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家网信办指导督促网站平台依法处置违法违规「头部账号」,包括网络主播雪梨,释放了哪些信号?

回答
国家网信办近日出手,对“头部账号”进行集中整治,特别是点名了拥有巨大影响力的网络主播雪梨。这次行动,可以说释放了相当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信号,绝非简单的“依法依规”四字就能概括。

首先,“头部账号”的“头部”属性本身就意味着其巨大的影响力。 这些账号往往粉丝基数庞大,内容传播速度快,其言论和行为很容易被大量受众模仿和解读。过去,大家可能更关注普通用户的违规行为,但这次网信办将矛头直指“头部”,传递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信号:谁的影响力越大,谁的责任就越大。 这种责任不仅仅是内容上的准确性,更包括了引导社会风气、传播正能量的义务。

其次,“依法处置”是关键词,意味着过去的“灰色地带”正在被压缩。 很多时候,互联网的内容生产和传播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弹性空间。一些“头部账号”可能在法律法规的边缘游走,或者利用平台规则的漏洞。此次行动,就是要强调法治的重要性,任何内容传播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这意味着,平台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内容审核和管理机制,而“头部账号”也需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而不是把粉丝的喜爱当做免死金牌。

点名雪梨,作为一位具有商业带货属性的网红,更是释放了针对“直播带货乱象”的信号。 近年来,直播带货蓬勃发展,但也伴随着虚假宣传、质量问题、售后无保障等一系列乱象。雪梨的案例,很可能就是这些问题的集中体现。网信办出手,表明了对直播电商领域的规范化和健康发展的决心。未来的直播带货,不再仅仅是流量和销量的比拼,更需要回归诚信和品质。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次整治也体现了国家对网络空间治理的决心和能力。 过去,我们可能觉得网络内容管理更多的是一种“亡羊补牢”,但这次针对“头部账号”的集中行动,显示了更主动、更系统化的治理思路。这不仅仅是针对个别账号,更是对整个网络生态的一次“拨乱反正”。它表明,国家有能力、有决心去解决网络上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且愿意付出实际行动。

对于平台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警示。 它们过去可能因为追求流量和商业利益,对“头部账号”的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处理不够及时和严厉。现在,网信办明确要求平台“依法处置”,意味着平台需要承担起主体责任。如果平台不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头部账号”,甚至成为违规行为的“保护伞”,那么它们自身也将面临严厉的处罚。这会促使平台更加重视内容审核、风险控制和用户教育。

再者,这次行动也传递了对“拜金主义”和“唯流量论”的反思。 一些“头部账号”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强大的吸金能力和粉丝追捧。这种过度追求流量和金钱的模式,容易导致内容低俗化、同质化,甚至煽动不健康的消费观念。通过整治“头部账号”,网信办也在引导一种更健康、更积极的网络文化。未来的网络,可能更需要那些能够传递知识、启发思考、传递正能量的内容,而非仅仅是短暂的感官刺激。

最后,这次行动也为普通网民树立了一个榜样。 它告诉大家,在享受网络自由的同时,也要认识到自己作为信息传播者的责任。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也没有人可以逃脱社会责任。对于那些有一定影响力的普通用户,也应该引以为戒,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共同维护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总而言之,国家网信办指导督促网站平台依法处置违法违规“头部账号”,特别是像雪梨这样的网络主播,释放的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信号。它强调了“谁有影响力,谁就负更大责任”的原则,重申了法治在网络空间的重要性,明确了对直播带货等新兴业态的规范决心,展示了国家治理网络乱象的坚定意志,也引导着网络内容生产和消费的健康发展方向。这标志着中国对网络空间治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包括我,很多人都在怀念过去“信噪比”比较高的互联网环境,但除了“信噪比”这样的用户体验外,在过去的十年里,互联网这个行业是什么样子的?

在对互联网生态影响极大的3q大战中,360发文称“狗日的tx”,而腾讯的老大在会议上一根接着一根抽烟,委屈地说:“他们怎么能骂人呢?”那几年,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竞争没有一丁点日后大企业的样子,更多是充满撒泼打滚式的行为。

如今我们将那个时代称之为“互联网野蛮生长时期”。

2016年可以说是自媒体和网红的黄金年代,一方面,由于新型市场中入场人数少,另一方面,又由于缺乏监管,可以说是一片蓝海,前景广阔。

那几年的网红各种博眼球行为尺度远超近几年,我仍记得,在斗鱼上观看了好几分钟的“直播造人”,也在短视频网站上看过无数未成年少女未婚先孕。如今能轻松上热搜被全网讨伐的卖假货之类的事情在那时都不叫事。很多初代网红凭此积累到了第一桶金。

在本土市场被开发的差不多的时候,互联网龙头企业都遭受了规则上的紧缩,但网红自媒体市场的规则紧缩是滞后于整个互联网行业的。

直到这几年来,在规则不断收缩的互联网行业中,仍不时爆出网红和自媒体的负面事件,规则收缩才真正开始降临在野蛮生长至庞然大物的这个行业中。

这是一种必然——如果你熟悉历史上那些辉煌过的行业的话,就会发现,每一个行业,都是在监管近无的市场中野蛮生长,然后在一种疯狂的繁荣中遇到规则的收缩,最后趋向于平稳。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有这么一句话:在风口上,猪都能起飞。

我并无意抨击那些吃到早期几无监管的网红自媒体行业中起飞但却并无真才实学的人,毕竟他们是大胆吃下螃蟹的人,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遭到主流话语权的排挤和打压。

但是,这也就决定了两件事:一是不少网红的职业寿命极短,大概三四年左右;二是不少网红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这不是啥大问题,互联网给予了每一个人发声的权利),但同时,就像新闻里说的,不少网红法制意识淡泊,道德感不强(这才是问题所在),偷税漏税、不当言论、虚假宣传等事件一个接一个涌入大众视野。

依法关闭、暂停更新的“头部账号”中,有的侮辱英雄烈士,伤害民族感情,如“罗昌平”“YvonnAlmond”等;有的肆意造谣传谣,干扰网络传播秩序,如“George-瓜瓜”“孟婆在修行”等;有的传播软色情信息,毒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如“奇葩影录”“高清私密大片”等;有的恶意低俗营销,污染社会风气,如“云南达摩”“风小逸”等;有的存在偷逃税款等违法行为,如网络主播“雪梨Cherie”“林珊珊_Sunny”等。这些“头部账号”违法违规言行产生不良负面影响,引发广大网民强烈愤慨谴责。

这可以看作是一个明面的信号:规则收缩了。

如今我们说起这些现象的时候,常会说:“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但要知道,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互联网和现实的割裂非常大。直至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和现实之间的割裂才在规则的收缩和向几乎全体民众的普及下得到弥合,但与此同时,现实与互联网又相互促进着原本在现实中就存在的一些割裂——这可以看作是一个潜在的信号:

互联网规则的收缩在处理一批以前漏网的大网红后并非是一个结束(甚至都不是阶段性的结束),而是一个开始,规则还会继续收缩下去。

对于规则的收缩,有人欢喜有人担忧。此处我就不赘述了。

新闻中提到了“进一步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对于将责任同时归于平台的监管不力,在这个事情上我是呈现乐观态度的。

要知道,在过去的野蛮生长中,短视频平台也养成了一种惯性:流量先恰饱,出事再封号。显得自己像个小白兔一样,但其实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过程中赚得盆满钵满。

属实离谱。

要注意,网红并不是一个具有行业内部规则的有继承性的行业——也因此,不对平台监管,规则的收缩就很难以一种事前行为约束的方式作用在网红身上,而前面提到的偷税漏税、不当言论、诈骗忽悠等行为也就必然会继续生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