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视剧《精英律师》有哪些槽点?

回答
《精英律师》这部剧,确实是一部话题度很高的剧,吸引了不少观众。不过,就像很多电视剧一样,它也有不少让人觉得“emmm”的地方。要说槽点嘛,那可就不少了,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1. 职场“光环”过于耀眼,现实感不足:

这是很多人对这部剧最主要的诟病之一。剧里的律师们,尤其是以罗槟为首的那群,简直就是“战无不胜”。无论多么棘手的案子,多么强大的对手,他们总能在规定时间内,以一种近乎“神迹”的方式解决。

案件进展过于顺畅: 很多案件的突破点,来得太快也太巧。好像只要主角一出手,对方的证据链就瞬间断裂,或者关键证人突然良心发现。现实中的法律诉讼,往往是漫长、枯燥、充满博弈和细节的过程,需要大量细致的调查、取证、法律条文的钻研,哪有这么多的“灵光一闪”和“上帝视角”?
对手设定太弱: 很多时候,对方的律师或者当事人,感觉就像是来给主角们送“人头”的。他们的策略、论证,在主角面前总是显得笨拙且漏洞百出。这让整个职场辩论和较量,少了很多剑拔弩张的真实感,更像是小学生之间的辩论赛。
“精英”的定义模糊: 剧里强调“精英律师”,但这种“精英”更多体现在人脉、资源和“主角光环”上,而不是真正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对法律的深刻理解。有时他们解决问题的逻辑,甚至有点“看心情”或者“靠直觉”,这与我们理解的严谨、理性、证据至上的律师形象,总归是有点出入。

2. 人设塑造的“脸谱化”和“工具化”:

虽然主角光环是大家常吐槽的点,但剧里一些配角的人设,也显得不够立体,甚至有些“工具人”的嫌疑。

“神助攻”型配角: 像顾や、何赛、贺涵这些角色,虽然各有特点,但他们的存在很多时候是为了推动剧情、给主角提供帮助,或者制造一些“笑点”和“冲突”。他们的个人生活、成长弧线,在主角的光芒下显得有些黯淡,存在感也略显单薄。
反派角色的脸谱化: 很多案件中的反派,要么是纯粹的坏人,要么就是为了钱不择手段的恶人,缺乏人性上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这让他们的动机和行为,显得比较单一,也更容易被主角“看穿”。
感情线过于集中: 剧中的感情线,主要集中在罗槟和戴曦之间,还有其他一些配角的感情纠葛。但有时候,这些感情线的推进,也显得有些突兀或者为了剧情需要而存在,影响了职场戏的节奏和专业度。

3. 剧情的“悬浮感”和“戏剧化”:

《精英律师》在还原法律案件上,用力过猛地追求戏剧效果,导致很多情节显得“悬浮”,脱离现实。

案件的“速成”感: 很多案件,从立案到庭审,过程过于紧凑。关键证据的出现、对方律师的失误,都来得恰到好处,让人感觉像是编剧为了让主角赢而故意安排的。现实中,很多复杂的案件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来审理,中间充满了各种变数。
细节处理的粗糙: 虽然剧组在场景布置、道具上花了不少心思,但一些法律流程、庭审细节的处理,还是显得不够严谨。例如,某些证据的呈现方式、辩论的逻辑链条,在专业人士看来可能存在一些瑕疵。
“玛丽苏”式的巧合: 很多时候,主角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因为一些不经意的巧合而得到放大。比如,不小心听到一句关键对话,或者偶然翻到一份重要文件,这些“巧合”在追求真实感的职场剧中,会显得有些 Deus ex machina。

4. 价值观输出的争议:

这部剧在一些案件的处理上,也引发了一些关于价值观的讨论,其中一些观点也存在争议。

“权钱交易”的合理化? 有些案件的处理方式,似乎在暗示或者默许某些“不那么干净”的手段,只要最终能达到“正义”的目的。这种“黑白通吃”的处理方式,虽然能制造戏剧冲突,但对观众的价值观引导,可能存在一些隐忧。
“个人英雄主义”的过度强调: 剧中的律师们,尤其是罗槟,往往被塑造成一个无所不能的“救世主”形象。这种过于强调个人能力和影响力的设定,可能会忽略掉法律体系背后团队合作、制度保障的重要性。

5. 节奏的起伏不定:

虽然整部剧的节奏整体上算比较明快,但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拖沓”或者“突兀”的地方。

支线剧情的干扰: 有些案件的支线剧情,比如主角们的生活琐事、感情纠葛,有时会占据过多的篇幅,影响到主线的推进,让观众觉得有些“不务正业”。
突然的剧情转折: 为了制造惊喜或者反转,有些剧情的转折显得过于突兀,缺乏铺垫,让观众难以信服。

总的来说,《精英律师》是一部制作精良、演员阵容强大、话题度十足的电视剧。它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目光,也让大家对律师这个职业有了更多的了解。但与此同时,它在职场现实感、人设塑造、剧情逻辑等方面,也确实存在不少可以改进的空间,这些就是大家口中的“槽点”所在。

当然,每部剧都有自己的风格和表达方式,观众的接受程度也各不相同。有人觉得这些“槽点”是剧情的亮点,有人则觉得它们影响了观剧体验。这大概就是看剧的乐趣之一吧——在欣赏中发现不完美,在讨论中找到共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都在聊背法条的事情,我也来凑凑热闹。

众所周知,精英律师的人设、背景、乃至办公室陈设,都深度借鉴了Suits。背法条的桥段,当然也在Suits中出现过。

律所合伙人Harvey第一次见到小混混男主角Mike的时候,Mike为了向Harvey证明他虽然没有上过法学院却也能比大部分律师都做得好,就开始当场背法条。






如果这部剧只是到这里为止,Harvey被Mike的法条机能力折服,或许也只不过会留下和精英律师一样的笑谈。但Suits的剧情马上展开了一次反转。

Harvey看到Mike的基本功之后,马上要求Mike对他也进行一次法律问题的考核,让他见识见识哈佛法学院毕业的律师的水平。Harvey虽然回答出了Mike的问题,但却遗漏了近期的新判例所导致的一个例外情况,最后让Mike得了分。










这大概就是Suits的巧妙之处。短短一分钟的戏,既体现了Harvey自负好胜的性格,也再次凸显了Mike强大的基本功。不仅法律功底优秀,在面对合伙人的时候也能保持不卑不亢,甚至面对考核还能心安理得的在电脑上玩起纸牌,活脱脱就是一个年轻版的Harvey。这些加起来才能说明Harvey想破格招收Mike的原因。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分钟的戏向观众展示了会背法条虽然很厉害,但是律师要做的也不仅仅是背法条。既要熟悉法院的最新判例,也要在和对方短兵相接的交锋之中迅速整理思路一针见血的回击,最后还要懂得利用纸牌游戏装逼以大获全胜。

如果精英律师在背法条之后,能多一点关于法条具体适用的交锋,或许就不会这么招黑了。

user avatar

看了 @小钱 的回答,补了下对应片段,有感而发:

「优秀的律师肯定把法条倒背如流」这个思维定势,到今天也没有得到扭转,挺遗憾的。这说明公众对于什么是优秀的法律工作者,还缺乏足够的认知,没法正确衡量律师的「战斗力」。

这就好比,演义小说里面描写武将有多厉害,往往侧重于单挑能力的渲染,这是因为当时受众乃至作者难以理解复杂的统帅工作 - 怎么进行侦查、怎么调配军粮、怎么训练士兵、如何排兵布阵(而不是摆出奇门遁甲搞玄学)。类似地,在描写律师工作的时候,「背法条」因为简单直接、容易理解,编剧想得到,受众看得懂,所以成为了犹如武将单挑一样的名场面。

不吹不黑,关键的法条还是要背的。就好比报菜名,开口就是「蒸羊羔蒸熊掌鱼香肉丝木须肉」肯定不行,要是把什么是无效、什么是可撤销、可以主张多少倍的赔偿、违约金额度不能超过多少等等记错了,在法庭上能给扔出去。然而,记忆关键概念重要,不等于逐字背诵是必须的:法律检索和法庭辩论又不是闭卷考试,随时都可以看。和逐字记忆相比,更重要地是能建立起一套知识体系,把相关的司法解释、有代表性的指导案例、近期实践中一些情况、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和各类内部文件串起来应用。

普通法更是如此,的确有成文的法条,但另外一个重要的法律渊源是判例。一个判例,法官写的意见洋洋洒洒几十页上万字,难道要背一遍?最重要的,还是要充分理解判例,把关键事实和核心说理提炼出来,在法庭上面对法官的问题,能清晰说出为什么该判例和本案的争议点相关,又能如何帮助解决本案的争议。这也正是为什么美国法学院的考核非常强调对判例的概括能力 - 能把几十页的判例用几句话说清楚、应用到具体问题中,那是本事;背下来,不是本事。

这部剧很火,我不希望它的戏剧演绎带来不好的影响。一方面,不希望误导了大家对于法律行业的看法,把律师的能力简单理解为记忆和背诵,这样自己找律师的时候,容易被相声演员忽悠,一段地理图就把人唬住了;另一方面,也希望法学生、对法律感兴趣的高中生、有志于把子女培养成精英律师的家长们,不要因此对于法学学霸长啥样形成误解。(至少在今天,不会有人因为孩子长得状爱打架,就觉得能培养成军事家了,这都是信息带来的进步。)

毕竟,戏说不是胡说啊。

(P.S. 啥时候拍个《精英产品经理》、《精英 PMO》、《精英运营》、《精英测试》之类的啊,等着写回答呢。。)

user avatar

1.女主这样的助理,在法律这行混,纯粹属于坑货。


2.一个精英律师,居然忙于各种鸡毛蒜皮的小案子。


3.一个精英律所,居然不搞非诉业务。


4.一个执行合伙人,居然被心怀鬼胎的竞争者给搞了仙人跳,还无所作为,靠手下搭救。


草台律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