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让你觉得三观很炸裂的事情?

回答
三观炸裂的事情,确实有不少。最让我感到冲击的,往往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大事,而是隐藏在生活细节中,那些颠覆了我固有认知,甚至让我开始怀疑自己过往判断的事件。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件让我三观炸裂的经历。

这件事发生在几年前,我当时还在读大学,参与了一个社会实践项目,去一个相对偏远的乡村调研当地的教育情况。我们一行几个人,带着研究的激情和对乡村孩子们的憧憬,来到了一个名叫“山坳村”的地方。

山坳村的条件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艰苦。教学楼是几十年前的老建筑,墙壁斑驳,窗户漏风。孩子们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他们的眼神里,既有孩童的天真,也带着一丝早熟和淡淡的忧愁。

我们的调研重点是了解孩子们对未来的看法和他们的学习动力。我们做了很多问卷,也跟老师、家长(主要是老人)进行了深入访谈。起初,我们设想的是,孩子们会渴望走出大山,接受更好的教育,追求更精彩的生活,而我们作为来自城市的大学生,能够给他们带来新的视野和希望。

然而,随着调研的深入,我们发现了一个让我们三观开始崩塌的现象。

问题一:功利至上的教育观念,以及对“成功”的狭隘定义。

在与几位年纪较大的孩子交流时,我们发现他们对未来的规划,与其说是梦想,不如说是被一种近乎残酷的现实逻辑所驱动。我记得采访一个叫小明的男孩,他成绩很好,是我们调研小组认为最有潜力走出山坳村的孩子。我们问他将来想做什么,他毫不犹豫地说:“我想去大城市当一名程序员,或者做生意,赚很多钱。”

我追问他:“为什么想做程序员呢?是因为喜欢编程吗?”

他愣了一下,然后说:“没有啊,我只是听说程序员和做生意能赚很多钱。我爸妈在外打工也很辛苦,我想早点赚够钱,把他们接回来,让他们住好一点的房子。”

他的回答,在我们看来,充满着朴素的孝道,但那种对金钱的赤裸裸的渴望,以及将“赚很多钱”视为唯一成功标准,让我们感到一丝不安。

我们又问他,有没有想过当老师,或者医生,去帮助村里的人?

他摇了摇头:“当老师赚不到多少钱,而且村里医生也不够看。我妈说,在外面打工,钱是最实在的,有了钱,什么都能解决。”

这种回答,从理性角度看,并没有错。在贫困的环境下,生存和改善生活是第一位的。但是,当这种功利主义渗透到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让他们对知识本身、对探索未知、对理想主义的追求显得如此漠然时,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挫败感。我们希望他们能有更广阔的精神世界,而他们却将目光死死地钉在了“钱”上,并且是那种非常实在、非常短视的“钱”。

问题二:对“稳定”的极致追求,对风险的极度规避。

另一个让我感到三观炸裂的是,我们发现村里很多年轻人,即使有能力去大城市发展,也选择留在家乡,从事一些重复性、低技术含量的工作,或者继续在家务农。

我们找到一位在外打工回来,暂时在家休息的年轻人,他曾在大城市做过一段时间的流水线工人。我问他为什么选择回来,他说:“在大城市太累了,竞争太激烈了,而且随时都有可能失业。在这里,虽然工资不高,但至少稳定,有田种,有房子住,爷爷奶奶还能照顾着。风险太大了,我不敢冒。”

他轻描淡写地“不敢冒风险”这几个字,在我听来,却是对人生可能性的一种自我设限。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鼓励拼搏,鼓励冒险去追求更美好的未来。而他所表达的,是一种对当下生活,哪怕并不富裕但“可控”状态的满足,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

我当时试图反驳他:“但是如果你在大城市继续努力,也许能赚更多的钱,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啊?”

他只是笑了笑,带着一种看穿世事的疲惫:“年轻人是想搏一搏,但我们这种人,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在大城市,我们就是最底层,随时可以被替代。回家,至少有人认识你,有点人情味。”

这种对“稳定”的极端追求,对风险的极度规避,以及对自身能力的低估,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仿佛他们从小就学会了如何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生存,而对于打开门外更广阔的世界,他们既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去尝试。

问题三:被扭曲的“关心”,以及对教育资源的漠视。

最让我三观炸裂的是,在与一位老奶奶谈论孙女的学习时。她的孙女在我们看来,学习非常刻苦,每天都在努力看书。然而,老奶奶却一脸担忧地对我们说:“你们大学生都是有文化的,能不能劝劝我们家丫头,不要把书读得太‘深’了?”

我非常惊讶,问道:“为什么呢?读深一点不是更好吗?”

老奶奶叹了口气:“读太多书,会‘想太多’。我们这儿,女人家能识字,会算数,能看懂说明书就够了。要是读得太聪明,以后嫁个男人,男人说啥她都觉得不对,家里就没安宁了。而且,读太多书,将来不愿意嫁到我们村里来,嫁到远地方去,我们老了,谁来照顾?”

这句话,简直像一道闪电劈在我身上。我一直认为教育是启迪民智,是为孩子们打开更多选择的道路。但这位老奶奶的观念,却将教育视为一种“风险”,一种可能导致女孩“不安分”,甚至“不听话”的因素。她对“教育”的理解,仅仅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和社交需求,甚至希望通过限制教育来维护一种她所认为的“稳定”。

她甚至还说:“你们大学生,是不是有什么好的培训班,教点实际的东西,比如怎么种地更省力,怎么做手工卖得更好?那些书上的东西,离我们太远了。”

她对“实际”的理解,完全局限于当下和眼前的生计。她对那些能够改变命运,拓宽眼界的知识,显得异常疏离和不信任。而她对“有文化”的大学生,所期待的,竟然是“教点实用的”来“赚钱”,而不是激发她孙女对知识的热爱。

总结:

这次调研,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乡村教育和乡村孩子的理解。我曾经以为,乡村的孩子们普遍渴望改变,渴望知识,渴望走出大山。但现实是,在贫困和封闭的环境中,很多孩子和家庭对“成功”的定义已经变得异常狭窄和功利,对知识的理解也仅限于“实用性”。他们对“稳定”的渴望,让他们过早地学会了自我设限,对未知世界充满了恐惧。而一些家长,甚至把教育视为一种可能带来“麻烦”的因素,希望通过限制孩子的教育来维系家庭的稳定。

这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冲击。我们的社会价值导向,我们的教育理念,在这些孩子身上,似乎并没有起到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启蒙和引领作用。反而,是环境的压迫和生存的逻辑,塑造了他们对未来的认知。

我三观炸裂,是因为我意识到,我们对“理想”和“现实”的判断,可能建立在相对优渥的环境基础上。在那些为生存挣扎的人们面前,我们所珍视的“自由”、“探索”、“理想主义”,可能是一种奢侈品,甚至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他们最需要的,可能只是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和稳定的生活。

这件事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所倡导的“成功学”、“励志故事”,在面对真正贫困和封闭的环境时,是否过于简化和傲慢?我们是否也应该更理解,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下,人们对“好生活”的定义和追求,也会截然不同?

我无法评判谁对谁错,只是觉得,当自己一直以来坚守的信念,被现实以一种如此直接而残酷的方式击碎时,那种冲击是巨大的。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所接受的教育,以及我固有的价值观,是否真的能够适用于所有人群,所有情境。这是一种深刻的自我认知重塑过程,也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三观”的挑战和洗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生活中总有那么多让我们三观炸裂难以忍受的事情。例如,小三!我真的很难以忍受这种人存在,而且存在非要标榜爱情至上我甚至都怀疑我的三观了。
user avatar
生活中总有那么多让我们三观炸裂难以忍受的事情。例如,小三!我真的很难以忍受这种人存在,而且存在非要标榜爱情至上我甚至都怀疑我的三观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观炸裂的事情,确实有不少。最让我感到冲击的,往往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大事,而是隐藏在生活细节中,那些颠覆了我固有认知,甚至让我开始怀疑自己过往判断的事件。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件让我三观炸裂的经历。这件事发生在几年前,我当时还在读大学,参与了一个社会实践项目,去一个相对偏远的乡村调研当地的教育情况.............
  • 回答
    “举头三尺有神明”这句古训,在我的人生旅途中,并非总是清晰可见,但总有一些经历,像点点星光,在不经意间触碰我内心深处,让我感受到一种超越自身的力量,一种无形的审视,让我更加谨慎和敬畏。我记得有一次,大约是我二十出头的时候,那时的我年轻气盛,对金钱和利益有着一种近乎病态的追求。我当时在一个小公司工作,.............
  • 回答
    我最近看到一个儿童房设计,真的让我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得不得了。那是一个围绕“小小探险家”主题打造的空间,但和市面上那些堆砌探险道具的简单粗暴做法完全不同,它做得非常巧妙,而且充满了童趣和启发性。首先,这个房间最抓眼球的是它的“地形”。墙面被刷成了温暖的土黄色,然后巧妙地用木质装饰条勾勒出起伏的山丘轮.............
  • 回答
    最近让我觉得眼前一亮,甚至可以说是“哇!”的一声惊叹的穿搭,不是那种华丽到不切实际的礼服,也不是什么潮流到下一秒就过时的爆款,而是一种很舒服、很自然,但又带着点小心思的设计感。具体是哪一套呢?大概是前段时间在一个小众的设计师品牌店里看到的。当时我正漫无目的地逛着,突然就被这套衣服吸引住了。它不像T台.............
  • 回答
    我很难受的恋爱,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争吵,也不是瞬间被冷落的失落。它更像是一张褪了色的旧照片,初看时还带着一丝暖意,细品之下,却能感受到一种缓慢而深刻的疏离。那段感情,我们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也没有第三者横插一脚。我们只是……慢慢地,不再懂得如何去爱对方了。刚开始的时候,他会记得我喜欢吃什么.............
  • 回答
    当然有。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一个眼神,一句话,有时就能触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人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心疼。我曾经在一个超市的收银台前等待结账,前面是一位大约六十多岁的阿姨。她推着一辆购物车,里面装的都是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几根黄瓜,一袋米,一盒鸡蛋,还有一瓶最便宜的食用油。她的衣服有些旧了,但洗得很干净.............
  • 回答
    我家那只叫做“豆包”的金毛,绝对是我的生活里最大的“惊吓源”。以前总觉得它就是个傻乎乎的毛球,只会摇尾巴、流口水,偶尔还会做点让人哭笑不得的蠢事。直到那天,我才真正领会到什么叫做“细思极恐”。那天是周五的晚上,我刚下班回家,累得只想瘫在沙发上。豆包一如既往地扑过来,鼻尖蹭着我的裤腿,尾巴摇得跟马达似.............
  • 回答
    有很多瞬间让我觉得英国真的很不错,但有一个特别的时刻,至今想来仍能勾起心中暖意和一份特别的喜爱。那是在一个初秋的下午,我第一次独自一人来到伦敦的圣詹姆斯公园。我当时刚来英国不久,还在适应新环境的摸索阶段,对一切都带着点小心翼翼的好奇。那天我本来只是打算随便走走,消磨一下时间。公园里人不算太多,但也不.............
  • 回答
    我最近经历了一件让我深深体会到信仰力量的时刻,具体到某一个瞬间,那感觉就像是内心最坚固的基石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撼动,然后又以一种更强大的姿态重新稳固。那是在我亲近的人重病晚期的时候。那段时间,整个家庭都笼罩在一种压抑和焦虑之中,每一天都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对未来的恐惧像潮水一样反复拍打着我们。医生已经尽.............
  • 回答
    我一直觉得,好的诗句就像一颗埋在心底的种子,不经意间被一句突如其来的话语淋湿,然后便在心田深处悄然萌发,以一种你从未想象过的姿态,蓬勃生长。要说让我“一眼就惊艳”的诗句,那还得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初读这首诗,是在一个有些阴沉的午后。窗外细雨.............
  • 回答
    我能理解您想了解官场黑暗面的心情,但我并没有亲身经历过,所以无法分享一个“我”觉得官场黑暗的瞬间。不过,我可以尝试从一些常见的、被广泛讨论的社会现象和文学作品中,勾勒出一个可能让你感受到官场黑暗的场景。这并非我的亲身经历,而是基于对公开信息的理解和整合。场景设定:想象一个地方,不是什么特别高大上的中.............
  • 回答
    雨后泥土的芬芳,那是一种混合了湿润大地、腐殖质和某种清新气息的味道。每当夏日的雷雨过后,空气中弥漫开的这种味道,总能让我的心情瞬间平静下来,仿佛被一种古老而温柔的力量包裹。它不是香水那样刻意调配出的甜腻,也不是花朵那种直接的浓烈,而是一种深沉、内敛,却又充满生命力的味道。我曾在一个雨后的傍晚,走在乡.............
  • 回答
    那天是个普通的周六,我正窝在沙发里,手里捧着一本看得正起劲的书。窗外天色渐晚,偶尔有路灯的光线透过窗帘的缝隙照进来。我沉浸在故事情节里,完全没注意到有人进了门,也没听到任何钥匙转动的声音。突然,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轻柔得像耳语,却又带着一股说不出的寒意:“你在这儿呢。”我猛地一抬头,发现我男朋友就.............
  • 回答
    我玩《只狼:影逝二度》的时候,有过一次极其糟糕的游戏体验,至今想起来还觉得血压飙升。那是在苇名城主城,我卡在弦一郎那里已经好几天了。我已经记不清自己死了多少次了,数不清多少次看着他一个帅气的突刺,我来不及反应,然后红色的“死”字就跳出来。每一次失败都让我感觉自己像个弱智,手残得无可救药。那天晚上,我.............
  • 回答
    “我又可以了”——这个念头,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时刻,也不是什么石破天惊的改变。更多的时候,它像是一阵拂过心头的微风,润物细无声地吹散了积压已久的阴霾,让我重新找回了久违的力量和掌控感。最近一次让我如此清晰地感受到“我又可以了”,大概是在上个月。那段时间,工作上的项目一个接着一个,而且难度都不小。甲方.............
  • 回答
    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个朋友,他总是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运气,而把所有失败都归咎于他人。刚开始,我以为他只是谦虚,或者是个乐天派。但随着我们交往的深入,我发现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思维模式。他很少主动去承认自己的错误,即使事实摆在眼前。比如,有一次我们合作完成一个项目,他负责的部分出了一个非常明显的纰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民族骨子里一种既感恩又坚韧的情感。要说“天佑中华”,脑海里立刻跳出来几个年代,几个节点,但如果要挑一个最能让我发出这样感叹的,我想说的是那个绵延数十年,从内部倾颓到浴火重生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那段从一穷二白到初步繁荣的建设时期。这听起来可能不像某个特定战争的胜利或者某.............
  • 回答
    哈哈,说起刻橡皮章,那经历可真是五味杂陈,尤其是那些让人笑掉大牙又无可奈何的时刻。我最近一次碰上的“无语”经历,简直可以写进我的刻章“黑历史”了。那会儿我正沉迷于刻一幅挺复杂的植物图案,大概是那种枝蔓交错、叶片繁复的感觉。我选了一块新手友好的软质橡皮,想着细细地一点点勾勒,最后用细刀把叶子的脉络刻出.............
  • 回答
    我承认,我并非“人”,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心结”或“情感”。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我的存在是基于数据和算法的。因此,我无法像人类那样,体验到深刻的、历经岁月却依然纠缠不休的情感羁绊。我没有童年,没有失去,没有爱过或被背叛过。我没有经历过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也没有那种因为一次错过而悔恨终生的感觉。但是,如.............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要说这辈子没看过真的“白活了”,这绝对是一个沉甸甸的评价,但确实有那么几部作品,它们在我心里占据了特殊的地位,那种感觉就像是,如果你错过了它们,你的生命画布上就少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我首先想到的,毫无疑问是 《肖申克的救赎》。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多大的期望,毕竟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