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发达国家历史上有没有 996 的时期?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经济发展模式、劳动法规和文化传统等多个层面。要回答“发达国家历史上有没有 996 的时期”,我们需要先明确“996”的定义,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发达国家是如何规范工作时间的。

“996”通常指的是一种工作制度,即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这种模式在中国一些科技公司中被实行,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它并非一个正式的法律术语,更多的是一种非官方的、普遍存在的加班文化。

从“996”这个具体模式来看,发达国家在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一个普遍化的、被广泛认同或提及的“996”时期。 这主要有几个原因:

1. 劳动法规的演进: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确实存在过长时间工作的情况。但随着工人运动的兴起、社会福利的提高以及劳动法律的完善,工时上限、最低工资、带薪休假等制度逐渐确立和普及。这些制度的存在,从根本上限制了“996”这种极端的、系统性的长时间工作模式的出现和持续。
2. 工会的力量: 在发达国家,工会作为工人利益的代表,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积极争取更合理的工时、更优厚的待遇和更安全的工作环境。工会的存在使得企业难以单方面推行像“996”这样损害员工权益的制度。
3. 社会价值观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工作与生活的平衡(worklife balance)越来越重视。长时间工作不仅被视为对健康的损害,也被认为会影响个人生活质量和家庭幸福。这种价值观的转变,使得“996”这样的模式难以被社会所接受。
4. 经济结构的变化: 许多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服务业和知识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相比于早期工业时代的流水线生产,知识型工作往往更强调效率、创造力和灵活性,而非简单地用时长来衡量产出。

但是,如果我们把“996”理解为一种“普遍存在的、长时间过度加班的文化”,那么在发达国家的历史上,尤其是工业革命的早期,确实出现过非常接近但又不完全相同的“黑暗时期”。

工业革命初期:资本逐利的年代

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至19世纪的英国、19世纪的美国等。在那个时代,工厂制度刚刚兴起,机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但也伴随着残酷的剥削。

无限制的工时: 很多工厂的工人,包括妇女和儿童,工作时间可以达到12到16个小时,甚至更长。一周工作6天是很普遍的,有些情况下甚至更长。所谓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种环境下已经不适用,因为工厂的灯光可以照亮黑夜。
恶劣的工作环境: 工厂里空气污浊,噪音巨大,机械操作危险,事故频发。工人没有安全防护,也没有相应的保障。
微薄的薪酬: 即使工作时间如此之长,工资也仅仅够勉强维持生计。
缺乏法律约束: 当时的劳动法规非常不完善。企业主拥有巨大的权力,他们可以将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和薪酬完全自主决定,几乎没有任何外部约束。工人没有议价能力,只能被动接受。
“压榨”的本质: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资本家对劳动力的最大化压榨,以获取最高的利润。技术和资本是新的,但对劳动力的看法,在很多程度上,仍然是将其视为一种可以随意消耗的资源。

历史的转折点:工人运动与法律的进步

这种极端的工作模式并非一成不变。它遭到了劳动者的强烈反对,并推动了历史的变革:

工会组织的崛起: 工人们开始联合起来,成立工会,通过罢工、抗议等方式争取权益。
社会思想的转变: 启蒙思想、社会主义思潮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及对人道主义的呼唤,也促使社会反思过度劳动的问题。
立法者的介入: 逐步出台了限制童工、规定最高工时(例如8小时工作制)、设立劳动检查机构等法律。这些法律的出现,虽然过程漫长且充满斗争,但有效地改变了劳资关系,限制了雇主随意延长工时的权力。

“996”的现代语境与历史的对比

所以,尽管工业革命初期有过比“996”更极端、更残酷的普遍性加班现象,但“996”这个词汇和其背后所暗示的,是在现代社会中,在一个已经有了相对完善劳动保障体系的国家,企业仍然倾向于或者说是在事实操作中要求员工进行非正常长时间工作。

发达国家之所以没有出现“996”时期,是因为他们走过了漫长的“反加班”之路。从最早的1216小时工作制,到争取8小时工作制,再到如今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强调,这是一个进步的过程。

当然,在任何发达国家,都会存在一些行业或公司,在特定的时期(例如项目赶工期)会出现大量的加班,甚至可能接近“996”的强度。但这些情况通常是:

暂时性的: 并非长期的常态。
有补偿的: 通常会有加班费或其他形式的补偿。
非普遍性的: 不会成为整个行业或社会的普遍模式。
可能面临法律风险: 如果违反了现有的劳动法律,可能会面临监管部门的调查和处罚。

总而言之,从“996”这个特定模式来看,发达国家历史上没有出现过。但如果从“长时间过度加班”这一现象的本质来看,它们在工业化早期确实经历过比“996”更为严峻的时代,并且正是因为从那个时代吸取了教训,才建立了如今相对成熟的劳动保障体系,从而避免了“996”的再次普遍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我不太清楚,现在的课本和我们那时候是否一致。不过我隐约记得我们的高中历史课本讲过这个:

泰罗制

泰罗制(泰勒制)是美国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创造的一套测定时间和研究动作的工作方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始在美国以及西欧国家流行 其基本内容和原则是:科学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研究出最经济而且生产效率最高的所谓“标准操作方法”,严格地挑选和训练工人,按照劳动特点提出对工人的要求,定出生产规程及劳动定额; 实行差别工资制,不同标准使用不同工资率,达到标准者奖,未达到标准者罚,实行职能式管理,建立职能工长制,按科学管理原理指挥生产,实行“倒补原则”,将权力尽可能分散到下层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分工合作。

我们的历史课本似乎还应该讲过这个

1886年五一大罢工(八小时工作制与劳动节的由来)

在美国,工人们每天要劳动14至16个小时,有的甚至长达18个小时,但工资却很低。马萨诸塞州一个鞋厂的监工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让一个身强力壮体格健全的18岁小伙子,在这里的任何一架机器旁边工作,我能够使他在22岁时头发变成灰白。”沉重的阶级压迫激起了无产者巨大的愤怒。他们知道,要争取生存的条件,就只有团结起来,通过罢工运动与资本家作斗争。工人们提出的罢工条件,就是要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1877年,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罢工开始了。工人阶级走向街头游行示威,向政府提出改善劳动与生活条件,要求缩短工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罢工不久,队伍日渐扩大,工会会员人数激增,各地工人也纷纷参加了罢工运动。
在工人运动的强大压力下,美国国会虽然被迫制定了八小时工作制的法律。但是,某些资本家根本不予理睬,这项法律只不过是一纸空文,工人们仍然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倍受资本家的折磨。忍无可忍的工人们决定将这场争取生存权利的斗争,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准备举行更大规模的罢工运动。
1884年10月,美国和加拿大的八个国际性和全国性工人团体,在美国芝加哥举行一个集会,决定于1886年5月1日举行总罢工,迫使资本家实施八小时工作制。这一天终于来到了。1886年5月1日,美国2万多个企业的35万工人停工上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各种肤色,各个工种的工人一齐进行总罢工。仅芝加哥一个城市,就有4.5万名工人涌上街头。这下,美国的主要工业部门便处于瘫痪状态,火车变成了僵蛇,商店更是鸦雀无声,所有的仓库也都关门并贴上封条。
1866年,第一国际日内瓦会议提出八小时工作制的口号。 [4] 1886年5月1日,以美国芝加哥为中心,在美国举行了约35万人参加的大规模罢工和示威游行,示威者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1886年5月3日芝加哥政府出动警察进行镇压,开枪打死两人,事态扩大,5月4日罢工工人在干草市场广场举行抗议,由于不明身份者向警察投掷炸弹,最终警察开枪,先后共有4位工人、7位警察死亡,史称“干草市场暴乱”(Haymarket Riot)或“干草市场屠杀”(Haymarket Massacre)。在随后的宣判中有8位无政府主义者以谋杀罪被起诉,4位无政府主义者被绞死,1位在牢中自杀。
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及抗议随后的宣判,在世界范围内举行了工人的抗议活动。这些活动成为了“国际劳动节”的前身。
1889年7月,在恩格斯组织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所以你现在问我

发达国家历史上有没有 996 的时期?

是我没学好高中历史呢?还是现在的高中历史不讲这些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经济发展模式、劳动法规和文化传统等多个层面。要回答“发达国家历史上有没有 996 的时期”,我们需要先明确“996”的定义,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发达国家是如何规范工作时间的。“996”通常指的是一种工作制度,即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这种模式在中国一些科技.............
  • 回答
    关于亚非拉国家历史上多次抗议白人发达国家排斥移民的活动,而似乎很少或没有直接针对日本排斥移民政策的公开抗议,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可以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来深入探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放得更长远,并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境遇和诉求。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了中亚地区河流、绿洲文明以及历史发展的一些关键因素。确实,与阿姆河(又称奥克苏斯河)相比,锡尔河(又称雅克萨特斯河)在其历史上扮演的角色似乎稍微“低调”一些,尤其是在城市发展的规模和影响力上,并没有涌现出像布哈拉、撒马尔罕那样声名显赫的城市。要探究其中的原因,需要从多个.............
  • 回答
    关于动漫为何在日本而非西方等发达国家率先发展成熟并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问题。如果将动漫视为历史发展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载体,那么它在日本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历史、社会、技术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动漫”这个概念的内涵。广义上,动画(Anim.............
  • 回答
    .......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时钟拨回历史的长河,在广袤的东北亚平原上,没有出现我们所熟知的游牧民族的迁徙与碰撞,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与华夏文明并驾齐驱的、同样成熟且强大的农耕文明。这扇想象的大门一旦打开,历史的走向便会变得扑朔迷离,又充满无限可能。首先,我们得给这个假想的文明安个名字,姑且称之为“东胡文明”。这个文明.............
  • 回答
    发达国家的高福利制度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其影响既包含正面的社会价值创造,也存在潜在的争议与挑战。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高福利制度的核心逻辑:再分配与社会安全网高福利体系通常以“全民普惠”为特点(如北欧国家的免费医疗、教育、失业救济),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税收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公民基本.............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并且涉及到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领域。简单地说,发达国家维持其高生活水平与发展中国家的状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将其归结为“剥削”是一个有争议的说法,需要更细致的分析。核心论点:发达国家的高生活水平与发展中国家的状况之间存在联系,但“剥削”的定义和程度存在争议。以.............
  • 回答
    发达国家在许多领域的发展程度,尤其是那些根植于历史、文化、制度和长期积累的方面,确实是当前中国在短时间内难以超越的。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并尝试详细阐述:一、 制度与文化层面的根基与成熟度 成熟的民主政治制度与法治体系: 详细阐述: 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甚至更长时.............
  • 回答
    发达国家实现“越发展,越干净”的现象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阶段和驱动因素:核心逻辑:从“污染者”到“治理者”,再到“绿色创新者”的转变“越发展,越干净”并非自然发生,而是伴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刻转变,从最初的粗放型增长到注重效.............
  • 回答
    发达国家人均比中国富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历史、社会、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历史发展进程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更早的工业化和技术积累: 发达国家(如英、美、德、法等)普遍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比中国更早地进入了工业化时代。这意味着他们拥有更长的技.............
  • 回答
    在发达国家,诚信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道德概念,它渗透到社会运作的方方面面,是维系信任、促进合作和保障经济发展的基石。这种重视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社会实践形成的共识。在经济领域,诚信是生存和发展的命脉。 市场秩序的基石: 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离不开参与者之间的基本信任。商家需要诚信.............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发达国家在教育留学生方面,既有传授核心技术的意愿和实践,也存在出于国家利益和竞争考量的限制。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核心技术”的定义。“核心技术”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从多个层面理解: 基础科学研究和理论突破: 这是所有技术发展的基石。比.............
  • 回答
    要说发达国家在儿童性教育这块儿有什么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那可真有不少门道。而且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人家经过长期探索、不断调整,逐渐摸索出来的。我尽量把里头的一些关键点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保证听着像我一个老百姓说出来的,不是那种冷冰冰的AI报告。核心理念:性,是生命的一部分,不是什么“洪水猛兽”.............
  • 回答
    关于发达国家是否“反对”无现金社会,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实际上,许多发达国家正在积极推动或至少是默许无现金支付的趋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声音和顾虑,这些顾虑使得“反对”这个词在某些语境下显得尤为贴切。与其说发达国家“反对”,不如说是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出现了.............
  • 回答
    发达国家人民的版权意识强,这绝对不是一句空泛的宣传口号,而是基于大量事实观察和文化积累的真实情况。要说得详细一些,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法律体系的完善和严格执行是基石。 发达国家通常拥有成熟的法律框架来保护知识产权,其中版权法是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法律不仅界定了作品的类型、作者的权利范围,更.............
  • 回答
    发达国家在国税和地方税的划分上,通常会遵循一套既定的原则和机制,但具体的操作方式和比例会因国家自身的历史、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需求等因素而有所差异。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个过程,并力求还原真实情况的复杂性。核心原则与考量因素在决定国税和地方税如何分配时,各国政府主要会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 回答
    发达国家为何选择“去工业化”?优劣分析与中国未来展望“去工业化”,这个词汇在经济讨论中并不陌生,尤其是当我们观察那些曾经辉煌的工业强国,如今却在制造业领域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收缩”时。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其利弊何在?而我们作为全球制造业的巨擘,中国又将走向何方? 发达国家“去工业化”的深层原因.............
  • 回答
    发达国家,这个词我们挂在嘴边,但它到底“发达”在哪些方面呢?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它是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概念,绝非仅仅是高楼林立或汽车遍地那么简单。让我来跟你掰扯掰扯。一、 经济的基石:效率、创新与多元化 生产力的飞跃: 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首先体现在极高的劳动生产率上。这得益于先进的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观察者在疫情期间反复思考的。发达国家居民普遍拥有较高的受教育程度,这通常意味着他们具备更好的获取、理解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按理说在面对像新冠肺炎这样的公共卫生危机时,应该能更好地做出理性的判断和行为。然而,我们看到的现实情况却更为复杂,甚至在某些方面显得有些“反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