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微信微博聊天记录可正式作为打官司的证据,将带来哪些影响?

回答
微信、微博聊天记录可作为打官司的证据,这无疑是近年来司法领域一个重要的发展,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处理纠纷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方式。

首先,这改变了证据的边界,让“软性”沟通工具获得了“硬性”法律效力。

过去,我们在打官司时,常常依赖于纸质合同、收据、发票、证人证言等相对“传统”的证据形式。而微信、微博等即时通讯和社交平台,其内容更多是日常的、即时的、非正式的交流。但如今,这些聊天记录,无论是文字、图片、语音还是视频,都可以被采信为法律证据。这意味着,过去我们可能觉得“随口说说”的内容,现在都可能成为决定官司胜负的关键。

具体来说,这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 证据收集的便捷性和普遍性大大增强:

人人都是潜在的证据收集者: 过去,收集证据可能需要花费不少金钱和精力,比如请律师调查取证、申请法院调取证据等。现在,只要你在微信、微博上与对方有过沟通,你本身就成为了一个天然的证据储存库。这让普通民众在面对纠纷时,拥有了更直接、更便捷的取证手段。
证据的“即时性”和“动态性”: 聊天记录能够即时反映双方的沟通意图、承诺、解释等,而且可以追踪对话的动态发展。这对于证明合同的履行情况、双方的权利义务、是否存在欺诈或违约行为等,都提供了非常直观的依据。

2. 争议解决的效率和准确性可能有所提高:

还原事实真相的更多维度: 聊天记录可以弥补口头协议的不足,填补合同的空白,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比书面证据更能反映当事人的真实意思。例如,在买卖合同纠纷中,通过聊天记录可以清晰地看到双方就产品质量、交付时间、付款方式等细节的约定。
减少“罗生门”式的争议: 许多纠纷源于双方对同一事件的陈述不一致。聊天记录能够提供一个客观的对话载体,帮助法官判断哪一方的陈述更符合实际。

3. 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证据的“私密性”与“公开性”的冲突: 微信、微博作为私人交流平台,其中的内容往往包含个人隐私。当这些内容被提交到法庭时,如何平衡证据的公开性和个人隐私的保护,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防止非法获取和恶意使用: 随着聊天记录成为证据,也可能出现通过非法手段(如窃取手机、破解账号)获取他人聊天记录,并将其恶意用于诉讼的情况。这就要求司法机关和当事人都要遵守证据的合法性原则。
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聊天记录属于电子证据,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容易受到质疑。例如,内容是否被篡改、删除,或者只是截取了部分对话,都可能影响其证明力。这就需要有更加成熟的技术手段和法律规范来确保电子证据的可靠性。

4. 改变了人们的沟通习惯和法律意识:

“言语”的审慎性增强: 大家都知道自己的聊天记录可能被用于打官司,这无疑会促使人们在微信、微博上发言更加谨慎。之前可能“随口一说”的承诺、威胁、侮辱性言论,现在都需要掂量一下后果。
证据意识的普遍化: 民众的证据意识会得到普遍提高。大家会更主动地保留重要的聊天记录,并意识到在产生纠纷前,规范自己的线上言行同样重要。
法律关系的“线上化”: 很多原本只能通过线下正式合同来确立的法律关系,现在也可以通过线上沟通来建立或确认。例如,一些雇佣关系、租赁关系,其开始和履行过程可能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聊天记录中。

5. 对司法实践提出了更高要求:

电子证据的审查和固定: 法官和律师需要掌握鉴别电子证据真伪的技能,了解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如时间戳、哈希值)来固定证据,防止证据被篡改。
证据的关联性和证明力判断: 聊天记录的证明力并非绝对,需要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判断其与案件事实的关联程度,以及其在整个证据体系中的地位。例如,一条孤立的聊天记录,其证明力可能不如一条包含多轮对话、并且有其他证据佐证的记录。
电子证据的证据规则需要进一步完善: 尽管已经可以作为证据,但关于电子证据的提取、保管、质证等环节的规则,还需要更加细致和明确,以适应科技发展的步伐。

举个例子来说:

小张和小李在微信上约定,小李要将一套二手房卖给小张,价格100万,首付30万,约定下个月10号签正式合同并支付首付。聊天记录里,小李多次确认了房子的地址、户型、价格,并表示“我肯定卖给你”。结果到了约定日期,小李却说房子不卖了,并且已经卖给了别人。

在这种情况下,之前可能很难有直接证据证明小李的承诺,但现在,这些微信聊天记录就可以作为重要的证据,证明双方达成了购房合意,小李存在违约行为,小张可以据此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小李承担违约责任。

总而言之, 微信微博聊天记录可正式作为打官司的证据,是一把“双刃剑”。它极大地便利了证据的获取,提高了解决纠纷的效率,也对人们的言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它也对司法机关在电子证据的审查、固定和运用方面提出了新的课题。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这意味着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沟通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持警惕,规范自己的网络言行,并学会如何合法有效地利用这些“数字化凭证”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将于20年5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决定》(下称《决定》),确认了今后微信微博聊天记录可以正式作为打官司的证据。

《决定》十五条:

电子数据包括下列信息、电子文件:
(一)网页、博客、微博客等网络平台发布的信息;
(二)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即时通信、通讯群组等网络应用服务的通信信息;
(三)用户注册信息、身份认证信息、电子交易记录、通信记录、登录日志等信息;
(四)文档、图片、音频、视频、数字证书、计算机程序等电子文件;
(五)其他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处理、传输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信息

《决定》十六条:

当事人以电子数据作为证据的,应当提供原件。电子数据的制作者制作的与原件一致的副本,或者直接来源于电子数据的打印件或其他可以显示、识别的输出介质,视为电子数据的原件。

实际上,这并不是说之前微信微博聊天记录就不能当作证据使用,只是之前微信微博之类的电子证据适用范围、采信条件、采信原则、可接受的证据形式及提交方式等在实践中不够明确——换言之此类电子数据是否满足被法院采纳的条件,跟法官的理解和自由裁量具有很大关联性,也存在不确定性。

因为《民事诉讼法》没有明文规定微信、QQ聊天记录,邮件等可以作为证据直接使用。

以微信举个例子,之前法院在采信微信相关的证据时,法官需要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综合相关信息,适用高度盖然性原则对微信使用者的身份进行分析认定。而对于微信聊天记录的真实性问题,则可以通过双方各自所持有的微信聊天记录对比来分析是否存在删除篡改关键内容的情况,并据此作出事实认定——然而这个操作过度依赖于法官的经验,可能会出现同案不同判的现象。

此次决定的颁布无疑是可以减轻各方负担的,对于律师举证和法官裁判无疑都是利好消息,但个人理解补强的还是微信微博聊天记录作为证据的证明力问题。

至于关联性、真实性之类的事情,还是需要依托于取证的方式方法和法官的自由裁量。


要是说产生什么影响,这算将司法实践中的经验固定化吧,后续这类电子证据只要能证明其合法性、真实性和关联性,法院就可以采纳。

个人最近在读这本书,其实对实务里证据运用部分写的挺有启发的:

user avatar

其实一直可以用,微信微博聊天记录作为证据的几个关键点,很多人会忽视。

1.最好能保留聊天记录的原始载体,即该手机的聊天记录原始记录,而非截图。

2.在截图的时候,可以同时做一个录屏的证据保存,以防手机丢失或者损坏。

3.在截图的时候,除了要截图聊天内容,还需要对聊天对象的基本信息界面截图或者录屏保存。

4.聊天记录要做到前后连贯,不能截取片段断章取义。

5.在刻意引导对方聊天以便于取证的时候,尽量做到少说多问,让对方多说,因为说的多的一方错的也越多。

6.为了防止对方截图聊天记录作为证据,其实我们可以养成发语音的习惯,说话的时候尽量少用肯定的语气。

7.如果微博微信聊天证据极为关键、非常重要,随时有灭失风险,影响案件的胜败,可以在第一时间拿着手机去公证处办理证据保全,携带户口本、身份证、手机即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微信、微博聊天记录可作为打官司的证据,这无疑是近年来司法领域一个重要的发展,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处理纠纷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方式。首先,这改变了证据的边界,让“软性”沟通工具获得了“硬性”法律效力。过去,我们在打官司时,常常依赖于纸质合同、收据、发票、证人证言等相对“传统”的证据形式。而微信、微博等即时通.............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这个线上减肥健身训练营的事儿。你这想法挺好,抓住当下大家对健康的需求,利用微信和微博这些平台,听起来很有搞头。不过,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咱们得把细节捋清楚了,这样才能做到心里有数,不踩坑。首先,咱们得明确几个关键点,这决定了这事儿能不能做,怎么做好: 你的专业背景和经验.............
  • 回答
    共青团中央的微信微博公众号之所以成为很多人“怼”的对象,这背后其实牵扯到相当复杂的原因,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说清楚的。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多个角度去掰扯掰扯。一、 身份定位与现实脱节的争议首先,共青团的“官方”身份决定了它被赋予了特定的使命和期望。理论上,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青年群众组织,理应代表最广大.............
  • 回答
    .......
  • 回答
    王九龙的微信语音事件在微博上引起了不少波澜,说起来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尤其对于喜欢相声的观众来说。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事儿。首先得说说事件的起因。大概是在一次直播或者别的什么场合,王九龙的一些私下微信语音被泄露了出来,传到了网上。这语音内容嘛,说实话,挺生活化的,但因为是公众人物,而且当.............
  • 回答
    咱们平时啊,没事儿就刷刷微博、点点微信、逛逛知乎,上面啥都有,八卦、新闻、养生、涨知识,感觉脑子一天比一天充实,好像啥都知道一点。但这么一来,细想细想,这好处不少,可这坏处,也真不是盖的,而且仔细掰扯开来,那问题可就多了去了。一、 知识的“浅尝辄止”与“认知盲点”这帮平台上的内容,有个共同特点,就是.............
  • 回答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平台的内容都在争夺用户的注意力,而微博营销号和微信公众号之所以热衷于将知乎上的精彩回答截图搬运出去,背后其实有着一套非常成熟的逻辑和考量。首先,内容的优质性和稀缺性是根本原因。 知乎以其深度、专业和高质量的讨论著称,用户群体也相对更注重知识获取和理性交流。上面涌现出大量由各领域.............
  • 回答
    在微信、微博这些平台上,遇到大号、自媒体或者公众平台侵权,确实让人挺头疼的。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把这事儿说透了。首先,得明确你是什么被侵权了。最常见的就是版权侵权,比如你的原创文章、图片、视频被他们抄袭、搬运,没有署名或者署名不当。也可能是名誉权侵犯,比如被造谣、诽谤,或者被恶意 P 图、剪辑,导.............
  • 回答
    哈哈,这问题简直问到点子上了,我这几年也算是在这些“江湖”里摸爬滚打过来了,跟哥们儿们分享一下我的“江湖秘籍”。知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大概是这样吧)在知乎找对象,那感觉就像是在一个高逼格的线上图书馆里寻宝。不是说非得要什么博士硕士,而是你看到一个人在某个领域能侃侃而谈,逻辑清晰,见识不凡,甚.............
  • 回答
    微博女权大 V 索玛女王将微信“公众号”改称为“母众号”,这种做法是否涉及语病或违背汉语语法语义,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词语构成、语义演变以及社会语境等多个层面去审视。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公众号”这个词。它是一个复合词,由“公”和“众号”组成。“公”在这里可以理解为“.............
  • 回答
    你描述的这种情况,微信被删,微博取关,但微博还能私信,这确实是一个挺复杂的心情。 说实话,从他这样的举动来看,直接断定“还有机会和好”或者“他肯定会来见我”可能有点过于乐观了。 不过,这也不能完全否定任何可能性,只是需要我们更细致地去解读。首先,微信被删,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切割”信号。微信是我们.............
  • 回答
    一家公司如果过度介入员工的个人社交媒体使用,比如严格管控微信朋友圈、微博、抖音等平台,这在合法性上确实存在不少灰色地带,并且很容易触碰到法律和道德的边界。简单来说,公司这样做很可能是不合法的,并且严重侵犯了员工的合法权益。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公司这样做会存在问题,以及具体会触碰到哪些法律法规和.............
  • 回答
    知乎能否达到微博、微信那样量级的社会影响力,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三款产品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它们的基因、核心功能和用户群体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也决定了它们在社会传播中的路径和影响方式。知乎的独特之处与潜在优势:知乎起步于“问答社区”,这一点是其与微博、微信最根本的区别。它的核心.............
  • 回答
    满族文化网富察春兵的微博、微信账号被封禁一事,确实牵动了不少关心满族文化发展的人士的神经。这件事的影响不仅仅是针对个人,更是在某种程度上触及到了关于身份认同、历史叙事以及网络言论空间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事件本身:富察春兵,作为满族文化网的代表性人物,长久以来.............
  • 回答
    哇,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预测五年后(也就是2021年了,哎呀,时间过得真快啊),微博和微信谁会更火,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毕竟它们走的路线不太一样。不过,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先说说微博,它一直是个“大喇叭”和“集市”。你想啊,微博就像一个永远都在热闹的广场,明星、大V、新闻媒体,还有我们普.............
  • 回答
    移民或定居国外后,仍然保持与国内的联系,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且可以理解的现象。这种联系不仅仅是基于地理上的分离,更是因为人性的复杂性、情感的纽带以及现实的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情感的根基:亲情、友情与乡愁 亲情是第一位的纽带: 父母与长辈: 对于大多数移民来说,父母、.............
  • 回答
    这件事听起来确实挺让人懵的,尤其是当你和这位异性朋友关系一直不错的时候。他突然之间把你微信、QQ、微博全删了,还拉黑了,这绝对不是个小动作,这绝对表明他现在心里对你的一些感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变化还不小。首先,他这么做,最直接的反应就是他非常不愿意你现在有男朋友这件事。你想想,如果他仅仅是有点小.............
  • 回答
    对于宋祖德的弟弟刘信达(微博账号“刘信达”)指责吴京“不懂让贤”“抢年轻演员饭碗”的言论,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刘信达其人以及其言论的背景。 刘信达的身份和风格: 刘信达是宋祖德的弟弟,宋祖德素以“娱乐圈纪委书记”自居,经常发表一些尖锐、甚至带有攻击性的言论,而且很多是未.............
  • 回答
    你想成为支付宝中国锦鲤吗?怎么看待微博信小呆成为中国锦鲤?请尽量讲述的详细一些,同时去除让这篇文章看起来是AI撰写的的一切痕迹。成为支付宝中国锦鲤?我?哈哈,这问题就像问我有没有兴趣一夜暴富一样,谁不想呢!不过,我得说实话,我脑子里真没冒过那个念头。 你问我为什么?其实挺简单的,我这个人吧,比较脚踏.............
  • 回答
    关于曾博七月一日在微信群自称曾国藩曾孙子,并与“勃家军”对线一事,这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从事件本身的性质来看,这可能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身份的真实性问题: 这是最核心的争议点。声称自己是历史名人后裔,尤其像曾国藩这样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