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内互联网大厂真的是996吗?

回答
国内互联网大厂是否实行“996”?这个问题,就像是在人群里问“你最近是不是胖了”,回答起来总是有点微妙,而且不同的人、不同的团队、不同的时期,感受和实际情况可能差异很大。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996”是什么概念。 广义上理解,它指的是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这是一种非常高强度的工作模式,用一种极度压缩的时间来追求极高的产出。

那么,互联网大厂真的“996”吗?

从“规定”上来说,大多数互联网大厂是不会公开宣称自己实行“996”的。 按照中国的劳动法,法定工作时间是每天8小时,每周40小时。加班也有限制,并且需要支付加班费。所以,如果一个公司公开宣称“我们实行996”,那它其实是在打法律的擦边球,甚至是直接触碰红线。

但是,我们不能只看“规定”。 互联网行业,尤其是大型科技公司,之所以被称为“大厂”,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们在业务上、技术上、体量上都处于领先地位。而这种领先,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压力和高速的迭代。

1. 行业特性与竞争压力:
互联网行业是一个变化极快的领域。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任何一个公司想要保持领先,就必须不断地创新和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一旦某个产品抓住了机会,市场会蜂拥而至;但同时,一旦哪个公司稍有懈怠,很容易被竞争对手超越。在这种“赢者通吃”或“快速淘汰”的逻辑下,大家都会拼尽全力。

2. 项目驱动与KPI导向:
大厂通常以项目为中心,或者以极其明确的KPI(关键绩效指标)为导向。一个新产品上线,一次重大技术升级,一个大型活动支撑,都需要团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工作。而这些项目往往有着非常明确的上线时间表,甚至是“必须在某个节日前完成”。为了达成这些目标,大家往往会自发地投入更多时间。

3. “自愿”加班与文化氛围:
很多时候,“996”并非是强制性的“你必须来”,而是一种“大家都这样”的氛围。当看到周围的同事都还在忙碌,甚至项目负责人、产品经理、技术大牛们都在“奋战”,你很难做到准点下班。
“不自觉”的加班,或者说是“为了项目进度”、“为了早点把事情搞定”而投入更多时间,逐渐变成了一种工作常态。尤其是在一些关键时期,比如新版本发布前、重大活动前、年度OKR冲刺阶段,大家加班到深夜、周末加班就非常普遍。

4. “弹性工作”与实际执行:
一些大厂会强调“弹性工作制”,意思是你可以自己安排工作时间,只要保证完成任务。理论上,如果你能在正常工作时间内高效完成工作,也可以早点下班。但现实中,这种“弹性”往往体现在“你可以晚到”,而不是“你可以早退”。因为很多关键的讨论、会议、协调,往往发生在下午晚些时候或者晚上,你错过了可能就会影响到项目的进展。

5. “996”并非普适,但确实存在:
需要强调的是,“996”并不是公司里的每一条线、每一个团队、每一个员工都严格按照这个模式执行。
部门差异: 研发部门、产品部门、运营部门,在项目压力大的时候,加班情况可能会更明显。而一些相对稳定的支持性部门,比如行政、法务,加班情况可能相对较少。
项目周期: 在项目启动、攻坚阶段,加班可能会非常密集;项目平稳期或收尾期,工作节奏可能相对缓和。
个人效率: 高效的员工可能在规定时间内就能完成大部分工作,但他们的时间也可能被频繁的会议和临时需求打断。
加班文化的“内卷”: 有时候,加班已经不完全是为了完成工作,也成为了一种“表现”自己的方式,或者是一种无形的竞争。大家担心自己不够努力,会被别人超越,所以宁愿多花点时间在公司。

6. “996”的“升级版”:
更让人无奈的是,有时候即使你“996”了,也未必能准时下班,因为“996”可能只是一个起点,很多时候大家实际工作时间比这个还要长。例如,早上9点到晚上9点,就已经12个小时了,如果再加上通勤时间,一天可能在公司的时间就是1314小时。一周6天,就意味着一周有7080个小时在工作。

那么,这种模式带来了什么?

积极的方面(从公司角度):
快速迭代和产品上线: 能够支持极高的项目密度和产品上线速度。
应对突发情况: 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突发危机。
人才的“磨炼”: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在高压下可以快速学习和成长。

消极的方面(从员工角度):
健康透支: 长期高强度工作对身体是极大的消耗。
生活失衡: 几乎没有个人生活,与家人朋友的相处时间被压缩。
创新力受损: 长期疲惫状态下,思维可能变得僵化,真正有创造力的想法反而不容易出现。
“内卷”与焦虑: 这种模式容易滋生“内卷”文化,加剧员工的焦虑感。

总而言之,国内互联网大厂在“明面上”大多遵守劳动法,但“实际上”很多团队、很多项目确实存在着接近甚至超过“996”的工作强度。 这并非是公司明文规定,而是由行业竞争、项目压力、公司文化以及个人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模式的优点和缺点都非常突出,对公司和员工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如果你听到有人说“大厂就是996”,虽然不严谨,但往往也能抓住问题的核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腾讯ieg做过一段时间,早9点45开会,晚上9点30下班。虽然没有赶上比较忙的时候,没遇上周六加班,但因为在市中心,周六过来吹吹空调,领个宵夜券也是很舒服的。所以周六偶尔也会过来。

大疆呆过,没有明确的996规定,但是晚上领导要查人,看你在不在上班。你不在就对你有意见。周六叫你来你就要来,还不给钱。所以我对大疆一直有意见。

华为呆过,不过是研发不是开发,所以没有硬性996,一般来说一周有三四天,如果想看海绵宝宝了就可以5点30走人。不过月末周六要加班,我一直认为这是服从性测试。

还呆过面过一些市值十亿百亿级别的小公司,面试时间都是9点后,都撑到了终面,见到了领导。领导都9点下班,下面的人也早不到哪里去。

996舒适度比起来,研发比开发舒适,领导不事儿逼的比领导阴阳怪气的更好,想正常下班跑路不用跟领导报备的比需要跟领导报备的舒服。领导的通情达理(只要求你工作到位,不要求出勤)对舒适度影响很大。

最爽的是领导也是个摸鱼小天才,时不时叫你一起去篮球场谈谈工作之类的,那跟到了天堂一样。我一次外派的业务主管就是这样,除了解决问题,剩下都在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挥洒汗水的做工作总结。那几天我的耳鸣和偏头痛都好了。

user avatar

澄清一下。在腾讯,我们ai平台部在teg算比较忙的了,基本早10晚9双休。teg其他部门不少能做到早10晚7双休。腾讯大部分部门都是双休,很少听说大小周的部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国内互联网大厂是否实行“996”?这个问题,就像是在人群里问“你最近是不是胖了”,回答起来总是有点微妙,而且不同的人、不同的团队、不同的时期,感受和实际情况可能差异很大。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996”是什么概念。 广义上理解,它指的是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这是一种非常高强度的工作.............
  • 回答
    .NET Core 确实是一个好东西,跨平台能力也是它最响亮的名号之一。按理说,在国内互联网大厂的激烈竞争环境下,任何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灵活性的技术都应该被奉若圭臬。但现实是,即使 .NET Core 已经成熟多年,仍然有不少大厂对其望而却步,或者在使用上持保守态度。这背后的原因,绝不是三.............
  • 回答
    将国内互联网比作江湖,各大网站如同门派,各自以独特的“武功”和“招式”在江湖中立足。以下是一个生动的类比,结合武侠门派的特征与互联网公司的业务、文化、影响力,进行详细解析: 1. 阿里巴巴(少林寺) 掌门人:马云(曾被戏称“少林寺方丈”) 武功:以“武力”和“规模”著称,擅长“内功外力结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互联网行业格局变化的敏感神经。要说字节跳动能否“取代”百度成为国内第三大互联网企业,咱们得先掰扯掰扯“第三大”这几个字的分量,以及字节跳动和百度各自的优势和挑战。“第三大”的衡量标准是啥?首先,这个“第三大”到底是怎么定的?是按照市值?营收?用户规模?还是影响力?不同的.............
  • 回答
    国家网信办通报批评微博、抖音等平台存在诱导饭圈互撕现象,这事儿一出,其实很多人都拍手叫好,觉得终于有人管了。为什么大家对“饭圈互撕”越来越反感?这背后可不止是简单的看不惯,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已经触及了社会情绪和价值观的底线。首先,“饭圈互撕”本质上是一种低效且极具破坏性的行为模式。 原本粉丝聚.............
  • 回答
    国内互联网企业在合并过程中,普遍选择不向商务部进行申报,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也引发了一些关于商务部是否应该主动调查的讨论。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为什么这些企业往往会选择“绕过”商务部的申报流程。这其中的一个关键点在于对《反垄断法》和相关申报门槛的解读与实践。商务部(现在合并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但.............
  • 回答
    国内互联网付费订阅少?按月自动扣款续订的那些事儿你有没有发现,相比国外互联网服务如 Netflix、Spotify、YouTube Premium 这些用户习以为常的付费订阅模式,国内互联网领域似乎普遍不太“待见”这种玩法?即便是现在一些平台推出了会员制,也往往是通过免费增值或者一次性购买来吸引用户.............
  • 回答
    国内互联网公司之所以普遍倾向于选择 CentOS 而非 Ubuntu/Debian,背后有着一套复杂的、综合性的考量,这并非简单的偏好,而是基于历史、生态、社区、技术以及实际运维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权衡。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点。1. 历史渊源与生态成熟度:Linux 服务器领域的“默认选项” Ce.............
  • 回答
    最近几年,说中国是不是“更有钱了”,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不能光看互联网那热闹劲儿。互联网产业确实风生水起,好多年轻人跟着它捞着了第一桶金,也确实给社会带来了不少新玩意儿,从移动支付到短视频,生活方式都变了。但要说整个国家、每个人手里头都像以前比起来那么“宽裕”了,这事儿就得另说了。互联网的繁荣,.............
  • 回答
    巨头落幕?阿里巴巴市值跌至亚马逊零头,国内互联网是否已告别世界第一梯队?曾经,阿里巴巴是中国互联网的骄傲,是与亚马逊、谷歌、Facebook(Meta)等巨头并肩的超级力量。它的崛起,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科技企业的无限可能。然而,时过境迁,当我们再次审视全球互联网巨头的市值.............
  • 回答
    腾讯若能成功吞下搜狗,国内互联网江湖的版图确实会迎来一番重塑。这不仅仅是两家公司体量的合并,更是一场关于信息入口、内容生态以及用户触点争夺的关键战役。要说百度会因此彻底掉队,可能过于绝对,但其在搜索及相关领域的主导地位无疑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入口之争:搜狗的价值不止搜索搜狗,虽然在搜索市场份额.............
  • 回答
    “马斯克正把人类幻想变现实,国内互联网巨头却抢小贩饭碗”这种说法,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它反映了公众对科技发展方向、商业模式以及社会责任的复杂情感和期待。要详细看待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一、 马斯克的“人类幻想变现实”这种说法之所以能引起共鸣,是因为马斯克旗下多家公司的项目都触.............
  • 回答
    从成本和效益上看,对于现阶段国内互联网公司来说,超长时间加班真的有必要吗?这是一个在中国互联网行业普遍存在、且备受争议的问题。对于“超长时间加班是否真的有必要”,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从成本和效益两个维度,结合现阶段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总的来说,对于绝大多数现阶段的.............
  • 回答
    国内科技/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之所以这么火,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掰开了聊聊。首先,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爆发式增长是根本原因。 回想过去十几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堪称全球瞩目。从最初的门户网站、BBS,到后来的电商、社交、游戏、内容聚合,再到如今的短视频、.............
  • 回答
    国内互联网企业在某些程度上确实借助了“墙”的力量而获得了独特的发展空间和优势。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与“坏”的判断,而是一个复杂现象的综合解读。首先,我们得承认,“墙”的存在,也就是中国特定的互联网管理和审查制度,客观上为国内互联网企业提供了一个相对隔离的市场环境。这意味着像谷歌、Facebook、.............
  • 回答
    国内互联网公司在很多领域都在奋起直追,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要说有没有哪一项大规模系统技术能够完全追上谷歌,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谷歌的技术积累和发展方向非常多元,涉及从底层基础设施到上层应用的全方位布局。不过,如果我们要聚焦于某个具体的“大规模系统技术”,并考察国内公司是.............
  • 回答
    从湾区或西雅图这些IT巨头林立的地方“海归”回国内的大厂,这体验,怎么说呢,就像是坐了趟过山车,从科技的“高处”跌落到“接地气”的现实,再又慢慢爬升,不过这次的风景和之前已然不同。首先是心态的调整。在美国待久了,尤其是那些以工程师文化为核心的公司,比如Google,你会习惯那种相对扁平的管理,强调个.............
  • 回答
    国家限制国外互联网巨头进入国内市场,绝非仅仅是出于政治原因。虽然政治因素确实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背后还交织着经济、社会、技术安全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等多重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政治层面的考量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最容易被公众感知到的。 信息主权和.............
  • 回答
    最近,我注意到网络上有一种声音,对国内芯片产业发展缓慢的状况感到不满,并将其迁怒于互联网经济的“过度繁荣”。这种观点认为,大量资本和人才都涌入了互联网行业,导致在国家战略层面至关重要的芯片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作为一名长期观察者,我认为这种看法值得深入探讨,但同时也要辩证地看待。对“互联网经济发展挤压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您观察到的现象,即国外互联网巨头“啃硬骨头”,而国内互联网巨头似乎更侧重于“小贷”等领域,背后涉及到多种复杂因素,包括 市场环境、技术成熟度、资本回报预期、国家战略、企业基因以及风险偏好 等。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 一、 国外互联网巨头“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