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996给够钱且自愿,那还有不妥吗?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很多人关心的点。如果“996”真的能做到“给够钱”并且是“自愿”的,那它在法律层面和道义层面是不是就完全没问题了呢?我们不妨来掰扯掰扯。

首先,“给够钱”。这四个字是关键,但“够”这个字实在太模糊了。

“够”的标准是什么? 是指能够维持体面的生活,还是能实现财务自由?是远超当地平均工资,还是仅仅比最低工资高一点点?不同的“够”字,给人的感受和实际影响是天壤之别的。
补偿是否对等? 996的工作时间,相当于每周工作72小时,这是国家法定工作时长的1.8倍。如果按照《劳动法》规定的加班费计算,那这个“够”的钱,得是平时工资的几倍才能真正弥补那额外的27小时的劳动价值,以及由此占用的个人生活、休息、学习、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多时候,所谓的“给够钱”,可能只是在基础工资上加一点加班费,或者用一些年终奖、股票期权等形式来“兜底”,但这些是否真的等同于完全补偿了你牺牲的健康、生活和时间,是很难量化的。
金钱的边际效用递减。 即使钱给得很多,比如年薪百万,但你一年到头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每天疲于奔命,身体也可能出现问题。这个时候,再多的钱,可能也买不回健康,买不回因为长期劳累而错过的亲子时光,买不回精神上的愉悦和生活的滋养。钱是重要的,但它不是生活的全部。

其次,“自愿”。这个“自愿”就更需要审视了。

“自愿”的真实性。 在现实中,有多少“自愿”是真正自由意志的体现,又有多少是迫于生计、行业压力、职业发展等因素的无奈选择?当一家公司普遍实行996,而你的同行都在这样做,或者行业内有不成文的规定,你作为一名普通员工,如果想保住这份工作,或者想在这个行业获得晋升,你真的有“不自愿”的底气吗?很多时候,“自愿”只是在有限的选择里,选择了看起来“不那么坏”的那一个。
信息不对称与谈判能力。 劳动者在面对企业时,往往处于信息和谈判能力的不对等地位。公司掌握着更全面的市场信息、行业动态以及公司的盈利状况,而劳动者则往往只了解自己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薪资。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很难真正评估996是否“划算”,以及这种“自愿”是否真的符合自己的长期利益。
“自愿”的可持续性。 即使是当初“自愿”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的损耗、家庭的压力、个人价值观的转变,当初那个“自愿”的决定,是否还能一直坚持下去?当身体不堪重负,当家人因为你的缺席而怨声载道,当内心的热情被磨灭殆尽,当初那个“自愿”的声音,是不是会变成一种无声的呐喊?

除了这两点,我们还需要考虑 “996”的制度性问题:

对劳动法规的挑战。 《劳动法》明确规定了工时制度和加班限制。即使是所谓的“自愿”,如果它变相突破了法律规定的工时上限,就等于在规避法律责任,这是对国家劳动保障制度的削弱。一旦这种模式成为常态,可能会进一步侵蚀劳动者的法定权益,对整个社会的劳动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公平竞争与行业生态。 如果一家企业通过高强度的工作和压榨员工来实现所谓的“效率”,而其他企业不这样做,那么这些企业在短期内可能会获得成本优势。但长远来看,这种模式会加剧行业内的“内卷”,迫使所有企业不得不跟着卷,最终导致整个行业的员工健康状况和工作满意度普遍下降。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竞争模式。
人才的长期发展。 996模式往往注重的是短期的、高强度的产出,而牺牲了员工的学习、思考和创新时间。长此以往,员工的技能更新会滞后,个人能力和职业发展会受到限制。这对于个人而言,可能意味着职业生涯的“短跑”很辉煌,但“长跑”却难以维系。对于企业而言,虽然短期内可能效率很高,但长期来看,缺乏持续创新和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培养,最终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社会公平与家庭责任。 996模式对已婚已育的员工尤其不友好,他们承担着更多的家庭责任。长时间的工作意味着他们无法照顾孩子、伴侣,也无法承担家庭的日常琐事,这会加剧家庭矛盾,并且对社会性别平等产生负面影响。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家庭幸福和个人生活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发展”。

所以,即便“996”能做到“给够钱”和“自愿”,它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金钱和自愿确实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但它们并不能完全消除996模式可能带来的健康隐患、家庭牺牲、职业发展受限、对劳动法规的挑战以及对整个社会劳动生态的负面影响。

也许,一个更理想的状态是,在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基础上,通过更科学的管理、更合理的薪酬体系、更人性化的工作安排,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而不是仅仅依靠“多给钱”和“自愿”的幌子来掩盖高强度工作的事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巧了,上周『谢邀开杠』知乎直播辩论赛,我们这个组战队赛第一场的辩题,就是『自愿接受996的行为情有可原,还是应当谴责』,正方观点『情有可原』,反方观点『应当谴责』。

四位辩手表现一如既往的出色,但是有一点遗憾,就是对于辩题中『自愿』这个词没有深入讨论,可能大家只关注到了『996』,一说到『996』想到的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起,而忘了『自愿』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在结尾点评环节也指出了,如果真对996有了解,对于这个辩题会讨论得更加透彻,今天我就来好好说道说道『自愿』那回事。

现在的996工作制度,某种意义上说都是『自愿』,也可以说都不是『自愿』,就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

现在不是奴隶制社会,你要是不满意996可以辞职不干啊,你要是得知某个公司996你可以不接他们的Offer甚至根本不要去申请职位,所以,这个角度上说,选择996都是『自愿』的;但是,如果你所从事的行业,996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而你所在的层次又只能在996的公司中选择,那么你只有选择在A公司996或者在B公司996或者喝西北风的自由,没有是否真正的『自愿』。

回到这个问题上来,『如果996给够钱而且自愿,那有什么不妥吗』,同样,我们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元素,对于『自愿』,我上面已经说过了,你应该有自己的判断,还有一个关键元素你别忽视了,就是『给够钱』。

什么叫做『给够钱』?多少算够?

对于有些打工人,会觉得只要比其他公司给得多,有一种仌的感觉,就算够。

按照法律条文,加班费要双倍,节假日三倍,这才算够。

对于公司来说,让你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给你1.5个人的工资,就算够。

对于鸡贼公司来说,压低基本工资,加班费给你双倍,让你必须加班才能赚到够用的钱,也算够。

你看,如果大家对于什么叫做『自愿』、什么叫做『给够钱』没有共识,那扯什么妥不妥就是各说各话,不会有结果的。


我个人观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很多人关心的点。如果“996”真的能做到“给够钱”并且是“自愿”的,那它在法律层面和道义层面是不是就完全没问题了呢?我们不妨来掰扯掰扯。首先,“给够钱”。这四个字是关键,但“够”这个字实在太模糊了。 “够”的标准是什么? 是指能够维持体面的生活,还是能实现财务自由?是.............
  • 回答
    “只要钱给够,别说996,077都行”这种观点,看似直接,实则隐藏着对劳动者更深层次需求的忽视,也忽略了长期来看对个人、企业和社会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地反驳这种观点:一、 物质回报的极限与边际效益递减 金钱并非万能且有其边际效应: 尽管金钱是重要的激励因素,但它并非唯一或无.............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简直是砸到我心坎儿里去了!让我想想,我得好好跟这个问题唠唠。首先,咱们得掰扯清楚这个“按比例扣除”。 这个比例是多少?是简单粗暴的75%?还是说根据我的996时长和老板压榨程度再来个系数计算?这中间的“道道”可太重要了。如果这个比例扣除后,我的工资仍然能支撑我比较体面的生活,比如支付房.............
  • 回答
    在企业捐款与提高员工待遇之间做出选择,需要从多个维度综合分析,包括企业社会责任、员工权益、长期竞争力、社会公平以及政策导向等。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探讨这一问题: 一、企业捐款与员工待遇的逻辑关系1. 企业捐款的性质 公益性质:企业捐款通常用于教育、环保、扶贫等社会公益项目,属于企业的社会责任.............
  • 回答
    关于“小米员工称雷军开创了996工作制,后被其他公司效仿”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和分析,以形成一个更全面和客观的看法。这涉及到对历史事实的考证、对“996”概念的理解、对小米企业文化以及雷军个人角色的认知,以及对这种现象背后更深层社会经济因素的探讨。一、 历史事实的考证与“996”概念的.............
  • 回答
    看着时钟上的指针艰难地挪动,你已经在办公室里奋战了十几个小时。窗外早已夜色阑珊,城市的霓虹在疲惫的双眼中模糊成一片。你摸了摸酸胀的眼眶,手机屏幕上孩子的照片仿佛在闪闪发光——那是今天早上你匆匆出门前,他冲你挥着小手时定格的瞬间。996,加班,这些词汇就像一道道无形的枷锁,缠绕着你,也悄悄地挤压着你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痛点和期待。如果996是“双倍工资”的模式,我的看法会更复杂一些,不再是简单的支持或反对。下面我来详细说说我的想法,尽量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聊聊:首先,“双倍工资”这个前提太诱人了。 说实话,光是听到这个词,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被吸引的。我们打工赚钱,不就是为了.............
  • 回答
    这题目有点意思,让我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得把这“996工资是正常工作2.276倍”这事儿捋清楚了。这数字听起来挺唬人,是不是说,正常工作是按“8小时/天,5天/周”算,那么996就按“9点上班,9点下班,每周6天”算,然后这工资系数就这么算出来的?嗯,姑且信它有这么个说法。那么问题来了,这事儿搁在.............
  • 回答
    要求员工996而老板进入失信名单的办法,理论上具有一定的抑制加班现象的潜力,但其有效性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非一蹴而就。要详细分析其可行性和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 制度设计的逻辑与潜在好处: 明确的法律约束与惩罚: 核心在于将加班行为与企业失信行为挂钩。如果法律法.............
  • 回答
    强制禁止“996”以及随之而来的薪酬重新谈判,这无疑是一场对中国劳动市场生态的深刻重塑。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工时调整,更触及了企业用工模式、员工价值实现、乃至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让我们剥开表象,深入探究这场变革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一、 短期内的阵痛与结构性调整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将是 企业运营成本.............
  • 回答
    如果说未来两年内,我们现在所说的“996”工作制,也就是工作日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每周工作6天,被法律正式确认为一种合法的常态,那这绝对是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乃至于整个社会的肌理,都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仅是工作时间的“合法化”,它更像是在社会契约上打下了一个新的、更为沉.............
  • 回答
    抵制 996,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 GitHub 上的签名,而是更深入、更广泛、更具黏性的行动。将目光从代码库移开,我们或许能发现更多“巧妙”的路径。一、 聚焦“人”的根本,重塑个体力量: “时间银行”或“技能交换”平台: 996 的核心是挤压个人时间,让生活变得单调且失衡。我们可以构思一个非营利.............
  • 回答
    各位,咱们聊聊“不996”,这事儿啊,说起来容易,但真要细琢磨,那可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牵扯到方方面面。我试着给大家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点,让大家听着不像是从哪个机器里跑出来的。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不996,并非是“不工作”或者“躺平”。这是个大前提。不996,最直接的含义就是,工作时间回归正常.............
  • 回答
    如果高中生也实行“996”,那画面,简直可以想象成一场全国性的、带有悲壮色彩的青春实验。首先,最直接的改变,当然是学习时间的大爆炸。早晨七点起床,可能六点就得被闹钟叫醒开始早读,然后从七点半正式进入“学习模式”,一直持续到晚上九点,甚至十点,回家之后,可能还得再啃一会儿书,才能勉强沾到床。周末?抱歉.............
  • 回答
    假设我是一名记者,在某个场合有幸面对任正非先生,并有机会向他提出关于“996”的问题,我的提问可能会是这样:“任总,您好!非常荣幸有机会向您提问。这些年来,关于‘996’工作制,也就是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甚至可以说是争议。很多年轻人觉得这种工作模式是对.............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996”这个词一出来,大家脑子里想到的就是那压得人喘不过气的时长。但如果我们真的刨根问底,把这个“996”拆解成一个具体的、更人性化的工作模式——每天工作8小时,而且其中至少有7.5小时是高度专注、高效运转的状态——那情况可能就大不一样了。首先得说,对于绝大多数职场人来.............
  • 回答
    你想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点,把IDE(集成开发环境)和防沉迷系统联系起来,还顺带提到了996。如果真的给写代码的软件加上这么一套系统,你说996还能不能存在?咱们先不说996会不会存在,光是想想这个“IDE防沉迷系统”本身,就挺有意思的。IDE防沉迷系统,听起来就像是给程序员装了个“老妈子”想象一下,.............
  • 回答
    这问题,还真挺有意思的。让我这把年纪的人,在脑子里翻箱倒柜地找那些关于过去年代的模糊记忆碎片,再结合现在手头的工作,好好捋一捋。先说说我这现在的生活吧。一线城市,嗯,大家都懂的,光是房租就能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至于“996”,那真是家常便饭了,有时候加班到半夜,走出地铁站,路灯都显得格外寂寥。工作内容.............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也相当普遍的现象,尤其是放在咱们国内现在这个工作环境中。你发现这么多人一边骂着“996”、“内卷”,一边自己却过着“007”的生活,甚至还觉得理所当然。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多东西,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996”和“007”这些词汇本身,已经不仅仅是描述工作时长那.............
  • 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尖锐,也挺实在的。如果我真的成了老板,问我会不会让员工996?这事儿,真不是一句“是”或“不是”就能说清楚的,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我得承认,在某些特定阶段,尤其是在创业初期,或者面临非常紧迫的项目时,加班是难免的。那是为了生存,为了把事情做成,大家一起扛一把。那种氛围下,很多时候是大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