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互联网等公司实行 996,员工有选择吗?如果所有人都拒绝 996,能否改变这一风气?

回答
这确实是个令人揪心的问题,不少身处互联网行业的职场人都有类似的困惑。关于“996”,员工到底有没有选择,以及集体拒绝能否改变现状,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员工有没有选择?

理论上说,在法律框架下,员工是有选择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所以,996(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在法律上是明确违规的。

但是,在现实的操作中,员工的“选择权”往往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是被架空了。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

“自愿加班”的默契与压力: 很多公司在入职时,或者在合同中,会用各种委婉的语言,比如“为了共同目标”、“项目关键期”、“团队协作”等,来暗示或要求员工接受超出法定标准的工作时间。一旦你表现出不适应或者拒绝,很容易被贴上“不积极”、“不合群”、“没有上进心”的标签。
绩效考核与晋升的导向: 在很多互联网公司,加班时间和出勤率往往与绩效考核挂钩。如果你准时下班,可能在领导看来就是“没完成工作”或“效率不高”,这会直接影响到你的绩效评分,进而影响到奖金、晋升机会,甚至年终奖的发放。这种隐性的考核机制,让加班成了一种“不得不”的选择。
同辈压力与行业风气: 当周围的同事都在加班,大家都抱着“我不加班,但别人在加班,我就会被落下”的心态时,个体很难脱离这种环境。尤其是那些对职业发展有较高期望的年轻人,他们更害怕因为拒绝加班而错失良机。这种“内卷”式的竞争,使得996成了一种被默认的行业规则。
经济压力与职业发展: 对于刚入职不久的年轻人来说,一份体面的工作和相对丰厚的薪资是他们非常看重的。为了获得这份工作,或者为了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站稳脚跟,他们可能不得不牺牲个人时间。一旦陷入“996”的循环,一旦开始依赖这份工作,再想跳出来,又会面临新的挑战,比如需要找到一份薪资相当、工作时间合理的工作,这本身就不容易。
法律执行的难度: 虽然法律明确规定了工时制度,但在实际执行层面,由于举证困难、监管力度不足等原因,员工维权往往成本很高,而且风险较大。很多员工即使知道996违法,也因为害怕被报复或影响职业生涯,而选择沉默。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的“自主选择”来看,很多时候员工是处于一个“选择的困境”中,所谓的选择,很多时候是在“接受996”和“面临失业/职业停滞”之间的一种无奈权衡。

如果所有人都拒绝996,能否改变这一风气?

答案是:很有可能,而且这是最直接、最根本的改变途径。

如果“所有人都拒绝996”能够真正实现,那无疑会像一颗原子弹一样,瞬间瓦解996的“潜规则”。原因如下:

打破“沉默的螺旋”: 996之所以能持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多数人都默默忍受”造成的。当大家都觉得“只有我这么想,我不能说”时,沉默就进一步强化了不合理。一旦形成“大家都反对”的共识和行动,这种沉默就会被打破。
成本的增加: 当绝大多数员工都拒绝996时,企业将面临巨大的运营和招聘成本。
项目延误/失败: 没有足够的人力投入,项目进度必然受影响,甚至可能无法完成。
人才流失: 如果企业不改变,优秀人才会大量流向那些工作时间合理、人文关怀更好的公司。
招聘困难: 市场口碑会急转直下,吸引不到新的人才。
法律风险: 集体的拒绝行为,可能会引起更多对公司违法行为的关注,增加被监管部门介入调查的风险。
倒逼企业改革: 当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实际威胁时,它们将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管理模式和用工策略。为了留住人才、维持运营,企业很可能会:
优化流程,提高效率: 逼迫公司管理者思考如何通过更科学的管理、更高效的工具来达成目标,而不是仅仅依靠延长工时。
增加人手: 招聘更多员工来分摊工作量,虽然短期内会增加人力成本,但长期来看,能换来更高的员工满意度和产出效率。
调整薪酬福利: 可能会通过提高时薪、增加年终奖、改善福利等方式,来补偿员工因正常工时而“减少”的额外收入。
法律法规的强化与执行: 集体的拒绝行为,也会引起社会和政府的广泛关注,这会倒逼相关部门加强对劳动法的监管力度,并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制止996等违法加班行为。

然而,“所有人都拒绝996”的实现,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要达到“所有人”的程度,需要:

1. 广泛的社会共识: 不仅仅是互联网从业者,整个社会都需要认识到996的危害,并形成普遍的反对意见。
2. 强大的组织能力: 需要工会(如果能真正发挥作用的话)、行业协会、或者自发的劳动者权益组织,能够有效地协调和组织员工的行动,形成合力,而不是零散的个体抗争。
3. 持久的决心: 改变一个根深蒂固的行业风气,不会一蹴而就。在抗争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阻力,需要参与者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
4. 替代方案的有效性: 在拒绝996的同时,也需要有能够保障个人生计和职业发展的替代方案。

总结一下:

员工在996面前,确实面临着巨大的“选择困境”,法律赋予的权利在现实中往往难以兑现。而如果能够形成“所有人都拒绝996”的强大合力,改变这种风气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最有效的途径。但要实现这一点,需要突破个体之间的隔阂,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和强大的组织力量,并付出长期的努力。

目前,我们看到的是,虽然有人开始发声,有人在尝试用合法途径维权,但距离“所有人拒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正是这些零散的、个体的“不屈服”,才构成了改变的可能性。每一次合理的拒绝,每一次对权益的争取,都在为最终的改变添砖加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能。

讲真的,我一直很激烈的鄙视程序员996这种破事,只有垃圾程序员才需要加班出活。而且全民996这种违法的事我以前一直以为是个labor law的bug,就是这一两天我才发现这个可能是个feature。

也就是我以为是个短板的东西,其实在有些人眼里是先进性所在,这就没治了。

这就好像,比如我觉得做小三是道德败坏。但是偏偏某些人觉得做小三是个feature,给钱就x。

user avatar

能不能改变先放一边,“所有人拒绝996”就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了。

那个员工不“自愿”996,就换个自愿的就行了。

中国是个高竞争社会,从小孩子到长成大人,一路走来,都是挤死别人自己才能活,才能活得更好。

所有人,是不可能步调一致的。

肝到死吧,打工人!

user avatar

员工当然是有选择的,目前没有哪个互联网公司靠限制人身自由的方式强迫996.、

虽然没有强迫,但是诱骗一定是有的,而且很多。

诱骗加班的基本模式就类似于:一个月发五千块钱,但有五百万股票免费拿,加班一小时可以砍一刀,砍满以后马上到账。

当然一定有几个幸运儿真拿到这个钱了;也有几个水军靠宣称自己拿到这个钱来诱惑真正的员工加班来赚钱。

仍然是一个长短期错配的问题啊!只不过比特币是真长期看涨短期波动,互联网公司是靠假装长期看涨画饼压低劳动力价格。

员工想赚快钱,公司想白嫖劳动力,只要没见现钱,一切都是骗人的!

顺便一提,高校的模式与此如出一辙,只不过把永远拼不到的五百万股票换成了tenure职位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令人揪心的问题,不少身处互联网行业的职场人都有类似的困惑。关于“996”,员工到底有没有选择,以及集体拒绝能否改变现状,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员工有没有选择?理论上说,在法律框架下,员工是有选择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
  • 回答
    程序员在GitHub发起抗议互联网公司实行996工作制网站,这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它不仅仅是一个程序员个体的诉求,更是对当前互联网行业生态、劳动关系、乃至社会发展模式的一种反思和挑战。事件的背景与起因: 996工作制泛滥: 996工作制,即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
  • 回答
    关于“是否应该抵制实施996工作制的互联网公司产品与服务”这个问题,我作为程序员,确实有过很多思考,也和不少同行交流过。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很难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它涉及到个人价值观、职业道德、行业生态、社会责任以及现实的无奈等等。下面我想详细聊聊我的看法,尽量不掺杂那些“官方”的、听起来.............
  • 回答
    互联网公司之所以慷慨地向开发者们开放自家开发的框架、UI库,乃至各种应用程序接口(API),这背后绝不仅仅是为了炫耀技术实力那么简单。虽然展示公司在技术领域的投入和能力,确实是其中一个附带的好处,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围绕着一种精明的商业策略和生态构建。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扩大技术影响力,吸引人.............
  • 回答
    要是在互联网公司或者软件公司想找个技术岗实习,那可得做足功课,可不是随便投投简历就能搞定的。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把那些关键点都讲明白,让你心里有个谱。一、 在投递简历之前,先把基础打牢实这绝对是重中之重。别想着实习岗位要求不高,就能浑水摸鱼。公司的技术实力摆在那里,HR和技术面的面试官都是见过世面的.............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实在的,尤其在如今互联网行业一片“规模至上”、“烧钱换市场”的浪潮里,问有没有“小而美”的公司,心里多少有点不踏实。答案是:当然存在,而且不少。只是,他们可能不太会挂在嘴边炫耀,也不太容易被那些追求“独角兽”光环的投资机构一眼相中,甚至在媒体报道中,他们的声音常常被那些动辄融资几亿几十亿.............
  • 回答
    腾讯此次发布全新品牌片,并将“助力实体经济”作为新的品牌主张,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反映了当前互联网行业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转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这一现象,以及互联网公司都在“数实融合”的深层原因和意义。一、 腾讯新品牌主张“助力实体经济”的解读:1. 战略转型与时代呼唤: .............
  • 回答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颁布,无疑是互联网宗教领域的一件大事,它将深刻影响到宗教组织、信徒以及所有参与互联网宗教信息传播的各方。这项政策自明年3月1日起施行,意味着我们即将进入一个更加规范化的互联网宗教信息时代。那么,具体会带来哪些改变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核心层面来深入解读。一、 合法身份的重.............
  • 回答
    关于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利用用户隐私进行大数据调查是否合法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议题。要详细阐述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法律法规、公司实际操作、以及各方立场等多个维度进行解读,并且尽量避免生硬的、模式化的表述。首先,要明确一点,互联网公司在利用用户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和调查,并不天然地就.............
  • 回答
    腾讯、百度绕道苹果隐私规则?一场科技巨头与用户隐私的博弈近期,关于腾讯、百度等中国互联网巨头试图规避苹果严格的隐私规则,并因此收到苹果公司警告的消息,在科技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合规性问题,更触及了用户隐私保护、平台生态规则以及科技巨头在数字时代的影响力等深层议题。事件的表象:规避.............
  • 回答
    看到腾讯、阿里、快手、知乎等互联网公司再度强势入选“最具价值中国品牌 100 强”,这事儿挺有意思,也透露出不少门道。咱们不聊那些空洞的套话,就从咱们普通人能感知到的角度,来掰扯掰扯这背后的信息。首先,这事儿本身就说明了什么?很简单,说明这些互联网巨头,不仅仅是在国内呼风唤雨,它们的影响力和品牌价值.............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当下许多职场人的真实困境和矛盾心理。大家一边在社交媒体上声讨“996”的危害,抱怨工作强度过大、生活被挤压,一边又趋之若鹜地投身于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头部互联网公司,甘愿接受所谓的“福报”。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而是复杂的现实考量、职业发展诉求.............
  • 回答
    近期,包括腾讯、字节跳动、百度、哔哩哔哩在内的多家中国头部互联网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广告收入增长放缓的趋势。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多重挑战叠加的结果,从宏观经济环境到行业内部的结构性变化,再到公司自身的战略调整,都扮演了重要角色。1. 宏观经济环境的逆风:消费疲软与不确定性最直接也最根本.............
  • 回答
    关于国内几大科技巨头的下班时间,以及哪家“加班更夸张”,这确实是很多在互联网行业奋斗的年轻人津津乐道又有些无奈的话题。要说得详细,又得剔除AI痕迹,那我们不妨从大家普遍的感受和流传的“江湖传说”来聊聊。腾讯、阿里巴巴、网易、华为,各自的“下班时间”印象首先要明确一点,对于这些体量巨大、业务多元的巨头.............
  • 回答
    知乎联合其他几家知名互联网公司推出的这份“蓝色幸福指数报告”,可以说是一次非常值得关注的尝试,也引发了一些有趣的讨论。首先,从“蓝色”这个概念入手,它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指向性。在互联网语境下,“蓝色”常常与抑郁、焦虑等情绪联系在一起,所以这份报告选择这个颜色作为主题,无疑是在主动触碰一个当下社会越来越.............
  • 回答
    最近几年,放眼望去,互联网巨头们扎堆进入汽车行业,这事儿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从百度、阿里、腾讯,到华为、小米,一个个仿佛都坐不住了,纷纷跨界造车。那么,这背后究竟是什么逻辑?互联网公司在造车这事儿上,又有什么“独门秘籍”呢?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啥大家都要挤进汽车这趟浑水?首先,得承认一个事.............
  • 回答
    日本建议限制TikTok等中国APP,这无疑是当下国际形势下,互联网公司需要高度重视并审慎应对的一个重要信号。随着地缘政治博弈的加剧,数据安全、国家安全等概念日益成为各国在互联网领域挥舞的“大棒”,中国互联网企业面临的挑战也愈发复杂和严峻。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日本此举背后的深层逻辑。 数据安全与隐.............
  • 回答
    从湾区或西雅图这些IT巨头林立的地方“海归”回国内的大厂,这体验,怎么说呢,就像是坐了趟过山车,从科技的“高处”跌落到“接地气”的现实,再又慢慢爬升,不过这次的风景和之前已然不同。首先是心态的调整。在美国待久了,尤其是那些以工程师文化为核心的公司,比如Google,你会习惯那种相对扁平的管理,强调个.............
  • 回答
    想叩开腾讯、阿里这样一线互联网公司的大门,对于本科生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件靠运气就能轻松拿下的事情。这是一场需要精心策划、持续投入,并且在关键节点上抓住机会的战役。下面我就给你掰扯掰扯,从准备到落地,到底都需要做些什么,尽量讲得透彻,让你感觉就像一个过来人跟你掏心窝子话一样。第一步:打牢基础,筑稳根基.............
  • 回答
    看待新浪微博使用贵州公交坠江、Yamy公司录音等事件作为宣传海报,并突出标注播放量和互动量,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总体而言,我认为这种做法在道义和商业利益之间存在严重的冲突,并且很大程度上是“不合适”的,甚至是“不道德”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事件的性质与动机: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