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五代和北宋初期的人名趋同化很强,来扒一扒。
粗略统计,这个时期人名多带有以下几个字——继、彦、美、延、廷、超、昭、进、重等(排名不分先后),而且主要集中在武人圈子里。
1、排行犯“继”字的特别多,以武人为主。
李继勋、李继隆、李继和、李继宣(还是跟自己的上级李继隆重名后改的)、冯继业、袁继忠、何继筠、尹继伦、王继英、王继勋、王继忠、王继恩、刘继元,还有党项人李继迁、李继捧。举的这些人里除了李继隆和李继和,并没有亲兄弟。
这个字的盛行主要集中在宋初,之后渐渐没那么多了。
2、然后是“彦”字,这个是从五代开始流行,到宋初势头依然不减,也以武人为主,之后逐渐少了,而且文人也开始用。
王彦章、慕容彦超、符彦卿、罗彦环、王彦升、王彦超、高彦晖、崔彦进、袁彦、扈彦珂、(北宋中末期文人也开始用)文彦博、李邦彦、周邦彦。
3、还有很多男人起名叫“美”(其实美这个形容词在古代本来就给男人多一些,女子有专用的“姝”)
赵廷美、潘美、张美、杨光美、刘美、王承美、谭延美、周美。
4、排行犯“延”字的也不少,也是武人为主。
慕容延钊、赵延溥、康延沼、康延泽、杨延玉、杨延昭、赵延进、李延渥、侯延广、王延范、王延政、谭延美(你又出现一次,宋初最俗名就给你了)、呼延赞(滚,老子的“呼延”是姓!)。
5、排行犯“廷”字的。
赵廷美(你也两次了啊)、杨廷璋、吴廷祚、刘廷让、张廷翰、刘廷翰、祁廷训、郭廷谓、范廷召。
6、“超”字,一般非排行用字,五代开始盛行。
王彦超、慕容彦超、李万超、李汉超、司超、辅超、薛超、王超、弭德超。
7、“昭”字,排行用,非排行也用。
魏昭亮、符昭愿、符昭寿、楚昭辅、陈承昭、张昭(不是三国那个)、杨昭俭、杨延昭(话说俺本来叫杨延朗,并不那么俗的)、王昭远、张昭允、蔚昭敏。
8、“进”字。
郭进、党进、崔彦进、赵延进、李重进、田重进、刘重进、李进卿、张进
9、除此之外,还有“义”字,也是武人为主,这个很好理解,五代军阀混战,军人报团,军中结社风气很盛行,自然以义为先。不过宋太宗赵光义一即位,很多识相的赶紧就把名改了,尽管后来宋太宗改名赵炅,不再避讳“义”字。
还有“光”字其实也很烂大街。
总结一下,这些宋初的烂大街用字基本都是武人在用,可见武人没啥文化,起名专找烂大街的字。“继”和“延”都是传承的意思,“美”和“彦”是颜值高素质好,“廷”是在朝,“超”的本义是跳跃,“进”为向前,“昭”为明亮,可见——宋初的武人就是想前仆后继、绵延不绝地成为美美的给朝廷当差并且有跳着升官(超迁)这样的光明(昭)前途的国家俊彦。
要写宋初的穿越,如果要虚构几个军中人物,这几个字排列组合一下就猛劲用吧——X彦超、X延美、X继昭、X重进,换几个姓批量取名取到你手抖。
其它宋史回答:
别的朝代都有人说了,我补充一个唐代的。
有人统计了唐代人名用字的频度表,前一百多名如图所示:
频度在 1 以上的字,只有 “元”字,频度 1.59。也就是说每 200 人当中,有 3 人名字中使用该字。
频度在 0.8—1 之间的字有 5 个,累积频度 4.22,依次为:
思、文、玄、德、仁。
频度在 0.5—0.8 之间的字有 17 个,累积频度 9.25,依次为:
师、行、弘、子、光、义、敬、景、宗、仲、道、承、之、士、公、庆、彦。
频度在 0.3—0.5 之间的字有 29 个,累积频度 11.42,依次为:
知、忠、崇、贞、孝、怀、延、君、明、方、礼、令、守、从、卿、叔、庭、正、昌、希、良、伯、志、言、嗣、大、安。
频度在 0.2—0.3 之间的字有 54 个,累积频度 13.07。依次为:
真、通、智、恭、善、娘、玉、昭、信、亮、节、处、休、宾、绍、成、进、富、本、元、素、宝、全、惟、达、重、荣、万、筒、同、政、立、武、则、业、仙、珪、温、复、少、俊、秀、英、敏、嘉、清、先、克、楚、华、诚、谦、直、慎。
这106个字累积频度高达39.55,也就是说唐代人名用字近40%都在这些字里。
这其中主要有这么几类:
1.体现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的字
例如:德、仁、义、忠、贞、孝、礼等。
2.体现唐代崇文尚学、追求功名风尚的字
例如:思、文、士等(常常和第一条结合起名,例如:思礼、崇文、士忠)。
3.佛道宗教思想在姓名中的遗留
例如:元、玄、道、虚、一、佛、僧、善,还有双名罗汉、力士、文殊等。
参考文献:
唐人姓名研究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