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996那么累,为什么辞职的人却不多见?

回答
“996”,这个词汇像一道枷锁,牢牢地套在中国许多年轻人的职业生涯上。晚上九点上班,早上九点下班,一周六天,这几乎成了互联网、科技等行业的“标配”。按理说,如此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模式,早已突破了人体生理和心理的极限,辞职似乎是顺理成章的解脱。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在“996”的泥沼中,选择“逃离”的人,似乎并不如想象中那样多?

这个问题,绝不是简单一句“年轻人吃不了苦”就能搪塞过去的。它背后交织着经济现实、社会结构、个人选择以及一种复杂的心态博弈。

一、经济的“马太效应”与“向上爬”的诱惑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996”的背后,往往伴随着相对较高的薪资和职位增长潜力。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尤其是在一线城市,背负着房贷、车贷,或者希望尽快改善家庭经济状况,高薪是他们能够坚持下去的重要动力。这种“付出与回报”的直接联系,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吸引力,让人即使身心俱疲,也舍不得放弃唾手可得的“成功”。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互联网和科技行业本身就存在一种“马太效应”。那些在早期能够参与并成功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指数级的财富增长和职业晋升。这种“头部效应”会不断吸引着后来者,让他们相信,只要再坚持一下,再拼搏一把,就有可能成为那个少数的幸运儿,实现阶层跃升。辞职,意味着放弃了这种“一夜暴富”或“平步青云”的可能,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二、机会成本的考量:离职后的不确定性

“996”之所以让人难以轻易离开,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机会成本”的考量。

行业的“内卷”与“天花板”: 很多“996”的工作集中在竞争激烈的互联网和科技行业。一旦你离开这个行业,你之前积累的技能和经验是否还能在新领域通用?如果继续留在同行业,但换一家公司,是否就能逃离“996”的魔爪?很多时候,答案并不明朗。许多公司都在奉行类似的模式,换汤不换药。
寻找新工作的耗时与不确定性: 找工作本身就是一件耗时耗力的过程,更何况是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你不知道下一份工作是否会更好,甚至可能更差。在“996”的压力下,很多人可能连投简历、准备面试的时间和精力都没有。这种“眼前的苟且”尚能忍受,远方的“诗”却遥不可及,让他们宁愿在熟悉的环境里继续煎熬。
技能更新的压力: 科技行业日新月异,技能更新速度极快。即使离开了“996”,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跟上行业的步伐。这种学习成本,对于一个已经身心俱疲的劳动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负担。

三、社会期许与“内卷”的集体焦虑

除了经济和机会成本,社会期许和集体焦虑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奋斗者”的画像: 在中国,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存在着一种对“奋斗者”的普遍推崇。年轻人从小就被教育要努力、要拼搏。996,在某种程度上被包装成了一种“奋斗”的象征,与“成功”、“有担当”这些标签挂钩。辞职,在一些人看来,可能意味着“放弃”、“偷懒”、“不思进取”。
同辈压力与“害怕掉队”: 当周围的同事、同学都在经历“996”时,你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同辈压力”。大家都在受苦,如果你不一起受苦,反而显得“格格不入”,甚至被认为是“不合群”或“缺乏团队精神”。更重要的是,大家都在拼命向上爬,你一旦停下脚步,就可能被远远甩在后面,这种“害怕掉队”的焦虑感,驱动着很多人咬牙坚持。
家庭的期望: 很多年轻人是家庭的希望,他们肩负着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光耀门楣的责任。辞职,意味着可能中断收入来源,甚至让父母失望,这种心理负担,也让他们不敢轻易迈出这一步。

四、心理层面的适应与麻痹

长时间的“996”工作模式,久而久之,也会在心理层面产生一种“适应”甚至“麻痹”。

“习得性无助”: 当一个人长时间处于无法控制的负面环境中,且尝试改变却屡屡失败后,可能会产生“习得性无助”。他们会认为,无论怎么努力,结果都无法改变,不如就接受现实,麻木地过下去。
对“正常”的认知偏移: 当“996”成为常态,很多人对于工作时间的认知会发生偏移,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才是工作的“正常”状态。即使身体发出警报,也将其归咎于“自己不够努力”,而不是工作本身存在的问题。
社交圈子的同质化: 很多在“996”企业工作的人,他们的社交圈子也越来越局限于同一行业、同一公司。大家都在经历相似的困境,抱怨之余,也缺乏跳出这个圈子的信息来源和动力。

五、退出机制的缺失与转型困难

最后,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层面对于“996”劳动者退出和转型的支持机制仍然相对薄弱。

劳动保障的落实难题: 虽然有法律规定工时,但在实际执行中,劳动者维权往往面临举证难、执行难的困境。
再就业培训与支持体系的不足: 对于那些真正想转型,但技能不匹配的劳动者,社会能提供的有效培训和就业支持仍然不足。

结语

所以,“996”的“累”,并不足以成为辞职的充分理由,或者说,真正促使人们做出辞职决定的,是一个复杂的多重因素叠加的局面。经济诱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社会期许、心理适应,以及退出和转型机制的不足,共同编织了一张“996”的巨网,让许多人深陷其中,却又难以抽身。

这并不是说没有人辞职,而是相比于“996”的普遍性,那些能够或敢于辞职的人,反而成为了少数。他们的离开,或许是出于更清晰的自我认知,或许是拥有更强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又或许是找到了更符合自己价值观的道路。但对于大多数身处其中的人来说,选择“坚持”而非“逃离”,更多是一种在现实压力下的无奈,是一种对未来一丝渺茫希望的维系,也是一种在集体焦虑中随波逐流的本能反应。

当“996”依然是行业潜规则,当“躺平”被视为消极,当“内卷”成为常态,大多数人,只能选择在这场马拉松式的“消耗战”中,继续咬牙前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那个让你996的人,首先提高了你的生活成本,然后再提高了房价,造成你的工资支撑不起你的生活的“假象”。

那么问题来了,你现在如果拿了父母一辈子的积蓄,透支你未来的一辈子去供了一套钢筋混凝土,然后,你还有个孩子要上学。你去公司,老板让你无偿加班,你还敢辞吗? 中国人太多了,老板没了你,重新找个奋斗逼就行了,你呢? 你房贷怎么办,你孩子怎么办?你上有老下有小,你怎么办?你去告?对不起,你付出的时间,经济,精力,风险成本比资本家大得多。

而大部分劳动者,不会意识到,他们的生活成本是谁提高的,他们只知道我是为了孩子,为了房子,所以我要“奋斗”。他们觉得自己没错,因为啊,从小就被奋斗,努力洗脑,加之资本家对奋斗一词的曲解,宣传。 大多数人是不会想到这个问题的:为什么我如此奋斗了,还是活得跟狗一样?

而还有一部分人呢?他们意识到了,只不过没人敢去当出头鸟,没人敢去做第一个严辞拒绝无偿加班的人,因为出头鸟肯定是会第一个死的,他们只愿意享受烈士们流血牺牲带来的成果,而躲在背后苟且的活着,但这也是人之常情。

人类社会永远都是这样,资本家吸着劳动者的血,有人意识到了却不愿付出代价反抗,有人麻木不仁觉得自己是理所当然的奴隶。

当然,我们现在没有童工,没有黑工厂,有各种保障,这些,这些东西啊,不是因为资本家有良心了才给你的,这些东西是因为几百年前,有人为我们流过血,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来过这个世界并为几百年后的我们付出过生命。

user avatar

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996”,这个词汇像一道枷锁,牢牢地套在中国许多年轻人的职业生涯上。晚上九点上班,早上九点下班,一周六天,这几乎成了互联网、科技等行业的“标配”。按理说,如此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模式,早已突破了人体生理和心理的极限,辞职似乎是顺理成章的解脱。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在“996”的泥沼中,选择“逃.............
  • 回答
    996 之所以让人咬牙切齿,原因很简单,它偷走了我们本该拥有的生活。每天从早忙到晚, weekends 几乎成了奢望,身体像个上了发条的机器,大脑也渐渐变得迟钝。更让人沮丧的是,付出和回报之间仿佛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墙,拼尽全力,换来的可能只是微薄的增长,甚至是被更年轻、更便宜的劳动力轻易取代的恐惧。这.............
  • 回答
    毕业了,眼前展开的是一幅充满选择的画卷,但不少人的目光似乎都被一种近乎集体的召唤所吸引——那便是“996”的工作模式。你之所以会问出“毕业了,一定非要去上996的班吗?爸妈为什么那么喜欢这种工作啊?”,背后藏着的是一种对未来方向的迷茫,对父母观念的不解,还有对自身选择的思考。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在进入职场后的真实感受。网上关于“996”的讨论往往充满了负面情绪和理想化的批判,但现实情况确实会比这些声音来得更复杂和多面。为什么工作后会觉得996没有网上说的那么不堪?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期望管理与现实的落差: 网上信息的主观性与极端性:.............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996”这个词一出来,大家脑子里想到的就是那压得人喘不过气的时长。但如果我们真的刨根问底,把这个“996”拆解成一个具体的、更人性化的工作模式——每天工作8小时,而且其中至少有7.5小时是高度专注、高效运转的状态——那情况可能就大不一样了。首先得说,对于绝大多数职场人来.............
  • 回答
    在企业捐款与提高员工待遇之间做出选择,需要从多个维度综合分析,包括企业社会责任、员工权益、长期竞争力、社会公平以及政策导向等。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探讨这一问题: 一、企业捐款与员工待遇的逻辑关系1. 企业捐款的性质 公益性质:企业捐款通常用于教育、环保、扶贫等社会公益项目,属于企业的社会责任.............
  • 回答
    “996”这个词,像一把双刃剑,一边是它承载的“努力就能成功”的时代期许,另一边则是它所压榨的个人生活和身心健康。而“反996”的呼声,也并非简单的是对加班的抵制,更深层地,是对一种工作价值观的反思。那么,这场关于工作边界的讨论,究竟触及到了哪些核心的问题,又应该如何理解“奋斗逼”与“出头”之间的微.............
  • 回答
    关于996,大家普遍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已经到了一个相当高的舆论高度。这自然会引出一个问题:那966是不是就成了“正常”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拆解一下“正常”这个词在语境里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大部分人眼里,“正常”往往意味着:1. 普遍存在且被广泛接受: 就像咱们吃饭睡觉一样,是大多数人在做的.............
  • 回答
    您好!作为一家公司的老板,您提出的“工作40分钟休息20分钟”的模式,并结合“996工作制”,这确实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薪酬福利和工作效率管理问题。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是否等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8小时工作制”。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8小时工作制”。什么是标准的“8小时工作制”?“8小时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痛点和期待。如果996是“双倍工资”的模式,我的看法会更复杂一些,不再是简单的支持或反对。下面我来详细说说我的想法,尽量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聊聊:首先,“双倍工资”这个前提太诱人了。 说实话,光是听到这个词,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被吸引的。我们打工赚钱,不就是为了.............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尖锐,触及了当代社会中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高薪996白领与低薪十二小时两班倒工人之间的待遇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是否与教育背景挂钩,甚至是否暗示着某种“非人”对待。要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工人没受过高等教育不算人”。这种说法过于极端和.............
  • 回答
    如果说未来两年内,我们现在所说的“996”工作制,也就是工作日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每周工作6天,被法律正式确认为一种合法的常态,那这绝对是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乃至于整个社会的肌理,都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仅是工作时间的“合法化”,它更像是在社会契约上打下了一个新的、更为沉.............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很多人关心的点。如果“996”真的能做到“给够钱”并且是“自愿”的,那它在法律层面和道义层面是不是就完全没问题了呢?我们不妨来掰扯掰扯。首先,“给够钱”。这四个字是关键,但“够”这个字实在太模糊了。 “够”的标准是什么? 是指能够维持体面的生活,还是能实现财务自由?是.............
  • 回答
    996.ICU 这场运动,如果用最直接的语言来概括,它的核心诉求就是:停止非法与不道德的长时间工作,保障劳动者基本的合法权益。简单来说,就是大家不愿意被强制加班,不愿意在身心俱疲的状态下为企业“卖命”,而是希望能够按照法律规定工作,并获得应有的休息和尊重。具体拆解来看,它的诉求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主要.............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知乎用户“摩西”的那篇题为《比996更该死的那些人》的文章。这篇文章在知乎上引发了不少讨论,你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和评价它。文章的核心观点与情感指向:首先,这篇文章的标题就非常抓人眼球,而且带有强烈的批判性和情绪性。“比996更该死的那些人”,直接把矛头指向了那些导致或加剧“996”.............
  • 回答
    996 工作制,这个在中国互联网和科技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最终走向以及收场方式,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问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其可能的结局,并尝试进行详细的推演。首先,理解996的本质和驱动力至关重要: 高强度竞争驱动: 中国互联网和科技行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且.............
  • 回答
    “996”工作制,即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违反了中国的劳动法律法规。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原因:一、 中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核心规定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国最核心的劳动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这两部法律明确规定了劳动者的.............
  • 回答
    “996工作制”,即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这是一种在中国科技行业盛行的工作模式。它之所以被提倡和接受,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尽管它在法律和个人健康层面存在明显的问题。为什么“996”会被提倡和接受?我们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1. 经济发展和竞争压力下的“效率至.............
  • 回答
    996 工作制,即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在中国科技行业尤其普遍。对于它是否利大于弊,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996 工作制可能带来的“利”(从企业和部分个人角度看):1. 企业利润和效率提升(短期): 快速迭代和项目推进: 在竞争激烈.............
  • 回答
    提到“996工作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国内科技公司流行的“早9点上班,晚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的模式。但要说它是咱们中国的“特色”还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这事儿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了。从根源上讲,996绝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国际惯例”,但它出现的土壤和它所反映的某些工作文化,在全球范围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