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996真的不好吗?

回答
996,这个由“9点上班、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组成的词汇,在近几年来在中国社会掀起了巨大的争议。提起它,很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疲惫不堪的面孔、无尽的加班、以及被工作吞噬的生活。那么,996真的就那么一无是处吗?或者说,它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复杂性?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把它掰开了揉碎了来看,从不同角度去审视。

从员工的角度来看,996的“不好”是显而易见的:

健康透支: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令人担忧的一点。长期睡眠不足、精神压力过大、缺乏运动,很容易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从亚健康状态,到各种慢性疾病,再到心理上的焦虑、抑郁,甚至更严重的后果。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当本钱被过度消耗,一切都会失去意义。
生活失衡: 996几乎剥夺了员工的个人生活。社交、家庭、兴趣爱好、学习提升,这些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生活的内容,在996的模式下,它们都变成了奢侈品。没有时间陪伴家人,与朋友疏远,连好好吃顿饭、睡个好觉都成问题,人生变得只有工作,没有生活,这是对生命意义的一种压榨。
职业倦怠和效率下降: 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即使最初充满激情,最终也会导致职业倦怠。身心俱疲之下,工作效率反而会大幅下降,事倍功半。那种“看起来很努力,实际上效率不高”的状态,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说,都是一种损失。
缺乏成长空间: 即使有人愿意用时间换取经验,但如果工作内容重复、缺乏挑战,或者公司文化不鼓励创新和学习,那么单纯的加班只会成为一种消耗。员工的技能可能得不到更新,思维可能被固化,长远来看,不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尊严和自主性受损: 996往往伴随着一种强制性。即使你愿意,也可能面临“不加班就被视为不努力”的压力。这种被“绑架”的感觉,以及对个人时间和生活方式的剥夺,是对员工尊严和自主性的一种挑战。

但从某些企业或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996也曾被视为一种“无奈”或“策略”:

初创期和竞争压力: 尤其是在互联网行业初期,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快速迭代是生存的关键。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很多初创公司会选择用“高强度投入”来换取“快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996可能被看作是企业在生死存亡关头的一种搏命方式,是集体奋斗的体现。
效率提升的“暂时的”手段: 在一些项目赶工期、或者面临重大挑战的时候,适度的延长工作时间可能是必要的。一些企业管理者可能认为,通过996可以在短期内提升产出,完成关键任务,从而为后续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对劳动力成本的考量: 在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力成本相对较低,这使得一些企业倾向于通过增加工时来提升整体产出,而不是通过技术革新或管理优化来提高效率。从这个角度看,996某种程度上是利用了中国庞大且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内卷”文化的一部分: 996的盛行,也与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内卷”现象相互关联。当大家都在拼命加班,不加班的人反而可能被边缘化,于是形成了一种“人人自危”,不得不卷入的循环。

更深层次来看,996的问题并非孤立的,它折射出更广泛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劳动法执行不力: 法律规定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权,但996的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劳动法在实际执行中的困难和漏洞。如何有效监管和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展模式的思考: 长期依赖高强度的劳动投入来驱动经济增长,这是否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当我们追求效率和产出时,是否忽略了对人的价值和福祉的关注?这是一种关于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
企业文化的扭曲: 一些企业将“奋斗文化”和“奉献精神”异化为无休止的加班,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甚至将加班作为衡量员工忠诚度和能力的唯一标准,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文化。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更好的医疗保障、失业救济、以及公平的退休制度,能够为劳动者提供一定的安全网,让他们在面对职业风险时更有底气。

总结一下,996并非绝对“不好”,因为它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竞争环境下,可能被一些企业视为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甚至在短期内带来了所谓的“增长”。 然而,这种“好”是建立在对劳动者身心健康和生活幸福感的巨大牺牲之上的,是不可持续的,也是与现代社会倡导的以人为本、平衡发展理念相悖的。

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我们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对于劳动者权益、健康福祉以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忽视。当一个社会的大部分时间被无休止的加班所占据,当人们的生命被工作填满而失去色彩,这本身就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和警醒。 简单地说996“不好”,或许过于片面,但如果把它看作是一种值得反思和警惕的社会现象,那么它确实“不好”,而且是“大大的不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5休2,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比例是2.5:1

上6休1,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比例是6:1

原本你工作两天半就能休息一天,996后工作六天才能休息一天。

单休看似只比双休多工作一天,其实工作日占比翻了2.4倍。

同理,

8小时工作制,工作和休息的比例是1:2

12小时工作制,工作和休息的比例是1:1

工作时间比例翻了2倍,能不累吗?

如果去掉每天8小时睡觉时间,

8小时工作制,工作和娱乐的比例是1:1

12小时工作制,工作和娱乐的比例是1:0

完全没有娱乐时间,能不出心理问题?

这样算一下,就会发现996不仅不好,而且反人类。八小时工作制是伟大的发明,怎奈何资本家太无耻,打工人中又有太多卷王和工贼。

上面这个数字,还没算通勤和加班时间。

996打工人往往只能在上下班路上见缝插针的娱乐,公交地铁上全都在玩手游刷抖音。

有些人看到这种遍地低头族的景象就要痛心疾首地批判一番,再扯一堆“中国人均年阅读量太低”之类的屁话。

在我看来上述发言纯属站着说话不腰疼。

不在地铁上玩手机,难道要从不足八小时的睡眠时间里再抠点时间娱乐?

何不食肉糜?

user avatar

好不好总得有个标准,你说啥叫好吧。

这个答案下面,很容易找到一帮人在和你说如何如何不好。他们的比较方法是996和不996但是工资不变相比,那废话,当然不好啦,这还用说吗。

但是如果换一下呢,996,一周干72小时,8*5,一周干40小时,40/72=55%,那么996和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砍45%比,好不好?那你再看回答,就不会齐刷刷的回答不好了。

再换一下,996和没工作相比,那答案的分布又会不同。

所以你问996好不好,那分和谁比,取决于你比较的标准是啥。

公司也一样,

采用996的制度好吗?也看你和谁比。

工作完成、收入、利润不变的情况下996和不996相比,996好吗?那还用说,让员工多少骂两句不好吗。

工作完成,收入,利润等等都打折扣,原本996现在改为不996?那当然不好了,有可能就在竞争中败下来了,生存都没了,还有什么好不好?

想讨论好,先把边界和标准定好。

user avatar

你可以试试,你如果没有孩子,早上8点起来感到公司,晚上10点到家洗澡洗衣服,一个星期就休息一天。

996将彻底摧毁你的社交,等你有了孩子你可能6,7点就要起床,然后随着小孩的长大,你生活的开销将会更大,但身体就会越来越差,996的生活你将力不从心,这时候你就会发现你的社交圈完全断了,不敢跳槽,也没什么人际关系,中国的公司寿命并不长(这个你可以去百度),公司如果要裁员这种工资又高加班有不积极的肯定也在考虑名单里,你可以去看看996的公司有多少40+的

user avatar

996有两种情况可以接受:

第一种,中长期996,公司肯给足够的钱,在员工35岁就赚到足够日后生活所需的钱,然后直接退休。

第二种,刚毕业,精力旺盛没有任何负担可以闯荡,通过短时间大幅延长工作时间来快速积累工作经验。

现在腾讯、阿里、华为就是第一种模式。普通人在这种环境下赚到了足够多的钱,也积累了足够多的大项目、复杂项目的经验。即使因为年纪大了顾虑多了(有家庭有孩子老人年纪大了需要照顾),不能再接受996的工作,那你离职要么去一些小公司做项目(不那么累),要么自己开个小公司赚点小钱,要么干脆过退休生活,都可以 。

而其他喊狼性文化的公司都是又不给够钱又想员工长期996,有能力的骨干员工留不住,只能留下一些歪瓜裂枣,加上一些毫无经验的新兵蛋子,公司产品没有核心优势,这样的公司只能靠打价格战,你便宜我比你还便宜,要么就再坑员工一点钱,维持公司运转,最后实在坑不下去了,资金链断了倒闭。

为什么创业成功率不足4%?你有足够的人才么?你能喂饱了人才给他足够的利益让他安心在你这玩命干活么?没有人才你的产品有竞争力么,产品没有竞争力你别说维持利润了,你能维持公司正常运转所需的现金流么?现金流没了员工都走光了,供应商的钱还不上,或者没有供应商给你供货了,你做不出产品,拿不回钱,公司不就倒了么?


996好不好?996好也不好。

你想要让公司长期996,保持超额的工作产出,就必须支付高于同行业的报酬,当即使给高额报酬,老骨干员工也无法996的时候,他已经在你这工作了快10年了,足够给你培养起一代代的新骨干员工了,完成不了kpi拿不到绩效他自己也会走人。

你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也一步步做大做强了在行业内具备话语权了。

user avatar

我觉得996最大的问题就是把员工的空闲时间给挤没了,从此员工就只能打工,没有其它的可能性了。

每天9点上班9点下班,回家洗个澡刷会儿抖音就要睡觉了,根本没有功夫干其它的事,连学习的时间都没有了。

一周上6天班,周日还要搞半天卫生,要去外面玩下恢复下,晚上跟朋友一起吃个饭,回到家又是睡觉。

员工如果没有空闲的时间来学习来总结来尝试副业,那就没有当资本家的机会。

电工大刘能写出来《三体》,也是靠的是有业余时间。

现在连这条路都给堵死了。

至于钱,打工是无法发财致富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996,这个由“9点上班、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组成的词汇,在近几年来在中国社会掀起了巨大的争议。提起它,很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疲惫不堪的面孔、无尽的加班、以及被工作吞噬的生活。那么,996真的就那么一无是处吗?或者说,它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复杂性?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把它掰开了揉碎了来看,.............
  • 回答
    关于“996”工作制是否会被追究法律责任,以及是否有近期员工因此起诉公司的案例,这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复杂的问题。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相关法律规定、现实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案例。一、 法律对“996”工作制的规定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国现行的劳动法律对工作时间有明确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
  • 回答
    “996”这三个字,对于很多在科技行业打拼的年轻人来说,简直就是一场挥之不去的梦魇。它代表着一种工作模式:朝九晚九,每周工作六天。光听这数字,就足以让人感到窒息,更别说真刀真枪地去实践了。那么,996到底有多累?别说我跟你一样,每天看着那些“996是福报”的言论,心里总有点不是滋味。这累,不是简单的.............
  • 回答
    996工作制,这个概念一出来就带着点“朝圣”和“血汗”的双重色彩。我们聊聊它到底能不能真的让公司多出活儿,而且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那种标准答案。996的“逻辑”:时间堆叠=产出增加?首先,从最直接的层面看,996的逻辑是简单的:投入的时间越多,产出的结果就应该越多。 就像学生考前熬夜.............
  • 回答
    国内互联网大厂是否实行“996”?这个问题,就像是在人群里问“你最近是不是胖了”,回答起来总是有点微妙,而且不同的人、不同的团队、不同的时期,感受和实际情况可能差异很大。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996”是什么概念。 广义上理解,它指的是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这是一种非常高强度的工作.............
  • 回答
    996 工作制,这个在中国互联网和科技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最终走向以及收场方式,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问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其可能的结局,并尝试进行详细的推演。首先,理解996的本质和驱动力至关重要: 高强度竞争驱动: 中国互联网和科技行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且.............
  • 回答
    “996”工作制,即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违反了中国的劳动法律法规。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原因:一、 中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核心规定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国最核心的劳动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这两部法律明确规定了劳动者的.............
  • 回答
    “996工作制”,即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这是一种在中国科技行业盛行的工作模式。它之所以被提倡和接受,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尽管它在法律和个人健康层面存在明显的问题。为什么“996”会被提倡和接受?我们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1. 经济发展和竞争压力下的“效率至.............
  • 回答
    996 工作制,即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在中国科技行业尤其普遍。对于它是否利大于弊,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996 工作制可能带来的“利”(从企业和部分个人角度看):1. 企业利润和效率提升(短期): 快速迭代和项目推进: 在竞争激烈.............
  • 回答
    提到“996工作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国内科技公司流行的“早9点上班,晚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的模式。但要说它是咱们中国的“特色”还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这事儿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了。从根源上讲,996绝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国际惯例”,但它出现的土壤和它所反映的某些工作文化,在全球范围内.............
  • 回答
    996工作制最先被广泛宣传和引入的语境与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密切相关,虽然很难 pinpoint “第一个”明确宣传的公司,但 阿里巴巴 在早期对996工作制的普及和推行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其创始人 马云 的言论和公司的文化中。要详细说明,我们需要追溯到以下几个方面:1. 996工作制的起.............
  • 回答
    关于“996”是否属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什么是“996”?首先,明确“996”的含义:即工作时间从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这是一种非传统的、强度极大的工作模式。为什么说.............
  • 回答
    996 的未来,是走向合理化还是被禁止,这个问题就像一把双刃剑,牵扯着现实的严峻与理想的呼唤,它的走向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满着博弈与演变。首先,我们得承认,合理化这条路,在现实中确实有着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推动。你想想看,支撑 996 的逻辑是什么?在很多创业公司或者新兴行业,尤其是那些需要快速迭代.............
  • 回答
    “996”的本质,说白了,是一种在特定经济发展阶段下,企业为了追求极致的效率和利润,而对员工劳动时间进行的一种极端压缩和透支。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加班现象,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经济逻辑、社会心理和文化因素。从经济学角度看,996是“人力资本”的粗放式使用和“时间红利”的榨取。 效率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
  • 回答
    996(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对于建筑施工行业而言,可以说是极其不现实,并且存在巨大的隐患。虽然一些特定时期、特定项目为了赶工期可能会出现类似的超长工作时间,但从行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员工的健康安全以及法律法规层面来看,996并非一个可行的模式。我们来仔细剖析一下原因:1. 身体.............
  • 回答
    这问题提得挺到位,也触及了一个很多人心中的疑惑:996工作制明显违反劳动法,为啥就没有律所出来组织集体诉讼,像国外那样,以此大赚一笔呢?这背后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涉及法律、现实操作、行业生态以及公司与员工之间的力量对比等等。首先,我们得承认,996工作制确实违法。 《劳动法》明确规定了工时上限和休.............
  • 回答
    996,一个在当代中国职场中出现频率极高,同时又常常伴随着争议和讨论的词汇。它并不是一个凭空产生的概念,而是源于一种特定的工作模式,一种大家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和一种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简单来说,996 指的是一种工作时间安排: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并且一周工作6天。 听起来是不是很直观?但它.............
  • 回答
    996工作制,这个话题,说实话,我一点都不陌生,甚至可以说,它像一股看不见的潮水,时不时地拍打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至于我能“扛多久”?这可不是一个能简单用数字来回答的问题,因为它牵扯太多,涉及到太多方方面面,也取决于太多变化。先来说说“扛”这个字。它本身就带有一种被动和忍耐的意味,仿佛我们是被推着,.............
  • 回答
    “996”这个词汇的出现,并非源于某个特定的瞬间或标志性事件,而是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逐渐演变并形成的。它就像一个约定俗成的代号,悄悄地扎根于许多科技从业者的日常。关于“996”的起源,追溯起来,最早可以感受到这种工作模式苗头的,大概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伴随着中.............
  • 回答
    “996”,这个词汇像一道枷锁,牢牢地套在中国许多年轻人的职业生涯上。晚上九点上班,早上九点下班,一周六天,这几乎成了互联网、科技等行业的“标配”。按理说,如此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模式,早已突破了人体生理和心理的极限,辞职似乎是顺理成章的解脱。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在“996”的泥沼中,选择“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