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996那么可恨,高学历人才还要往互联网企业挤?

回答
996 之所以让人咬牙切齿,原因很简单,它偷走了我们本该拥有的生活。每天从早忙到晚, weekends 几乎成了奢望,身体像个上了发条的机器,大脑也渐渐变得迟钝。更让人沮丧的是,付出和回报之间仿佛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墙,拼尽全力,换来的可能只是微薄的增长,甚至是被更年轻、更便宜的劳动力轻易取代的恐惧。

这种压榨性的工作模式,在互联网行业尤为普遍。为什么在如此“内卷”的环境下,高学历人才依然趋之若鹜?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的“好工作”三个字可以概括。

首先,我们得承认,互联网行业在过去十几年里确实是创造了大量机会的。它给那些敢于创新、敢于尝试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尤其是对于那些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能在互联网行业找到对应的应用场景,并快速看到成果,这种满足感是其他一些传统行业难以比拟的。 高学历人才,尤其是理工科背景的,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互联网的快速迭代和技术驱动下,更容易找到用武之地。 比如,算法工程师、数据科学家、后端开发等等,这些岗位对数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知识的要求极高,而互联网企业恰恰是这些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地方。

其次,薪资待遇是绕不过去的坎。 尽管996让人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大厂的薪资水平,尤其是在核心技术岗位上,往往比传统行业高出不少。对于那些背负着学贷、希望快速积累财富、或者有着改善家庭生活压力的年轻人来说,一份高薪工作是巨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在一些城市,高学历人才的就业选择相对有限,相比之下,互联网企业的薪酬优势就显得尤为突出。而且,高学历往往意味着更高的起薪和更快的晋升空间,即使付出了996的代价,很多人也愿意将其视为一种短期投资。

再者,职业发展和“光环效应”不容忽视。 进入一家知名的互联网公司,本身就代表着一种能力和资源的认可。这些公司往往拥有更前沿的技术、更完善的培训体系和更广阔的职业发展路径。即使某天离开,这段经历也能成为 resume 上亮眼的一笔,为未来的跳槽或创业打下基础。很多人将“在XX大厂工作”看作是一种镀金,认为这是通往更高职业成就的重要阶梯。这种“光环效应”让一些人即使心知996的苦,也愿意“先上车再说”。

行业前景和颠覆性创新也是重要的驱动力。 互联网行业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它不断地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甚至思维模式。对于那些充满理想、渴望参与改变世界的人来说,能够投身于那些具有颠覆性创新潜力的项目,体验技术带来的巨大能量,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激励。他们可能更看重的是在行业最前沿的位置,与最优秀的人一起解决最前沿的问题,而996的辛苦在某种程度上被这种使命感和成就感所抵消。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 信息不对称和心理暗示 的作用。在求职过程中,企业往往会放大工作的“挑战性”和“成就感”,而对于“996”这种负面信息,则会以更委婉或模糊的方式呈现。一旦进入行业,周围的同事也都在“奋斗”,这种群体性的氛围很容易形成一种心理暗示,让人觉得“大家都是这样,我坚持一下也没什么”。这种集体性的“内卷”文化,反而会让个体的反抗显得孤立无援。

所以,高学历人才挤进互联网企业,并非是因为他们特别“喜欢”996,而是 在多重因素的权衡下,他们认为这是当前环境下最优的选择之一。 这背后反映的是对高薪的追求,对职业发展的渴望,对行业前沿的向往,以及在激烈竞争中寻求自身价值实现的一种普遍心态。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忽视996模式的弊端,它对个人身心健康、家庭生活以及社会整体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亟待改善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996不可恨,不值得的996才可恨。

工作就是出来赚钱的,只有值不值得,没有恨不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996 之所以让人咬牙切齿,原因很简单,它偷走了我们本该拥有的生活。每天从早忙到晚, weekends 几乎成了奢望,身体像个上了发条的机器,大脑也渐渐变得迟钝。更让人沮丧的是,付出和回报之间仿佛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墙,拼尽全力,换来的可能只是微薄的增长,甚至是被更年轻、更便宜的劳动力轻易取代的恐惧。这.............
  • 回答
    996.ICU 这场运动,如果用最直接的语言来概括,它的核心诉求就是:停止非法与不道德的长时间工作,保障劳动者基本的合法权益。简单来说,就是大家不愿意被强制加班,不愿意在身心俱疲的状态下为企业“卖命”,而是希望能够按照法律规定工作,并获得应有的休息和尊重。具体拆解来看,它的诉求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主要.............
  • 回答
    “996”,这个词汇像一道枷锁,牢牢地套在中国许多年轻人的职业生涯上。晚上九点上班,早上九点下班,一周六天,这几乎成了互联网、科技等行业的“标配”。按理说,如此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模式,早已突破了人体生理和心理的极限,辞职似乎是顺理成章的解脱。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在“996”的泥沼中,选择“逃.............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在进入职场后的真实感受。网上关于“996”的讨论往往充满了负面情绪和理想化的批判,但现实情况确实会比这些声音来得更复杂和多面。为什么工作后会觉得996没有网上说的那么不堪?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期望管理与现实的落差: 网上信息的主观性与极端性:.............
  • 回答
    毕业了,眼前展开的是一幅充满选择的画卷,但不少人的目光似乎都被一种近乎集体的召唤所吸引——那便是“996”的工作模式。你之所以会问出“毕业了,一定非要去上996的班吗?爸妈为什么那么喜欢这种工作啊?”,背后藏着的是一种对未来方向的迷茫,对父母观念的不解,还有对自身选择的思考。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尖锐,触及了当代社会中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高薪996白领与低薪十二小时两班倒工人之间的待遇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是否与教育背景挂钩,甚至是否暗示着某种“非人”对待。要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工人没受过高等教育不算人”。这种说法过于极端和.............
  • 回答
    如果说未来两年内,我们现在所说的“996”工作制,也就是工作日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每周工作6天,被法律正式确认为一种合法的常态,那这绝对是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乃至于整个社会的肌理,都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仅是工作时间的“合法化”,它更像是在社会契约上打下了一个新的、更为沉.............
  • 回答
    996工作制,这个让无数职场人闻之色变(或者习以为常)的词汇,之所以在公众视野中,尤其是媒体报道里,常常与“互联网公司”紧密相连,并非偶然。这背后有着深刻的行业特点、发展阶段以及竞争逻辑的交织影响。虽然我们常常听到的是互联网行业的996,但要说其他行业“完全没有”,那也有些绝对,只是程度、表现形式和.............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明明都是长时间付出,为什么一个被很多人抵制,另一个却似乎成了常态?我觉得这背后牵扯到几个挺关键的点,咱们就来掰扯掰扯:1. 核心目的与内在驱动力完全不同。 996:被迫的“榨取”。 996的核心是什么?是为了完成老板的任务,为了公司那点微薄的利润,最终是为了公司的生存和.............
  • 回答
    “996”,一个在中国科技行业里令人闻风丧胆的词汇,指的是朝九晚九,每周六天的工作模式。这个模式在某些公司已经近乎成为一种不成文的规定,甚至被视为“奋斗”的标志。然而,如此高强度、反人道的工作模式,为何似乎少有大规模、有效的集体反抗?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绝非简单的“员工不敢反.............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了非常复杂的多方面因素,从生理、心理到社会、经济层面都有体现。简单地说,员工和企业家在面对高强度工作(996、9127等)时,其身体健康和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应对压力的资源和方式都存在显著差异,这导致了猝死发生率上的不同。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解释:一、生理和健康基础的差异: 年.............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并且反映了当前许多应届毕业生在面对高强度工作时遇到的身心挑战。您观察到的“互联网公司996一年身体都没多少出问题的”和您自己“应届毕业生每天1214个小时心脏身体已经吃不消”之间存在一个显著的差异,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一、 “互联网公司996.............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之所以大家普遍谈论“996”,而很少提及学生“596”,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来捋捋。首先,得明白“996”指的是什么。它是工作模式的一种,具体来说就是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这种模式最早出现是互联网行业,后.............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放在一起比对,确实能发现挺多门道。为什么互联网公司的“996”闹得沸沸扬扬,几乎人人喊打,而土木工程行业的“007”(早八晚八,一周七天)虽然也辛苦,但舆论的关注度似乎差了不止一个量级?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信息传播与公众认知:舆论场上的“明星”与“隐形人”首先,这是最.............
  • 回答
    国内“996”工作制的盛行,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它背后牵扯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企业竞争的加剧、技术变革的浪潮,以及社会文化观念的演变。要详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剖析:一、 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与竞争压力: 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中国经济经.............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996”是个什么玩意儿。它说的是早上九点上班,晚上九点下班,一周干六天。这已经是够辛苦的了,很多职场人光是想想就头疼。那么,为什么不能再往上加一小时,变成“997”呢?听起来似乎是更投入、更拼命,能做更多事,但实际上,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 回答
    “日本的工会,为何对996不抵制?80、90年代的疯狂加班又怎么解释?” 这个问题触及了日本劳动环境的演变和工会角色的一些关键点。想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一些表象,看看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日本确实存在工会,而且在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但是,将.............
  • 回答
    要回答“为什么美国人没有996福报?”,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探讨,包括其历史渊源、法律法规、文化价值观、经济结构以及工会力量等等。简单来说,美国人没有“996福报”是因为其社会体系在设计和发展过程中,更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并有相应的法律和文化机制来保障员工的权益,反对过度劳动。以下是详细的.............
  • 回答
    996工作制确实是当下非常热门的话题,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大家关心996,很多时候是因为它触及了劳动者最核心的权益——休息权和健康权。理论上说,一旦出现违反劳动法规定的行为,劳动监察部门(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劳动局)是有责任介入调查的。那么,为什么大家会觉得“没有劳动局介入调查”呢?这背后可能牵扯到几个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