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发达国家在「儿童性教育」问题上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回答
要说发达国家在儿童性教育这块儿有什么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那可真有不少门道。而且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人家经过长期探索、不断调整,逐渐摸索出来的。我尽量把里头的一些关键点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保证听着像我一个老百姓说出来的,不是那种冷冰冰的AI报告。

核心理念:性,是生命的一部分,不是什么“洪水猛兽”

这一点是最根本的。在很多发达国家,性教育不是被当成一种“禁忌”来处理的,而是很自然地被视为生命教育、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就像教孩子认识身体、了解怎么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一样,性教育也是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与他人建立健康关系。这种心态上的转变,直接影响了他们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早期介入,循序渐进,根据年龄和社会发展阶段来“对症下药”

这绝对是他们做得特别好的一点。他们不是等到孩子青春期了才猛地灌输一堆东西,而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婴幼儿时期(03岁): 别以为这时候就没性教育了。其实,这阶段主要是关于“身体认知”和“界限感”的建立。教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部位名称(比如阴茎、阴道),让他们知道身体是属于自己的,别人不能随意触碰。同时,父母的拥抱、亲吻也是在教孩子关于“爱”和“亲密”的表达,当然前提是建立在安全的、被尊重的界限内。比如,教孩子“不摸别人的私处”,以及“别人也不能摸我的私处”。这种早期认知,为日后理解更复杂的性概念打下基础。
幼儿时期(36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好奇心特别强,经常会问“我从哪里来”之类的“哲学问题”。这时候的教育重点是“生命起源”的简单解释,以及“好坏触摸”的区分。他们会用很直观的方式,比如讲小种子长成大树的故事,来解释生育的过程,而且会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讲得非常浅显易懂。同时,会教导孩子如果有人让他们感到不舒服,一定要告诉信任的大人。还会区分“隐私部位”,强调不应该给别人看或摸,也不能自己随便给别人看或摸。
小学时期(610岁): 这个阶段会更深入一些。除了身体发育的知识,还会开始讲到“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比如,有些人是男孩,有些人是女孩,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也会解释生殖器官的一些基本功能,以及什么是“怀孕”和“生孩子”,同样是根据他们的理解力,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开始强调“尊重”和“同意”的概念,即使是很小的朋友之间,也要尊重对方的身体和意愿。
青春期(10岁以上): 这是性教育的“重头戏”了。内容会非常全面,包括:
生理发育: 青春期身体的变化,男女生殖系统的详细介绍,月经、遗精、荷尔蒙等。
生殖健康: 怀孕的过程、避孕方法(包括各种避孕工具和原理)、人工流产的知识。
性行为: 不同形式的性行为、安全性行为、疾病传播(艾滋病、性病等)的预防和传播途径。
情感和关系: 恋爱关系、情感沟通、如何处理冲突、如何设定界限、如何做出负责任的决定。
性取向和性别认同: 介绍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等概念,强调尊重和包容,让孩子理解性取向和性别认同是多样化的,并且都是正常和健康的。
法律和权利: 讲授关于性侵犯、性骚扰的法律知识,以及保护自己权利的途径。
媒体素养: 如何辨别和批判性地看待媒体中呈现的性信息和图像,避免被不准确或有害的内容误导。

多方合作,系统化教学,不是单靠学校或家长

发达国家把性教育看作是一个社会责任,而不仅仅是学校或家庭的任务。

学校教育的专业性和系统性: 大部分发达国家都有将性教育纳入学校课程的制度。而且这也不是某一个老师临时发挥,而是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教师来教授。他们会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的教材,内容科学、准确,避免了家长可能因为尴尬或知识不足而传递错误信息的问题。而且,学校的课程能保证所有孩子都能接触到规范的性教育,不会因为家庭背景而有所遗漏。
家庭教育的补充和支持: 学校的性教育更多是传递科学知识和宏观的社会认知,而家庭教育则更加个性化和情感化。父母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补充一些学校里可能没讲到的细节,或者回应孩子在家庭情境下的疑问。很多发达国家还会提供给父母相关的指南和培训,帮助他们更自信、更有效地与孩子谈论性话题。
社区和医疗机构的参与: 很多社区健康中心、青少年咨询机构会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性教育课程、咨询服务,包括青少年避孕咨询、性传播疾病检测等。这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安全、专业的获取性健康信息和服务的渠道。

内容科学,强调权利和责任,以及尊重和同意

他们的性教育不只是讲生理知识,更注重价值观的培养。

科学准确性: 所有信息都基于科学研究,避免了迷信、误解和恐慌。
权利意识: 教导孩子认识到自己身体的自主权,有权拒绝任何不想要的接触。也强调保护自己免受性剥削和性暴力的权利。
责任感: 讲授如果有了孩子,养育孩子需要承担的责任,以及在性行为中对伴侣和对社会的责任。
尊重和同意(Consent): 这是他们性教育的核心原则之一。强调在任何性接触之前,必须获得对方的明确、自愿、持续的同意。并且,只要对方不同意,就必须停止。这不仅仅是针对性行为,也适用于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是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他们会反复强调,性是双方互动的结果,而不是单方面索取。
多元包容: 不带评判地介绍不同的性取向、性别认同,让孩子明白性是多样化的,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身份和爱。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对不同人群的尊重。

强调批判性思维和媒体素养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会教孩子如何分辨和处理来自网络、影视、社交媒体等各种渠道的性信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辨别真伪的能力,避免被不健康的性观念或不实信息误导。

一些实际操作中的经验,比如:

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教材和教学中会尽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成人化的术语,而是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比喻和例子。
互动式教学: 不只是讲课,还会设计问答、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鼓励孩子参与和提问。
建立安全提问的氛围: 在课堂上创造一个让孩子敢于提问、不怕被嘲笑的环境,老师会耐心解答各种问题。
关注心理健康: 性教育也关注孩子的情感发展,如何处理青春期的困惑、焦虑,如何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

当然,也不是说发达国家做得就完美无缺了。 有些地方也可能因为过于强调个人主义,导致在强调家庭责任和传统价值观上有所不足。而且,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性教育的侧重点和方式也会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他们那种积极、科学、全面、尊重和循序渐进的理念和做法,确实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的。最关键的是,他们把性教育当作是培养健康、负责任、尊重他人的公民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不是一件遮遮掩掩的“私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沉痛的经验:贞洁派性教育无益有害(abstinence-only education,以下称AOE)。


发达国家在性教育方面的确积累了很多值得参考借鉴的研究成果、教学策略和教学材料,通过鉴别反思和本土化,完全可以为我国所用,发挥后发优势大大提高我国性教育质量和效果。

然而本答案重点讨论的不是他们的成功经验,而是美国这个发达国家中的性教育后进生的沉痛教训,39个州中倡导婚前不发生任何性行为的性教育实践,均以失败告终,让千万孩子以及家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一、为什么美国要搞AOE? 不难设想其初衷:


1. 教孩子不要过早发生性行为,从而减少未成年怀孕

效果:无效。2007年4月美国联邦政府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总结了对AOE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指出接受过AOE的孩子初夜年龄并没有比没接受过的同龄人推迟,他们的性伴侣数量并没有比同龄人更少,所以其实,他们并没有婚前禁欲。


2. 即使孩子听不进去,至少知道了婚前性行为是不好的,对他们有益无害

效果:恰恰相反,是有害无益。研究指出,接受过AOE的孩子比没接受过的更有可能发生无保护的高风险性行为,更抗拒避孕套、避孕药等保护措施。AOE增加了孩子们对婚前性行为的内疚和罪恶感,因此他们更不愿意提前做准备,因为做足准备再上床好像自己是故意要做错事的,宁愿因冲动而犯错,减轻心理压力。


3. 禁欲不过是个主张,除此以外的性教育还是有价值的,有总好过没有

效果:恰恰相反。绝大多数AOE教材和读本为了恐吓学生,对避孕措施的效果故意大打折扣,对人工流产的风险故意夸大渲染,歪曲事实。有的AOE更是卑鄙地强化性别成见,例如“处女最纯洁,女生最神圣的使命就是守住贞操献给丈夫”。AOE性教育的出发点是婚前不能做,而非提供科学、准确的性知识以培养性健康的成年人,因此教育内容和手段可能会为了目的而传播不科学、不准确甚至对青少年有害的内容。


4. 作为父母的肯定首选AOE啊,谁也不希望孩子婚前发生性行为

效果:中国父母对性教育有什么期望,我没有数据。但研究指出AOE并不能满足大部分美国家长(不仅是你想象中鼓吹性自由的美国人,更多是农村地区支持特朗普的保守分子)对性教育的期望。99%美国家长希望孩子学习关于行传染疾病的科学知识,98%美国家长希望孩子了解什么是艾滋病,96%美国家长希望孩子学习“婴儿是怎样来的”的生殖常识,94%美国家长希望孩子懂得通过哪些可靠渠道可以做艾滋病和其他性病检查,83%美国家长想要孩子学会正确使用避孕套,71%美国家长想让孩子掌握不经家长同意即可获取避孕措施的可靠渠道。


5. 美国人最开放了,所以不赞成AOE

效果:恰恰相反。美国是发达国家中性教育最落后的国家,所以才残留了大量AOE,美国政府才有必要研究AOE的效果。西欧在性教育上多年吊打美国,尤其是荷兰、丹麦等国。西方人都开放?看看日本吧,他们跟瑞典一样,字典里面就没有abstinence这个词。正如瑞士University of Lausanne Hospital的青少年健康中心主任Pierre-Andre Michaud、欧洲著名性教育专家所言,性教育的目标不应该是阻止年轻人从事性行为,减少意外怀孕和生育才是目标,而AOE对此毫无帮助。


二、为什么说AOE有害?

美国这个奇葩国家对奇葩AOE的研究指出,AOE普及越广

· 未成年人怀孕率越高(Spearman's rho = 0.510, p = 0.001)

· 未成年人生育率越高(rho = 0.605, p<0.001)

而这绝对不是我们中国父母想要的效果。然而,AOE似乎在中国找到了一线生机: “婚前守贞”进教材,性教育效果难进课堂_田水月_新浪博客 &quot;守贞课&quot;借尸还魂了? - 心理学空间


三、AOE有害无益,那什么样的性教育才真正对孩子好?

全面式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下称CSE。

联合国对CSE的解释中文版:unesdoc.unesco.org/imag

英文原文供参考:unesdoc.unesco.org/imag


参考文献

Trenholm C, et al., Impacts of Four Title V, Section 510 Abstinence Education Programs Final Report. Princeton, NJ: Mathematic Policy Research; submitted to U.S. Dept. Health & Human Services, Assistant Secretary for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2007.

Bruckner H, Bearman, PS. After the promise: the STD consequences of adolescent virginity pledges.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36 (2005) 271-278.

Stanger-Hall, Kathrin F., and David W. Hall. “Abstinence-Only Education and Teen Pregnancy Rates: Why We Need Comprehensive Sex Education in the U.S.” Ed. Virginia J. Vitzthum. PLoS ONE 6.10 (2011): e24658. PMC. Web. 15 Mar. 2017.

washingtonpost.com/wp-d

Haffner, D. W. "In Japanese there is no word for abstinence. Report from the 12th World Congress of Sexology." SIECUS report 24.1 (1995): 19-20.

�6r

user avatar

今天我们来聊聊“CONSENT:愿意、同意且允许和你发生性行为”这个概念,在性相关的行为方面,究竟什么是“CONSENT/愿同允”?我会用一直沿用CONSENT这个词,因为我实在没有找到中文明确的一个对应词汇,“同意”、“允许”、“答应”……这些词都没有办法完全表现出“我给予你做特定行为的权力”这样的意义。如果有大牛知道有一个明确的对应词汇,也麻烦告知,谢谢。

我们的婚姻制度、性制度从“盲婚哑嫁”直接光速发展到“自由性爱”,我们中间并没有经历过层层递进的这样的渐进发展。在某些地区,强奸-性侵-性骚扰-自愿性爱,这几个领域之间的界限是灰色的。不仅在我们的意识中是灰色地带,甚至有些在法律上也是灰色地带。

在“自由性爱”的现代社会,“Consent/同意且允许”,就是一堂关于“性意识”的重要课程,然而也是一堂缺失的课程。

什么是“CONSENT/同意且允许”?

我们的社会中充斥着这样的声音:当女人说“不”的时候,她其实说的是“要”。这样的共识不仅被男性拥护,也被很多女性认同。

那么,这就反应了一个细思极恐的问题,如果“不”这个词都不能表示“拒绝”和“否定”,到底女人要说什么,才能表示“不”?如果我们不能用语言的否定来拒绝性,那么我们在真的拒绝性的时候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CONSENT”,我翻译成“愿意、同意且允许和你发生性行为”。

  • 愿意,表达我作为主体的个人意愿
  • 同意,它必须是一种让对方能接收到的信息,“我的意愿”要通过明确的“语言、行为”传递到对方那里,让他知道我同意
  • 允许,代表了“我愿意且同意和你发生一种行为”,同时也点名了“这是一种我给予你的权利

如果没有“CONSENT”,那么所有的性行为、性接触都基本可以划入“性犯罪”的大领域里,看程度的不同,有性骚扰、性侵害等等(专业的法律名词我不在行,见谅)。

“CONSENT”有几个重要原则:

1. “沉默”和“不拒绝”不是“CONSENT”!

很多人会把“Ta没有拒绝我”当成是“同意”,这是完全不合法律也不合逻辑的。当初岳飞被处死,就是个“莫须有”的罪名,让后世所有人为他喊冤。同样的,“沉默”是一种“想当然”、“莫须有”的同意,它只在实施者的主观世界成立,或者只在法律保护薄弱的社会成立,但它本身,不构成“我有和你发生性行为的意愿、我同意了并让你知道、我允许你和我发生性行为”这个大前提。

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不拒绝”有非常多的因素,有些时候可能是害羞,但还有些时候是恐惧。我们为什么要尊重“CONSENT”原则?因为我们不是神,没有人能100%确定,对方的“沉默”代表的究竟是“害羞”还是恐惧。所以,一定要做“有效的沟通”,不要伤害对方,也不要让自己莫名其妙的就实施了“性侵”。

所以,黄灯也不可以往前开车哦,只有明确的绿灯才可以!

2. “CONSENT”只适用于单次性行为

简单来说,如果你和一位性伴侣之前发生或性关系,这不代表你就自动获得授权,可以任意进行下一次的性行为。打个比方,你和A半年前发生过性行为,你再次见到A,这并不代表A对你的CONSENT一直延续到现在。同理,如果你和A上周末发生过性行为,再一次相遇时,你依然需要确认一次对方是否“CONSENT”新一次的性行为。

3. “CONSENT”和对方的性经历无关

一个人会不会对你有性方面的“CONSENT”,和他/她过去的性经历无关。我们有时候会听说,这个女人过去和多少人睡过,她肯定愿意和我发生性关系。或者说这个男人有过多少性伴侣,他一定愿意和我发生关系……这些随着自我意愿的“猜测”和“假想”都是站不住脚的。对方就算和一万个人发生过性关系,也很有可能想把你拒之门外。

4. “CONSENT”和对方的性别没有关系

请不要抱着:“他是男生,所以他一定想”这样的期待。在性行为方面,男性和女性分别都受到“社会性别”的约束,让他们难以说“不”。

  • 女性会遭遇Compliance Anxiety(顺从焦虑),这是我调查总结出来的一个现象。女性会因为怕“不顺从”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在“拒绝性要求”这件事情上显得很迟疑或者很焦虑。
  • 男性会遭受Performance Anxiety(表现焦虑),他们对于自己在性方面的消极表现会产生极大的挫败和焦虑感,所以很多时候即使不是很想发生性关系,也羞于表达。

这不是一个只保护女性的特权,它同样适用于广大男性。所以女性也要渐渐地正视这个问题,如果你不沟通清楚,很多时候男生和你发生性关系,很有可能只是“不好意思拒绝”而已。

5.“CONSENT”是一种可以随时撤销的权利

划重点!这里很重要。“CONSENT”是一个随时可以被撤销、可以按“退格键”的权利。即使你刚开始的时候同意了,但是在整个“性经历”的过程中改变了主意,你有权利随时喊停,对方必须配合。有的时候可能是想到了难过的事情心情突然变了,有的时候是发现性伴侣的习惯自己无法适应(太过激或者太小众),有的时候可能是自己的身体出现了不适……不管是什么原因,你都可以随时表达“我不愿意了”,撤销你之前发出的“CONSENT”。

想想看,对“支配自己身体的意愿”的尊重应该要高于“性本能”,虽然这不是我们生下来的原始表现,但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证明。

6.“CONSENT”受限于年龄

如果你得到了一个人(不论男女)的“CONSENT”,她/他明确表示愿意和你发生性关系,记录并存档,但是只要她/他年纪小于14岁,依然属于强暴。

但这里有明显的矛盾点,“Age of Consent”/合法年龄这里,它写明了是“性别不限”、“性取向不限”,但只有受害者为14岁以下的“少女”,才能判定为“法定强奸”。

依据中国刑法第236条,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不满14岁幼女以强奸罪论,从重处罚。

受害人为男性的情况,如果强行与未满14岁男孩发生性关系,只能判处猥亵儿童罪,最高刑期是5年。如果受害者在14岁以上,则无法可依

我们都知道,在保护男性性侵受害者方面,美国、英国等欧美国家一直走在前面。今年,日本修改了相关法律,第一次把男性纳入“性侵受害者”的范围内,并且也把“父母、监护人”纳入“性暴力施暴者”的范围。希望中国在这方面可以快速跟进立法,不要让性犯罪因为法律的漏洞继续猖獗。

7.“CONSENT”和职业无关,和性工作者发生关系一样需要征求同意!

先不做道德评判,性工作者也有最基本的权利,即不被侵犯的权利。不管是她/他在工作场所,还是在工作场合以外,她/他始终有对任何人说“不”的权利。这样包括了性工作边缘的人群,比如脱衣舞者、陪酒人员等等。“脱掉一件衣服、和你喝一杯酒”不等于“Ta一定愿意和你发生性关系”。

“CONSENT”还有很多具体的规范,比如不受限于身份关系(夫妻、情侣、亲族……),比如不受限于性取向(LGBTQ)等等,有兴趣的话可以谷歌一下,学习一下保彼此平安。

总结

今天写了一篇干巴巴的“科普文”,也是希望请看到这篇文字读者、尤其是有小孩子的父母都能思考一下,在“性邀请”和“性拒绝”之间,我们缺失了多少步骤,又“想当然”的造成了多少遗憾?有些人会说,这东西不实际,因为“CONSENT”可以随时撤销,难道我们要随时询问?那这个让我们都开心的事情就绝对无法进行下去了。

当然,并不是说让你亲一下脸,问一下“你同意吗”;亲一下脖子,问一句“你还同意吗”……(画面太美不敢想,捂脸)但是希望大家把“CONSENT”这个概念先建立起来,即,每一个人的“默认设置”,不是“这一次一定愿意”;而是“这一次可能不愿意,所以我要先沟通一下”,这样可以保护对方,也可以保护自己。

如果排除了“法律合规”、“文明意识”这些阳春白雪的东西,就放回“性”这件事本身说,“CONSENT”也有一个很大的好处。是,可能有那么点概率能降低性行为的频率,但是至少有了充分的沟通,能大大增加性行为的质量啊!毕竟,我们都那么忙,与其去实践质量不佳、还游走在“性侵害”边缘的性行为,还不如撸一盘王者荣耀呢。

全文请见: 你有随时说不的权利:今天你“CONSENT/愿意同意允许”了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发达国家在儿童性教育这块儿有什么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那可真有不少门道。而且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人家经过长期探索、不断调整,逐渐摸索出来的。我尽量把里头的一些关键点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保证听着像我一个老百姓说出来的,不是那种冷冰冰的AI报告。核心理念:性,是生命的一部分,不是什么“洪水猛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思考。我们常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向来以其严谨、扎实的体系著称,这使得中国学生在数学、科学等学科上普遍表现出色,很多人也因此在国际竞赛中屡获殊荣。然而,当你看到发达国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众多顶尖的领军人物,从科学研究到艺.............
  • 回答
    发达国家实现“越发展,越干净”的现象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阶段和驱动因素:核心逻辑:从“污染者”到“治理者”,再到“绿色创新者”的转变“越发展,越干净”并非自然发生,而是伴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刻转变,从最初的粗放型增长到注重效.............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复杂,涉及到个人经历、文化背景、教育方式、社会环境以及价值观的形成等多个层面。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在发达国家留学过的人都对民主、自由、法治缺乏认同,但确实存在一部分人出现了这种情况,其原因可能多种多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探讨:一、留学经历本身的多样性与局限性: 留学.............
  • 回答
    .......
  • 回答
    在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但在中国却“行不通”或者说“非常难以成功”的商业模式,通常是因为它们依赖于特定社会经济环境、文化习惯、法律法规或技术基础设施的成熟度。以下我将详细列举一些,并分析其原因:1. 极度依赖个人信用和道德约束的“赊销”或“预付费”模式(尤其是对于非刚需产品和服务) 发达国家普遍性:.............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世界格局发生如此颠覆性的变化,即发达国家集中在非洲,而其他地区则普遍是发展中国家,那么我们的审美观很可能会受到这种社会经济和文化主导地位的深刻影响,并可能发生相应的转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审美观的形成并非是纯粹的、脱离于社会文化背景的“自然”过程。事实上,.............
  • 回答
    在中国的网络舆论场上,关于韩国是否是发达国家这一话题,确实存在着一定的争议,而且这种争议有着多方面的成因,也包含着复杂的民族情感和国家发展叙事。以下将尝试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历史原因与情感因素: “东方邻国”的复杂情感: 中韩两国地理位置相近,历史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但也伴随着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 回答
    好的,我来聊聊一些在中国非常普遍,但在很多发达国家却难以复制甚至行不通的商业模式。这背后牵扯到文化、社会结构、法律法规以及消费者习惯的诸多差异,而非仅仅是某个“笨办法”或者“聪明人”的简单对比。1. 预付式消费的泛滥与“割韭菜”文化: 在中国: 相信不少人都经历过,去理发店、美容院、健身房、甚至.............
  • 回答
    谈到瑞德西韦在发达国家每小瓶卖390美元这件事,确实是个让人感到复杂又有些扎心的话题。这价格放在我们普通人眼里,绝对不是小数目,而且考虑到它是一种救命药,这种高昂的定价,自然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声音和思考。首先,从制药公司的角度来看,他们会强调研发投入。瑞德西韦的开发过程,就像是很多创新药物一样,经历了.............
  • 回答
    要理解泽连斯基为何将希望寄托在发达国家的干涉上,需要从乌克兰所处的极端困境、泽连斯基政府的战略考量以及国际政治的现实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求救”或“依赖”的问题,而是一场生死存亡之战中,充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以期最大化生存和胜利机会的复杂博弈。首先,乌克兰所处的“生死存亡”困境是根本.............
  • 回答
    将中国称为“发达国家粉碎机”,并将其原因归结为“原来的发达国家一直在获取不合理的超额利润”,这是一个带有强烈解读色彩的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其内涵和合理性。首先,理解“发达国家粉碎机”的含义:这个说法并非官方或学术术语,更多地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意在表达中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咱们平时关注疫情数据,最常听说的几个“高感染人数国家”,除了我们中国和伊朗这两个相对特殊的例子,你会发现,其余大多数赫然在列的,基本都是那些我们印象中“发达”、“富裕”的国家。这事儿挺值得琢磨的,毕竟按常理,资源越好的地方,抗疫能力应该越强才对,怎么反倒成了.............
  • 回答
    发达国家,这个词我们挂在嘴边,但它到底“发达”在哪些方面呢?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它是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概念,绝非仅仅是高楼林立或汽车遍地那么简单。让我来跟你掰扯掰扯。一、 经济的基石:效率、创新与多元化 生产力的飞跃: 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首先体现在极高的劳动生产率上。这得益于先进的生.............
  • 回答
    在西方发达国家、港澳台地区的警察机构中,警务督察(或称警务监察、内部事务部门)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是警察系统内部自我监督和问责的关键组成部分。要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警务督察的设立、职能和运作:一、 设立的必要性与背景: 强化问责制: 警察作为公共服务部门,.............
  • 回答
    在国外发达国家,音乐会的票价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就像一条精心编织的丝带,串联起艺术的殿堂与大众的狂欢。想要清晰地比较古典音乐会和流行演唱会的票价,我们得一点点地把这根丝带解开,看看背后藏着多少故事。古典音乐会:艺术的审慎与分级首先,我们得明白,古典音乐的门票价格,在很多程度上,是一种“艺术的.............
  • 回答
    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确实在一些方面还存在差距,这并非贬低中国,而是客观地审视和认识。这些差距体现在多个层面,需要细致地分析。一、 创新能力与核心技术突破: 原创性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发达国家在基础科学研究上投入巨大,积累深厚,涌现出大量诺贝尔奖得主和划时代的科学理论。虽然中国在科研投入上已经位居.............
  • 回答
    中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差距,尽管中国高等教育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在普及率、规模和部分学科的实力上已跻身世界前列。然而,从更深层次和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差距仍然存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创新能力与原创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基础研究的原创性不足: 发达国家.............
  • 回答
    在西方发达国家,像焦裕禄这样的人物,其所代表的精神和行为模式,是否会受到普遍的推崇,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推崇”这个词,而是需要理解西方社会在评价领导者、公职人员时所侧重的价值取向,以及他们看待“奉献”、“公仆”、“改革”等概念时的不同视角。首先,我们必.............
  • 回答
    在与发达国家国民交流时,我确实观察到一些中国人在不自觉中流露出与发达国家相比的自卑感,这些言行并非有意为之,更多的是一种长期文化积淀和信息不对称下的自然反应。比如,在谈论日常生活品质时,不少人会不加思索地将自己与欧美发达国家进行对比,一旦发现自身在某些方面存在差距,比如公共交通的便利性、社区环境的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