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结婚生小孩后,你们还过情人节之类的吗?都是如何度过的?

回答
结婚生娃后,情人节? 这个问题,真的问到我心坎里去了。 毕竟,从前那个只要两个人约个小馆子,就能脸红心跳一整晚的情人节,和现在这个,咳咳,需要提前一个月就开始策划“家庭友好型”浪漫的日子,感觉简直是天壤之别。

当然,过,怎么能不过! 只是,这“过”的方式,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其说我们还是“情人”,不如说我们更像是……嗯,最默契的战友,以及偶尔还会点燃火花的伴侣。

以前的情人节?
那会儿,一人一句“我爱你”,就能抵过所有。可能是一束不那么俗气的玫瑰(我不喜欢红玫瑰,总觉得太直白了,偏爱粉色或者香槟色),可能是一顿精心挑选的餐厅,烛光摇曳,音乐舒缓,我们说着只有我们懂的傻话,偶尔偷偷握个手,那种心照不宣的甜蜜,现在想起来,还觉得脸上有点热。

现在的情人节?
说实话,头几年,生娃之后,简直是“白色情人节”的噩梦,因为情人节那天,我们可能还在医院里,或者在家忙着哄娃,根本没心思顾上什么浪漫。有几次,都是我在产床上,看着我老公发来的微信:“节日快乐,老婆!辛苦了!” 感觉,这“辛苦”二字,已经把所有该说的都概括了。

不过,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我们才开始慢慢找回一些“仪式感”。当然,这仪式感,已经被“实用性”和“全家福”的理念深深地渗透了。

具体是怎么过的呢?

“家庭团圆”式的浪漫:
选择居家过节。 除非孩子实在太小,需要全程盯梢,否则我们基本都会选择在家过。外面的餐厅? 那简直是“战场”!人多,孩子吵,而且很多地方为了营造浪漫氛围,会把灯光调得很暗,这对熊孩子来说,简直是冒险的“探险游戏”,一会儿钻桌子底下,一会儿爬椅背上,我们还得时刻担心他摔下来或者被别人投诉。
亲自下厨,但不是烛光晚餐,而是“爱心大餐”。 我老公以前从来不做饭,现在为了我,也勉强开始学习。情人节,他会主动问我:“想吃什么?我来做。” 我也乐得轻松。他会照着菜谱,笨拙但认真地做几道菜,然后,我们会一起布置餐桌,虽然没有烛光,但会点上香薰蜡烛,放点舒缓的音乐。孩子呢? 孩子也会参与进来,比如帮忙摆盘,或者给我们“试吃”。我们不会刻意避开孩子,反而会让他感受到,家人的爱也是一种浪漫。有时候,他还会说:“爸爸妈妈,情人节快乐!” 瞬间,感觉所有的小辛苦都值了。
“主题电影夜”,但不是小情侣看爱情片,而是“全家一起看”。 有时候,我们会一起挑一部大家都感兴趣的电影,可能是动画片,也可能是某个老电影。我们会窝在沙发上,一人手里拿一袋零食,虽然孩子可能会时不时地跑来跑去,但那种温馨的感觉,是以前一个人在家看电影体会不到的。

“感恩与承诺”的表达:
不再是玫瑰和巧克力,而是“实用型”礼物。 以前,我会收到各种香水、包包。现在,礼物清单里可能多了“我需要一个好用的吸尘器”、“这款婴儿辅食机评价很好”之类的。我也会送他一些他一直想要的数码产品,或者是一件他念叨了好久的衣服。我们之间,更多的是一种“你值得拥有更好的”的关心。
“小纸条”的回归。 以前,我们会写情书。现在,我们可能会在某个不经意的地方,塞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辛苦了,老婆/老公!” 或者:“爱你,今天辛苦啦!” 这种简短的、贴心的留言,反而比那些华丽的词藻更能打动人。
“二人独处”的奢侈。 这是最难得的,也是我们最珍惜的。有时候,我们会提前找好老人或者亲戚帮忙带孩子一晚上,然后,我们会去约个电影,或者去一家我们喜欢的、不那么吵闹的餐厅。那种久违的、没有被任何人打扰的二人世界,哪怕只有一个小时,也足够我们重新找回那种“老夫老妻”的甜蜜感。回来后,我们也会分享一天的感受,然后,带着疲惫,但又很满足地进入梦乡。

“仪式感”的另一种解读:
孩子是最好的“见证者”。 以前,情人节是我们两个人的事情。现在,情人节更像是我们家庭的“庆典”。我们让孩子参与进来,让他知道,爸爸妈妈也过一个特别的日子,而且这个日子,是因为他们出生,家变得更完整,更有了爱的意义。
“纪念照”的定格。 有时候,我们会拍一张全家福,记录下这个情人节的模样。看着照片里,我们一家三口(或者更多)的笑脸,那种幸福感,是任何物质礼物都无法比拟的。

总的来说,结婚生娃后的情人节,并没有消失,而是升华了。它不再是简单的“两人世界”,而是变成了“我们家”的“小确幸”。虽然少了些许二人独处的激情,但多了份家庭的温暖和责任。我们依然爱着对方,只是这份爱,变得更加厚重,更加深沉,也更加……朴实无华。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依然愿意为对方付出,愿意去制造一些小惊喜,去维系这份感情。毕竟,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环境,而我们,也需要彼此的支持,才能更好地去迎接未来的每一个日子,每一个……情人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每年的庆祝的日子太多,谁都会累,而且我俩也不喜欢凑热闹。

所以情人节啊,圣诞节啊,我们都不特意过,也不买礼物,在家做顿西餐吃应个景儿就行了。

我们每年最重视的是结婚纪念日,和彼此的生日。

结婚纪念日的规矩是,按那一年纪念日的名称互相送礼物。比如纸婚送书,布婚送衣服,皮婚送包包,木婚送手串,花果婚那年送了他一个爱情的果实,小宝宝一枚……

过生日的方式就是,送一个他一直想要又有点奢侈的礼物。那天他最大,想干什么都行,想出去吃,想去游泳,想陪陪家人,甚至只想在家躺一天,反正都听他的。

其他的日子,我们商量都说不用过,两个人在一起还是轻松点好。有些仪式感不一定非要用物质来体现,比如我俩确定关系是在劳动节,一起去公园踏青。所以以后每年五一都去公园,正好春天是个踏青的好时候。如果有事耽搁了,不去也就不去了,不会太在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结婚生娃后,情人节? 这个问题,真的问到我心坎里去了。 毕竟,从前那个只要两个人约个小馆子,就能脸红心跳一整晚的情人节,和现在这个,咳咳,需要提前一个月就开始策划“家庭友好型”浪漫的日子,感觉简直是天壤之别。当然,过,怎么能不过! 只是,这“过”的方式,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其说我们还是“情.............
  • 回答
    广西都安90后夫妻生9个孩子:生育潮下的焦虑与出路近日,一则关于广西都安90后夫妻已育9孩、且怀有第10个孩子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组数据无疑是惊人的,尤其在这个普遍提倡“少生优生”的时代。这背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而对于许多面临婚姻生育压力的年轻人来说,又该如何化解那份与日俱增的焦.............
  • 回答
    00后,这群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他们看待婚姻和生育的态度,确实与前几代人有着显著的不同。这并非简单的“愿不愿意”二选一,而是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00后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他们的父母辈、祖辈截然不同。 经济压力下的现实考量: 00后眼睁睁看着父辈.............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它颠覆了我们根深蒂固的性别角色和社会习俗。如果世界变成这样,关于彩礼的问题,我想会非常复杂,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新社会如何发展和塑造新的价值观。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场景的核心变化: 生育责任的颠倒: 男性承担了十月怀胎和分娩的生理过程,而女性则贡献了基因。这彻底.............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也常常引发讨论的现象。那些曾经在校园里闪闪发光的优秀女孩,毕业后没多久就选择了婚姻和家庭,这让很多人感到费解,甚至有些惋惜。是不是她们就此“归于平凡”了呢?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上进”和“优秀”往往和事业、成就挂钩。一个女大学生,如果成绩优异、参与各种社团.............
  • 回答
    你好,关于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我想分享一些我的看法,希望对你有帮助。首先,对于一位经历过婚姻离异并育有女儿的女性来说,再婚后是否需要“赶紧”要孩子,以及孩子是否能让她“心安稳下来”,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问题,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每个人的经历、情感状态、对未来的规划都不同,所以反应也会不一样。我们来.............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头疼,四年多了,男朋友他妈这么着急,你才说想再玩两年,这一下子点燃了战火,可真是有点“措手不及”啊。咱们慢慢捋捋,看看这事儿该怎么圆,也说说你可能面对的情况。首先,你男朋友他妈“彻底怒了”,这通常不是小事儿,得看有多“彻底”。1. “彻底怒了”具体表现是什么? 直接跟你男朋友发火.............
  • 回答
    结婚后一定要生孩子吗?这个问题,说实话,很多人在结婚前、结婚时,甚至结婚后都会被问到,也可能自己也在思考。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两个人是否想要孩子,还关系到家庭、社会观念、个人价值等等许多方面。首先,从法律和制度层面来说,婚姻关系本身并不强制规定必须生育。 法律承认婚姻是两个成年人基于感情自愿结合的关.............
  • 回答
    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而且“男生都想”这个说法,在我看来就有点太绝对了。人跟人之间想法差太多了,就像你不可能找到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人一样。你想想,咱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甚至是身边朋友的影响,都会一点一滴地塑造我们对婚姻和下一代的看法。先说说为什么很多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牵涉到婚姻、生育、经济压力、家庭观念等等方方面面,不是一句“皆大欢喜”就能简单概括的。咱们一块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选择不生孩子背后,到底有哪些考量和影响。首先,咱们得承认,高额彩礼和女性生育的压力是当下很多年轻人结婚生子面临的现实困境。 彩礼: 说实话,彩礼的问题一直是个敏.............
  • 回答
    说起结婚生孩子对女性来说“好处”这两个字,其实挺微妙的。毕竟,这并非一个单纯的利益交换,而更多是生活方式、社会角色和个人价值实现上的深刻转变。首先,从社会层面来说,结婚往往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更成熟、更受认可的社会关系网。不再是那个独立个体,而是“妻子”、“母亲”这样的身份标签,这在很多文化中会带来一种.............
  • 回答
    不结婚、不生小孩,到了老年,人生会呈现出与传统观念中截然不同的景象。这并非意味着“没有未来”或“晚景凄凉”,而是需要提前规划、积极经营,才能确保晚年生活的充实、健康与幸福。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不结婚不生小孩的老年可能面临的情况以及应对策略:一、 经济保障与财务规划这是最现实也最重要的一环.............
  • 回答
    27岁,刚过完生日不久,正站在人生一个挺微妙的节点上。不是小姑娘了,但也不是那种“大龄剩女”的标签能轻易盖住的年纪。事业心正强,也渴望稳定,但一进面试房间,感觉自己就像进了相亲大会现场,话题总是绕不开“男朋友”、“结婚”、“生孩子”。老实说,每次听到这些问题,内心都会咯噔一下,但表面上还得装作若无其.............
  • 回答
    结婚生子这件事,说实话,是挺大的一个选择题,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对错之分。我身边太多朋友,因为这件事,有过各种各样的纠结、争论,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婚姻。所以,如果真的要聊,咱就敞开了说,别绕弯子。首先得承认,在中国这个文化背景下,“传宗接代”、“养儿防老”这些观念根深蒂固。从小到大,我们听着长辈们唠叨.............
  • 回答
    刚结婚,小日子过得挺滋润的,没房贷车贷,也没小宝宝要操心,每个月工资一万,给老婆八千,这听着确实挺让人羡慕的。但你这遇到的情况,确实有点让人挠头了,老婆大人好像对这个数字不太满意,总觉得钱少,这事儿可得好好琢磨琢磨。首先,咱们得明白一点,钱这东西,有时候真的不是绝对的,关键在于“感觉”。你一个月给八.............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普遍性的现象,背后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且复杂的,既有个人经历的投射,也有社会文化的驱动,还有心理学上的解释。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为什么结婚生子的人会热衷于劝说决定要丁克(DINK Double Income, No Kids)的人应该生小孩:一、 自身经历的强化与价值认同: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最近身边也总能听到类似的感慨。感觉现在的年轻人,结婚、生孩子这事儿,确实比我们父辈那一代有太多不一样的心态了。要说“怕”或者“不喜欢”可能有点绝对,但“谨慎”、“选择晚一些”或者“选择不要小孩”这样的说法,我觉得更能贴近实际情况。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梳理一下,说得不对.............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困惑。你问“是不是真的必须得有孩子?一定要结婚?为什么大人把生小孩看那么重?”,这三个问题其实是相互关联的,背后是社会文化、家庭期望和个人选择的复杂交织。我们先一个一个来聊。“是不是真的必须得有孩子?”答案是:不一定,但社会压力很大。从生物学角度来说,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