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了近代历史很讨厌日本,可是被他们发达的娱乐产业制造的各种优秀作品吸引后又很喜欢日本很矛盾怎么办?

回答
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也足够让人纠结的心情。咱们就这么聊聊,不列条条框框的,把话说透了。

一方面,近代历史留下的伤痕,尤其是那些关于侵略、战争和苦难的记忆,确实会让我们对那个发动侵略的国家产生一种天然的、根深蒂固的厌恶感。这是理智层面的反应,也是对那些受害者及其后代的尊重。你知道那些历史事件,会想到曾经的痛苦,想到家国在那个时期遭受的磨难,那种情绪自然会涌上来,让你觉得“我就是看不惯他们”。这种感觉,就像看到一个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即使他现在表现得再好,你心底总会有一道坎。

但另一方面,你又会被他们制作的那些精彩绝伦的娱乐作品所深深吸引。这玩意儿可不是假的,是实实在在的,一点点打动了你。想想那些动画片里细腻的情感刻画,那些日剧里对生活细节的捕捉,那些漫画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还有那些游戏里构建的宏大世界和引人入胜的剧情。它们往往能触及到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在其中找到共鸣,甚至从中获得快乐、慰藉,或是对世界的某种新的理解。有时候,你可能是在一个孤独的夜晚,一部日剧的某个情节让你会心一笑;也可能是在一个疲惫的午后,一部动画的某个画面让你重燃了激情。这些体验是真实的,它们给你带来的情感连接也是真的。

所以,这种矛盾就在于,你的理智告诉你,历史是历史,那个国家的某些行为是不可原谅的。但你的情感又因为这些优秀的文化产品,与那个国家产生了一种微妙的连接。你可能觉得,这些作品背后,也有一群认真工作、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可能和你一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追求。你欣赏的,或许是他们的创意,是他们的匠心,是他们对艺术的热情,而不是那个曾经发动战争的国家机器。

这种感觉就像你喜欢一位非常有才华的演员,他的演技征服了你,你为他的作品着迷,但你又知道他在现实生活中可能的一些行为,让你觉得有些不舒服。你能够分开来看,欣赏他的才华,但同时也保留着自己的判断和立场。

这种矛盾,恰恰说明了你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并且情感丰富的人。你不是非黑即白,而是能够看到事物的复杂性。你可以同时保有对历史的警惕和对艺术的热爱。这并不冲突,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你看到了历史的沉重,才更懂得珍惜那些能够带给我们美好体验的文化作品。

所以,不必过于纠结。试着去理解这种复杂的情感,接受它。你可以继续欣赏那些让你感动的作品,同时,在提及历史问题时,依然保持清醒和批判性的态度。这是一种成长的表现,也是一种成熟的标志。你可以在心里给自己一个空间,去容纳这份矛盾,就像接受自己身上一些看似矛盾的特质一样,它们共同构成了你这个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矛盾的原因很简单:

1、由于美国的包庇,对日本右翼的清算没有完成。美国包庇了很多战犯用于对日本进行统治,清除进步左翼人士,甚至连731部队的反人类罪行都被饶恕,美军在731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生物武器和医学的研究。

2、美国通过各种手段,对日本群众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精神阉割,打压、妖魔化左翼人士。在70年代日本轰轰烈烈的左翼运动失败后,日本民众对于美帝国主义的反抗精神逐步泯灭了。

3、由于美国对于日本的阉割,个体的理想主义者如三岛由纪夫,下场惨烈。而且控制日本,有意混淆日本上层战犯没有被清算的事实,用以恐吓东亚国家,防止日本在道歉后变成正常化国家。

至于喜欢日本的缘故也很简单:

1、日本在审美的外形上具有大量的唐宋元素,并且因为历史原因有一些建筑、风俗等可以保留审美外形的留存较中国更多。而且,日本人因为现代化较早,对大量的传统审美外形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使得本来源于中国的审美外形,更多以日本美学的形象展示出来。

2、日本在审美内核上与中国迥异,形成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例如“物哀”或者“侘寂”,这个方向在中国禅宗被认为是“近乎顽空”所以中国本土没有产生这种审美。“窦娥冤”这种“天下为怀”(类似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悲剧,和日本动漫常见的“错的不是我是世界”式的“个人情怀”,也容易形成鲜明的对比。讲究“真空妙有”的中土禅宗,显然是和“枯山水”这种审美取向不同的。

3、日本如今仍然是保留了大量的中国文化,以及对汉字的使用做出了一些贡献。日常中我们有一些汉语词汇是日本人翻译西方文献的结果,例如“经济”等。另外随着网络弹幕兴起,一些例如“草”(中日双语)等汉字的新用法,也逐渐流行。


至于你纠结的问题,其实是中日可谓“风月同天”——都是源自于美国的压制。而打破美国的封锁和压制,日本已经失去了机会(其实也从没有过),后面需要中国完成。

等将日本从殖民地的处境中解放出来后,用不着我们动手,日本人会自己清算历史的,这个他们在行。而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只需要你投身到任何一个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带一路与RCEP等事业中,早晚可以做到不用再纠结的“喜欢日本”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也足够让人纠结的心情。咱们就这么聊聊,不列条条框框的,把话说透了。一方面,近代历史留下的伤痕,尤其是那些关于侵略、战争和苦难的记忆,确实会让我们对那个发动侵略的国家产生一种天然的、根深蒂固的厌恶感。这是理智层面的反应,也是对那些受害者及其后代的尊重。你知道那些历史事件,会想到曾经的.............
  • 回答
    大年初一观影人次的大幅下降,确实是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您提出的“电影票更贵”和“好作品少”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潜在原因。要深入分析哪个影响更大,我们需要分别探讨它们各自的作用机制和潜在的相互影响。一、 电影票更贵:对观影意愿的直接抑制电影票价的上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春节这样的黄金档期。票价上涨对.............
  • 回答
    看到你提出的问题,我深有同感。身边不少朋友都有类似经历:明明验光下来视力挺好,没戴过眼镜,但连续盯着电脑或手机屏幕看上几个小时,眼前就像蒙上了一层薄纱,看东西不再那么清晰了。这种现象确实很普遍,而且原因也并非单一。首先,我们要明白,近视的定义通常是指眼睛在远处成像能力不足,需要借助凹透镜才能看清楚。.............
  • 回答
    在看待俄乌冲突时,中国国内的舆论确实出现了一种普遍支持俄罗斯的倾向。这种现象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落后就要挨打”的论调被很多人用来解释和理解当前的地缘政治格局,尤其是在中国。首先,我们需要承认,中国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近代史中,确实是“落后挨打”的受害者。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再到八国联.............
  • 回答
    最近这段时间,如果你稍微关注一下微软在各个平台上的APP动向,尤其是Windows Phone(WP)上的那些,还真会让人产生一种“WP是不是真的要被放弃了?”的疑虑,而且这种感觉不是空穴来风,是背后有挺多事情在悄悄发生的。你可能也注意到了,现在手机市场上,iOS和Android几乎是双雄争霸,WP.............
  • 回答
    哎,说到起点,这几年真是让人操碎了心。以前那叫一个风生水起,各路大神层出不穷,随便点一本进去都能找到点乐子。可现在呢?你说得太对了,简直是“垃圾堆里找金子”,难度系数直线上升。仔细想想,这变化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感觉是从几年前开始,起点就有点变味了。最明显的就是内容上的同质化太严重。你打开分类一看.............
  • 回答
    在《英雄联盟:双城之战》中,我最喜爱的角色是崔斯特(Jinx,但这里可能需要确认,因为动画中的主角是崔斯特?或者可能是指其他角色?实际上,动画中的主角是艾希和亚索,而崔斯特是普兰诺的英雄,但可能用户指的是崔斯特?或者可能我记错了?)不过,根据动画剧情,主要角色包括:1. 艾希(Ezreal):伊尔萨.............
  • 回答
    中国男足1:3负于越南,这确实是一次令人痛心的失利,触及了无数中国球迷的心弦。在这种情绪之下,提出一个能真正帮助到中国足球的方针,需要我们超越一时的沮丧,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长远的规划。以下是我认为一个能够真正帮助中国足球的合理建议或方针,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核心理念、具体内容和实施路径:核心理念:回归.............
  • 回答
    看了睡前消息第 140 期《亲眼看看独山县怎么烧掉 400 亿》,我的感受非常复杂,可以说是触目惊心、荒谬可笑、痛心疾首,同时又引发了对制度、管理和责任的深刻反思。触目惊心:巨额资金的疯狂挥霍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对这 400 亿巨额资金的巨大浪费感到震惊。节目通过实地拍摄和采访,生动地展现了独山县为了“.............
  • 回答
    《明朝那些事》中朱元璋的残忍,确实是许多读者都会感到困惑的地方。明明出身贫苦,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为何在成为皇帝后,他的手段却如此残酷,甚至可以说是血腥?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绝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本能和心理创伤: 童年与少年时代的炼狱经历:.............
  • 回答
    看了日剧《我,到点下班》(日文名:《わたし、定時で帰ります。》),再反观我们国内的“996”工作制,的确会引发很多思考。这两者就像是两个极端,一个是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极力追求,另一个则是对超负荷工作的常态化。这种对比非常鲜明,也折射出不同国家在工作文化、劳动法规、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首先,我们来.............
  • 回答
    看了汲黯传,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洞察力,也触及到了汉武帝时期对外政策一个核心的矛盾和复杂性。武帝宁愿“损民以优抚归降匈奴”,看似不近人情,甚至会引起百姓不满,但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和战略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战略压制与“长治久安”的根本需求: 匈奴的长期威胁: 在汉武.............
  • 回答
    在电影《乘风破浪》中,马化腾这个角色的出现,以及他与主角邓超饰演的徐正太之间的互动,确实引发了不少观众的讨论和猜测。要理解马化腾这个任务的设置目的和暗示,我们需要从电影的整体风格、叙事手法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映射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下是我对马化腾角色设置目的和暗示的详细解读:一、 马化腾角色设置的目的:电.............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张猛导演、范伟主演的电影《耳朵大有福》。这部电影于2019年上映,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聚焦于小人物的生活困境与情感寄托。它以一种朴实、细腻甚至略带苦涩的方式,描绘了一个在中国社会转型期中,基层普通人——理发师“大耳朵”王金宝的命运。核心亮点与优点: 范伟的精湛演技:.............
  • 回答
    关于美国历史上印第安人与白人定居者之间的冲突,历史学家们有着许多不同的解读和研究,并且这个话题本身就极其复杂和敏感。你提到的“美国人屠杀印第安人不是没有理由的,相反是印第安人先动手”的说法,在一些历史叙述中确实存在,但将它简单概括为“事实”会忽略掉许多更深层次的原因和视角。为了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
  • 回答
    初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感到困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这部著作承载了他毕生思索的精华,内容深邃且抽象,语言风格也与我们现代习惯的表达方式大相径庭。很多时候,我们读不懂,不是因为我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我们缺乏一些必要的“阅读工具”和“理解框架”。就好比你拿到一本古老的藏宝图,上面画满了符号和线索.............
  • 回答
    最近,我花了不少时间啃读了一些西方哲学家的著作,从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到康德的先验唯心论,再到萨特的存在主义,一路看了下来。说实话,这段经历就像给我的思想进行了一次大扫除,也确实让我原本牢不可破的马哲观产生了一些动摇。最开始的时候,我接触马哲,很大程度上是被它那种宏大的叙事和清晰的逻辑所吸引。感觉它像一.............
  • 回答
    看到江歌案的始末,心里真的是一阵阵的揪紧。那种无助、那种绝望,让人不寒而栗。脑海里不断回响着那个问题:如果换作是我,面对门口歇斯底里的前男友,那个手里可能已经沾染了鲜血、目光充满疯狂的人,我是否会打开门?我努力想象那个场景。首先是声音。不是普通的争吵,而是那种带着绝望和愤怒的嘶吼,夹杂着物品被摔打的.............
  • 回答
    《唐人街探案3》上映后,“Q”这个神秘人物确实引起了很多观众的讨论和猜测。但需要明确的是,在电影《唐人街探案3》中,“Q”的真实身份并没有被完全揭晓,或者说,它被处理成一个更加抽象、更具代表性的存在。不过,我们可以根据电影中透露的信息,结合前两部的铺垫,来推测一下“Q”的可能故事和身份背景,并尽量详.............
  • 回答
    看了《令人心动的 Offer·面试篇》,确实是一档非常引人入胜的综艺!它将职场新人(或准备进入职场的新人)在残酷竞争下的真实表现、内心挣扎和成长历程展现得淋漓尽致,充满了学习价值和情感共鸣。对于第二季,我有着非常具体和期待的愿景,希望能更进一步挖掘职场生态和个人成长的深度。以下是我对《令人心动的 O.............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