惑:996工作制明显违反劳动法,为啥就没有律所出来组织集体诉讼,像国外那样,以此大赚一笔呢?这背后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涉及法律、现实操作、行业生态以及公司与员工之间的力量对比等等。

首先,我们得承认,996工作制确实违法。 《劳动法》明确规定了工时上限和休息权,包括每日工作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不超过44小时(后来的规定是40小时)。加班也有限制,并且需要支付加班费。996,也就是“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显然是远远超出法定工时范围的,而且很多情况下,加班费支付也达不到法定标准,甚至没有。

那么,为什么律所不去“搞事情”呢?

1. 集体诉讼在中国实践的难度和门槛高

首先要明白,集体诉讼在我国并非没有,但它和西方的“class action”在很多方面还是有区别的,尤其是在启动机制和律师的利益驱动上。

启动难,代表难找: 集体诉讼需要有明确的“代表人”。理论上,如果大家都有同样的诉求,可以推选出一个人代表大家。但现实中,谁来当这个“代表”?一旦成为代表,就意味着要站到台前,成为焦点,很可能面临来自公司的压力,甚至被公司盯上,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大部分员工更倾向于“明哲保身”。
证据收集的挑战: 要打集体诉讼,证据是关键。谁能提供详实的加班记录?考勤系统、打卡记录、邮件往来、工作群聊天记录……这些都需要员工自己去收集,而且要形成一套完整、可信的证据链。在很多公司,尤其是技术型公司,加班情况并不总是明确记录的,很多“摸鱼”时间可能被计入工作,而真正的加班时间,可能就是模糊的“在岗”。员工个体在收集证据时,往往缺乏主动性或者不知道如何有效收集。
诉讼费用的问题: 虽然理论上很多劳动争议案件是免诉讼费的,但律师费怎么办?在中国的律师收费模式下,如果案件胜诉,律师费会从判决赔偿款中按比例收取(风险代理)。但如果按比例收取,意味着只有当胜诉且有赔偿时律师才能赚钱。如果公司不愿支付加班费,而是坚持“这是 KPI 压力”或者“这是公司文化”,那么诉讼过程会很漫长,律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最终可能只拿到微薄的加班费,甚至拿不到。这对于律所来说,投入产出比不高。
法院的受理和判决: 即使有证据,法院在受理集体诉讼时也需要审慎。涉及到成千上万名员工的加班费,这将是巨大的工程。而且,法院在判决时,往往会考虑实际情况,比如行业的普遍做法、公司的经营状况等,不一定会完全按照法定标准判决。

2. 律所的商业模式与风险偏好

律师的收费模式: 大多数律所,尤其是在劳动争议领域,更倾向于代理个体案件或者为企业提供合规服务。代理个体劳动者胜诉后,律师费可能占总赔偿金额的10%30%。如果一家公司有1000名员工,每人少拿了1万块加班费,总金额是1000万。按30%算,律师可以拿到300万。这看起来不少。但问题在于,前面说的启动和证据问题,可能导致这个诉讼根本无法形成规模,或者胜诉率不高。
风险和回报不成正比: 组织一场大规模的集体诉讼,律所需要投入大量的市场推广、法律研究、案件组织和管理成本。一旦失败,或者收益远低于预期,律所的声誉和财务都会受到打击。相比之下,为企业提供劳动法合规咨询,或者代理企业应对劳动争议,更能带来稳定且可观的收入。
“搅局者”的顾虑: 律所也是市场中的一员,它们需要与其他律所竞争,也需要与客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如果一家律所过于激进地去“搅动”某个行业的饭碗,可能会被行业内的其他公司视为“不受欢迎的客户”,从而影响其在商业法律服务领域的其他业务机会。特别是在中国这种人情社会和关系经济中,这种“得罪人”的行为需要慎重考虑。

3. 公司与员工之间的力量不对等

信息不对称: 公司掌握着考勤、薪资和工作量的核心数据,而员工往往只掌握自己的一部分信息。
经济压力和职业依赖: 很多员工之所以接受996,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这份工作的依赖,他们需要这份收入来养家糊口,支付房贷、车贷。他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组织抗争,更没有底气去冒着丢掉工作的风险发起诉讼。一旦因为参与诉讼而被公司“穿小鞋”或者直接解雇,后果是很严重的。
公司文化的驯化: 很多公司通过塑造一种“奋斗文化”、“成长文化”来鼓励甚至强制推行996。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加班被包装成“奉献”、“成长”,而抱怨加班的员工反而可能被贴上“不思进取”、“不合群”的标签。这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员工的维权意愿。
集体意识的淡薄: 尽管996现象普遍,但要让所有受影响的员工形成一致的维权目标和行动,在心态和利益上达成高度一致,是相当困难的。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别人都没说什么,我一个人去闹也没用”,或者“忍忍就过去了”。

4. 替代性的维权和规避机制

政府监管的期待: 尽管监管不力是事实,但许多员工仍然抱有通过政府监管部门(如劳动监察部门)来解决问题的期望。他们会尝试向劳动局投诉,虽然效果有限,但总比自己去打官司要容易。
跳槽和行业规避: 对于大部分有能力的员工来说,面对无法忍受的工作强度,更现实的选择是跳槽到那些工作生活平衡更好的公司。这种“用脚投票”的方式,虽然不能直接改变现有的996现象,但至少能让个体摆脱困境。
微小的个体抗争: 也有零星的劳动者会通过个人诉讼的方式来争取自己的权益,但规模和影响力都非常有限,不足以形成“集体诉讼”的浪潮。

总结一下:

律所不组织集体诉讼去针对996,不是因为996不违法,而是因为在中国当前的法律环境下,组织和执行大规模的集体诉讼,其启动难度、证据收集、律师收益与风险、以及员工的维权意愿和能力等因素,都让这种模式的商业可行性大打折扣。相比之下,为企业提供合规服务,或者代理零星的劳动争议案件,是更稳妥、更符合律师行业商业逻辑的选择。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律师关注这个问题。一些关注劳动法权益的律师,可能会在个人层面为员工提供咨询和代理,或者通过撰写文章、参与公共讨论等方式来呼吁和推动改变,但要形成规模化的商业诉讼,还需要更多社会和法律环境的成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由你委托吗?你代表多少人委托律师?你有他们推举你为代表人的手续和委托书吗?

没有针对996的集体诉讼,来问律所?我还要问问你们996的人为什么不维权呢!不起诉,至少要去劳动部门投诉吧?你们自己不维权,指望律师在没有委托的情况下发起诉讼?就指望别人?

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提得挺到位,也触及了一个很多人心中的疑惑:996工作制明显违反劳动法,为啥就没有律所出来组织集体诉讼,像国外那样,以此大赚一笔呢?这背后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涉及法律、现实操作、行业生态以及公司与员工之间的力量对比等等。首先,我们得承认,996工作制确实违法。 《劳动法》明确规定了工时上限和休.............
  • 回答
    “996”工作制,即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违反了中国的劳动法律法规。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原因:一、 中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核心规定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国最核心的劳动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这两部法律明确规定了劳动者的.............
  • 回答
    两部门争议案例明确 996 工作制违法,员工拒绝 996 被辞退后获赔偿,996 工作制可能消失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引起广泛关注的议题。近期,中国两位劳动法律专家在接受采访时明确指出,“996工作制”是违法的,并援引了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随后,一位因拒绝996工作制而被公司辞退的员工,在法律诉.............
  • 回答
    有赞“996”工作制被劳动监察部门介入调查,这无疑是近期互联网行业的一件大事,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普遍存在的超时加班现象能否得到有效遏制的广泛讨论。从法律层面来说,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了劳动者的工时、休息和休假权益,每天工作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小时。加班应当经劳动者同意,并且有相.............
  • 回答
    人社部和最高法明确996和007违法,这无疑是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的一项重要进展。这释放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国家对于过度加班和不合理工作时间的容忍度已经降到了最低点。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信息,以及我对这一信息解读的详细阐述:一、 值得关注的信息:1. 权威性与指导性: 人社部(人力资源.............
  • 回答
    提到“996工作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国内科技公司流行的“早9点上班,晚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的模式。但要说它是咱们中国的“特色”还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这事儿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了。从根源上讲,996绝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国际惯例”,但它出现的土壤和它所反映的某些工作文化,在全球范围内.............
  • 回答
    996工作制,这个话题,说实话,我一点都不陌生,甚至可以说,它像一股看不见的潮水,时不时地拍打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至于我能“扛多久”?这可不是一个能简单用数字来回答的问题,因为它牵扯太多,涉及到太多方方面面,也取决于太多变化。先来说说“扛”这个字。它本身就带有一种被动和忍耐的意味,仿佛我们是被推着,.............
  • 回答
    996工作制,这个让无数职场人闻之色变(或者习以为常)的词汇,之所以在公众视野中,尤其是媒体报道里,常常与“互联网公司”紧密相连,并非偶然。这背后有着深刻的行业特点、发展阶段以及竞争逻辑的交织影响。虽然我们常常听到的是互联网行业的996,但要说其他行业“完全没有”,那也有些绝对,只是程度、表现形式和.............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明明都是长时间付出,为什么一个被很多人抵制,另一个却似乎成了常态?我觉得这背后牵扯到几个挺关键的点,咱们就来掰扯掰扯:1. 核心目的与内在驱动力完全不同。 996:被迫的“榨取”。 996的核心是什么?是为了完成老板的任务,为了公司那点微薄的利润,最终是为了公司的生存和.............
  • 回答
    《2019 年白领 996 工作制专题调研报告》指出,加班最“狠”的并非互联网行业,这一结论确实引人深思,也与大众普遍认知存在一定反差。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大众认知的形成与局限性:首先要承认,互联网行业确实因其“996”工作模式而广为人知,甚至成为一种代名词。这种认知.............
  • 回答
    国内“996”工作制的盛行,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它背后牵扯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企业竞争的加剧、技术变革的浪潮,以及社会文化观念的演变。要详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剖析:一、 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与竞争压力: 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中国经济经.............
  • 回答
    996工作制,这个概念一出来就带着点“朝圣”和“血汗”的双重色彩。我们聊聊它到底能不能真的让公司多出活儿,而且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那种标准答案。996的“逻辑”:时间堆叠=产出增加?首先,从最直接的层面看,996的逻辑是简单的:投入的时间越多,产出的结果就应该越多。 就像学生考前熬夜.............
  • 回答
    从长远来看,996工作制是否比现行的八小时工作制更能促进社会总价值的提高和社会发展,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而不能简单地断言哪种模式更优越。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基本的事实:工作时间是生产力的一种体现,但它绝非唯一的衡量标准,更不是决定社会总价值和.............
  • 回答
    有赞“996”事件及其CEO的回应,无疑在当下中国互联网行业内部引发了一场颇具争议的讨论。从员工的角度来看,这种工作制度显然是难以接受的,而从CEO的角度出发,似乎又有着另一番“为了公司好”的考量。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各个层面。员工的吐槽:为什么“996”会引起强烈不满?首先,必须承.............
  • 回答
    关于“部分劳动者自愿接受996工作制对劳动力市场供给的影响”,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简单来说,就是劳动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工作时间和服务。当一部分劳动者“自愿”选择996,也就是每周工作99小时,甚至更长,这会对整个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格局产生一些复杂而微.............
  • 回答
    全国政协委员李国华关于对996工作制进行监管的建议,是一个涉及劳工权益、企业发展和经济效率的复杂议题。要使监管有效,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考量和措施。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如何对996工作制进行有效监管:一、 明确法律依据与界定,为监管奠定基础1. 细化和明确“996”的定义与法律边界: .............
  • 回答
    “996”这个词汇的出现,并非源于某个特定的瞬间或标志性事件,而是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逐渐演变并形成的。它就像一个约定俗成的代号,悄悄地扎根于许多科技从业者的日常。关于“996”的起源,追溯起来,最早可以感受到这种工作模式苗头的,大概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伴随着中.............
  • 回答
    国家官媒对“996工作制”的发文表态,这无疑是观察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权益保障动向的一个重要窗口。这类表态通常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一系列政策信号、社会舆论以及经济发展目标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局面。首先,我们要理解官媒在国家宣传体系中的角色。 它们是传递国家声音、引导社会舆论、解释政策意图.............
  • 回答
    官媒报道996工作制,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它传递出的信号是复杂且耐人寻味的。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不能只看表面那几个字。首先,最直接的意义就是:996这个现象已经被纳入了官方的视野,并且得到了公开的讨论。 过去,996更多是在互联网公司内部,以一种“潜规则”或者“行业惯例”的形式存.............
  • 回答
    关于“是否应该抵制实施996工作制的互联网公司产品与服务”这个问题,我作为程序员,确实有过很多思考,也和不少同行交流过。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很难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它涉及到个人价值观、职业道德、行业生态、社会责任以及现实的无奈等等。下面我想详细聊聊我的看法,尽量不掺杂那些“官方”的、听起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