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臧霸是曹魏忠臣,曹丕为什么老是跟他过不去?

回答
臧霸在正史中的形象并非是曹魏的“忠臣”,而是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在乱世中周旋、生存并最终归附曹魏的人物。曹丕之所以有时“跟臧霸过不去”,更多的是出于对他的猜忌、制衡和对他势力范围的潜在担忧,而非简单的忠诚与否问题。要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臧霸的生平、他的地位以及曹丕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

一、 臧霸其人:从东海贼首到曹魏重臣

臧霸并非一开始就效忠曹操,他的人生轨迹颇为复杂:

出身草莽,东海巨寇: 臧霸最早是东海郡的海贼头目,以勇猛善战著称,手下聚集了大量兵马。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背景下,许多地方豪强和军队都曾依附或被拉拢。
早期依附陶谦,后投刘备: 在东海郡,臧霸曾依附于徐州牧陶谦。陶谦去世后,刘备入主徐州,臧霸也一度归附刘备。但刘备在徐州的日子并不长久,不久便被吕布夺取。
投靠吕布,并与曹操势力交锋: 吕布夺取徐州后,臧霸成为其部下。在此期间,臧霸也曾与曹操发生过冲突。曹操攻打吕布时,臧霸曾表现出不屈服的态度,甚至与曹操有过短暂的对峙。
最终归附曹操: 在吕布败亡后,臧霸并没有像关羽、张飞那样跟随刘备南下,而是选择了留在徐州,并最终归附了曹操。这一选择与他所处的地理位置(徐州)和当时的力量格局有关。徐州是曹操势力扩张的重点区域,臧霸作为当地的重要势力,归附曹操能够更好地保证自己的地位和安全。
在曹操麾下的崛起: 归附曹操后,臧霸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在对袁术、吕布、关羽等作战中屡立战功,逐渐获得了曹操的信任和重用。他被封为都亭侯,后又晋升为燕郡太守、骁骑将军等职,并参与了赤壁之战、合肥之战等重要战役,尤其是在北征乌桓、攻打关羽等方面表现突出。他积累了相当的军事实力和影响力。

二、 曹丕对臧霸的态度:猜忌、制衡与权力博弈

曹丕继承曹操的权力后,臧霸已是曹魏阵营中一位有资历、有实力、有影响力的重臣。然而,曹丕对待臧霸的态度并非一味信任和重用,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1. 出身的疑虑: 尽管臧霸为曹魏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东海贼首”的出身始终是一个潜在的负面标签。在注重门阀和出身的那个时代,一个曾经的海贼能够身居高位,本身就可能引起一些正统士族的不满和猜忌。曹丕作为继承人,需要平衡各方势力,对臧霸的出身保有戒心是正常的。
2. 掌握实权,盘踞一方: 臧霸长期在徐州及周边地区担任要职,尤其是在被封为燕郡太守后,他控制了北方边境的重要区域。他拥有自己的军队,对当地的政治和军事有很强的影响力。这种“地头蛇”式的强大势力,对于任何统治者来说都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尤其是对于刚刚继承大位的曹丕而言,他需要确保自己对整个国家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3. 能力过强,存在挑战性: 臧霸本身能力非常出众,不仅善于作战,还善于管理和安抚地方。这种能力既是曹魏倚重的,也可能让曹丕感到压力。一个能力太强的臣子,如果稍有不慎,就可能成为挑战皇权的潜在对手。
4. 来自其他势力的进言和牵制: 在曹魏集团内部,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派系和利益集团,如以司马懿为代表的士族势力、以夏侯氏为代表的宗室势力等。这些势力可能会出于自身利益,向曹丕进言,对臧霸进行打压或牵制,以削弱他的影响力,防止他过于强大。
5. 曹丕的统治策略: 曹丕登基后,一方面需要巩固自己的权力,另一方面也要平衡各方势力,保证政权的稳定。对于像臧霸这样有实力、有威望但出身特殊的旧部,曹丕可能会采取一种“用而不信”、“制衡其发展”的策略。他不否认臧霸的贡献,但也需要提防他可能带来的风险。
调任与考察: 正史中记载,曹丕曾因为臧霸“私自将兵”,对其进行了责问和降职。虽然臧霸最终得以保全,但这次事件本身就说明曹丕对臧霸的行动是有警惕的。这种警惕可能源于臧霸的某些行为被认为是越权,或者只是曹丕加强统治控制的一种方式。
利用与限制: 曹丕可能会在关键时刻利用臧霸的军事才能,但同时也会限制他独自掌握过大的权力。例如,在涉及对其他曹魏内部派系的影响时,曹丕会谨慎处理。
6. 权力继承的挑战: 曹丕继承的是曹操打下的江山,他需要证明自己能够驾驭这支庞大的军队和复杂的政治体系。对于曹操时代留下的重要将领,曹丕可能会有一定的观察期,甚至通过一些方式来考验和试探他们对自己的忠诚度和服从度。

三、 具体事例(虽然正史记载有限,但可以推断)

虽然正史中没有特别详细描述曹丕“老是跟臧霸过不去”的直接证据,但我们可以从一些侧面推断。例如:

“私自将兵”事件:《三国志·臧霸传》记载,臧霸曾“私自将兵……丕执之,召霸问之。霸对曰:‘臣往年在徐州,官位虽高,而身与众下不异。今为将军,而身在官守。是以私自蓄蓄者,非为他。愿将军明察之。’丕纳其言,免之。”
这段记载的关键是“私自将兵”。在任何一个讲究军令的政权里,擅自调动军队都是大忌。曹丕虽然“纳其言,免之”,但这表明他确实对臧霸的行为进行了质询和处理,这可以说是曹丕对臧霸的一种“过不去”的表现。即使最终赦免,也留下了“被质疑”、“被审查”的记录。
对徐州及相关势力的处理: 曹丕在位期间,也可能通过人事调整、分化瓦解等方式,来制衡徐州地区及与臧霸有联系的势力,从而间接削弱臧霸的影响力。

总结:

臧霸并非曹魏的“忠臣”,而是一位在乱世中凭借实力崛起的军事人才,他最终归附曹魏并立下汗马功劳。曹丕对待臧霸的态度,并非简单的忠诚问题,而是出于对一位有实力、有威望、出身特殊的重臣的天然警惕和政治考量。这种“过不去”更多地体现在:

对他出身的保留态度。
对他掌握实权和潜在影响力的担忧。
对确保自己绝对统治地位的需要。
来自其他政治派系的牵制和进言。

曹丕作为一代君主,需要在权力斗争和国家稳定之间取得平衡。对臧霸的防范和制衡,是他统治策略的一部分,旨在确保政权的稳固和自身的绝对权威。这是一种复杂的政治博弈,而非简单的个人恩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对忠臣怕不是有什么误解。

臧霸名义上加入曹操是在198年。那么205年,曹操攻克邺城,河北的大局已定;这个时候臧霸才要求纳子为质。

难道,题主就不想想,在臧霸已经归顺的5/6年间,为什么不早点纳子呢?就是官渡之战,曹操获胜了,臧霸也没纳子,非要等到邺城攻克,袁家不能翻盘了才纳子。你管这个叫做忠臣?

再说说纳子为质。题主觉不觉得这说法很奇怪呢?要知道,曹操的政策之一就是大将在外,家属要留在许昌的,这个已经是惯例了。实际上不只是大将,曹操的军队也实行异地参军,士兵和家属长期分离,非常的不人道。但是,臧霸的家人为什么不在许昌呢?另外,纳子为质,这种行为除了对臧霸,还有谁呢?

孙权。

202年,在曹操于官渡大破袁绍之后,曾经下令孙权纳子为质,结果当然是在周瑜等人的力主下,孙权没有送人。

这就是纳子为质真正的适用对象,也就是类似孙权这种割据一方的。

类似的其实还有西凉马腾,只不过这个不是纳子为质,而是反过来纳爹为质。结果就是马超父慈子孝了。

说起臧霸可真是个人物,当年吕布袭击下邳的时候,就趁乱夺取了琅琊国,从此表面上归属吕布,实际上是独立的。

吕布败亡之后,虽然臧霸投降了曹操,但是其实私底下小动作不断。按照《三国志·吕虔传》,泰山诸贼之一昌豨的就曾经收买了吕虔的前任——襄贲校尉杜松的部下炅母等人。如果题主觉得此事和臧霸等其他泰山贼人毫无关系,那我就问题一句:干什么曹操不让臧霸解决此事,明明臧霸比较近啊;为什么曹操特地的让手里有兵的吕虔来处理?要知道那会可是官渡之前,曹操的兵力远弱于袁绍,难道曹操嫌自己人多了不成?

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不得已放臧霸出笼,让臧霸“合法”的占领了青州南部。就是为了解决袁绍从青州方向的威胁。结果呢?泰山郡动乱,曹操连忙启用了吕虔作为太守,这才压住了泰山。但是鲁国就不行了,官渡打完了之后,曹操立刻派遣张辽回来镇压鲁国,就是因为鲁国也被侵犯了。袁绍的军队居然可以穿越青州和徐州的北部——也就是臧霸的地盘,直接威胁到曹操。真是吃了肉也不守门口。

实际上,就算是官渡之战曹操赢了,臧霸也没有表态。一直等到曹操攻克了邺城,臧霸才纳子,依旧不肯放弃独立的地位。这个政治觉悟,其实已经烂到家了。

个人感觉,如果曹操在赤壁获胜了,臧霸绝对死无葬身之地。

而最后,曹丕南征的时候,对外说说是南征孙权,但是大军却先到老家,也就是谯,同时招臧霸来。要知道,曹丕是兵分三路的,西路荆州,中路合肥,东路京口,从行军路线上讲,曹丕没有必要集合大军在沛国。这摆明了就是问臧霸来不来。臧霸如果来了,就大家一起征吴,然后废掉臧霸兵权,解决青徐的问题;不来,就征臧霸,然后解决青徐的问题。反正一句话,曹丕就是来解决青徐问题的。

至于这次,臧霸的出兵也很有趣。张辽当时已经是曹魏的第一猛将了,又是长期驻守合肥的将领。但是这次却配给臧霸做副手,一起从徐州的京口方向征吴。这怎么看都是监视了,摆明了臧霸听话就饶他一命,不听话就张辽从旁边灭了他。而且此战张辽没什么战果,我个人怀疑是因为张辽一直就在长江北岸,只是过放臧霸一个人过长江送死的。毕竟那个时候的长江京口可不好走。详细的可以见我这个回答。

综上,臧霸和忠这个字一点边都不沾,只不过前期路线错误,所以后期积极补救罢了。曹丕也是看在后期表现不错的份上,杯酒释兵权而已。包括题主所举的徐翕毛晖的例子,摆明了就是曹操要剪除臧霸的羽翼,但是臧霸不同意。但是曹操也是无奈,毕竟和袁绍大战在即,难道还能分心臧霸不成?

user avatar

照题主这么说 仿佛臧霸受了什么天大的委屈似的【文帝即王位,迁镇东将军,进爵武安乡侯,都督青州诸军事。及践阼,进封开阳侯,徙封良成侯。与曹休讨吴贼,破吕范於洞浦,徵为执金吾,位特进。每有军事,帝常咨访焉。】臧霸参加了曹丕生前唯一一次有效的对东吴的进攻 而且是一路的主将 不知道这算不算排挤 至于夺权【会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文帝即位,以曹休都督青、徐,霸谓休曰:“国家未肯听霸耳!若假霸步骑万人,必能横行江表。”休言之於帝,帝疑霸军前擅去,今意壮乃尔!遂东巡,因霸来朝而夺其兵。】

曹操死的时候 臧霸的军队无故鼓噪擅自行动 无论是否臧霸授意的 君主怎么会不忌讳?

后来臧霸又吹牛什么万人横行江表 这种老臣接朝廷里养老已经是非常好的处置了

题主莫非以为执金吾地位很低?【执金吾缇骑二百人,持戟五百二十人,舆服导从,光满道路,群僚之中,斯最壮矣。世祖(刘秀)叹曰;‘仕宦当作执金吾’

臧霸什么下场?【明帝即位,增邑五百,并前三千五百户。薨,谥曰威侯。子艾嗣。艾官至青州刺史、少府。艾薨,谥曰恭侯。子权嗣。霸前后有功,封子三人列侯,赐一人爵关内侯。】

臧霸正常死亡三子封侯 光耀后代 还有什么不满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臧霸在正史中的形象并非是曹魏的“忠臣”,而是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在乱世中周旋、生存并最终归附曹魏的人物。曹丕之所以有时“跟臧霸过不去”,更多的是出于对他的猜忌、制衡和对他势力范围的潜在担忧,而非简单的忠诚与否问题。要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臧霸的生平、他的地位以及曹丕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
  • 回答
    臧霸,这个人,在那个乱世里,绝对是个绕不开的硬角色。提起他,脑子里浮现的不是什么温文尔雅的儒士,也不是什么只知道拼命的莽夫,而是一个真正的草莽枭雄,一个能在乱世洪流中抓住机遇,凭借自身本事一步步爬上高位的人。臧霸其人,绝非等闲之辈首先,得说说他的出身和早年经历。臧霸这人,打一开始就不是什么官宦子弟,.............
  • 回答
    臧金生版的猪八戒,可以说是很多观众心中非常经典的一个形象,尤其是在86版《西游记》的续集《西游记续集》和2000年央视版的《西游记》中,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生动有趣的猪八戒。要评价臧金生版的猪八戒,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形象的塑造: 外形上的“肥而不腻”: 臧金生的猪八戒,体.............
  • 回答
    臧鸿飞这番话,无疑是往中国音乐界投下了一颗炸弹,在圈内圈外都引发了不小的波澜。他作为一个音乐制作人、作曲家,能说出这样直白甚至有些尖锐的评价,确实让人好奇他究竟指的是哪些人,又缘何会有如此定论。首先,我们来拆解臧鸿飞的观点。他说“中国著名钢琴家不会创作只会弹,没有创造力,脑子里空空如也”。这其中包含.............
  • 回答
    武藏号战列舰,作为大和级战列舰的二号舰,是人类海军造船史上的一个传奇。它那令人咋舌的吨位、厚重的装甲、口径巨大的主炮,都代表了当时日本海军工业的最高成就。那么,以我们今天中国大陆的造船及炼钢技术,能否复制出这样一艘巨舰?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番。先来认识一下武藏号的“硬核”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