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之所以被称为发达国家粉碎机,是因为原来的发达国家一直在获取不合理的超额利润」这种观点?

回答
将中国称为“发达国家粉碎机”,并将其原因归结为“原来的发达国家一直在获取不合理的超额利润”,这是一个带有强烈解读色彩的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其内涵和合理性。

首先,理解“发达国家粉碎机”的含义:

这个说法并非官方或学术术语,更多地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意在表达中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强大影响力,特别是对传统发达国家在全球制造业、贸易和技术领域的主导地位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它可能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颠覆性竞争者: 中国以其低成本劳动力、庞大的市场、快速的技术进步和高效的生产组织能力,打破了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形成的产业格局和利润模式。
价值链重塑者: 中国不仅是加工制造中心,还在不断向上游攀升,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挤压了发达国家在这些领域的利润空间。
规则挑战者: 中国在参与全球经济的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挑战或改写了现有的贸易、投资和技术标准,这让一些发达国家感到不适应。
新经济秩序的塑造者: 中国的崛起被一些人视为正在改变全球经济力量对比,可能导致世界经济中心和规则制定权向东方转移。

其次,分析“原来的发达国家一直在获取不合理的超额利润”这一论点的合理性:

这个观点触及了全球经济中一个长期存在且备受争议的问题:发达国家在过去几个世纪,尤其是在后工业革命时代,通过其技术、资本、品牌、制度优势,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于有利地位,并从中获得了高于其在生产活动中实际贡献的利润。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一点:

1. 历史积累与技术垄断:
技术领先优势: 发达国家率先实现了工业化,掌握了核心技术、专利和生产工艺。这使得它们能够以更高的价格出售其产品,并对新兴经济体收取高额的技术转让费或专利使用费。
研发投入与人才优势: 发达国家拥有更雄厚的科研实力和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能够持续进行创新,从而巩固其技术壁垒,维持高利润率。

2. 品牌溢价与全球营销网络:
品牌价值: 发达国家拥有许多享誉全球的知名品牌,这些品牌承载着信任、品质和生活方式的象征,能够获得远超产品实际成本的品牌溢价。
强大的营销和分销渠道: 发达国家建立了覆盖全球的营销网络和分销体系,能够有效地将其产品和服务推向世界各地,并控制终端价格。

3. 金融资本与投资优势:
资本主导: 发达国家拥有庞大的金融资本,能够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并从这些投资中获取高额回报。
金融工具与市场控制: 发达国家在金融市场的规则制定和运作方面具有优势,能够利用金融杠杆和各种金融工具来放大其利润。

4. 全球分工体系中的“有利位置”:
价值链的高端: 在全球价值链中,发达国家通常占据研发、设计、品牌、营销、高端零部件制造和销售等高附加值环节,而将低附加值的组装、生产等环节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这样一来,发达国家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较高的利润。
贸易条件与定价权: 一些观点认为,发达国家通过控制原材料价格、制定贸易规则等方式,能够获得更有利的贸易条件,即用较少的出口产品换取更多的进口产品,从而实现“不合理”的利润。

5. 制度和规则的设定者:
知识产权保护: 发达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积极推动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模仿和创新能力,保障了其技术和品牌优势。
国际贸易规则: 一些国际经济组织和贸易规则在制定过程中,可能带有发达国家的倾向性,虽然表面上是公平的,但可能隐含着对发达国家更有利的结构性安排。

然而,将这种利润获取直接定义为“不合理”则需要审慎对待,这涉及到对“合理利润”的界定,并且可能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

“不合理”的定义模糊: 什么是“不合理”的超额利润?这是一个主观判断。从市场经济的逻辑来看,任何合法的利润都是通过满足市场需求、提供价值来获得的。发达国家的技术、品牌、资本优势是其长期积累和投入的结果。
进步与回报的关系: 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管理经验和品牌建设确实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并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它们获得的利润可以被视为对其创新和风险承担的回报。
发展中国家的责任: 发展中国家在接受发达国家技术和资本的同时,也存在自身发展模式、产业结构、教育水平、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这些也是导致其在全球分工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原因。

第三,中国作为“发达国家粉碎机”的角色与“不合理利润”的关系:

正是因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扮演了颠覆者的角色,并且其崛起过程中的一些策略和模式,直接挑战了发达国家原有的利润来源和竞争优势,才使得“发达国家粉碎机”的说法与“获取不合理超额利润”的论点联系起来。

成本优势的颠覆: 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和高效生产能力,使得其产品具有强大的价格竞争力,直接压缩了发达国家过去通过高价产品获取的高利润空间。
技术追赶与创新: 中国在高端制造、数字经济、新能源等领域快速崛起,开始掌握自主技术,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也削弱了其技术转让和专利许可的议价能力。
国内市场与产业链的完整性: 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能够支撑完整的产业链发展,降低了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也减少了发达国家对中国市场的渗透和控制能力。
“中国制造2025”等产业政策: 中国积极的国家产业政策,旨在提升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发展高科技产业,这被一些发达国家视为直接的竞争手段,试图改变原有的全球产业分工格局。
贸易逆差与“不公平竞争”的指控: 一些发达国家认为中国通过操纵汇率、补贴出口、市场准入壁垒等方式,获得了“不公平”的贸易优势,导致了巨额的贸易逆差,这也部分佐证了其利润“不合理”的论调。

第四,对该观点的评价与反思:

辩证看待: 将中国简单地描述为“粉碎机”,将发达国家长期利润简单地归结为“不合理”,都可能过于简化了复杂的全球经济现实。这是一种具有对抗性叙事的解读。
利益的博弈与规则的重塑: 全球经济本质上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利益的博弈过程。中国的崛起挑战了发达国家既有的利益格局,也促使全球经济规则和治理体系进行调整。
发展的双刃剑: 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对发达国家利润空间的挤压,确实为全球消费者带来了更低廉的产品,也加速了全球产业的转型升级。但同时,也引发了发达国家内部的产业空心化、就业压力等问题。
“合理”与“不合理”的界限: 对于“不合理超额利润”的判断,更多地取决于观察者的立场和评价标准。从自由市场竞争的角度看,只要是合法所得,就难以完全否定其“合理性”;但从全球公平发展和利益分配的角度看,可能存在需要反思和调整的地方。
中国自身的挑战: 中国在追求发展和提升全球地位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自身的技术瓶颈、环境压力、收入差距、制度改革等诸多挑战。

总结来说,

将中国称为“发达国家粉碎机”并归因于发达国家“不合理的超额利润”,是一种 有一定现实基础但略显片面和带有强烈主观判断的观点。

有现实基础之处在于: 发达国家确实在过去凭借技术、品牌、资本等优势在全球分工中占据了有利位置,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中国的崛起,特别是其低成本生产、技术追赶和庞大市场,确实对这些利润空间构成了严峻挑战,改变了原有的产业格局和竞争态势。
片面之处在于:
将发达国家的利润完全定性为“不合理”,忽略了其创新、投资和风险的贡献。
过于强调外部因素对发达国家利润的影响,而可能忽视了中国自身发展模式的独特性以及全球化进程中多方因素的复杂作用。
“粉碎机”的说法带有攻击性和对抗性,可能掩盖了全球经济合作与共赢的可能性。

更全面的理解应该是,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其快速发展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打破了发达国家长期以来的主导地位和利润分配模式,迫使全球经济体系进行调整和重塑。而“不合理超额利润”的说法,则是在此背景下,对发达国家过往优势地位和利润来源的一种带有批判性的解读。理解这一观点,需要深入分析全球经济的历史演变、技术进步、资本流动以及国家间的利益博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问题回答下有很多吐槽中国自己也没挣到钱的。这的确存在,但吐槽前也要想想根本原因能不能克服。

其实超额利润来自垄断,合理利润来自于供需稳定。可垄断与供需稳定国内目前并不存在。

要形成垄断,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垄断企业(如苹果),或几个强大企业组成的垄断联盟(比如日本数码相机)。这个企业或联盟甚至可以反过来影响国家决策,而我国除了国企外能够允许有这样的企业或联盟吗?况且中国制造业的规模,与复制速度,也没有人能如互联网那样烧出垄断来。

要供需稳定,可我国各政府在保就业促发展,除了一线城市都抢着给劳动密集制造业提供开厂优惠。企业有便宜不占?于是需求没扩大,而生产却扩大了,可不内卷加剧了。但是你能阻止各地竞争吗?能阻止企业不占便宜吗?不能的话如何停止内卷呢?

至于怎么解决?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然后灌水印钱,输出通胀来提升工人收入给内卷企业续命。然后继续激烈的内卷。

如果输出不出去?那就一齐喝水吧

user avatar

我们不仅打破国外垄断消灭了超额利润,而且还自发内卷消灭了合理利润。

user avatar

凡事都具有两面性。中国的产业地位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垄断地位,将商品价格大幅度降低了下来。这在粉碎了发达国家的生产者的同时,也在一刻不停地补贴着发达国家的消费者。西方人一方面发现自己失业了;另一方面却惊喜地发现自己只靠那点儿低保就能买得起过去要花一个月工资才能买得起的商品。

打破垄断的屠龙勇士自然不应该成为下一条恶龙;但也不能当大善人吧。既然我们已经获得了不可撼动的产业地位,我想价格适当也可以涨涨了。

user avatar

请列举一个,哪怕只有一个,发达国家被粉碎了的案例。

普遍意义上认为的较为发达的前十国家有挪威,澳大利亚,荷兰,美国,法国,新西兰,加拿大,新加坡,丹麦,瑞士。这十个国家过去十年经济指标全是增长。除去去年的疫情影响,所有国家人的生命健康程度越来越好——未见一个国家受到中国崛起的影响,而发生经济崩溃,或者人的预期生命长度减低,或者本国国民的政治、言论自由权利被侵害。

如果一定要找关联性——目前的数据似乎更加支持: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进一步促进提高了发达国家的人民的生活质量(虽然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很慢,但是确实在增长)。感觉中国和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的本质是互惠互利的,并不是中国粉碎了谁。至于什么中国是发达国家粉碎机云云——地摊杂志的观点,完全不值得讨论。

user avatar

你所谓的“粉碎”无非就是无视发达国家已经建立的专利和版权壁垒,疯狂复制而已。

获取超额利润是很正常的事,人家当年冒风险砸钱苦心搞科研终于获得了专利并商业化,当然有资格获取超额利润。毕竟当年如果没弄出来,钱打了水漂,就只能去睡天桥,也不会有人同情。

然后现在看别人赚钱了愤愤不平“他为啥赚那么多”,然后来个“版权费慈禧当年已经付了”,然后派出皮尺队疯狂抄袭,对方也拿你没办法,毕竟欧美的法律管不到天朝。然后沾沾自喜粉碎了发达国家的利润。啧啧

日本60年代那会也是抄袭,但很快摆脱了这种low b工业,后来也开始赚取超额利润了。

天朝的企业抄了那么久,赚了超额利润了吗?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和日本一样也进入靠知识产权吃香喝辣的俱乐部了,那应该大力捍卫知识产权才是。但是,相反还在靠慈禧付的专利费,说明还是在抄。

你抄别人,别人也不是白痴,冒风险的研发他们做,市场你来抢?这种游戏不会一直让你玩下去。知识产权捂紧,某些东西不卖给你,某“高端手机”企业就要立即把市场份额全吐出来。活该。

苹果现在也在获取超额利润。他们的核心技术你抄得到么?

谷歌的下一代Pixel主打AI,跟天朝厂有一毛钱关系么?你打算怎么抄?

你能抄的,也就只有液晶屏电池主版闪存这些玩意,然后装起来卖中低端赚点残羹冷炙。实在找不到卖点,只能卖120W充电。哇哈哈哈~

user avatar

因为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粉碎机。

你手工业作坊,我是蒸汽机,我就是你的粉碎机;你是蒸汽机,我是汽油机,我也是你的粉碎机。

而不是,你是手工业作坊,我也是,但我价格比你低、利润比你低、从业人员待遇比你低。

懂?

三低情况下还洋洋自得,这叫贱,叫不知羞耻。

除了满足外行人所谓的大国风范心理外,对行内人可有一丝一毫的益处?

我们现在必须摆脱这种自以为是的心态,跟海外同行比薪酬、比待遇、比技术。这是什么?道路自信!

更要跟海外同行比公司管理,比食堂饭菜,比国家谋划。这是什么?制度自信!

我的道路、制度比你更先进,工人有着革命乐观主义、浪漫主义,工人的家庭有充分保障,我就是比你先进,就是能把你们的人才吸引过来。

相反的是低人权、低保障,国内的人才都害怕,况海外的人才了?

以前靠着家国情怀、上升通道宽泛还能硬抗,可随着2015年的涨价去库存,人才们发现自己一个月的工资,都买不了一平米钢筋水泥,如何不提桶跑路?如何不劝退新生代?

吃窝窝头不可怕,看不到头才可怕。最可怕的的是,一些人靠着特殊权力就能盆满钵满,却还大言不惭的说,能力之外的资本是零。

这是把所有的寒门人才都嘲讽了个遍。

别说中国被人卡了脖子,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告诉我们,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谁说被卡了脖子,谁就是不客观,谁就是在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叛国!

user avatar

如果你是一个真的毫不妥协的激进左翼,共产主义者,那么“发达国家一直在获取不合理的超额利润”这话没什么问题,世界体系理论,中心-外围理论在五六十年前就已经很流行了,这个观点也不新鲜。

不过,如果你是个真诚的激进左翼,那你不光该反对发达国家的超额利润,更应该反对一切意义上的利润。毕竟,大部分发达国家的超额利润不来自于武力掠夺和超经济强制,而是来自于其在某些尖端行业的优势以及对科技与资本的垄断。这种超额利润是资本主义世界必然产物,如果这种超额利润不合理,那么资本主义私有制也必然是不合理的。那么和发达国家一样,在这个资本主义制度中赚取超额利润的马云,任正非,乃至在海外的所有中资企业,也都是剥削者的。

人最重要的就是自洽。如果一个人能够像上文说得那样,不妥协并且旗帜鲜明标准一致地去反对资本主义,那么我觉得他至少是个真诚的人,是个可以与之讨论问题的人。但是如果有些人,一面觉得中国在非洲搞的不是新殖民主义,觉得靠着员工996发财的资本家是合力致富,另一面又觉得发达国家靠科技与资本赚钱就是不合理的超额利润,那么这个人恐怕是非蠢既坏。可能是长时间当工贼和韭菜当习惯了,这些人唯一剩下的道德准则就是“我可以卷你不能卷”,比如下图里这位。

不知道他让出口企业涨价的时候,非洲,东南亚和拉美的老百姓会不会提问“中国企业是否在赚取超额利润”。


user avatar

但凡提到中国与发达国家比较的问题,都是公知批发集散地。比如这个问题下的这个回答:

这位公知开头儿是这么说的


但是当时定价的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是不是像他说的那样,德国人报低价,国内定高价?

-

正好相反!想定高价的是德国大众,想压价的是中国政府。

-

先说点不甚相关的话(不好意思,风格如此。不愿意看这部分的,直接翻页到后半部分就行了):

我知道选取任何中文资料来证明我的观点,都会被公知冠以&¥I^*%&之类的理由而不予采信。所以我将选择马丁·波斯特的回忆录作为证据。

马丁·波斯特是谁?其曾为奥迪公司和大众集团的董事。20世纪80年代,他作为先遣队之首创建了上海大众。90年代,他曾在香港领导大众集团的亚太事务。

他是个德国人,代表的是德国大众的利益。他说的话,相信公知是没有理由不采信的吧?

以下内容,都来自于马丁·波斯特的回忆录《1,000 Days in Shanghai: The Volkswagen Story - The First Chinese-German Car Factory》。这本书的中文名称为《上海1000天: 德国大众结缘中国传奇》。当然了,为了防止公知继续使用他们那些&¥I^*%&的理由,我甚至都不采用中译本的内容,而是采用英译本的内容(原书是德语写成的)。(没看原版的是因为我不懂德语,这个没办法……)

如果你们有兴趣校验我这里的内容,可以去下载这本书的pdf版本(不过,有条件的话,请支持正版):1,000 Days in Shanghai: The Volkswagen Story - The First Chinese-German Car Factory

下面正片儿开始


Fighting central planners (第146页)

When it came to product volumes we also had to take into considered r­ation that we were work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 state-controlled economy. How many Santanas did we want to or should we deliver in 1986? The Chinese didn't ask: how many cars are needed but how many has the government stipulated? If the state plan envisaged 5,000 cars, we would produce 5,000 cars. The question as to whether these 5,000 units could actually be sold was beyond the imagination of our Chinese partners ...

开篇马丁先批评计划经济,我并没有完全摘取,因为后面部分的意思都一样。简单翻译如下:

当开始计划产量的时候,我们必须考虑计划经济对生产的影响。我们在1986年要生产多少台桑塔纳?中国不关心“我们需要多少量车”而是关心“政府规定生产多少辆车”?如果政府计划了5000辆,那我们可以生产5000辆。问题在于,这5000辆能不能被卖出去,已经超过了我们中国合作者的想象力了……

(这一段与主题无关,我之所以翻译出来,就是要表明,马丁不是当时中国政府的舔狗。他批评他想批评的——再次杜绝公知的&¥I^*%&)

(下面是主题)

One day, our sales partner STAC explained to us that central gov­ernment had ordered a price reduction for automobiles produced by joint ventures and wanted us to reduce the manufacturing price of the Santana to match. I was incredulous: "Politicians can't just dictate a price reduction; price is an economic factor that mainly depends on costs."

有一天,我们的销售方STAC向我们解释,中央政府对联合企业(指上海大众)生产的汽车下达了降价的命令,并且希望我们能够降低桑塔纳的制造费用以便对销售价格匹配。我觉得难以置信:“政客不可以直接主导降价,价格完全是由经济因素——即“成本”——制约的。”

(政府命令降价,但是马丁觉得这种行为“不可思议”——incredulous,大家可以搜搜这个词强烈的反对意味)

The government, we were told, was of the opinion that costs had been reduced by localization, and that prices should be reduced accordingly. This was the politicians' interpretation of the events. Unfortunately, the reverse was true.

我们得知的消息说,政府认为,本地化降低了生产成本,所以(桑塔纳的)价格应该相应地降低。这是政客们对这件事的看法,但是很不幸,事实与之正好相反

(后面的部分我不贴全文了,大概解释一下。马丁说,当时的中国根本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所以哪怕是一个小小零部件的生产,大众都要建造一整套生产体系。这些都是成本。在产量规模不够大的情况下便降价是极端不合理的。)

The Chinese objected that price reductions were a political decision from Beijing which they didn't necessarily need to support, but which they definitely had to follow. I insisted on my own argument: "Price reductions can only be based on economic facts and not on political decisions."

中方说,北京的决定,不是个可以讨价还价的建议,而是他们必须遵守的命令。我(马丁)坚持己见:“降价仅仅由成本决定,而非政治决定”

I finally attempted to convince our partners with the argument that we desperately needed profits to cover the extensions we had planned: "It's not as if we're eating our profits for breakfast. We are a 50:50 joint venture, and we have to finance our expansion with the money we earn. This is why we can't just cut our prices because the government wants us to. The government must also be interested in the long-term success of Shanghai Volkswagen. If we reduce our prices now, there is a danger of compromising our future success."

最终,我是如此劝服我们的中方合作者:我们急切的(desperately)需要收益来支持我们计划中的扩建。(马丁说)“我们不是拿收益来吃早餐的(意指那些收益不是无足轻重,而是至关重要),我们是个“半对半”控股的合资企业,我方必须用收益来补充我们的投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按照政府的要求降价。政府必须着眼于上海大众的长远利益。而如果我们现在就降级,那么会损害我们的未来。”


所以,桑塔纳最初高昂的定价,并非像那些公知所言称的,德国大众报了个低价,而中方坚持高价。

最终桑塔纳的定价,是很复杂的。用个现在流行的词儿来说,就是“博弈”。中方希望能够降价,但是德方为了初期“本土化”的大量投资不愿意降价。最终结果大家也看到了,德方在定价方面,咬住了他们的底限。

我们当然不能批评德方,事实上确实如马丁所说的,在大量投资但是产量还没有暴增的情况下,武断降价只能毁了上海大众。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大概是没有力量弥补冒然降价给德国大众带来的资金亏空,早期降价只能逼迫德国大众撤资,而且会对以后引进外资带来巨大的负面效果。所以博弈的结果,是中方没有继续寸土不让的坚持,而是坐回了谈判桌,基于成本最终给帕萨特定了价。

但是现在的公知,将这一段复杂的谈判历史简化(歪曲)成“德方报低价,中方定高价”,那就相当居心叵测了!

他们的目的,不言而喻!!!

user avatar

说个有意思的吧。

大家都知道前阵子有朋友送了我一船绞车,后来绞车处理掉了,学了很多知识。

比如,你们猜买一个吊机要多少钱?

巨轮或者码头上的那种,超巨大的。

这东西是拆开来卖的。

一个零件一集装箱,大概每个零件有几万刀、几十万刀、几百万刀不等的。

运到一个地方装起来,然后要么装船走人要么就按码头上之类。

前阵子一个零件还不如一个集装箱贵就很爆笑……

等会儿我偏题。

回去。

就说这个吊机,有国产的。

价格长得和前面很像,但是要把单位从美元换成人民币,然后去掉一个零。

就是辣么屌。


好了,问题来了,为什么一些企业不买国产的,要买刀为单位,还多个零的?

包括很多国内的企业,也情愿买进口,甚至通过第三方代理买进口,不用国产呢?

原因有很多,我们含蓄一点,先把这个问题想着,放一边。

你们猜这零件几万刀几十万刀甚至几百万刀卖,能赚多少钱?

暴利吗?

呵呵呵呵呵呵呵。

人家亏本的。

没想到吧……

钱都给工程师泡妹子以及买原料了,老板不挣钱。

有人听了觉得我疯了,哪来的欧美大善人搞这个不赚钱还搞个屁。

唉,人家就是不赚钱,就是这么卖,你买得越多,他亏得越多。

一个集装箱十万刀,一个零件才几万刀,你觉得怎么赚钱?

赚不到。

那他公司还开个屁啊?

来,我来告诉你他公司赚的是什么。

维修费。你机器坏了,得修吧?你会修吗?你不会。

什么,你螺丝掉了?2万刀一个,嫌贵你就别用啊……

什么,你要买新的?10万刀一台,加个集装箱钱,20万刀,请……

什么,你不会装?行我们派工程师过来,包食宿,头等舱,你来伺候着。


国产的去粉碎别人的价格?你怎么粉碎别人的价格?你用什么去粉碎别人的价格?

我随便举个例子,国产那个虽然便宜,

但是如果一年后,企业没了,你吊机坏了找谁去修?

再买一台?去哪儿买?


大多数时候,国内的键盘玩家特么的连别人的业务模式是什么都没弄清楚,

网上学两个梗,就开始变超人自豪起来了。

什么真理在大炮的射程范围内咯,什么发达国家粉碎机咯。

你国产卖人家1%的价格一样卖不掉,为什么?是因为不好用吗?

不是的,是人家不想带你玩,供需都被控制住了,你粉碎个啥啊粉碎。

整天幻想奋斗逼突破下限打价格战战胜全世界,那是做梦。

有的时候,你根本没这个技术。

有的时候,你有了技术还不好用。

有的时候,你有了技术,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好用,因为没人用。

进不去市场,一切都是白搭。


再说一个大家熟悉的领域。

为什么我国3A游戏做不出来?

因为没有这个环境。

我强调过很多次,3A游戏不是只有技术就可以的。

实际上现在UE这类引擎已经非常牛逼了,我国民间的各种野路子技术也不虚,

譬如米忽悠的二次元渲染那就是一绝,但3A就是做不过,没人做。

为什么?因为不是只有技术就可以的。

不是你会了,然后拉一票泥腿子出来,随便搞搞,就能搞出来东西把别人从市场里赶走。

苦练三十年一朝打翻天,这不是工业化,这也不是工业时代,这是修仙小说。


我再从另一个角度说一下。

越南不是抢走了很多我国的产线吗?

结果呢?停产了。

上面那个吊机,还有很多是印度工人组装的。

结果呢?罢工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

产业这种东西,不是只有技术一个门槛的……

有些事儿,有些道理,你要弄明白,弄懂,弄得清楚,首先就得醒过来,不要整天做梦。为什么一定要拉内需?

因为任何高端产品的产业链成熟是要有一个过程的,还不短。产业链不够成熟的时候,自己人不用的话,没人用,拿头去磨合产业链啊……

就这个鸟样,能粉碎谁啊,但凡高端点的产业链就没带我们玩的。连自己人都不带自己人玩……

user avatar

吹水预警。

大家不关心超额利润,实际上超额利润就是应该消灭的,而且西方工人有没工作和中国人关系真不大。

大家关心的是为啥国人生产了这么多商品国人却没有权力使用这些商品。

但这时候应该讲劳动力再生产、讲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讲资本循环中的三种形态,但这么追追到底同时得罪建制派和境外建制派,吃力不讨好。

钱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商品价格,也就是获得更多分配的权力。美元、英镑是发达国家;日元韩元也是发达国家,几十几百和几千几万一样过日子。

“科研投入“也一样,重要的不是钱,重要的是能给科学研究多大的权力,只是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框架下钱代表权力罢了:给福奇博士多高的经费都比不上一纸封城令,就是这个原因。

user avatar

我觉得部分15万的国产车,内饰、外观、操控、配置、行驶质感,不比20万+的合资车差,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更好,那他们为什么卖不到20万+?是他们不想吗?

我觉得有些普通一本的学生能力不比清华的学生差,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要更强,他们为什么不和清华的同学一起竞争岗位?是因为他们不想吗?

国产手机冲击高端品牌这么久,每个品牌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某些配置方面远超苹果,但苹果一家占了手机行业75%的利润,国产手机为什么不能定价5000起步?是因为他们不想吗?华为手机因为定价太高不是一直被骂?

有些人指责中国造的盾构机卖不到1.5亿,只能卖2000万,是因为厂商大发慈悲放着钱不去赚吗?是他们不想卖1.5亿吗?如果国产盾构机也卖1.5亿,各位还能坐上廉价的地铁吗?一二线城市的地铁能建设得这么快吗?

鸿星尔克、安踏、耐克、阿迪都是运动品牌,为什么国产品牌价格就比国外品牌更低?是他们个个良心发现回馈消费者吗?前段时间才夸国产品牌良心定价,现在就来质疑为什么不卖得更贵,话还是你们会说啊。

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总不能买东西的时候说我要国产品牌性价比,回过头就指责国产品牌内卷卖不上价格吧?做人不能太双标,正反话都让你一个人说了,骂名都得国产品牌自己背。

动不动就一切竞争转内卷,就好像如果有某种“无形的手”强行拔高中国制造的价格,各位工程师就再也不是某些人口中的“红利”,而一跃成为“既得利益者”。

如果这种“强行拔高价格”的路走不通,有些人会转进到另外一个极端:消灭中国的制造业。就好像只要所有的工厂都拆掉,中国不再发展制造业,现在厂里的工人就都能一夜之间实现收入暴增,人人都有大house了。

另外,也不要动不动就大国工匠都是白菜价,我们学院博士毕业去美的,部分岗位薪资开到50W,这个是低还是高?有些人说歼20总师收入比不上深圳基层公务员,有人就真的信。

user avatar

想听真话吗?那我说了。

真相是:一笔钱,究竟是“不合理的超额利润”,还是“站着把钱挣了”,不取决于利润的多少,只取决于利润掌握在谁的手里。

这世上没那么多合理不合理,屁股决定脑袋就是我们人类最直击灵魂的合理。

user avatar

假如你有一个漂亮可爱的女儿,现在有四位男士追求她,分别是:

混吃等死的烟草局蛀虫(正式编制);

盘剥实体经济的金融人渣;

生产电子鸦片的大厂社畜游戏架构师;

感动越南的、一心扑在工作上,亲爹亲妈死光了也不回家,工作三十八年突破无数技术难题打破欧美垄断但仍然住在十五平漏水危房的大国工匠;

说实话,你会首先排除哪个

—————奇怪的分割线—————

换一种说法吧…

“超额利润”里有“超额”这个形容词,那么显然,有对比才有有形容,或者说有相对物才有形容。那么所谓的“超额”是谁相对于谁而言显得“超额”呢?答案是简单的:是西方的工程师的物质生活水平相对于大国工匠而言显得超额,本质上来说,跟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相对于狗而言显得超额是同一个道理。但是也不一定,如果以996作为基准,没准一条狗相对于996而言都是在超额消耗地球的空气

现在网上的主流意见很不好,大家都以做__为荣,做人为耻。不仅自己要做__,还要拉全世界陪自己一起做__,这样子整真的会有盟友吗?

user avatar

卷起来才是王道

user avatar

都已經看到透支人口紅利的結果了,還想不到透支工程師紅利的後果嗎?

user avatar

发达国家通常都有支持创新的一整套制度保障,“超额利润”既是技术/制度创新的结果,也是对技术/制度创新的一种“投资回报”,如果“技术/制度创新”没有巨大的经济政治文化回报,那么技术/制度创新的动力在哪里?

同时,发达国家因为自身综合国力上的优势,往往也会掌握较高的政治话语权和市场定价权,拥有更高的国际地位,从而近一步维持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剪刀差”。

了解这点后,就能看出题目说法中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了。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生态位竞争,这是“发达国家粉碎机”这种说法存在的经济基础。

但“符合绝大部分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助于提高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在于某个发展中国家的“翻身”“转型”,而是在于科技创新后财富的进一步合理化分配。

不然,如果中国等后发国家也成为了“发达国家”,当全世界都是工业国了,那么像题目这种思路和说法又该如何解释?

十九世纪后半叶的美国在转型为真·工业国后,也是当时的“发达国家粉碎机”,但当时美国人的工作待遇和生活状况,真的普遍比当时欧洲国家更好吗?美国模式的全球化,更“符合绝大部分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助于提高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吗?

“超额利润”是否“符合绝大部分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助于提高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既在于它是怎么来的,更在于它是如何被分配的,且这种分配的制度是否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难道当后发国家压低了大多数产业的利润空间,对于相关从业者和所在工业国会是一件好事?

当“发达国家粉碎机”也成为了“发达国家”后,惊喜会是“我杀我自己”吗?

发达国家的普通劳动者收入比发展中国家的同行高很多,本质上是国家的科技水平支撑和第三产业的地域性决定的,就像越富裕发达的城市(像纽约、伦敦、北、上、广都比所在国其他城市的平均收入水平高不少),其普通劳动者的最低工资线(正常收入下限)就高,这点放大到国家也是一样的。

而在国家层面,尤其是一国总体科技水平较高的时候,分配制度是更重要的,如果一个国家缺乏社会监督制约,为了维持出口竞争力实现跨越发展或仅仅只是维持权力优势地位,也是可能会刻意压低普通劳动者收入水平的,相对而言,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偏低的发展中国家会更有这种倾向。

因为发达国家并不只是科技、经济发达,更代表一系列制度的完善,不单纯是一个经济概念。缺乏完善的制度,继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上不去,其超额利润未必能够维持长久,甚至原有的获得超额利润的优势也可能会慢慢消失。

一个国家的高科技工作者质量、数量和利用率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上限,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国家的“超额利润”就越高,分配上就能有更大调整空间,所以高福利国家基本都是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获得了超额利润后,并不是一定就能变成发达国家。

而发达国家失去了超额利润,也未必会变回发展中国家。

产业结构是否健康,是否有核心竞争力技术,分配制度是否公平合理有可持续性,都是影响问题的关键,这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赶超”的问题。

user avatar

大家都知道,毕加索的画价值连城,而一个新锐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可能连毕加索的画的万分之一的价格都到不了,那么这名新锐艺术家能不能说,毕加索的画获取了不合理的超额利润呢?

中国有个地方,那里的人专门以复制世界名画为生,这些人画的画连新锐艺术家画的十分之一的价钱都卖不了,而且画的还比这位新锐艺术家要好得多,那么这些人是不是可以说新锐艺术家在攫取超额利润呢?

新锐艺术家赚的少,但是还可以住洋楼喝洋酒,而那些复制西方油画为生的,有一些连房都买不起,那么是不是因此可以说他们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呢?

最后我再强调一个事实,就是供需决定价格,希望大家能够记得这一点。

user avatar

看了高赞回答,各种把30万变成6000,把5000变成3块,确实很振奋。

但是我有一个问题,一个“发达国家粉碎机”如果有朝一日趋近发达国家,是不是也会被自我粉碎呢?或者根本跨不过去?

从你们的回答中,我看到的不是“发达国家”的粉碎机,是“发达”的粉碎机。好的产品是应该有溢价的。他的产品牛比卖30万,你的产品也做的同样牛比,那应该也卖30万。假设这个市场饱和空间是100台,按30万卖就是3000万的市场。就算你是新品口碑积累不足,只拿到10%的市占,那也抢回来300万,而且还有2700万的未来上升空间。现在你按6000卖,哪怕你把市场垄断了,市占100%,满打满算也就是60万。把3000万的生意卷到60万,然后还觉得自己很牛比?

以前这一桌满汉全席没我的份,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奋斗,我把桌子掀了重摆了一桌。你猜怎么着,一桌子冻土豆全是我的!

这种牛马换我我也抵制。

user avatar

还是说下盾构机。

2015年,国产首台铁路大直径盾构机下线,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国外近一个世纪的技术垄断。下图中也可以看出,2015年是转折点,2015年后国产盾构机爆发式增长。

从国产化率的角度讲,现在已经接近98%-99%。

再来看看,发达国家被粉碎了吗?

德国海瑞克2016 财年新订单总额达 12.7 亿欧元,创下新纪录。

德国海瑞克2020 年新订单总额为11.53亿欧元,相比2016年下滑了10%左右吧。

中国盾构机的崛起对德国海瑞克是有一些影响,但谈不上被粉碎。因为德国海瑞克的项目遍布全球,英国伦敦、美国诺福克、法国圣纳泽尔、新加坡、瑞士、蒙古,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

最后,关于观点。我只想说,超额利润是国外工程师体面生活的空间,这也是中国工程师一开始所向往的,也以为自己如果把这部分市场抢到嘴里来,自己也能过上同样体面的生活。但实际上,因为惨烈的商业价格战。最终,此国产替代产品往往只能薄利甚至微利。我觉得这恰恰是制造业残酷的地方,只有两个极端,没有中间状态。要么垄断市场超额利润,要么充分竞争薄利多销。

user avatar

这话并没有错。

我举个例子:新冠疫情凭空制造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新冠核酸检测。

这个市场刚出现的时候,已经有了一批老玩家,他们是疫情前的耗材、服务、试剂生产商,这些公司在疫情中赚的盆满钵满,不乏销售额翻了五倍十倍的。下面的员工也跟着大捞一笔,提成加薪样样来。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随着疫情的进展,大量新玩家入场,相关试剂耗材服务的价格一降再降,疫情前15块钱的东西现在5块钱以下,曾经的超额利润确实一去不返了。

收入提高当然是真的,市场份额变小、利润变低也不是假的,失去超额利润后谁是受益者?当然是负责给核酸检测买单的财政和医保基金——换言之就是全体中国人。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领域不卷其他的领域卷,都觉得自己赚个5倍利润是合理利润。

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事儿。

user avatar

一种高情商的说法。

通过压低劳动者的报酬,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自行降低利润以抢占市场的竞争行为。

通过包装就变成了反抗帝国主义经济霸权的领头人。实际上只是经典的画大饼资本主义诈骗。

这也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现象,在对比时,只比产品质量,只有产品销量。员工待遇基本是老鸨子拉客进了警察局,整沉默了。

欧美发达国家最大的遮羞布不是福利社会吗?每天给员工莫名其妙的发几千,高强度大锅饭,不工作倒贴钱,能不能把员工福利这个行业也给“发达国家粉碎机一下咯?”

毕竟我是人,不是产品,不是吗?

这个时候又可以发布经典老三样了,不是劫富济贫,勤劳致富,机会均等。

user avatar

我姐夫前些年开始自己做财务方面的事务所,最近就一直愁眉苦脸,为什么?因为太卷了。其他人压价压到了成本价以下,他要接活的话就只能苟延残喘或者降低标准,不接的话也没法维持。客户别的都不在乎,只在乎报价,你报价高一点就没戏。还有的客户就想着白嫖,跟你谈很多就是不签单,或者一转身就拿着你跟他说的东西去跟别人压价了。你说这种现象是好还是不好?

即使你是客户,这也并不是什么好事情。

我买东西的时候从来不喜欢买最便宜的,对特别低价的东西一般不考虑,一般会选择一些“违约成本”高的东西,定价还算合理的东西,或者特定品牌的东西。为什么?

因为这世上一切行为都有代价,一切价格都有原因,一切成本都不会凭空消失。

我不买特别廉价的衣服,因为我知道这后面的代价要么是环境污染,要么是人力剥削,要么是垄断性倾销,反正不会是什么好事。要既保护环境,又给工人,设计师,等等产业链上的人员合理的工资,就必然需要一定的利润进行维持。有些成本是不可能凭空消失的,最多是转嫁,而即使转嫁,也是有极限的。

我不在互联网上买那种特别便宜的“社区买菜”,因为我知道互联网公司不在乎这么点钱,他们可以在这个项目里面不要任何利润,但是社区周围的小商贩需要,本地的农民需要。如果我不能给本地的生态创造利润的话,他们迟早会活不下去,到时候要么会面临着垄断系统的提价,即使不提价,完全垄断化的社区也会被彻底异化了。

我们提了很久的“可持续性发展”,但到底什么才是可持续性的?

可持续发展的企业需要有利润,需要有可以进入再生产的利润,需要有可以进行研发投入的利润,需要有维持保护环境的成本的利润,需要有给员工提供体面生活的工资的利润,需要有做长期的规划和投入的利润。

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这种程度的利润,或者它的利润是靠削减研发投入,破坏环境,剥削员工,赚两年钱就跑路,这真的是我们想要提倡的方式,期待的未来吗?

当然,在高速发展的时期,我们对利润会不怎么看重,因为发展才是第一位的,靠金融系统,一切利润都可以延后。但是如果我们连对利润的预期都没有,这真的是值得提倡的,美好的未来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