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996的各位,如果工作8小时(至少7.5小时是高效的),那么你们可以完成更多工作还是更少的工作?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996”这个词一出来,大家脑子里想到的就是那压得人喘不过气的时长。但如果我们真的刨根问底,把这个“996”拆解成一个具体的、更人性化的工作模式——每天工作8小时,而且其中至少有7.5小时是高度专注、高效运转的状态——那情况可能就大不一样了。

首先得说,对于绝大多数职场人来说,这种模式下,他们绝对能完成比在那种无休止、低效的996状态下“更多”的工作。

我们来细品一下为什么:

1. 精力是有限的,但效率可以无限接近峰值

想象一下,每天有7.5个小时是“高效的”。这意味着什么?不是坐在工位上发呆,不是被各种无关紧要的会议、临时插播的任务打断得七零八落,也不是因为疲惫而频繁地刷手机、喝咖啡提神。这7.5小时,是能够让你沉浸在工作内容里,思路清晰,解决问题游刃有余的时间。

在传统996那种“人在公司,心在外”的状态下,真正能称得上“高效”的时间可能只有零星几个小时,甚至更少。剩下的时间,很多时候是在硬撑,是在磨洋工。这种“量变”虽然看起来时长惊人,但“质”却很低。

而我们假设的“8小时工作制,7.5小时高效”,是将有限的精力最大化地利用起来。当你的工作内容和时间安排能够让你进入“心流”状态,并且保持这种状态足够长的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工作质量,那绝对不是一个概念。就好比你花1小时专注地写一篇报告,和你在10小时里断断续续地写同一篇报告,最后产出的东西天差地别。

2. 减少无效时间和内耗

在那种让人身心俱疲的996模式下,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无效时间”的泛滥。比如:

会议和沟通的低效: 为了显得“忙碌”,很多会议召集得没头没尾,讨论的内容也不聚焦,结果就是一堆人花了大量时间开了一场没啥结果的会。
被打断和切换任务的损耗: 当你被迫频繁地从一个任务切换到另一个任务,或者被各种突发事件打断时,大脑需要重新进入状态,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能量损耗。连续的被打断甚至会导致思维混乱。
过度劳累导致的错误: 疲惫的时候,人更容易犯错。一个简单的计算错误、一个代码里的bug、一个沟通上的误解,可能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修正,甚至造成更大的损失。
“陪太子读书”的虚假繁荣: 有时候,加班不是因为工作真的做不完,而是老板希望看到员工还在公司,营造一种“大家都在努力”的氛围。这种时长上的堆砌,本质上是一种资源浪费。

而我们设定的“7.5小时高效”,就是要把这些无效时间压缩到最低。这意味着:

会议更精简高效: 为了保证大家的高效时间,会议会更加有目的性,议程明确,控制时间。
专注工作不受打扰: 团队会建立共识,减少不必要的打扰,允许员工在某个时段内进行深度工作。
工作质量的提升: 高效工作状态下,出错率会显著降低,自然也就减少了返工和修正的时间。
精力充沛,思维敏捷: 充足的休息(毕竟每天工作8小时,而不是10+小时,加上7.5小时的高效,理论上是有休息时间的)能保证人的精力状态,让思维保持敏锐。

3. 提升整体幸福感和长久战斗力

这一点非常关键。当员工能在一个相对健康、可控的节奏下工作,并且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产出(因为是高效的产出),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会大大提升。

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 8小时工作制,意味着员工还有足够的时间去休息、去陪伴家人、去发展个人兴趣。这种生活的平衡能够让员工更积极、更充满活力地投入到工作中。
避免职业倦怠: 长期处在过度劳累且低效的状态下,极易导致职业倦怠。一旦倦怠,别说高效工作了,能不犯错就算不错了。而相对轻松且高效的状态,可以让你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和长久的战斗力。
吸引和留住人才: 谁不想在一个能高效产出并且相对健康的环境里工作呢?这种模式更有利于吸引和留住真正有能力、想做出成绩的优秀人才。

举个例子对比:

模式一(假定的高效8小时): 你是一名软件工程师,每天早上9点到下午6点,中间有一个小时午休。你上午3.5小时可以专注编码解决一个复杂的技术难题,下午3.5小时可以高效地进行代码评审、参与讨论或者写技术文档。一天下来,你可能就解决了这个难题,并且产出了高质量的代码和文档。
模式二(典型的996,低效): 你早上9点被叫到公司,晚上10点才走,中间可能只有12小时是真正高效的。你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回复老板和同事的各种即时消息,参加了很多没有明确议程的临时会议,处理了一堆别人觉得“重要”但实际上和你核心工作关联不大的事情。一天下来,你可能完成了几件零散的小事,但那个复杂的技术难题依旧是个难题,甚至因为被打断太多次,你连完整的思路都还没形成。

结论:

所以,如果“996”的含义真的变成“每天工作8小时,且其中7.5小时是高度专注且高效的”,那么毫无疑问,在这种模式下,职场人能够完成更多、更好的工作。

这不是单纯地比拼“谁坐得久”,而是比拼“谁在有限的时间里,能以最高的质量产出最多的价值”。高效工作本身就意味着价值的密度更高。当把这种高密度价值产出的状态延长到7.5小时,并且保持在8小时的总时长内,其最终的产出远超低效、拖沓、疲惫的长时间工作。

当然,实现这样的模式,需要公司在管理、流程、文化上做出巨大的改变,包括但不限于:优化工作流程、减少不必要的会议、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具、建立信任的文化来减少微观管理等等。但如果真的能做到,那对员工和企业来说,都是双赢的局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猜想下面的回答当中肯定有不少人说我8小时就能干完,甚至我7.5小时就能干完,延长劳动时间只是徒劳。这几乎是一种政治正确的回答方式

但其实这种回答是很天真的。要知道摸鱼是一定的。你觉得在8小时工作制的公司,大家都是在每时每刻认真工作直到8小时结束吗?没有,该聊聊天聊聊天,该走动几步走动几步,该吃零食开小差刷手机一样不会少。你996会做的事情,8小时你也会做。那些说自己8小时就能干完的996从业者,难道你觉得你现在996是。前8小时认真干后面全在摸鱼吗?不是,你是把整个流程拉长了,摸鱼的时间均匀的平摊在了12个小时以内。而当你把时间缩回8小时的时候,不会只把摸鱼的时间缩掉,你是同比例缩。

所以原问题严谨的回答是,你12小时干的活让你8小时干,你是否可以干完,答案是肯定的,想要干完肯定可以干完。但问题是12小时干的活让你8小时干完,你愿不愿意,或者说你是否足够自律的支撑着自己,8小时认真工作去干完12小时的工作。你不会。

会有人,在这个问题上扯到工作效率,说加班的时间其实工作效率很低,但这不重要。工作讲的是工作总量,而不是工作单位效率,你效率低就效率低,只要完成了总量是增加的就行。哪怕是以并不迅速的速度增长。就好像高考最后讲的是总分达标,你是个天才少年每天不做作业,还是你每天笨鸟先飞看书到半夜2点,不重要,只看总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