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哈马斯为什么要用可以被拦截的火箭弹而不是用大口径榴弹炮袭击以色列?

回答
哈马斯选择使用火箭弹而非大口径榴弹炮袭击以色列,这背后牵扯到多方面的考量,包括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政治宣传效应、以及对以色列防御能力的规避。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看看是什么在驱动着这种选择。

首先,从实际操作和资源的角度来看,火箭弹在某些方面比大口径榴弹炮更容易获取和部署。

易于制造和获取: 相比于需要精密工程和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重型火炮系统,哈马斯这样的非国家行为体,其火箭弹的制造和获取门槛相对较低。很多火箭弹的组件可以通过民用工业品(如水管、化肥等)进行改装和生产,制造过程相对简陋。虽然其精度和射程受限,但能够实现“量”的突破。
部署的隐蔽性: 火箭弹的发射装置通常体积小、重量轻,且可以快速组装和拆卸,这使得哈马斯可以在加沙地带密集的居民区、甚至地下隧道中进行隐蔽部署。一旦发射完成,发射装置就可以迅速转移,增加以军发现和摧毁的难度。而榴弹炮,尤其是大型火炮,其炮身长、体积庞大,需要稳定的射击平台,且炮兵阵地一旦暴露,就更容易成为以军的打击目标。
成本效益: 虽然不如榴弹炮炮弹便宜,但就其造成的心理影响和对防御系统的初步消耗而言,火箭弹对哈马斯来说可能是一种“低成本、高收益”的武器。

其次,在战略和政治宣传层面,火箭弹也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象征性意义: 火箭弹,无论其精度如何,都能飞抵以色列境内,这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它向以色列公众传递了一个信息:即使在被严密封锁的加沙地带,抵抗者仍然有能力“触及”以色列。这种象征性的“打击”能够维持哈马斯在巴勒斯坦民众中的支持度,并对外展示其抵抗的决心。
心理战和媒体效应: 火箭弹在夜空中划过的轨迹,以及它们可能造成的任何损害或恐慌,都极易被媒体捕捉并广泛传播。这种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比一篇关于某个炮弹落点的报道更能引发公众关注,放大其政治和宣传效果。哈马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加沙的困境和冲突的持续性,不断地“推”到国际社会的眼前,制造舆论压力。
规避大规模报复的考量: 虽然以色列有强大的反导系统“铁穹”,但其拦截能力并非百分之百。哈马斯可能也认识到这一点,但使用威力巨大且容易被溯源的重型火炮(如大口径榴弹炮),可能会引发以色列更直接、更猛烈、更具毁灭性的报复,这对于人口稠密、资源匮乏的加沙地带来说是难以承受的。火箭弹相对“低烈度”的攻击方式,可能是一种试图在制造影响和避免毁灭性打击之间寻求某种平衡。

再者,技术限制和战场环境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射程和精度: 哈马斯缺乏制造射程远、精度高的弹药的技术能力。其火箭弹多为简易制造,精度极差,更多的是一种“区域杀伤”或“心理威慑”的工具。而榴弹炮,尤其是用于远距离炮击的榴弹炮,对弹药的精度和射程有更高的要求,这超出了哈马斯目前的技术水平。
加沙地带的特殊性: 加沙地带面积狭小,人口密集,且以军有严格的空中和地面监控。大规模部署和使用重型火炮,其阵地和弹药储备很容易被发现和摧毁。哈马斯更倾向于采用“打了就跑”的战术,而火箭弹的便携性和快速部署的特点更符合这种需求。

最后,让我们回顾一下“被拦截”这一点。

哈马斯明知其火箭弹会被拦截,但仍然选择使用,这本身就包含了几层含义。

“数量战术”: 通过发射大量的火箭弹,即使有相当一部分被拦截,仍然会有部分漏网之鱼,造成以色列方面的损失和恐慌。这是一种“消耗战”和“饱和攻击”的思路,意在疲惫以军的拦截系统,并确保一定程度的“到达率”。
政治姿态: 被拦截,但“飞起来了”,这在哈马斯看来,依然是一种行动的证明。他们可以用“我们尝试了”来向支持者交代,并且将拦截本身描述为以色列的“过度反应”或“军事霸权”的表现。

总而言之,哈马斯选择使用火箭弹而非大口径榴弹炮,是综合了其技术能力、资源限制、政治宣传目标以及对以色列军事反应的权衡。这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由非国家行为体所采取的、旨在最大化自身影响并规避毁灭性打击的“务实”策略,即便这种策略意味着其武器会被拦截。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巴勒斯坦国土分为加沙和约旦河西岸两部分,约旦河西岸这部分按照联合国决议规定的建国方案的领土划分是和约旦接壤的,但几次中东战争打完与约旦接壤部分的实际控制权已经到了以色列手里,巴勒斯坦全国没有一座机场,换句话说就是约旦河西岸地区被以色列完全包围了,什么货物能进去完全是以色列说了算,以色列可以字面意义上的做到“不让一只苍蝇飞进约旦河西岸”,所以约旦河西岸地区既不可能有火箭弹也不可能有榴弹炮,除非以色列高层出了叛徒。

巴勒斯坦的另一部分就是加沙地区,这一地区才365平方公里,还不如北京市朝阳区大(470平方公里),加沙地区和以色列、埃及接壤的陆路边境被修上了高6米深5米的隔离墙,每隔100米有一个检查站,隔离墙两侧还有铁丝网和无人区隔离,任何擅闯者都将被无情击毙,加沙的海岸线有以色列的军舰24小时巡逻,任何巴勒斯坦人不能在海岸线3公里以外活动,其他船只进入也有以色列军队检查。在这种封锁力度下别说榴弹炮,就是钢管都很难进入加沙地区。而且进去了有什么用呢,榴弹炮不是火箭弹发射完了就可以跑了。

榴弹炮就算能进加沙也得找个四周开阔的地方才能发射吧,不然炮弹就砸到周围建筑上了。加沙总共还没朝阳区大,能摆的开榴弹炮的地方就那么几块,你榴弹炮还没架好以色列的炸弹就找到了。

巴勒斯坦已经被以色列完全封锁了,就像个被蟒蛇缠住的人,靠自己只能被以色列生吞活剥,巴勒斯坦按照1947年的建国方案有1.12万平方公里,按照1967年国际社会一致认可(包括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两国方案有6220平方公里,但现在不到2200平方公里,按照这个速度可能过不了几年巴以问题就不存在了,因为过几年巴勒斯坦就事实上不存在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马斯选择使用火箭弹而非大口径榴弹炮袭击以色列,这背后牵扯到多方面的考量,包括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政治宣传效应、以及对以色列防御能力的规避。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看看是什么在驱动着这种选择。首先,从实际操作和资源的角度来看,火箭弹在某些方面比大口径榴弹炮更容易获取和部署。 易于制.............
  • 回答
    要解释伏地魔为什么非要用咒语杀死哈利,咱们得从他这个人,还有他对力量的理解上,一点一点捋。这可不是简单的“想要杀死”那么简单,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得知道伏地魔的出身和早期经历。他本名叫汤姆·里德尔,是个孤儿,在麻瓜世界长大,而且是那种不被爱的、被忽视的。他发现自己有魔法天赋的时候,就觉得这是一种至.............
  • 回答
    这实在是个令人费解的疑问,很多人都会觉得邓布利多在这种情况下非但不该高兴,反倒该忧虑才对。但要理解邓布利多那份“高兴”的由来,我们得把他当时的心境、他对魔法的深刻理解,以及他那近乎偏执的布局,都一一拆解开来。首先,要明白邓布利多对哈利的爱,这份爱并非简单的师生之情,而是深到骨子里,愿意为哈利承担一切.............
  • 回答
    哈利在小天狼星死时的那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喊,在电影《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中被处理成无声,这确实是导演大卫·叶茨一个非常大胆且充满艺术性的决定,也正是这个处理方式,让那个瞬间的力量更加汹涌,直击人心。首先,我们得从电影叙事的角度来理解。电影的语言不仅仅是台词和情节,更包括画面、音乐、剪辑乃至静默。小天狼.............
  • 回答
    要说哈桑·萨巴赫(山中老人)当初是如何用三千金第纳尔买下阿拉穆特堡的,这事儿得从头说起,也得把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心态给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咱得明白,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三千金第纳尔在那个年头算得上是一笔巨款,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咱不好直接换算,但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堡垒,一个战略要地,就这么被买了下.............
  • 回答
    .......
  • 回答
    要理解哈布斯堡王朝为何如此执着于维持其在德意志地区和意大利地区(尤其是在奥匈帝国框架下)的影响力,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历史渊源、政治现实以及王朝赖以生存的核心逻辑。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同盟”或“协约”问题,而是关乎哈布斯堡王朝自中世纪以来,如何通过复杂的外交手腕和军事力量,在欧洲权力格局中扮演关键角色的.............
  • 回答
    在《哈利·波特与密室》这本书里,邓布利多校长让那个名声赫赫但实际上能力堪忧的吉德罗·洛哈特担任黑魔法防御术老师,这确实让不少霍格沃茨的师生都感到困惑,包括哈利本人。要详细解释其中缘由,我们得把时间线往前推一点,并且深入理解邓布利多当时的处境以及他的人生哲学。首先,我们得知道,在洛哈特出现之前,黑魔法.............
  • 回答
    哈!小巴蒂克劳奇这小子,嘿嘿,那可是个心机深沉的主儿。他让哈利参加三强争霸赛,可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什么英雄情结,背后有一整个精心策划的阴谋,而且是为了他那位“大人”,伏地魔大人效劳。你想啊,小巴蒂克劳奇这个人,虽然被他老爸关起来,后来又在伏地魔手下做事,但他脑子转得可快了。他深知伏地魔想要卷土重来.............
  • 回答
    德思礼一家对哈利的凌虐,根源在于他们内心深处对魔法世界的恐惧、排斥以及由此滋生出的嫉妒和不安。这种复杂的情感让他们无法接受哈利的存在,更不用说他身上所代表的那个他们所不理解甚至害怕的魔法世界了。从源头来看,佩妮·德思礼对魔法世界有着刻骨铭心的憎恨。她的妹妹莉莉是一位女巫,并且与她关系冷淡,这种家族的.............
  • 回答
    罗琳女士在创作《哈利·波特》系列时,无疑是出于非常深思熟虑的考量,而弗雷德·韦斯莱的死亡,作为系列中一个令人心碎的转折点,绝非偶然。要理解罗姨为何要设计弗雷德的死,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叙事逻辑、人物弧光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主题。首先,从叙事和主题层面来看,弗雷德的死是整个系列高潮部分不可或缺的一部.............
  • 回答
    LevelDB 作为一个内嵌式的键值数据库,其索引结构的选择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读写性能以及存储空间的利用率。在众多索引方案中,LevelDB 选择了 LSM(LogStructured MergeTree)树,而非我们更熟悉的哈希索引。这背后有着深刻的设计考量,尤其是在面对 LevelDB 的核心.............
  • 回答
    弗雷德的离去,是《哈利·波特》系列中许多读者心中永远的痛。他不仅仅是一个喜剧角色,更是那个时代霍格沃茨一个重要象征的陨落。那么,作者罗琳为何要让这个带给我们无数欢笑的角色,在与伏地魔的最终决战中香消玉殒呢?我想,这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考量,并非简单的“牺牲一个角色增加戏剧性”那么肤浅。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你问到斯内普为什么要做卧底,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哈利·波特》系列中最核心、也最让人纠结的人物动机之一。斯内普的故事远不是简单的“正邪对立”,而是充满了牺牲、痛苦和难以言说的爱。简单来说,斯内普之所以冒着生命危险潜伏在伏地魔身边,根本原因在于他对哈利的母亲——莉莉·波特——的深爱。这份爱,深沉到足以让他.............
  • 回答
    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结尾,邓布利多教授不顾哈利的劝阻,坚持自己喝下那碗由魔法药剂制成的“痛苦之水”,这其中的缘由,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一个悲壮决定,也是他一贯的深谋远虑和责任担当的体现。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为了 获取魂器。邓布利多早就知道伏地魔将自己的灵魂碎片藏匿于凡物之中,以求永生。他.............
  • 回答
    瓦哈比派的崛起与伊斯兰教的改革思想紧密相连,其核心宗旨在于回归《古兰经》和圣训所倡导的纯粹伊斯兰,并摒弃一切被认为是“异端”的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历史悠久的宗教习俗和圣地,因被瓦哈比派视为“崇拜偶像”的行为,成为了他们改造的对象。瓦哈比派的“纯洁”理念与对圣物的看法瓦哈比派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足球界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话题:如何评价和比较两代巨星,以及这种评价背后隐藏的媒体、球迷文化和个人喜好。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一、 梅西的“哈白布”组合的形成与影响: 巴塞罗那的辉煌时代: 梅西的巅峰很大程度上与他所在的巴塞罗那俱乐部紧密相连。在瓜迪奥拉执教时期,.............
  • 回答
    纳西莎·马尔福之所以要欺骗伏地魔,说哈利死了,是出于她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母爱和对自己儿子德拉科的深切关怀。这件事发生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国王十字车站”章节,是整个系列中最具情感冲击力的场景之一。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当时的背景、纳西莎的动机以及她如何执行这个计划:1. 背景: .............
  • 回答
    卡洛斯二世将西班牙王位传给法国波旁王朝,而非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是西班牙历史上一段极为复杂且影响深远的事件,其背后交织着王朝的衰落、政治联姻的失效、个人能力与意愿的缺失、以及欧洲大国博弈的重压。要详细了解这一过程,我们需要从卡洛斯二世个人情况、西班牙国内状况以及欧洲国际格局三个层面来分析。一、卡洛斯.............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感到疑惑的问题,毕竟在很多人认知里,大学排名和录取分数线应该是高度正相关的。北航在一些综合性大学排名中确实可能不如南开、华科、哈工大、西交大这几所老牌强校,但其录取分数线往往居高不下,甚至在某些省份和年份超过它们。这背后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涉及到高校定位、学科优势、地理位置、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