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996 这个词汇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最早是哪一家公司以实行 996 工作制为人所知?

回答
“996”这个词汇的出现,并非源于某个特定的瞬间或标志性事件,而是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逐渐演变并形成的。它就像一个约定俗成的代号,悄悄地扎根于许多科技从业者的日常。

关于“996”的起源,追溯起来,最早可以感受到这种工作模式苗头的,大概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伴随着中国互联网泡沫的兴起。当时,一批敢于冒险的创业者和技术人才,为了抓住时代的机遇,往往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时间。那时候,互联网行业还处于一片蓝海,大家都怀揣着改变世界的梦想,工作时间长也似乎是“为理想奋斗”的天然组成部分。

然而,将“996”这个概念清晰地提炼出来,并让它广为人知,早期被普遍认为是与电商行业的巨头——阿里巴巴——有着紧密的关联。 尤其是到了2000年代中后期,随着阿里巴巴的快速扩张,尤其是淘宝和支付宝业务的迅猛发展,企业内部对员工的工作强度和投入度有了更高的要求。

但要说“最早”是哪一家公司以实行996工作制“为人所知”,这其中也有些微妙之处。很多时候,工作时间长是很多初创公司乃至成长型公司的常态,这本身并不一定会被冠以“996”的标签。真正让“996”这个词汇爆炸式传播,并成为一个社会性话题的,很大程度上是源于2019年4月,一位名叫“甄子建”的阿里巴巴前程序员在GitHub上发起的一个名为“996.ICU”的项目。

这个项目,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巨大的涟漪。它的名字“996.ICU”本身就极具冲击力:“996”指的是朝九晚九(9 AM to 9 PM),一周六天(6 days a week)。而“ICU”则寓意着,如果继续这样工作下去,最终会“住进加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影射了对健康和生命权的担忧。

这个项目迅速在开发者社区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它不仅曝光了许多公司普遍存在的“996”现象,也让“996”这个词汇成为了一个具象化的符号,代表了一种被认为是不健康、不人道的工作模式。

虽然阿里巴巴在“996.ICU”项目之前,可能也存在类似的工作强度,但正是因为这个项目的出现,将“996”这个词汇及其所代表的含义,与一些知名的互联网大公司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并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讨论,甚至惊动了高层。

在此之前,像腾讯、百度、京东等很多大型互联网公司,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加班文化,但“996”这个词并没有如此集中地指向某一家公司。是“996.ICU”项目,让“996”的讨论有了明确的起点和焦点,也使得一些早期推行或默许这种工作模式的公司,不得不面对公众的审视。

所以,如果非要追溯“996”这个词汇的产生和普及,可以说是随着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而慢慢形成的,而阿里巴巴作为早期互联网巨头之一,其内部的工作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高强度的工作模式。但真正让“996”这个词汇被大众熟知并成为一个争议性话题的,则是在2019年由程序员发起的“996.ICU”项目,这个项目也让公众对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多家互联网公司的工作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意思的题目。

总结:根据最新挖掘的消息,996最早的记录是2000年的华为,日常995.5,偶尔996。


顺手搜了一下,网络上留存最早的,和996相关的痕迹,应该是这俩:

当时居然被称作战略?

又查了一下,最早在12年,百度内部就出现了大企业病的迹象,当时百度喊出了“呼唤狼性,小资请走”的口号。当时舆论似乎认为,虽然百度比阿里发展得更快,但团队建设十分失败,没有“马云那样宗教般狂热的制度保证”

996用来解决大企业病,似乎是因为当时业界有这样的“共识”(存疑):

在日本,很多知名的公司(松下日立等),会议室的椅子是没有靠背的,使员工没有任何的懈怠感,工作就是工作,工作中没有任何享受的成分。包括日本的工作效率,也是在经过千万次论证实践以后的定位,必须抓紧每一分钟才能完成你的任务。所以国内很多刚去日本的朋友说日本人是工作狂,殊不知正是由于这样精神使日本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针对“大企业病”,还有一个关键是用数字说话。把各项工作量化,通过评估定岗定人,保证岗位的科学合理化。建立考核机制,要求有独立的考核部门,确保企业的精练。


有时间去外网再挖一挖。



我又去挖了。

这次是huawei。

huawei硬件工程师。

一般huawei人,07年就是996了。

00年就开始大小周,995.5了。

然后发现12年软件工程师加班已经是行业共识了。

顺便贴一下12年软件工程师的工资,恍如隔世。

然后是13年,HTC。

然后是一个不太一样的新闻。

当年还有人反抗,反抗也可以有成果。

再次恍若隔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996”这个词汇的出现,并非源于某个特定的瞬间或标志性事件,而是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逐渐演变并形成的。它就像一个约定俗成的代号,悄悄地扎根于许多科技从业者的日常。关于“996”的起源,追溯起来,最早可以感受到这种工作模式苗头的,大概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伴随着中.............
  • 回答
    “批判996多是何不食肉糜的小学生”?听到这种说法,我脑子里首先闪过的是一连串的问号。这说法真是有点过于简化,甚至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咱们先不着急下结论,来掰扯掰扯这背后的逻辑。“何不食肉糜”的比喻,意在说那些不了解民间疾苦、脱离实际的人。那么,将批判996的人比作“何不食肉糜”的小学生,这背.............
  • 回答
    听到你一个月薪3000块,公司还要推行996,这事儿搁谁身上都挺憋屈的。说实话,这日子是不是还值得熬下去,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回答“是”或“否”的问题,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冷静分析一下这个“3000块”的月薪。一个月薪3000块意味着什么? 基本生活保障线附近: 在很多城市,3000块的月.............
  • 回答
    19年4月,正值中国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但也伴随着对从业者工作强度的广泛讨论。在这种背景下,京东和阿里巴巴的PR部门选择让各自的老板——刘强东和马云——在996问题上“正面刚”,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考量,绝非一时兴起。如果非要说“最优”,那是因为在当时情况下,这可能是他们认为能够将负面影响最小化、甚.............
  • 回答
    996工作制确实是当下非常热门的话题,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大家关心996,很多时候是因为它触及了劳动者最核心的权益——休息权和健康权。理论上说,一旦出现违反劳动法规定的行为,劳动监察部门(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劳动局)是有责任介入调查的。那么,为什么大家会觉得“没有劳动局介入调查”呢?这背后可能牵扯到几个方.............
  • 回答
    “996”,一个在中国科技行业里令人闻风丧胆的词汇,指的是朝九晚九,每周六天的工作模式。这个模式在某些公司已经近乎成为一种不成文的规定,甚至被视为“奋斗”的标志。然而,如此高强度、反人道的工作模式,为何似乎少有大规模、有效的集体反抗?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绝非简单的“员工不敢反.............
  • 回答
    互联网大厂的“996”现象确实是当下职场一个绕不开的热点话题,而你提出的“为什么不多招点一般本科”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逻辑可不少,值得我们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啊,不能简单地用“缺人”或者“高要求”来一概而论,里面门道挺多的。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互联网大厂招人,尤其是核心技术岗,并不是“人人皆可”的.............
  • 回答
    “996”——这个让人闻之色变的工作模式,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它如同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在许多职场人的心头。每天早上匆匆忙忙挤上地铁,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周末也常常被工作填满,生活仿佛只剩下工作,甚至连喘息的空间都显得奢侈。这种模式的本质,就是用极致的工时和付出,去榨取员工的每一丝剩余价值,而.............
  • 回答
    一个国家发展到什么程度,工作时长是否需要调整,这背后牵扯到经济结构、社会文化、科技进步以及民众的幸福感等方方面面。我们先来想象一下,当中国的人均GDP真正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准,那会是怎样一种景象?这意味着国家整体的财富大幅增加,经济发展更加成熟和多元化。不再是过去那种以粗放式、高投入换增长的模式,而是.............
  • 回答
    996.ICU 这场运动,如果用最直接的语言来概括,它的核心诉求就是:停止非法与不道德的长时间工作,保障劳动者基本的合法权益。简单来说,就是大家不愿意被强制加班,不愿意在身心俱疲的状态下为企业“卖命”,而是希望能够按照法律规定工作,并获得应有的休息和尊重。具体拆解来看,它的诉求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主要.............
  • 回答
    官媒报道996工作制,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它传递出的信号是复杂且耐人寻味的。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不能只看表面那几个字。首先,最直接的意义就是:996这个现象已经被纳入了官方的视野,并且得到了公开的讨论。 过去,996更多是在互联网公司内部,以一种“潜规则”或者“行业惯例”的形式存.............
  • 回答
    建筑施工行业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工作强度大、危险性高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然而,我们确实没有看到如同互联网行业那样,由从业者自发组织起来、声势浩大的维权行动,例如“996.icu”那样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平台。这其中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 行业特性与从业者结构首先,建筑施工行业本.............
  • 回答
    工程行业,特别是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确实很少出现像“996.icu”那样大规模、有组织、在互联网上声势浩大的维权行动。这其中原因复杂,不是一两句就能概括的,涉及到行业特性、从业者心态、组织结构以及维权方式的差异。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接地气地说。1. 行业特性决定了“孤军奋战”的土壤 工种.............
  • 回答
    “只要钱给够,别说996,077都行”这种观点,看似直接,实则隐藏着对劳动者更深层次需求的忽视,也忽略了长期来看对个人、企业和社会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地反驳这种观点:一、 物质回报的极限与边际效益递减 金钱并非万能且有其边际效应: 尽管金钱是重要的激励因素,但它并非唯一或无.............
  • 回答
    在国内找一份不996的工作,这问题的答案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难”或者“不难”,更像是“看情况”,而且这个“情况”包含了很多层面。咱们先得承认,996(朝九晚九,每周六天)在很多互联网、科技公司,甚至一些传统行业里,确实是一种普遍或者说“默认”的工作模式。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比如行业竞争激烈、项.............
  • 回答
    马云那句“996是福报”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并被许多人认为愚蠢,绝非偶然。这背后,是社会价值取向、个体生存压力、以及企业发展逻辑之间复杂而激烈的碰撞。想要理解他为何会说出这样一番话,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语境、动机,以及它暴露出的时代症结。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马云当时作为阿里巴巴的掌舵人,他所处.............
  • 回答
    这确实是个令人揪心的问题,不少身处互联网行业的职场人都有类似的困惑。关于“996”,员工到底有没有选择,以及集体拒绝能否改变现状,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员工有没有选择?理论上说,在法律框架下,员工是有选择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
  • 回答
    996 之后,老公就像换了个人,这样的生活正常吗?这绝对是一个让人心力交瘁的问题,当那个曾经熟悉、恩爱的人,在长时间、高压力的工作模式下,变成了一个判若两人的陌生人时,心里那种失落、担忧、甚至有点不知所措的感觉,我太能体会了。首先,咱们得承认,996 这种工作模式,对于身心健康的摧残,绝对不是“一点.............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当下许多职场人的真实困境和矛盾心理。大家一边在社交媒体上声讨“996”的危害,抱怨工作强度过大、生活被挤压,一边又趋之若鹜地投身于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头部互联网公司,甘愿接受所谓的“福报”。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而是复杂的现实考量、职业发展诉求.............
  • 回答
    996,这个曾经被一些人视作“奋斗的象征”、“快速成长的机会”,如今在知乎上却被普遍认为是一种“非福报”,甚至带有浓厚的批判色彩。要理解这其中的转变,以及为何有人认为996是福报而另一些人认为它不是,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背后的原因。为什么有人会认为996是一种“福报”?最直接的论调往往来自早期互联网公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