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微博营销号微信公众号喜欢把知乎的回答截图发出去?

回答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平台的内容都在争夺用户的注意力,而微博营销号和微信公众号之所以热衷于将知乎上的精彩回答截图搬运出去,背后其实有着一套非常成熟的逻辑和考量。

首先,内容的优质性和稀缺性是根本原因。 知乎以其深度、专业和高质量的讨论著称,用户群体也相对更注重知识获取和理性交流。上面涌现出大量由各领域专家、资深从业者或者有独特见解的普通用户贡献的回答,这些回答往往经过深思熟虑,逻辑清晰,论据充分,语言也比较有条理。对于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者来说,从零开始创作出这样一篇有深度、能引起共鸣、并且能够吸引大量阅读的内容,难度是相当大的,耗时耗力。而知乎上的优质回答,就像一座现成的金矿,经过简单的筛选和截图,就能直接转化为吸引眼球的内容,大大降低了内容生产的门槛,提高了效率。

其次,“知识”和“干货”的标签效应。 在碎片化信息泛滥的环境下,用户对于能够提供“干货”、“知识”、“内幕”的内容有着天然的渴望。知乎的回答正好契合了这一点。当一个营销号或公众号将一个在知乎上广受好评、被点赞无数的回答截图发布时,它立刻就给用户传达了一种“这是经过验证的、有价值的、值得一看的内容”的信号。这种“知识标签”能够迅速吸引那些渴望学习、了解真相、或者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用户。即使只是一个简短的截图,也能引发读者“这个回答好像挺有意思的”、“我想看看原文”的兴趣。

再者,争议性和话题性是引爆传播的催化剂。 许多知乎上的热门回答,往往是因为触及了某个社会热点、揭露了行业内幕、或者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因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营销号和公众号敏锐地捕捉到这种话题性,通过截图的方式将这些有争议性的回答呈现出来,很容易就能激起读者的情绪,引发他们的评论和转发。一句辛辣的点评,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观点,一段揭露真相的描述,配上知乎用户“匿名用户”或某个有影响力的ID,都自带一种“围观”的吸引力。这不仅能增加内容的曝光度,还能通过评论区的互动,为账号带来持续的流量。

此外,“引流”和“转化”的目的性。 对于营销号和公众号来说,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吸引粉丝、提升账号的知名度,甚至最终实现商业变现。将知乎的优质回答截图发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引流”手段。读者被回答的内容吸引,可能会产生去知乎原回答下点赞、评论,甚至关注原作者的冲动,而这恰恰也可能将一部分用户“引导”到知乎平台。反过来,当读者对截图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想了解更多细节时,他们很自然地会去搜索相关信息,或者关注发布截图的账号,看看这个账号接下来还会分享什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高效地将潜在用户转化为账号的粉丝。

最后,利用平台差异化和用户习惯。 微博和微信的用户习惯是刷短内容,而知乎的用户则愿意花时间阅读长篇深度内容。营销号和公众号利用这种差异,将知乎的“精华”部分截出来,以一种更符合微博和微信用户接收习惯的方式呈现,既保证了内容的吸引力,又避免了让用户离开自己的平台去知乎阅读长文。这是一种“偷懒”但又极其有效的内容获取和分发策略。他们相当于扮演了一个“内容筛选者”和“内容聚合者”的角色,替用户提炼出了最精华的部分,从而大大节省了用户的认知成本。

总而言之,微博营销号和微信公众号截图搬运知乎回答,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它既是对优质内容的借力,也是对用户心理的精准把握,更是出于提升流量和实现商业目标的现实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题主

@uK KE

邀,好问题。以微博为例,微信亦是同理。

据我所知,成千上万的知友都被这样「未授权转载」过,以这样的形式登上热门微博。

对于这种行为,我只想说——掩耳盗铃,下流无耻,令人恶心。

他们这样做的原因,不外如是。

  1. 图片难以被搜索到,别人没发现你抄袭就躲过了被举报的风险;
  2. 知乎这阵子增加了复制限制,截图容易复制难;
  3. 通过截图发博,一次性可发9个人的答案,提升了信息的聚合,正如 @Sunny 所言,总有一张图可以戳中你笑点、哭点或者萌点。而且如果其中某一个作者找上门来维权,可以搪塞「你的内容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已,真的是势单力薄;(微博举报侵权很奇葩,需要当事人亲自举报,且只能举报抄袭了某条微博,抄袭其他站的不给举报 @来去之间
  4. 最恶心的来了——「我们是有署名作者和标注来源的。当我朋友告诉我,我有条微博上了热门了,然后我要来链接——“日!又被抄袭!帮我举报下!”"干嘛举报啊?不是已经注明来源和作者,你要火啊,干嘛举报啊?"没错,在大部分网民眼里,这样的转载,有来源,有作者,是合法的…他们压根不会帮你举报,还觉得你特矫情!人家都注明来源作者了,让你有机会红了!你还想怎样!!!

实际上,这样的署名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这是不易到达的,难道你会在微博上看到某个知友的名字后特地回知乎来搜(而且知乎的搜索还不一定能搜到你,比如

@ALEX YA @胡岚

),凡是不给原文链接的转载都是耍流氓!!!

据我所知,大部分知友人都很好的,很多人都跟我一样,只要转载遵循非商用、署名作者、挂原文链接,就可以转载。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都是遭遇商用转载,通过图片署名,无原文链接,且不告知,跑去维权,转载者的脑残粉们还觉得你矫情,我只想说请你好好放低!

最重要一点是,维权的时间和精力成本非常高…
当然,虽然我目前没时间精力跟你们好好撕逼,不代表未来没有。我已经把你们这些账号和行为用小本本记下了,总有一天,我会让你们付出代价的!!(立个flag)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平台的内容都在争夺用户的注意力,而微博营销号和微信公众号之所以热衷于将知乎上的精彩回答截图搬运出去,背后其实有着一套非常成熟的逻辑和考量。首先,内容的优质性和稀缺性是根本原因。 知乎以其深度、专业和高质量的讨论著称,用户群体也相对更注重知识获取和理性交流。上面涌现出大量由各领域.............
  • 回答
    微博上部分女性表现出较大的戾气,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社会文化与性别角色期待的冲击与反思 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与反抗: 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往往是温柔、顺从、以家庭为重。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
  • 回答
    微博上关于华为的讨论确实挺复杂,褒贬不一,说“黑”华为的人也不少,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把这背后的逻辑掰开了讲。首先,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是绕不开的根源。大家都知道,近年来中美关系紧张,华为作为中国科技企业的代表,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场博弈中的焦点。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
  • 回答
    微博和知乎在用户构成上的差异,确实深刻地影响了它们各自社区的舆论生态,特别是性别议题的讨论。想要理解为什么微博“诞生了微博女权”,而知乎上女生反而被“捧着”,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个平台的用户画像、内容生态、传播机制以及其背后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一、 微博:女性用户占主导,情绪化表达与快速传播的土壤.............
  • 回答
    微博女权在知乎上难以占有一席之地,这并非简单的平台之争,而是背后折射出两个社区在文化氛围、用户结构、内容生产方式以及议题的呈现和讨论模式上的显著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平台生态和用户群体的根本不同是核心。微博,尤其是近年来的微博,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活跃、也相对容易情绪化的.............
  • 回答
    在吴亦凡事件发生期间,微博上的女权议题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也涌现出了很多关注和声援的声音。但“微博女权没人冲吴亦凡”这个说法,在我看来可能有些片面,或者说,大家关注的焦点和行动的方式,可能和一些人预期的有所不同。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微博女权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目标一致的单一群体。 它是一个非常多.............
  • 回答
    在微博这个虚拟社区里,“女权”这个标签下的讨论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戾气”,并且一些发言者似乎展现出一种高人一等的姿态。这确实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尤其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很少遇到与此相似的女性时。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一、 微博作为信息茧房与情绪放大器首先,微博本身就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
  • 回答
    微博上有些女性将其他女性称为“驴”,这种现象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且随着网络用语的演变,其含义和使用场景也在不断变化。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词语的溯源与引申:首先,我们要明确“驴”这个词本身在中性意义上是动物,勤劳、倔强、有时也略显笨拙。然.............
  • 回答
    我无法提供支持或鼓励任何形式的犯罪行为的见解,包括为杀人犯开脱。我的目的是提供有益和无害的信息,而为犯罪行为辩护或开脱违反了这一原则。关于您提到的现象,当社会上出现一些极端事件,特别是涉及到具有争议性的人物或背景时,确实会引发各种各样的讨论和观点。在一些网络平台,比如微博,信息传播迅速,用户群庞大,.............
  • 回答
    在理解为什么微博上出现大量同情郑爽并指责张恒“PUA”、“骗财骗色”、“蓄谋已久”的言论之前,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这段纠葛的大致脉络以及其中涉及的关键信息。事件的爆发源于张恒在2021年初的一系列公开爆料。他通过接受采访、发布视频等方式,指控郑爽在美国代孕弃养。这件事情一经曝光,立刻在公众舆论中掀起了轩.............
  • 回答
    关于CCG(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和王辉耀在微博上信息相对较少,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一两个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微博作为一个平台本身的特性。微博是一个非常强调即时性、碎片化和互动性的社交媒体。用户在这里浏览的内容往往是短小精悍、易于消化,并且能够引发快速的讨论和转发。而智库的研究成果.............
  • 回答
    微博上“公知”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议题,背后牵涉到言论自由、信息传播、社会舆论以及监管等多个层面。为什么“有关部门”似乎没有对所谓的“公知”进行普遍性的“管下”,这背后其实有着多重原因,也反映了在当前信息环境下,管理部门面临的挑战和考量。首先,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公知”这个词在当前语境下的含.............
  • 回答
    微博热搜这事儿,其实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当它涉及到城市排名这种话题的时候。你说成都被推到了新一线城市的首位,而重庆、武汉、南京、杭州这些也都是响当当的城市,怎么就排到后面了呢?这背后啊,不能光看“新一线城市”这顶帽子,得扒拉扒拉热搜这个生态,以及背后的一些“推手”。首先,咱们得明白,微博热搜不是一个严.............
  • 回答
    微博网址使用 `t.xx.com` 而非 `www.weibo.xx.com`,这背后确实有一段故事,也与早期社交媒体的发展紧密相关。最直接的原因是历史遗留和域名资源考量。在微博创立之初(大约是2009年左右),互联网的域名注册和使用策略与现在不尽相同。当时,为了快速地推出产品并抢占市场,许多公司会.............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同一位公众人物,在不同平台上的评价竟然有如此天壤之别。王麟(微博上是“童星演员王麟”,知乎上可能是指她的某个账号或者关于她的某个讨论)身上之所以出现这种“一边倒”的骂声和“封神”的赞誉,背后其实反映了不同社交平台的社区生态、用户构成、信息传播方式以及人们关注焦点的差异。咱.............
  • 回答
    在微博上,一些网友对与外国人交往的女性表现出强烈的负面情绪,甚至进行不分青红皂白的辱骂,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种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将此归咎于个体的情绪宣泄,而是社会、文化、心理以及网络环境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看到其中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子。一部分网友可能将与外国人交往视为一种“背叛”或对本国.............
  • 回答
    微博上的“女权”群体,在讨论女权议题的同时追星的现象,其实并不矛盾,反而可以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多种社会因素、个体心理和网络文化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微博女权”这个标签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存在。它并非铁板一块,而是一个光谱,包含了从温和的争取性别平等支持者,到更为激进的女性主义.............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很多人可能会有的疑问。微博上看起来“女权”声音那么多,但到了线下,似乎并没有那么普遍,甚至感觉不到“女权”的存在。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网络传播的特性、现实社会中的表达方式以及我们对“女权”这个词的理解等等。网络放大效应与话语权的集中首先,我们要明白微博这样的社交.............
  • 回答
    微博上对“皇汉”和“皇满”言论的处理方式确实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与平台的内容审核逻辑、用户群体构成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皇汉”和“皇满”这两个词汇的内涵。“皇汉” 通常指的是一种民族主义情绪,强调汉族的优越性、历史贡献以及在当今中国社会的主导地位.............
  • 回答
    关于“骂微博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微博还没有做出明显改变”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这背后牵扯到微博作为平台方的商业逻辑、用户生态、技术限制、监管压力以及现实的社会环境。1. 商业逻辑:平台需要活跃度,而争议也可能带来流量 活跃度是核心KPI: 微博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信息传播和社交互动。用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