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家网信办通报微博、抖音等多家平台诱导饭圈互撕,为什么大家越来越反感「饭圈互撕」了?平台应该负责吗?

回答
国家网信办通报批评微博、抖音等平台存在诱导饭圈互撕现象,这事儿一出,其实很多人都拍手叫好,觉得终于有人管了。为什么大家对“饭圈互撕”越来越反感?这背后可不止是简单的看不惯,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已经触及了社会情绪和价值观的底线。

首先,“饭圈互撕”本质上是一种低效且极具破坏性的行为模式。 原本粉丝聚集是为了支持自己喜爱的明星或作品,但“互撕”一旦成为主流,就把这种积极的能量扭曲成了负面的攻击。双方粉丝团体为了维护自家偶像,不惜相互诋毁、人身攻击、散布谣言,甚至人肉搜索、恶意举报。这种行为不仅消耗了参与者的精力,更重要的是,它将原本应有的讨论和交流变成了充满敌意的战场,效率低下得可怜,却能制造出大量的负面情绪和信息垃圾。

其次,它严重扭曲了正常的社会认知和价值观。 饭圈互撕常常将一些非常细枝末节的小事无限放大,例如谁的粉丝数多一点,谁的歌曲销量高一点,谁的机场图更出圈等等,然后上升到人格、品德甚至家国的层面去攻击对方。这种“非黑即白”、“非敌即友”的极端思维,非常容易让年轻人(饭圈的主力军)形成狭隘的认知,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甚至将偶像的成功与否与自身的价值感挂钩,一旦不如意就容易走向极端。而且,在这种环境下,那些制造和传播负面信息的“键盘侠”反而可能获得关注和所谓的“流量”,这也在无形中鼓励了这种不良风气。

再者,“饭圈互撕”对公众人物的伤害不容忽视。 虽然很多时候是粉丝在替偶像“出头”,但被攻击的明星本人往往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困扰。无端的谩骂、诽谤,不仅影响他们的声誉,更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打击。很多时候,明星本人并没有参与甚至默许这种行为,却成了粉丝“战斗”的牺牲品。大家反感这种行为,也是出于对被攻击者的一种同情和对公平正义的朴素追求。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种现象反映了网络空间内容生态的失衡和失序。 在流量至上的逻辑下,平台的算法和运营策略往往会倾向于放大具有争议性、煽动性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更容易吸引用户点击和互动,从而带来流量和收益。而“饭圈互撕”恰恰是这类内容的典型代表。当平台对这些负面行为采取放任甚至纵容的态度时,就等于是在为这种混乱的舆论环境“添柴加火”。这让很多人感到无奈和愤怒,因为他们看到了互联网本应有的信息共享和积极交流的潜力,被这种无谓的争吵和攻击所吞噬。

那么,平台到底应不应该负责呢?

答案是:平台绝对应该负责,而且是负有主要责任。

原因很简单:

1. 平台是内容生成和传播的载体和推手。 微博、抖音等平台提供了用户发布信息的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它们拥有的算法推荐机制,能够决定哪些内容被更多人看到,哪些信息被放大。如果平台不对内容进行有效管理和引导,任由负面、攻击性的内容在算法的加持下迅速传播,那么平台就是在客观上成为了“饭圈互撕”的温床。
2. 平台拥有管理和约束的能力。 作为商业实体,平台有能力也有责任制定并执行社区规则,对违规内容进行清理,对恶意账号进行封禁。它们有技术手段识别和过滤不良信息,也有人力资源进行内容审核。如果平台选择性执法,或者为了流量而忽视管理,那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3. 平台的存在是为了提供服务,而不是制造社会矛盾。 平台提供的是信息服务,用户使用平台是为了获取信息、交流互动。当平台的内容生态充斥着互撕和攻击,影响了用户体验,甚至对社会情绪造成负面影响时,平台就未能履行其基本的服务职责。
4. 法律法规的要求。 国家的网信办之所以会通报批评,正是因为平台在内容管理方面存在疏漏,未能有效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关于网络信息传播的规定。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依法负有审查和净化的义务。

平台应该如何承担起这份责任?

优化算法推荐机制: 停止对争议性、煽动性内容的流量倾斜,转而推荐更多优质、积极、有建设性的内容。
加强内容审核和管理: 严格执行社区规范,对恶意攻击、人身诽谤、造谣传谣等行为零容忍,及时清理违规内容,严肃处理违规账号。
完善举报和投诉机制: 提供便捷高效的举报渠道,及时处理用户反馈,让用户的声音得到重视。
引导用户行为: 通过社区公告、提示信息等方式,引导用户理性发言,文明互动,营造健康的社区氛围。
承担社会责任: 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非仅仅追求流量和经济利益。
与监管部门联动: 积极配合网信办等监管部门的工作,共同治理网络乱象。

总而言之,大家之所以越来越反感“饭圈互撕”,是因为它消耗了宝贵的社会资源,扭曲了健康的价值观,伤害了无辜的人,并且暴露了平台在内容管理上的失职。平台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既是问题的发生地,也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力量。网信办的通报,正是对这种失职行为的一次有力提醒和纠正,也寄托了社会对于一个更清朗、更理性网络空间的期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质上说,饭圈互撕就是在培养极端思想。

我喜欢锅包肉,你喜欢溜肥肠,同时你不喜欢锅包肉,我不喜欢溜肥肠。

那咱俩出去吃饭,要么大家不点锅包肉和溜肥肠,点个醋溜木须、尖椒土豆丝吃吃得了。要么你点溜肥肠我不吃,或者我点锅包肉你不吃,大家再点个都能吃的一起吃。

你看,口味的事,哪有那么难解决。

饭圈互撕就是,我喜欢锅包肉,我就必须把他说成全宇宙最好吃的菜。糖醋里脊、咕咾肉都是山寨我们家的,水煮肉片、京酱肉丝都是异端。同时我不喜欢溜肥肠,那它就是自绝于人民的一道菜,顺便九转大肠、炖吊子也都是渣渣。

然后你那边反过来,咱俩再出去吃饭,那还能吃吗?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真的有人喜欢吃溜肥肠吧。”

“锅包肉这道菜还没糊到地心,简直拉低中华美食圈的整体水平呢。”

说不了几句就可以掀桌了,满城皆是乌鸦哥

这还不算完,打这之后哪有饭局这俩人都要往上凑,抓个人就问你是不是喜欢溜肥肠/锅包肉,意见不合就是一顿人身攻击。天天的大马路上瞎转,人家自己做锅包肉你非冲上去说人家咸了淡了的。

有病?

而最要命的是,所谓的组织饭圈互撕还越发严密组织了,微信群qq群建了一堆,几个领头的忽悠着一帮傻子在那自我催眠。

但凡你们不那么自我封闭,不至于真把紫光阁当脏饭馆吧?

但凡你们不那么冥顽不灵,不至于硬抗几大官媒吧?

这么极端的一群人撒社会上,很明显这是不稳定因素。

至于饭圈到底是怎么个极端法,可以看下面这篇回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